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二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敬」?我在此地一再告訴同學,你們一定要把《弟子規》學會,《弟子規》上面所講的字字句句都落實了,你們懂得什麼叫恭敬,誠心誠意去做,那就是誠敬,你才會有感應。你今天茫然無知,「我很恭敬」,佛菩薩不以爲然,護法神不以爲然,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以爲然。學佛的弟子什麼叫誠敬?我一再提示大家《沙彌律儀》,《沙彌律儀》完全落實了,你大概有五六分的誠敬,誠敬不圓滿;圓滿要落實菩薩律儀,那個難,我們想想做不到。所以今天我們在家能夠落實《弟子規》,出家能夠落實《沙彌律儀》,你才能有幾分誠敬的心、誠敬的威儀,不是憑自己妄想,你妄想是與妄識相應,它跟性德不相應,這不是真善。諸位要曉得《弟子規》裏頭講的與性德相應,佛家的這些戒律威儀都是跟性德相應,你不在這上下功夫,怎麼辦?

  

  所以我請楊老師在此地把《弟子規》細講,這個課程學完了,你有沒有天天溫習?有沒有字字句句落實?行住坐臥、處事待人接物、起心動念、開口說話,有沒有想到合不合規矩?我今天要求大家是從這個地方做,這是大乘法,這不是小乘。自己在生活當中做到了,就是利益九法界衆生,爲什麼?要樹立諸佛菩薩的形象。諸佛菩薩形象在哪裏?在你自己身上,在你起心動念,在你的言語造作。你果然做到了,從前李老師常講,你在佛臉上貼金,佛有面子;你要是做不到,你要是不守規矩、不守戒律,起心動念與性德相違背,李老師講你天天在佛臉上塗糞,你給佛丟人。修行人要像佛、像菩薩,道場要像一個佛教教學的場所。我們道場不大,形式上比不上別人,但是能過得去了,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真幹,佛家的形象落實在我們身上。我們的信解行證要與大經大論相應,修法要忍辱,你不能忍你怎麼會成就?你要想成就,你一定要修行忍辱波羅蜜。

  

  忍辱是我們自己這一生能不能成就的關鍵所在,佛法能不能常住這個世間也是關鍵所在。最重要的就是人事,我們能不能跟別人相處?上可以跟佛菩薩相處,下可以跟妖魔鬼怪、地獄衆生相處。忍的功夫成就就是定力,忍辱是修禅定的前方便,我們講是預備功夫。人沒有忍辱,哪裏來的禅定?哪裏來的叁昧?沒有禅定、叁昧,哪裏來的智慧?所以一般人講智慧,那是世智辯聰,不是真智慧,佛法裏面講八難之一,你遭難了。世智辯聰是遭難,這個話一點都不假。爲什麼?有世智辯聰,自己以爲那是智慧,就不會再求智慧,所以對于戒定慧叁學肯定疏忽,他怎麼會成就?不可能成就。我們這種根性不上不下,既非上智,又非下愚,什麼樣的方式對我們最有效果?經教,經教天天要熏習。

  

  我在這邊教導同學,目的是培養人師,不是經師、不是律師、不是論師,佛法裏面經律論通哪一種稱什麼師,我目的不在此地,目的在人師。「學爲人師,行爲世範」,人師是什麼?人間的表率,人間的好人。誰是人師?釋迦牟尼佛是人師,孔老夫子是人師,我們目標訂在這個地方。起心動念要想想這個念頭「釋迦牟尼佛有沒有?孔老夫子有沒有?」要說個話,「釋迦、孔子是怎麼說的?」這叫學佛。我們有標准,不是漫無目的,總要學得像。佛家常說,禅是佛心,這個經上有禅,律是佛身,教是佛的言語,一而叁,叁而一。我們不能跟人相處,那是我們最大的恥辱。何以不能跟人相處?自己的成見放不下,自己的煩惱習氣放不下,總是覺得別人不對,這正是自己的大病。真正修行人跟一切衆生都能和睦相處,爲什麼?平等對待。我們看修行人有沒有德行,有沒有功夫?就在這裏看。所以佛門的修行人真正有道德有功夫,爲什麼?六和敬。叁寶當中「皈依僧,衆中尊」,「衆」就是團體、佛門的團體,無論是在家出家、是學佛的人,大家在一起這個團體,是九法界一切團體裏面最值得人尊敬的;「尊」就是我們今天講尊敬的,最值得人尊敬的,爲什麼?你是所有團體裏面的好榜樣、好模範。所以佛門當中,同學不能夠相處,佛菩薩痛心。

  

  

  上一次我在新加坡,這邊有一位同學跟大衆不能相處,大家傳真給我,問我怎麼辦?我一點辦法都沒有,我拿到你們的傳真,我在館長像面前燒香,把它供在館長面前,我說:「館長,這些人出家是你的意思把他度來的,現在他不守規矩,跟大家不能相處,怎麼辦?你去處分。」果然沒錯,到第二天他打電話給我,他說他要回臺灣去了。阿彌陀佛!館長有靈,很管用,她真的還在護持我們。最值得人尊敬的,諸佛歡喜,善神擁護,你們大家能和睦相處。人與人和睦相處之道,如果遇到不如意事情,「他沒有錯,我有錯」,問題解決了;「我沒有錯,你有錯」,這事情解決不了。小是兩個人的事情,大是兩個國家,國家與國家爲什麼打仗?這個說「我對你不對」,那個說「我對你不對」,就非打架不可。你們想想看,如果有了沖突,回頭自己想「我的錯,他沒有錯」,問題立刻化解了。

  

  孟夫子教我們在這種情況之下,懂得反求諸己。別人哪有過失?沒有過失。要知道過失都在自己,在自己起心動念、妄想分別執著,出了麻煩。如果我們像佛菩薩一樣,恒順性德,恒順自然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跟大家一樣和光同塵,一樣受用,絕對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我們今天過的日子是諸佛如來的日子,是法身菩薩的日子,好過!你們看到今天社會動亂,我看天下太平;你們看到許許多多紛爭,我這裏清閑無事,清淨!關鍵是我們能不能把念頭轉過來。

  

  「信解真實無分別」,真實是諸法實相,什麼是諸法實相?無分別就是的。宇宙之間,世出世法,依正莊嚴,什麼是真的?什麼是實的?無分別就是。有分別,真跟實都不見了。所以這個經叫不思議經,「大不思議經」。不思議就是無分別,你要是無分別,你讀這個經,聽我講這個經,你就能入華嚴境界;你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妄想,你讀這個經、聽這個經,你只能夠得一點皮毛常識,聽我在這裏講故事,你入不了境界,你得不了受用;印祖說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」,這個利益你得不到。什麼是誠敬?無分別是誠敬。無分別還得要懂規矩,不是規矩都不要了,那你就完全搞錯了。

  

  前天我來的時候,在機場同修送我的人很多,有一位同修來問我,他說:「放下是不是一切都放下了?」「是的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這個話你懂嗎?」他說:「我懂,我工作也放下,家庭也放下。」我說:錯了,你不懂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我舉個例子,吃飯要放下,那你是不是從今之後就不吃飯?穿衣放下,你是不是不穿衣?你錯了!飯照吃,衣還是要穿,放下什麼?放下妄想分別執著。吃飯不要挑剔菜肴,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,教你放下這個;放下酸甜苦辣鹹,你吃的是平等一味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酸甜苦辣鹹都變成一味了;穿衣服不必講求這是什麼料子、那是什麼款式,教你放下這些。我說:你不要搞錯了。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不是教你愈學愈迷惑、愈學愈顛倒,你把佛經上那些意思全都錯會了,你還認爲你自己做得很如法,豈不是笑話?真正的菩薩,你現在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身分、是什麼樣的地位,你要把你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得圓圓滿滿,給你同樣身分、同樣工作的人做一個好榜樣,你就是佛菩薩,你的修行就如法。

  

  心頭一絲毫不沾染那叫真放下,「放下」是契理,「一切提得起來」是契機。你是在家佛教徒,你能做到讓社會上所有在家人看到你敬佩你,佩服你,「你這個人有道德、有涵養、有學問,值得人尊敬,值得人向你效法」,你學成功了;不是學得怪怪的,不是學得讓人家看到畏懼你,看到害怕,離你遠遠的,那你大錯特錯了!釋迦牟尼佛多麼親切、多麼和藹,平易近人!哪裏像你們這樣怪樣子?對于大乘教義不通。「修行忍清淨,信解真實無分別」,上面修行忍清淨是事,守規矩一切都如法,下面是心地清淨,離妄想分別執著,一塵不染,果報『是故色相皆圓滿』。

  

  你能夠忍怨害,一切衆生對你,能忍別人對我的誤會,別人對我的毀謗、別人對我的陷害統統能忍,像忍辱仙人,歌利王割截身體能忍。他沒錯,錯在哪裏?我錯了,他沒有錯。他爲什麼沒有錯?他無知,無知不能怪人。我錯在哪裏?我沒有把佛法給世間人講清楚、講明白,我的錯!我沒有把佛法做好讓他看到生歡喜心,過失決定在我自己不在別人,這是人事環境當中要忍。物質環境要忍,天氣炎熱要能忍受,天氣寒冷要能忍受,缺乏糧食饑餓的時候要能忍受,缺乏飲水害渴的時候要能忍受,這是自然的災害,要能承受得了。第叁個是修行,是向佛菩薩、向善知識求教,學習的時間很長。我們是初學,老師訂的課程很多,立的規矩也不少,樣樣都要能遵守,這個要忍耐,你沒有忍的功夫你做不到。這是修行有「法忍」,你對于世出世間法通達明了,通達明了要有很大的耐心,你的色相才能圓滿。

  

  『普放光明照十方』,你的影響力才逐漸擴大,別人尊敬你,別人效法你,別人向你學習。影響的時間長,影響的面廣大,所以「普放光明照十方」,這句是講你的影響力。這首偈我們就補充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  法界菩薩贊頌第四首:

  

  【往昔勤修多劫海,能轉衆生深重障,故能分身遍十方,悉現菩提樹王下。】

  

  這一首是講精進波羅蜜,清涼大師注解:「練心于法,名之爲精;精心務達,目之爲進。」我們換句話來說,諸位比較容易理解,精就是純而不雜,進就是不退轉。精進這兩個字不容易,確實要有智慧,沒有智慧你很難做到,我們這邊的教學,確實想到這樁事情。現在科學技術發達,世間許許多多年輕人陶醉在科技當中,迷失在金融裏面,把做人的大根大本、純淨純善的心性疏遠了,這個問題相當嚴重。迷失了自性,所以造成的現象是富而不樂;不但不樂,是心神不安,幾乎每天都生活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