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要曉得他不是睡覺。打坐睡覺看得出來,他打呼了,頭跟腳已經連在一起了。這些障礙我們必須要克服,要恢複我們的精神體力才能弘法利生,才能夠接受世尊的囑咐,“廣作方便,衛護是經”;衛就是守衛的意思,衛護就是守護的意思。
佛在此地勸菩薩,實在講也是勸我們,這個經對于現前的社會,對于末法衆生非常重要。我在講席幾十年了,我常常勸勉大衆,大乘佛法的修學《地藏》是基礎,地是心地,我們現在人講心理建設,所以這一部經裏頭說的什麼?心理建設,這是根本。從這一部經裏面才能生出大愛,現在人講博愛;“博愛”這兩個字出在《無量壽經》裏面;佛法裏面講大慈大悲。大慈悲心從哪裏生來的?從這個經裏頭生出來的,所以這個經是根本。這個經的內容就是講孝親尊師,這是以孝道爲基礎,所有一切法都是從孝道裏面生的,此經的內容是大孝。從孝裏面生慈悲,從慈悲裏面生智慧,慈悲是福,福至心靈;從智慧裏面,才真正發起大心普度一切衆生。
末後說,“令一切衆生,證涅槃樂”,涅槃是真的不是假的,涅槃是不生不滅,涅槃的意思是究竟圓滿,沒有一絲毫欠缺。所以佛在此地勸導大家,必須廣作方便,衛護流通,而且要注重效果。一定要幫助大衆,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,然後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永遠不墮叁途,脫離苦海。在這個時代要想真正離苦得樂,永遠不再退轉,那就非求生淨土不可。如果不求生淨土,在菩薩位次上還有退轉,退轉是個非常大的麻煩事情,這是勸我們念佛,道理就在此地。請看經文:
【說是語已。會中有一菩薩,名曰普廣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。今見世尊,贊歎地藏菩薩,有如是不可思議大威神德。唯願世尊,爲未來世,末法衆生,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。使諸天龍八部,及未來世衆生,頂受佛語。】
這一段是講當機啓請。當機的人是一位菩薩,普廣菩薩。普廣菩薩代表在會的這些菩薩們,接受世尊的囑咐,發願流通這一部經典,弘揚這一個法們,他來做代表。菩薩名號裏面的含義,跟佛放光、以大聲宣布,意思都相應。“普”的意思,普是普遍,遍及才叫普;“廣”是廣大沒有邊際。感跟應都相應,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勸導與會的菩薩,佛是感,菩薩們聽了之後願意接受,這是應;由此可知,感應是雙方面的,互爲感應。青蓮法師在這個地方,跟我們解釋菩薩名號的意思。“從心發智,智彌法界”,這叫普,解釋得好。沒有智慧不肯接受,現在把這個事情囑咐給你,你還在推托、還在客氣,不敢承當,與會的菩薩不如此。他們從真心裏面起自性般若智慧,這個智慧普遍法界,普的意思。智才能導行,也就是說智落實在事相就是行爲、就是行止;智遍法界,行也滿虛空、也遍法界,所以叫廣。真心是體,普廣是用;普是講智慧,廣是講事相。也顯叁身是一體,也顯叁德是一體,他這邊是講心是法身,普是般若,廣是解脫,解脫就是方便自在,我們所講的自在隨緣,自在隨緣就是解脫。這一段意思也很深,我們應當善于學習。
佛法裏頭都是講真相,真相決定不可以執著身是我,把身外之物,看作我所有的,我所。我尚且沒有,哪來的我所?你才真的覺悟了。你要能把我、我所放下,放下不容易,你爲什麼放不下?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,你沒有搞清楚、沒有搞明白。如果真的清楚、真的明白,你就很喜歡放下,你不可能不放下,這是一定之理。明白就是看破,什麼叫看破?理事因果清楚了、明白了,所以你是樣樣都放得下。放下之後,那個生活、那個受用,對自己來講自在,對別人來講隨緣,所以自在是自受用,隨緣是他受用。幫助一切衆生隨緣,隨緣裏頭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有分別、有執著不是隨緣叫攀緣,攀緣跟隨緣差別在此地。隨緣的心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、是覺悟的,攀緣的心不清淨、不平等、是迷執迷惑,這裏面差別很大。
世尊贊歎地藏菩薩、贊歎與會諸大菩薩,這裏頭用意很深。諸大菩薩知道一切法畢竟空,又能夠示現種種色相去教化衆生,這才值得如來贊歎。世間人不曉得諸法性空,造業、受報那也是種種示現,不自在。二乘、權教,特別是二乘人知道諸法皆空,不發心幫助一切衆生,所謂是“墮涅槃坑”,佛不贊歎。這就是說凡夫著有,二乘著空,都墮落在兩邊。佛贊歎菩薩,菩薩是兩邊不著,所謂行的是中道,于自、于他有真實的利益,所以佛才贊歎。贊歎的用意是讓我們初學的人學菩薩,不要學凡夫、不要學二乘;學凡夫著有錯了,搞六道輪回,學二乘著空也錯了,墮偏真涅槃,佛說話用意在此。
普廣菩薩代我們啓請,他話裏面所說,“今見世尊,贊歎地藏菩薩,有如是不可思議大威神德”。這是前面所說,地藏菩薩累劫的發願,成就無量無邊衆生作佛,這個功德多大。而且還繼續不斷普度一切苦難的衆生,菩薩在此地特別提出來的,“唯願世尊,爲未來世,末法衆生”,就是指我們。我們現在生活在世尊末法時期,佛在經上所說,佛的法運有叁個時期。第一個是正法時期,去佛不遠,佛法流傳在世間意義很正確,有緣聞到佛法的人很容易證果,依照佛法的理論方法修學,成就的人非常之多,佛說這是一千年。可見得我們今天講影響力,佛教化衆生有這樣深的、這樣大的影響力,一千年之內接觸到佛法都能修行證果,這影響力多大。可是到第二個一千年這個影響力差一點,佛法逐漸變質了,所以稱爲像法;像就是沒有那麼純真,像是相似。修行人證果沒有了、少了,得禅定的人很多,依照這個方法得禅定、開智慧還有,像法時期。末法時期,這是佛滅二千年以後,一直延續一萬年。所以佛的法運,也就是佛教化衆生的影響力,總共是一萬二千年。後面這個一萬年就稱爲末法時期,這個影響力逐漸逐漸衰弱了,我們從曆史上能夠看到。所以佛法的修學、佛法的弘揚,世間人常講一代不如一代,有它的原因在。
可是雖然是一代不如一代,佛法在末法有沒有高潮的時候?有。有高潮、也有低潮,這是什麼原因?這就是所謂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如果在這個時代真正有大心凡夫,他覺悟了、他明白了,依教修行,盡心盡力的弘揚佛法,佛法就起來了;如果在這個時代、這個地區沒有人弘揚,沒有人真正依教修行,在這個時代佛法又衰落下去了,可見得盛衰在人,不在法。佛告訴我們,這一萬年當中確實有起有伏。我初學的時候,章嘉大師就告訴我、鼓勵我,叫我不要灰心,不是佛法一直滑落下去,不是的,有起來的時候,可見得這是事在人爲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發心把末法時期佛法帶到一個高潮,無量功德了,諸佛贊歎,不是不可能的。我過去也常常勉勵同修們,我們要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五比丘創業,在鹿野苑最初五個學生、一個老師,這樣起家的、這樣創業的。這六個人可以起家創業,在今天如果有六個人真正發心,怎麼能不複興?六個人很難找,什麼樣的六個人?六個明白人,六個覺悟的人,六個身心世界一切統統放下的人,佛教就興起來了。我們肯不肯幹?肯不肯把它舍得幹幹淨淨,舍到底?
往年香港洗塵法師在世的時候,他到臺灣來看我,他也很護持佛法,跟我談到怎樣把佛法能振興起來?那個時候我在臺灣講《金剛經》,講江味農居士的《講義》,講得很詳細。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裏面就提倡,他說如果要佛法興旺,一定要實行托缽的製度,我同意他的看法。出家人恢複到世尊那個時代,叁衣一缽,什麼都沒有,才能把佛法振興。我跟洗塵法師建議,我說你去找,找五個人,我們五比丘。現在我們褔報比不上世尊那個時候,爲什麼?我們體力不行。今天叫我們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,不要一個星期就病倒了,就送到醫院去了。福報不行,所以生活環境要比那個時候稍微提高一點,我們不要樹下一宿,我們住帳篷。現在童子軍學生露營的帳篷,小帳篷一個人一個,折疊起來很小,可以放在背包裏頭。我說我們找五個人,白天我們乞食、講經說法弘化,晚上找個大樹底下,五個人圍著一棵樹,在帳篷睡覺就行。我們也不必打坐,躺下來睡可以,把生活程度降到最低的水平,心裏頭一個雜念都沒有,一心辦道。不講經、不討論、不弘法的時候,大家圍起來念佛。我跟他講,你帶頭幹,我報名我是五個當中之一,你再去找。他回到香港之後就沒下落了,洗塵法師過逝也很久了。真正肯發心,年輕人有體力可以做得到,要發大願心舍己爲人,爲地球上的衆生把佛法振興起來。年歲大了體力衰,不行了,這做不到了,世出世間法都要靠年輕。
釋迦牟尼佛示現十九歲悟道,叁十歲出來弘法利生,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叁百余會,要年輕才行。在中國,你們看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,廿四歲接受衣缽,五祖傳道給他,他那個時候廿四歲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年歲大了怎麼行?古來這些人,他們的經曆,他們種種示現,給我們做參考,給我們很大的啓示,期望我們後學能夠效法他們,能夠向他們學習,佛法才能夠久住世間,才能夠利益一切衆生。地藏菩薩的精神,特別值得我們效法,他的願心從來沒有退轉過,他的行持永遠都在勇猛精進,都在做“利益人天因果等事”。普廣菩薩啓請,他們是承佛的教誨,擔負起弘經的使命。可是如何能夠把這個事情做得有效果,“未來世衆生,頂受佛語”,這是講效果,這要靠佛加持。菩薩雖然在做,是不是能收到效果,他也不敢講。求佛加持,這個地方請佛開示就是求佛加持。
【爾時世尊,告普廣菩薩,及四衆等。】
普廣在此地是代表當機,“等”,與會的,不僅是與會,前面經文上所說,這是“普告諸佛世界一切諸菩薩摩诃薩”,“等”就是等這個,不一定是在會,這是十方諸佛刹土一切菩薩摩诃薩,“等”裏面的意思很廣很廣。“及四衆等”,包括天龍大衆。
【谛聽谛聽。】
“谛聽”,谛是谛實,實實在在。我們現在的話來講,仔細的聽、用心的聽,有這個意思。
【吾當爲汝,略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福德之事。】
世間人,特別是六道凡夫,覺悟的人少,念念還留戀人天褔德,不肯舍棄人天的褔德,所以他們脫離不了六道輪回。可是佛菩薩教化衆生一定要隨順他的根性,隨順他的愛好,漸漸的誘導。衆生著重在褔,哪一個人不求褔?不信佛的人有,不求褔的人沒有,哪個不求褔?你在新加坡每一個街道上走走,人家貼的“褔”字倒貼的,倒貼就是“褔到”了,他在求褔。褔真的到了沒有?很難講。可見得求褔之心,沒有一個人不如是。什麼叫褔德?實在講他也不懂得,他認爲升官發財是褔德。儒家是以孔老夫子爲代表,《論語》裏面講夫子五種的德行: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,實在講這是做人的根本,人道的基礎。溫厚,心地厚道,表現在外面溫和、善良,恭慎;恭是恭敬,慎是謹慎小心;節儉,忍讓。夫子的五德所感得的褔報,中國古人講五褔,五褔臨門。
五褔裏面第一個是褔壽,我們今天講健康長壽,這是第一褔。第二是富貴,富是有財富,貴是有地位,你在社會上有地位、有財富。第叁康甯,康是健康安甯,身心安穩,身心快樂;心沒有憂慮,身沒有苦難,身享樂,心裏面喜悅,這是康甯。第四好德。第五是考終,考終就是好死。在五德裏面,褔壽、富貴、康甯、考終都是講的果,是你享受的;好德是因,修因,你要不修因,你怎麼能得到這個果報?好德就是溫良恭儉讓,你能夠修德,你才能夠得褔。享褔的時候還要修德,你褔報才能夠綿長,才不至于享盡。在佛法裏面修學比這個更殊勝。但是我們要知道,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確實是根本,我們的修學也把這個當作根本,養五德、修六和。
今天我們修學淨土法門,我們把基礎奠定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面講的叁褔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這是我們的基礎。叁褔是什麼?叁褔就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叁褔裏面第一褔:“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;第二褔:“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”;第叁褔:“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.勸進行者”。諸位想想這總共十一句,這十一句所講的是不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?所以這一部經,就是這叁褔十一句話的詳細說明而已。佛說過,這叁條是“叁世諸佛,淨業正因”,這八個字非常重要。世尊爲我們說明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從初發心修行證果,就是依這個基礎。可見得這十一句,不是我們淨宗修行唯一的基礎,任何一個法門,八萬法相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任何一個法門,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。這個基礎就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如果不從這一部經上奠定基礎,修學任何法都不能成就,所以我說這是行門裏面的根本法,非常非常重要。
青蓮法師在注解裏面,跟我們講六齋日,跟我們講五戒十善,他特別指出這個,就是“利益人天褔德之事”。這在基礎裏面,再強調最根本的基礎,一定要修五戒,一定要修十善。不能夠每一天修清淨行,也要一個月修六天。六齋日,現在一般人用農曆的太少了,很不好記,會給你生活上帶來麻煩,那怎麼辦?我們用星期天,或者用星期六,也一樣,一個星期修一次。像我們現在提倡每一個星期,我們舉行一天廿四小時的念佛;廿四小時念佛,走進念佛堂,五戒十善就圓滿了。你在那個裏面,不會打妄想,一心念佛。所以進入念佛堂,淨業叁褔統統都修了,戒定慧叁學也就圓修圓證,正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我們用一個念佛法門,圓圓滿滿融攝一切法門,所以念佛法門好,值得提倡。人數多少不拘,最好每一個星期念一次,廿四小時不中斷,我們極力提倡這個法門。
將來此地彌陀村、念佛堂會做到每天廿四小時,一年到頭都不中斷;換句話說,這個念佛堂是一個精進念佛堂,不是普通的念佛堂。往年印光大師靈岩山的念佛堂,每年還舉行精進佛七。我們這個地方天天都是精進佛七,所以說非常希有。希望同修們,外地同修,現在交通便捷,可以常常來參加此地的念佛。如果有同參道友可以組成小的團體,到達新加坡,這一邊都非常歡迎,熱烈的歡迎。來到這個地方,你念一個月也好,念七天也好,這一邊常住完全供養,四事供養,不需要帶一分錢來,成就大家作佛,這是無比的殊勝功德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十八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