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形像之福。下面他還有余福,“假如天福盡故”,天上的享福享盡了,一百次,這個一百次福享盡了,他還有余福。這個余福,“下生人間,猶爲國王,不失大利”,到人間來還享人天的福報,人間福報最大的在古代這帝王。今天一般人不肯深究其中之理,迷于民主,大家贊歎民主,現在潮流如是,我們反對民主那還得了!其實真正有學問的人,他將古代帝製跟現在民主製度做一個細細的比較,帝製那個時候好處多,民主利益比不上帝製。諸位如果細細的去讀曆史,細細的去觀察,君主固然有弊病,民主裏面就沒有毛病嗎?各有利弊。
你要用很冷靜的頭腦去思惟、去觀察,這個世間要找一種製度,只有利沒有弊,找不到,不可能。再好的一個製度,儒家說得好,“人存政舉,人亡政息”,總在人爲。佛家講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佛法確實真的是究竟圓滿,但是弘揚佛道也要靠人。如果這個人沒有德行,他弘道這個道就變質了;道本身沒有過失,到他手上就變成有過失了。這些道理決定不可以說人雲亦雲,我們聽人家說要仔細去思惟。在古代,我非常欣賞古時候的製度,這一點也受方東美先生的影響。方先生是最佩服《周禮》,他前後總給我講過十幾遍,他說《周禮》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憲法,《周禮》是周公訂的。周朝後代的子孫,如果完全根據這個法去做的話,不會亡國,製度太完美了。方老師說這些話,目的是希望我去讀這部書,可是這個書我翻了一翻,翻了幾頁之後我沒讀。叁禮裏面,我只讀《禮記》,《周禮》跟《儀禮》我都沒去讀。因爲以後學佛,對于政治沒興趣。《禮記》裏面所說的東西,許許多多與我們戒律有關系,這是值得參考的。
到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,想的這一套方式倒是很好,非常可惜沒有人能夠繼續它,把它發揚光大,這很可惜的。孫先生讀書是多,確實是廣學多聞,對中國國學他有很深的造詣,對于西方這一些知識他相當豐富,所以他想出這個方法是,采取君主跟民主的優點,避免這兩種的缺陷,他是這麼個理想。發明叁民主義、五權憲法,一黨專政;他心目當中不是多黨政治,是一黨專政。這一黨怎麼來的?代替古時候帝王一個家族。古時候帝王統治國家,他是一個家族統治。我們現在用一個黨,把全國有智慧的人、有才能幹的人集中在一起,我們來統治國家,一黨專政。這就是有君主的優點,采取它的優點。他用五權憲法,用這個達到憲政的目標,這是采取民主的優點。他構想想得很好,可惜他老人家死了以後,誰懂叁民主義?我常常給他歎息,好東西!他根本的原因,實在講他一生勞碌奔波,滿清推翻之後沒有幾年他就過世,他的壽命太短了。如果他能夠多活二十年,那個影響力就會很大。
而且最重要的歸根結柢還在教育,中國古聖先王建立一個政權,能夠綿延幾百年,他成功的因素在什麼地方?在教育。漢朝政權是漢高祖建立的,可是到第二代漢武帝,就建立了國家教育的政策。他這個教育政策建立之後,中國雖然兩千年當中,改朝換代,政權的轉移,可是教育的宗旨绐終不變,這很妙!漢武帝訂下來之後,一直到滿清都沒改變,這也是很不可思議。諸位想一想,這個教育宗旨要不是很好的話,後代的帝王爲什麼不改變它?這個教育就是倫理道德的教育,推崇孔孟,以孔孟的思想做爲中國教育的主流,再配合諸子百家,以儒家爲主。所以教育是教什麼?教倫常。換句話說,教你懂得人與人的關系,這個成功了;知道夫妻的關系、父子的關系、兄弟的關系、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,就是君臣、朋友的關系,你才能做一個完美的人,才懂得做人。然後再教你,人與一切萬物的關系,又用現在的話說,你才知道尊重自然生態,保護自然生態,使我們生活環境過得更美好。最後教給你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。這是中國兩千年來教育的宗旨方針,人與人間有深厚的感情,有道義。
現在這個教育要是不講了,舍棄掉了,把西方的功利主義拿來,這個不得了!天下只有大亂,不可能有承平,爲什麼?每不個人都爭利,還得了嗎?爭名奪利,不惜任何手段,世間還有太平日子過嗎?今天西方已經感受到很大的沖擊,遭遇到很大的困難。他們現在在思惟,在研究中國的東西。美國幾乎每一個大學都有漢學中心,他們認真在研究中國古老傳統的東西,研究印度古老的東西,希望在這裏面找到一些,可以挽救現在社會的這些理論原則。現在如果你對這些東西粗粗懂得一點,你到外國這些大學裏面去講解非常受歡迎。我知道得很淺顯,一點點皮毛,可是我在外國這些學校裏面,說說都非常受歡迎。他們聽得很希奇,聞所未聞,中國還有這麼好的東西,可惜沒有人去介紹。
這一段經文青蓮法師在注解裏面,給我們提出幾條很重要的參考資料。這裏頭最重要的,塑造佛像要用恭敬心,要用淨財淨物表虔誠恭敬,才能起感應道交。彩畫,古時候的人,現在人已經很少了,畫這一尊佛像,畫佛像之前,一定淨身、淨手,洗得幹幹淨淨,穿上幹淨衣服,有能力的一定換上新衣服,沒有能力的衣服一定洗得幹幹淨淨,表恭敬。所用的紙筆決不做其他用途,畫佛像的筆就是畫佛像的,決定不會拿去寫其他東西,專用都是表一個恭敬。所需要的財物錢財是淨財,是自己本分裏面應該得的,決定不是用不淨之財;不淨,我不應該得的。不是我的錢,我用其他的方法把它騙過來,或者威脅,逼著他不能不送來,這種錢財叫不淨財。清淨心、清淨之物來造像。
這個地方在叁十二面,諸位現在有這個本子,叁十二面注解,倒數第二行最後一句,我念給你聽:“又不許造半身像,善相不起,墮落生死。”希望大家要注重這一句。現在有很多地方供佛的半身像、菩薩的半身像,還有地方供佛菩薩一個頭,供在那個地方造罪業,這個果報一定在地獄。供佛的半身像,已經罪業就不輕了,墮落生死沒有功德。所以畫菩薩的形像,也要畫完整的,也要畫全身像,不可以畫半身像,無論是坐著的像、站著的像都要全身,這要特別注意。我們造人的像,可以造半身沒有問題,佛菩薩像決定不可以。人的像可以造半身,你說哪一個人像造一個腦袋,其他都沒有了。這在我們風俗習慣裏頭最不吉祥,腦袋被人砍下來了,哪可以這麼作法?這不可以的。他在此地有這麼一句,特別提醒諸位同修。
注解裏面他引用《造像功德經》裏面的一段話,“若人臨終”,在叁十叁面第二行,第二行最後一句,“《造像功德經》雲,若人臨終,發言造像,乃至如麥麰。”這是大麥,就是造像,說那個像很小,像大麥那麼大,這是很小了。“能除叁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,有十一功德”,造這麼小的像都有這麼大的功德,何況造大的佛像、菩薩像?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大概現在有一些人看到這個話,都比賽造大佛像,比賽造大菩薩像,他們造這個像能不能有這麼大的功德?看看前面,如果是不淨財,那就沒有這個功德。所以造像一定要衡量自己的力量,勉強聚集許許多多的不淨財,這個像造得就不如法。
所以造像是大家都能造,所得的功德大家不一樣。不一樣是什麼?你造像發心,你的起心,爲什麼動念頭要造這個像,你的動機何在。如果這一尊像,確實是給一切衆生種善根的,啓發大衆孝思的,這個功德就很大。如果這個動機是爲了莊嚴我這個道場,顯示我比別人道場更殊勝,這裏面有高下心,佛家講高下心,有一點像競賽一樣,這個心就不好,這個心是好勝心。好勝心縱然有很大的功德,將來落到哪一道?修羅道。修羅道,《楞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福報最大的天阿修羅,其次的人間阿修羅,再其次的畜生阿修羅,餓鬼阿修羅,這四道都有阿修羅,只有地獄裏頭沒有阿修羅。所以阿修羅在哪一道,就隨著這一道去稱呼。因此佛經裏面常講五趣,五趣不說阿修羅,阿修羅在哪一道,算他是哪一道。說六道的是單指天阿修羅。可見得佛經上常講,“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”,我們最初發心是什麼?爲什麼要這樣做?所以真正造像是光大佛法、利益衆生,這個功德就大了。
他下面講十一種功德都列在此地,每一種功德都有它的業因,都有它的因緣,一定要跟因緣相應;緣相應,有因必有緣,後面才有果報。第一個是“世世眼目清潔”,爲什麼眼目清潔?常常看佛菩薩形像,就得這個果報。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居家,居士們住家,家裏面你布置你家的客廳,不要挂那些花花彩彩的,沒有意思;也不要找一些名人字畫,都是擾亂心情。挂什麼?佛菩薩形像。客廳裏面四面都可以挂,無論坐在哪個地方,你都能夠看到佛像,一心念佛。如果是專修淨土,說實在話佛像選一尊,四面都挂同樣的佛像。像我們現在居士林的念佛堂,全部都是挂阿彌陀佛的像,好像挂了有一百多張,一、兩百張我看到了。無論你頭轉到哪個地方,都是面對阿彌陀佛,在這個裏面修行,眼目一定世世聰明,得眼目清潔的果報,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?
第二“生處無惡”,這一生當中是我們前世造的因,我們所受的果報,這一生當中我們修的因殊勝,來生、後生決定生到很好的環境,見不到這些惡的形像,也聽不到惡的音聲,這是福報。第叁“常生貴家”,貴是尊貴的人家,尊貴的人家不一定是富貴,不一定是富有,有德行這尊貴。你生到這一家,這個家裏面父母、祖先都積德,好善積德,你生在這種人家。這是什麼?感應道交,自己心行善一定善與善感應。雖然佛在經上說,父母與子女有四種緣: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這是一個原則。過去生中結的緣太多太多了,換句話說,可以作父母、作兒女這個緣很多,到底選擇哪一個來作父母?與善惡習性有關系。如果常常看佛像、常常稱佛名,他選擇這個緣一定是善緣。第四“身如紫磨金色”,這是形容身相之好,六根完備而沒有缺陷,身相好。
第五“豐饒珍玩”,這是說富貴,你的生活富足。如果生活不富足,不可能有這些珍玩;珍玩…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十九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