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二十卷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?這裏面有兩層意思在。暫時發心,千萬劫中,所受生身,相貌圓滿,我們能相信,確實食頃之間。但是現前的業報不能轉變,現前惡業要報盡了,志心瞻禮的報能現前,那不知道是哪一生、哪一世了?就如同《法華經》上講,“一稱南無佛,皆以成佛道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是佛在世的時候,收一個出家人,在佛身邊出家的都有大善根,沒有善根怎麼能出家?佛看到這個人來求出家,就讓舍利弗、目犍連這些阿羅漢,看這個人有沒有善根?這些人一看,這些人都有神通,阿羅漢神通有五百世,天眼通、宿命通,看到這個人五百世當中沒有善根,給佛說不能出家,他怎麼能出家?

  佛收了他,佛告訴這些弟子們,這個人在無量劫前,當然阿羅漢沒有這個能力;無量劫前他是個砍柴的樵夫,在山上遇到一只老虎,老虎要吃他,他爬到樹上叫了一聲南無佛。就這個善根,今天緣成熟了,到我這個地方來,我給他剃度出家,跟這個意思一樣。那一聲一稱南無佛,一聲南無佛時間很短。食頃之間,一餐飯的時間,志心瞻禮地藏菩薩當然可以得這個果報。如果他能夠念念相續,剛才講效法地藏菩薩的行願,他現在這一生就轉了;不要等來生,這一生就轉,轉得就非常之快。經上所講的這二十種惡行,全部都改掉,徹底改掉,他轉得就很快。再看底下這一段:

  【是醜陋女人,如不厭女身。即百千萬億生中常爲王女,乃及王妃,宰輔大姓,大長者女。端正受生,諸相圓滿。】

  這是說她對女身並不厭棄,她得的身相就非常圓滿。而且生尊貴之家,就是我們現在所說,出生于貴族、出生于望族,得人天褔報。末後總結:

  【由志心故,瞻禮地藏菩薩,獲福如是。】

  青蓮法師注解裏面,也特別告訴我們,“志心二字,義深意重,貫于前後,勿輕看過。夫人之轉報,誠非易事”,轉自己業報不是容易事情。“今所獲褔,誠由志心。志者,心之所至也”,這幾句話非常重要。禮佛也要事理圓融,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。關鍵就在志心,志心是真心,真誠之心來學習,所以這個心徹前徹後;前後不是講這一段,深遠的說貫徹全經。我們在前面看到,地藏菩薩在往昔因地之中爲大長者,作婆羅門女、作光目女,生生世世不舍本願。不僅是不舍,這個願常常在發,他是真發。我們也在學,我們可惜學得不認真,每一天早晚課都發願。願是發了,嘴皮上發,事實上沒兌現,念完之後隨即就忘掉了,所以它不起作用。這什麼原因?不是志心。此地關鍵在志心,不是真心發願,像我們平常這有口無心,這不行。我們自己要反省、要改過,幫助別人要把這個理事講清楚、講明白,提醒他。他能回頭,他就得褔;他不能回頭,阿賴耶識裏頭也種了善根。

  我們自己發願續佛慧命、弘法利生,我們這一生當中選擇這個行業,一定要把我們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,那就是念念不舍衆生,念念幫助一切衆生正信、正解、正行,我們選擇這個行業才沒辜負。這個行業是佛的事業,如來家業,我們選擇的是這一行,世出世間所有行業裏面無比的殊勝。如果不是用志心,怎麼能做得到?經上講的果德我們相信,爲什麼?因殊勝,這個果報就不會懷疑了。下面這第四段是“伎樂贊供福”,請看經文:

  【複次普廣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能對菩薩像前,作諸伎樂,及歌詠贊歎,香花供養,乃至勸于一人、多人。如是等輩,現在世中,及未來世,常得百千鬼神,日夜護衛。不令惡事,辄聞其耳,何況親受諸橫。】

  這一段注解裏面說“文分二節”,先說能供的人,然後再講他所得的褔報。這個供養是什麼?是伎樂歌舞。我們在佛法裏面,知道大乘法中有,小乘法裏面沒有。佛說大乘法,諸天供養,天女散花,天人以歌舞、音樂供養。特別明顯的像中國敦煌、雲崗的壁畫,這些變相圖,世尊講經說法有這些供養。在民間演變成什麼?演變成唱戲供養佛菩薩,在佛菩薩廟前。很多寺廟佛菩薩大殿前面有戲臺,那是專門給一些發心的人,作諸伎樂、歌舞、贊歎供養佛菩薩,演這些戲,實在講這是錯會意思。演戲不必演給佛菩薩看,演戲是給一些大衆來看,不必在佛菩薩面前。

  實在講道場裏面,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接引一些衆生。可是現在這些戲劇、歌舞,不可以供養佛菩薩,那個供養佛菩薩有罪過的。古時候這些戲劇有一些可以供養佛菩薩,爲什麼?它戲劇的內容都是教人,中國古時候戲劇四個字,它的內容“忠孝節義”,都是勸化衆生。古時候教育不普及,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社會大衆?用戲劇。從前是農業社會,農忙過後空閑的時間很長,用這些藝術表演的方式勸人忠孝節義,表演的都是因緣果報;善人後來有善的果報,惡人一定有惡報,表演這些。所以廣大的群衆沒有讀過書、沒有受過好的教育,但是他懂得做人做事的這些原理原則。他從哪裏學來的?多半從說書、聽戲,從這學來的。所以從前娛樂是教育,不是一個單純的娛樂,重點是在教育。

  佛法裏面也用這種方式,達到佛陀教育的目標,所以佛法裏面重視藝術的表法。現在佛法衰,不是沒有原因。過去佛法的盛,說實在話,世間最高一流的人才都在佛法裏面,都出家了,都作法師。法師是世間一流的人才,所以出家人爲帝王師,不是一般人都能夠隨便出家。隋唐時代出家人要經過考試,考試的項目是先考世間法,世間法的標准相當于進士;換句話說,世間學問你要達到這個標准,然後再考佛法。考取皇帝才發證書給你,那個證書叫度牒。你拿到這個證書,你去找有緣的道場、有緣的法師跟他出家。你要沒有這個證書,他要收你出家,他犯法;他收你,一定要有皇帝給你的度牒。皇帝給你度牒意思就是承認,你的學問德行、世出世間法可以做我的老師,你說他的身分多高?他一剃度出家,地方官員對他要特別恭敬,帝王師。所以教化的內容,那就非常精采。以前這些文字,偈誦、歌贊做得多美,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出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二十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