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秋戰國時代,吳跟越,他們的曆史知道的人很多,吳王夫差,越王勾踐,他們這個國家的疆域就是在現在的江蘇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這一帶。在曆史上,一個國家被滅亡,再能複興起來太少太少了,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越王勾踐複國是一個例子,他能夠複興。十年生聚、十年教訓,二十年之後能把吳國打敗,把吳國滅了。吃盡了苦頭,臥薪嘗膽,那種忍受恥辱、雪恥報仇的意念非常強烈,他終于達成了。
幫助越王勾踐,有兩個最得力的助手:文種、範蠡,功不可沒,跟勾踐同甘苦、共患難。範蠡聰明,跟這個大王相處二叁十年,對他的爲人了解非常透徹,這個人只可以共患難,不可以共安樂。患難時他需要你,他也能信任你,安樂的時候他不需要你,不需要你他就不信任你,對你常常懷疑,麻煩就來了。所以國家恢複之後,吳國滅掉了,他就寫信告訴文種:大王是這種性格,你要准備走路。文種半信半疑,被殺了。範蠡聰明,改換姓名逃走了,去做小生意。帶著西施,西施是他太太,以前送給吳王夫差做情報工作,非常厲害的一招。吳國滅了之後,他把西施接回來,兩個人逃了,去做買賣,做小生意。沒有幾年發了大財,發了之後他修大布施,把這些錢財救濟一些貧窮苦難的人民,散財。散了之後,又從小生意慢慢做起,過個兩叁年又發了。
曆史上記載,叁聚叁散,他跟這些衆生結多少的恩惠!死了之後,中國人供奉他做財神,很有道理!中國大陸上財神是範蠡,他是一個發財的好榜樣。財從哪裏來?布施,歡喜財布施,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。他不享受,不願意過富裕的生活,過很普通的生活,多余的錢都幫助社會大衆,慷慨大方。現在我聽說許多地方供財神是供關公,我不曉得這是什麼意思,關公與發財好象不相幹。供關公,關公是講義氣,特別是情義、恩義。中國從前敬關公是敬義氣。人在社會,人與人之間要講道義。道義有仁義、有情義、有恩義,義氣特重的人在曆史上稱爲俠義,所以用關公來做財神好象沒有什麼道理。用範蠡是非常有道理,是一個發財人的典型模範,因果圓備。
我們要想發財,應當向範蠡學習,修財布施。要想增長聰明智慧,你就要懂得法布施,決定不吝法。我教人、我勸人、我幫助人,我知道多少完全告訴你,一絲毫不保留。保留,果報是愚癡。世尊的弟子周利盤陀伽,我們大家都很熟,《阿彌陀經》上一開端有列他的名字,祖師大德講解《阿彌陀經》,把他的故事也注得很詳細。這個人世尊弟子當中,那真叫奇笨無比,找不到第二個了,沒有悟性,又沒有記性。他的哥哥比他早出家,他以後出家,他的哥哥都搖頭:「這個人,弟弟怎麼能學道?」帶來給釋迦牟尼佛看,釋迦牟尼佛居然收了他,他哥哥也覺得很意外。教他念兩句偈,念到下一句上一句忘掉了,再教他念上一句,下一句又忘掉了,一點記性都沒有。佛分配他一個工作,教他每天去掃地,拿著一個掃帚,佛就叫他只念掃帚,天天掃地,掃了幾年之後他開悟了,他明白這個道理了。世尊說他往昔的因緣,過去生中他是修行人,他是個講經的法師,吝法,他所知道的講一半還留一半。爲什麼?怕別人超過他,所以來生後世,生生世世得愚癡果報,這是我們一個很好的樣子。你要是吝法,自己手上有法物,好象有經書、典籍別人要,自己不看又不給別人,你來生得愚癡果報;你懂得,跟別人講解,你還留一手,周利盤陀伽是例子。他要不遇到世尊,恐怕他的愚癡還要報很多世。這些我們現在明白,都是菩薩大權示現,做出這個樣子給我們看,這個樣子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所以歡喜修法布施,不但來生你更聰明、更有智慧,此生你的聰明智慧也年年增長、月月不同。爲什麼不修?修無畏布施,多多照顧無依無靠的老人、孤兒、貧病,生病沒有錢看醫生,沒有錢買藥,我們能發心幫助他們,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。現代的人有一個很錯誤的觀念,自己一生當中勤苦的經營,總是想儲蓄留一筆錢養老,還要留一筆錢准備自己將來生病的醫藥費,醫藥保險、醫藥費。這個觀念是錯誤的,這不是正確的,佛法裏頭沒有。你留一筆錢想防老,你將來一定會老,你留一筆錢准備做醫藥費,你將來一定會有病。爲什麼?一切法從心想生!你還沒有老,天天在想老,沒有生病,天天就打算將來生病要留醫藥費,錯了!
新加坡的許哲居士,她從來沒有想過她老了,所以她不老;從來沒有想過她要生病,所以她不生病。她每天修無畏布施,今年一百零叁歲,還要照顧二十多家貧病窮苦的人,給他們送米、送油,天天跑,幫助他們繳房租,生病的時候帶他們看病,幫助他們買藥。她一生修這叁種布施:財、法、無畏,特別著重在無畏布施。她自己本身沒有財,她做義工,義務的照顧大家、幫助大家服務,她用內財布施,身體健康,一百零叁歲,一點毛病都沒有。所以她常說:「我們要長壽,不要老」,這個正確,要長壽,要健康,不要生病,她統統做到了。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照顧貧苦的人、照顧生病的人,就像照顧自己的親人一樣,不是敷衍塞責,誠心誠意爲他們服務。我們從她看到她的因,也看到她的果報,再看看佛經,兩下對照一看,佛講的話一點都不錯,我們不能夠疏忽。
菩薩行門雖多,無量無邊的法門,佛講經說法把無量的法門歸納成十個法門,十波羅蜜,這十個波羅蜜還可以歸納,歸納成一個就是布施。你們諸位細細想想是不是?布施裏面包括財、法、無畏叁大類。持戒、忍辱是無畏布施,你是個持戒的人,人家對你放心,諺語常講「財不露白」,怕你知道了,你起了惡念,你要來竊盜;你是個持戒的人,你看到了,放心,沒有關系,他不偷盜的,他持五戒,不殺生、不偷盜,他知道了沒有關系,人家放心,沒有恐懼,這是無畏布施!你修忍辱,沒有關系,我說話說錯了,得罪他,他不會記仇的,他不會報複的,他心安,這屬于無畏布施。精進、禅定,加上後面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全部屬于法布施。所以我初學佛,向章嘉大師請教:「佛法我知道無比殊勝,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叫我很快的契入?」他老人家教我六個字,「看得破、放得下」。清涼大師在經裏面告訴我們,行門總結到最後一個字「舍」,舍就是放下,用舍心修布施、修持戒、修忍辱、修禅定、般若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就是波羅蜜。舍的心沒有放下修這些,那是世間有漏福報,不叫波羅蜜。波羅蜜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清淨心、無相智,修這十個法門,這叫波羅蜜。
果報當中「財能資身,無畏益心,法資法身」,這個說得深、說得高。財布施能滋潤我們的身體,健康長壽;無畏布施利益我們的心,什麼心?慈悲心,必定是增長慈悲心;法布施是滋潤我們的法身;「故得果身,身最殊妙」,以是其身最殊妙。我們離開清涼大師這個注解,用現代的話來講,大家更容易理解:財布施,你的財用不缺乏,愈施愈多,我們現在一般人講,這個人一定得福報,福報現出來富貴相,這是身體富貴相;法布施,你得的是智慧相;無畏布施,一定得清淨長壽相;這個講法大家好懂,你現在得利益,「以是其身最殊妙」。
由此可知,修布施波羅蜜,我們常講莊嚴我們自己的身相,也就是莊嚴佛家所講的法相,現在我們一般所講的形象。你走出去,你的形象如何能叫別人見到,對你生歡喜心、生尊敬心、生仰慕心、生效法心想跟你學。你是社會大衆學習的好榜樣,大衆看到你才曉得怎麼樣能發財,怎麼樣能增長智慧,怎麼樣才健康長壽。這叁樣東西每一個人都希求,拼命在追求,可是怎麼樣?搞錯了,他不懂這個道理,也不懂這個方法。他的結果是恰恰相反,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,想得到這叁個結果,他不曉得這裏頭道理。
一般常人,我常常勸同學,你沒有開始學佛之前,先把《了凡四訓》念叁百遍,原因在哪裏?教你深深了解因緣果報,命裏有的丟都丟不掉,命裏沒有的用什麼方法強求都求不得,不叫冤枉嗎?命裏沒有的能不能求到?能,有道理、有方法,你明白這個道理,懂得這個方法,如理如法的去求,有求必應!求富貴得富貴,求功名得功名,求兒女得兒女,求什麼都能滿你的願。什麼原因?智慧。佛法是智慧的教學、智慧的教育,智慧開了,沒有一樣不圓滿。今天時間到了,這一段意思沒有講完,我們下一堂課接著講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四0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