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十九卷)

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十九卷)

  淨空法師主講

 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

  請掀開經本,《科注》卷中第叁十面,請看經文,經文的第一行:

  【普廣白言,唯然,世尊,願樂欲聞。】

  這一段可以不必講,大家一看就了解。接著看下面一段:

  【佛告普廣菩薩。未來世中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是地藏菩薩摩诃薩名者。或合掌者,贊歎者,作禮者,戀慕者,是人超越叁十劫罪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,一般人看起來都非常難相信,很不容易接受,爲什麼?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情,這麼便宜的事情。一個人聽到地藏菩薩名號,或合掌、贊歎、作禮、戀慕,這平常的現象,就能超越叁十劫的罪報,好像未免說得太過分,哪有這麼大的利益?其實這一段文字裏面,關鍵的字眼在“善”字,這不是說得很清楚?善男子、善女人,不是一個普通男子、女人,你聽名合掌就有這麼大的功德,我們往往讀經粗心大意,就疏忽掉了。善的標准,這是大乘經,大乘經善的標准,我們就依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來說,以這個標准來講,“淨業叁福”統統做到才叫善。你只能夠做到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,你是人天善。這個經是大乘經,你還達不到這個標准。如果再加上受持叁皈、具足衆戒、不犯威儀,你也是二乘善,聲聞、緣覺的善,跟這個還差一等。這個善一定要發菩提心、深信因果、讀誦大乘、勸進行者。換句話說,十一句都做到,這個人聽到地藏菩薩名號,合掌、贊歎,超越叁十劫罪,還有什麼話說?自己有這個根底,再加上佛菩薩威神的加持,我們就信得過了。所以此地的善不是凡夫小善,這是關鍵的字眼。許多人讀經、聽經,聽了之後有疑惑不相信,都沒有注重這個字,這是一段裏頭最重要的一個字眼。

  這個標准豈不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大心凡夫?我們是凡夫,爲什麼說是大心凡夫?凡夫你煩惱沒斷,他不是菩薩。如果是菩薩,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也斷了,也無明分破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,《觀經》叁福他真正做到了,那是法身大士,不是普通人。我們煩惱沒有斷,也修菩薩之法,我們也修,雖修煩惱沒斷,這叫大心凡夫。大心,你修的法門跟法身大士等齊,可是法身大士煩惱斷了,我們煩惱沒斷;“大心凡夫”術語的定義,是這麼個說法。我們要達到菩薩的標准不容易,別說菩薩,二乘乃至于小乘初果須陀洹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想進入他們的境界都不是容易事情,都不是能夠做得到的。所以我們以凡夫的身分,修小乘法門、修菩薩法門,乃至于修一乘大法,這不是不可以的。特別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,初發心就可以修等覺菩薩的法門。這正是經上所講的“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”,行布是次第,圓融是超越次第,顯示出無障礙的法界。也正是提醒我們,我們可以修學無障礙的法界,不是不能修,不是說一定要到那個位次才修,佛法跟世間學校讀書不一樣的。

  世間學校讀書,一年級的學生決定不可以修博士班的課程。可是在佛法上行,初學發心的人就可以修如來果地上的法門。如來果地上是什麼法?平等法。所以即使等覺菩薩,如來果地上他也不舍棄初發心人所修的法門。初發心人修的什麼法門?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佛也不舍棄。這叫一即一切,跟世法裏頭的教學不一樣。由此可知,佛法裏頭沒有淺深的次第;你說淺,淺就是深,說深,深就是淺。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很淺,初入佛門的人學的,等覺菩薩也修、如來也修,決定沒有放棄,所以淺就是深。如來法門清淨平等,這很深,我們初學的人也能修,深就是淺,淺深不二。佛法稱之爲不二法門,道理在此地。我們看這部經,幾乎所說的都落在事相當中。可是如果要從這些事裏面,體會它甚深的義趣道理,那就是放光般若裏面所講,很深很深的道理。這是關鍵的字眼,跟諸位說出來了。聽到地藏菩薩名號,名是實之名,實者是名之實,有名就有實。聽到這個名號,你就能想到這一部經,名號是經題;經裏面所說的理論,所說的修學方法,所說的功德利益,聞名全都能夠從心裏面生起來。

  合掌是恭敬,贊歎是弘揚,作禮、戀慕是修行,效法地藏菩薩,跟地藏菩薩學習,這樣才得地藏菩薩不思議威神的加持,他才能滅罪;超越叁十劫罪就是滅罪。我們明白這個意思就不會懷疑,就知道佛所講的是事實,決定不是妄語,決定沒有誇張,所說的完全是事實。在這個地方,如何要把我們自己提升到善的標准,這一點很重要。佛在《觀經》上說得好,叁福十一句它在結論上講,這是“叁世諸佛,淨業正因”,這說得多明白、說得多清楚。叁世是講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,叁世諸佛從哪一個基礎上修行證果的?就是叁福。所以叁福是經典裏面講的“善男子、善女人”,善的標准。小乘善前面兩條七句做到,小乘經上所講的善男子、善女人。大乘經上講善的標准,一定十一句統統做到。我們雖然做得不圓滿、不究竟,但是一定要做。其他的意思,諸位可以從青蓮法師注解裏面去參考,他的注也注得很不錯。我們繼續看下面的經文:

  【普廣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。】

  還是著重“善”字。

  【或彩畫形像,或土石膠漆、金銀銅鐵,作此菩薩,一瞻一禮者。是人百返生于叁十叁天,永不墮于惡道。假如天福盡故,下生人間,猶爲國王,不失大利。】

  這個地方所講的利益,實在講比前面還要殊勝。前面是講滅罪,沒有給你講得福,滅罪當然就得福,世尊沒有具體給我們說明,這個地方很具體的說明。此地修福只舉了一個例子,實在講修福太多太多方式,不只這一種方式,我們從一個例子,所謂舉一反叁,聞一知十,這非常重要。這是講塑造菩薩形像,這一樁事情有一些人不明究理,以爲佛教造這麼許多不同的形像,叫拜偶像,稱我們叫拜偶像。而且拜很多的偶像,就變成泛神教,泛神教在宗教裏面是屬于低級宗教,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,唯一的真神,在佛教什麼都拜。其實他不曉得這個道理,這個道理太深太深了,沒人給他講,我們就不能夠再怪他;沒有人給他說,他怎麼會知道?

  我曾經早年在臺灣,遇到一位軍官,這個軍官好像是在軍隊裏面搞政工的。他到我們寺廟裏面來遊玩,就提出佛像的這些問題。他說,這有什麼意思?造這麼多佛像,花這麼多錢。因爲我知道他是搞政工的,我就反問他,我說你們做政工,爲什麼到處貼標語?你貼這個什麼意思?他說貼這個是提醒大家注意。我說是,如果你貼這個標語,譬如說在臺灣常常見的“叁民主義萬歲”,這個標語提醒大家。如果要造一尊孫中山先生的像放在那裏,豈不是比這個更殊勝?對!有道理。我說我們佛像也是這個道理,我們貼一個“南無阿彌陀佛”這個標語,你一看提醒你念佛。那要造一尊阿彌陀佛的像,豈不就更殊勝?同樣一個道理。你要說是爲什麼造這麼多像?你們那個標語爲什麼貼那麼多?貼幾十張、幾百張,一張不就夠了。他從這個裏頭,才會過這個意思。

  在佛法裏面,佛菩薩名號、形像都是表法的;換句話說,提醒我們修學。凡夫確確實實迷惑顛倒,什麼人時時刻刻把你喚醒?如果真有一個人時時刻刻在叮咛,喚醒你,你又覺得他討厭,啰嗦!所以用這種方式,真正達到了善巧方便,將名號畫成形像,形像造成了高度的藝術品,你可以欣賞,你永遠看不厭,你看到生歡喜心,你又懂得它的意思。凡是佛的名號、佛的形像都是代表性德的,我們自性本具的,自性本來是這樣的。凡是菩薩名號、菩薩形像,代表修德。我們的性德迷失了,如何恢複?一定要修行,要靠修德。修德要跟性德相應這就正修,所謂的性修不二,你才能夠恢複自性,道理在此地。性德跟修德都是深廣無量無盡,所以用一個名、一個形像沒有辦法表顯,因此諸佛如來名號就多了,多到不可思議,顯示本性的智慧德能無量無邊、無有窮盡。性德如是,修德當然也如是,所以佛菩薩的名號,佛菩薩的形像也是無量無邊。

  諸位要讀《華嚴經》,你能夠看得到。《華嚴經》裏面參加法會的這些大衆,已經不從個人來算,從團體。團體還要把它歸納,總共歸納一百七十多個團體,顯示無盡無盡的性修德相,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意思。佛在經上常講,世出世法、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依正莊嚴,皆是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這是佛在經上說的。有人讀到這個經、聽到這個經生起懷疑了,我現在心想變,爲什麼變不出來?佛說的話,跟我自己實驗不靈。其實他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做心,他誤會了。心是什麼?識是什麼?把妄想當作心,把執著當作識,那怎麼會變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是心識的作用,不是心識的理體。譬如你找人找錯了人,你把他家裏面的傭人,當作他自己本人,那怎麼行?怎麼能辦得了事?傭人是聽主人指使的,你要找到主人才能解決問題。禅宗裏面說得好,“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”,你要能夠見到心性,你就不是凡夫,你就是佛菩薩了。

  所以研教聽經要有耐心,有疑問可以存疑,古德所謂小疑有小悟,大疑有大悟,這叫疑情,不是懷疑。如果對于經典所說,你不能理解,起了懷疑,那錯誤了。懷疑是什麼?你不相信,你不能接受。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,說菩薩是菩薩道,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。那麼怎麼辦?有疑,信,我還是虔誠相信。佛說這個理太深了,不是我的境界,不是我現前淺顯智慧能夠理解的。我相信這個,相信佛說的話不錯,認真繼續不斷努力修學,等到哪一天智慧開了,這個問題就解決了。小的疑情智慧開幾分,問題解決了;大的疑情,必須智慧再要開到一個階段,你才能明了。這就是所謂小疑有小悟,大疑有大悟,如果你懷疑不相信、不肯接受,你永遠沒有悟處。所以經典裏面所說的甚深義趣,不思議的境界,有疑情是正確的,一定要照佛在經上講的這些理論方法認真修學。佛法自始至終就是教人開智慧,所謂破迷開悟。智慧怎麼開的?智慧從禅定當…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十九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