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二十卷)
淨空法師主講
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
請掀開經本卷中第叁十叁面,最後一行經文看起:
【若有女人,厭女人身,盡心供養地藏菩薩畫像,及土石膠漆銅鐵等像。如是日日不退,常以華、香、飲食、衣服、缯彩、幢旛、錢寶物等供養。】
我們一直念下去好了。
【是善女人,盡此一報女身。百千萬劫,更不生有女人世界,何況複受。】
這一段是轉女身。這一樁事情,現代的社會跟從前社會不相同,古老的社會在中國、在印度,也可能他方世界都相當類似,女子在社會上地位要比較低,所謂是男女不平等。可是在現代社會,這是不相同,跟從前不一樣。過去佛在經裏面講,女身比男身障礙多、煩惱多、情執重,所以佛在《玉耶女經》裏面說,有十樁事情女子常常憂慮的。第一個是出生的時候,父母不歡喜,母親生了兒子非常歡喜,生女兒的時候,歡喜心就減低很多。第二,這是在過去社會裏面,父母家人對女孩子的管教要嚴格的很多,縱然在成年都不能夠見外賓,外面的賓客他是內外有分,這是常常怕見人。其次到出嫁的時候父母也增加憂慮,總是要離開父母家親眷屬,這是佛法裏面講的愛別離苦。嫁出去完全要看丈夫、看家人的臉色,許許多多的障難。少年的時候父母管束,出嫁的時候丈夫管束,到老的時候兒孫管束,苦處很多,所以不願意女身。在現在這個觀念跟從前不一樣了,我們了解這些狀況。但是這裏頭最重要的一樁事情,是告訴我們業力可以轉變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連身的形都能轉變,何況我們講容貌、講身體的體質,那當然是更容易的多了,要曉得這個道理。這裏頭所說的無非是一個原理,境隨心轉,心能轉境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行。
轉的方法,這個地方“若有女人,厭女人身”,在後面這一段裏頭,“是善女人”,由此可知,前面這個女人是善女人,它省略一個字。這個字是非常非常重要,我們看後文就曉得這個地方,這女人是善女人。善女人一定是奉行《觀經》上講的叁褔,這是必須要記住的。這個經是大乘經,叁褔十一句裏面所說的都要能夠做到,做到什麼樣的程度那是另當別論。只要你能夠做到一分、兩分也稱善女人,不做不行,一定要做到。她有這個基礎,然後再依照這個方法理論來修學,就能夠得果報。“盡心”,在修法裏頭這一個字是關鍵,一定要盡心。盡心就是用最誠敬的心、最真實的心來修供養,供養地藏菩薩的形像。形像,畫的形像也可以、塑的形像也可以,金銀銅鐵鑄的形像都可以。此地說只要是供養地藏菩薩的形像,下面經文都是這個意思。供養是“日日不退”,可見得發的是長遠心。
供具舉了幾個例子,以花供養、以香供養,以飲食、衣服、缯彩、幢旛,再就是錢財寶物等等供養,這是講供養具。供養具之多少,供養具的貴賤是隨著自己的能力,絕不勉強。供具裏面懂得表法的意思,這一點要特別記住。如果不懂得表法,只是用這種形式供養,得的利益很微薄,轉不了業力,一定要懂得表法的意思。換句話說,佛菩薩的形像,以及所有的供具,都是時時刻刻提高自己的警覺,你自己德行不斷向上提升,你就能得自在。自在像佛菩薩一樣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;換句話說,把自己的業力轉變成願力,這一段經文最重要的意思在此地。願力受身就自在,業力受身不自在,所以這個方法是叫我們轉業力成爲願力。
供“花”,我們看到花就想到要修因,六度萬行之因花。特別在《華嚴經》裏面所顯示,經典裏面告訴我們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任何一個人,無論他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,他是什麼樣的身分,他是從事某一種的行業,都沒有妨礙,都能夠修菩薩行。菩薩行是什麼?就是他的生活,就是他行業裏面的工作,就是他日常的應酬,如何把這些事情變成菩薩行?變成六度萬行?關鍵在菩提心;菩提心是個覺悟的心,真正覺悟。覺悟什麼?覺悟諸法實相。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“叁心不可得”,“諸法無所有”,這是真正覺悟,你的心行與自性相應,也就是與一切諸法實相相應,那你怎麼會不自在?從真正覺悟之後,才曉得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一個自己,你才真的明了,所以對于虛空法界一切的人事物,自然生起真正的愛心。這個愛心,佛法裏稱之爲大慈大悲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盡虛空、遍法界跟自己同體。這個體是什麼?體是真心,真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,佛在經典裏面名相說得很多,都是說一樁事情。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這個真心變現出來的,所以情與無情同一體。諸佛如來看到衆生受苦,真的是自己受苦,看到衆生得樂,確實是自己得樂,衆生跟自己是一體,這才是真正覺悟。
衆生,特別是六道裏面的衆生很苦,迷失了自性,迷失自性,自性還是起作用,不是不起作用,如果不起作用那就不叫真性,它還是起作用。雖起作用,因爲迷失自性,他不知不覺被業力操縱,他的生活就苦了。覺悟了的衆生就稱佛菩薩,覺悟了的人。聲聞、緣覺也覺悟,覺悟得不夠徹底、不夠圓滿,但是他已經能夠擺脫業力的控製。佛在經上講,聲聞、緣覺在叁德裏面,他得解脫,是半個解脫,不是圓滿的。爲什麼?法身、般若沒有證得,叁德密藏裏面只證半個解脫,他舍身受身也相當自在。由此可知,整個佛法的教學關鍵就是在覺悟,覺悟之後我們就得自在,就能夠隨意化身,不僅僅是轉女身爲男身。供具花的意思給我們這麼大的啓示。
“香”的表法是信心,香表信香,對于佛菩薩的教誨決定沒有疑惑,生起清淨堅定的信心。香又表戒、定,我們香贊裏頭常唱戒定真香。香也表五分法身香,可見得它都有所表,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“飲食、衣服”供養是表自己的敬意,我們需要飲食,我們以飲食供養佛菩薩,其實佛菩薩並不需要;我們需要衣服,我們以衣服供養佛菩薩。寺院裏面以衣服供養佛菩薩的也有,我們看到有一些寺院,佛菩薩塑像有人供養的衣像鬥篷一樣,披在身上的時候,那就是供養衣。供養這些供具都有經典做依據的,飲食供養很平常,佛前面的大供,這是飲食供養。“缯彩、幢旛”是一些裝飾,就是以絲綢的這些製品供養佛菩薩,莊嚴道場,我們現在講是張燈結彩。新加坡國慶快要到了,每一條街上張燈結彩,就是這個意思。
“幢旛”這是供養具裏面最常見的,這個地方注解裏頭,在第叁十五頁,注解裏面第五行,諸位從當中看起,這是青蓮法師提供我們一點參考。“凡造旛法”,造旛跟造幢是一個意思,說旛,幢就連帶在其中。“切不可安佛菩薩像,及名號等。旛是供具,供于所供,如何複以像名爲之”。希望我們要記住這一點,現在很多人不知道,供旛旛上寫著佛菩薩的名號,怎麼可以用佛菩薩去供養佛菩薩。我們是供阿彌陀佛,旛上寫著「南無阿彌陀佛”,用阿彌陀佛去供養阿彌陀佛,你們想想如法不如法?這叫正確的。旛幢上還有什麼?用佛像,上面繡的佛像再去供養佛菩薩,完全錯了,這是許許多多人沒有注意到。今天佛法衰,佛教雖然好像很興旺,衆生還造這些業,還受這些苦報,我們供養裏面就錯了。還有犯更大錯誤的,我們見到有的法師,大法師披上紅的祖衣,祖衣上繡佛像,這不可以,一切諸佛都變成你自己的衣服了。連幢旛都有過失,你再把佛菩薩形像穿在身上,這不可以。
再話說回來了,我們今天把佛的名號印在我們衣服上,可不可以?可以。爲什麼可以?我們這是爲度化衆生的,是希望一切衆生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,我們用意在此地。假如你把佛菩薩形像繡成衣服,穿到街上去走度衆生,行!可以的。問題就是看你用的是什麼心?你的心用的善、用的誠,無量功德。如果這個心不是爲利益衆生,不是爲宣傳佛法,那你就造罪業了。可是旛幢是在道場,道場當中供養有佛像,這是不可以的。假如旛幢懸挂在旗杆上,行!爲什麼?給外面大衆看的,許許多多不信佛的人,讓他看到旛幢上有佛的名號,或者有經的經題,這都好。這是什麼?我們的目的無非是令一切衆生有緣接觸叁寶,都在用心,所以用心的關系就很大了。
現在我們看法官判案子,首先要問你的動機。如果動機是善良的,事情做錯了也可以原諒,動機是不善的,做了好事你也有罪過,可見得動機的關系非常大。此地講“盡心”,盡心就是講動機。過去一些老和尚給我們講故事,也許這些事情都是真有其事。說有一個出家人,見到有一尊佛像供在露天,這時候是太陽很大,他看到之後很難過,佛在這個地方曬太陽沒有東西遮蔽,自己也沒有法子,什麼也沒有。想想腳上穿的還有一雙草鞋,想著我就把草鞋供佛,把草鞋放在佛的頂上,讓他不要曬太陽,自己赤腳走路;好心,他得的善報。他離開之後,以後沒有多久,又有一個出家人從此地經過,看到佛頭頂上一雙草鞋,哪個人造這個罪業?趕緊把它取下來,把佛的頭上擦得幹幹淨淨的。兩個人都是好心,兩個人都是恭敬心,都得褔報,爲什麼?動機都非常好。所以我們要明了,行善一念真誠的善心,他們所做的都沒有過失,要懂得這個意思。
在佛堂大殿幢旛最好不用佛菩薩的形像、不用佛的名號。用什麼最好?現在我們用這個好—學爲人師,行爲世範;用這個放在旛上,我們用這個供養,好!現在我們自己所修學的,真是我們的宗旨、我們的方向、我們的目標,用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看破、放下、隨緣、念佛,用這個要是寫在旛幢上,好!我們用這個供佛。這個供佛,在佛法裏面講法供養,法供養第一條依教修行供養。我們供養具裏面,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依教修行供養,這是正確的,是我們值得提倡的。但是現在一般都是用佛菩薩名號,誰想到這個道理?這是特別提出來,希望大家注意到這個問題。
“錢財寶物”,這是舍財,舍財是什麼?舍貪,表示舍貪供養,因爲錢財寶物是一般人看得非常重的。他這個注解末後是,“能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二十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