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四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?演,演是現相說,不要用聲音的;說是言語說。在本經向後菩薩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,這個問題我們一般都稱之爲大問。六道凡夫有這些疑問,找不到答案,沒有人能解答,菩薩代我們發問,請佛爲我們開示。這一開示,就是這一部大經,總共問了叁百一十個問題,佛的解答那就非常的廣泛。佛的解答有事相答,那是演;有言說答。事相比言說多,我們要會看。

  

  諸佛如來演說大經,所謂「塵說剎說」,就在我們的眼前,就在我們的身邊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要覺悟,所謂是高度的警覺,我們這一生才能有所成就,所謂是了生死、出叁界,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。首先一定要懂得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自己覺察不了,看外面境界,外面的境界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,『一切影像于中現』。這個影像有一真法界、有華藏世界、有極樂世界、有諸佛剎土,也有叁途六道,全都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。我現在走的是哪個路,我現在走的是哪個方向?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在哪裏?我們現實的境界!活的!這一本經書不過是我們生活的一個指引而已,真的經就是現前社會林林總總點點滴滴,哪一法不是?

  

  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你體會得愈深、體會得愈廣,自然你就能夠契入,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。諸佛菩薩在經典裏面給我們的教誨,你自自然然能夠信受奉行,哪裏還要人勸?哪裏還要人勉勵?爲什麼?境界你見到了,世出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,就在你眼前。天臺大師講《法華經》所謂「百界千如」,一點都不假,這些都是性德,「種種變化滿十方,一切影像于中現」。我們在這裏頭見色聞聲,六根所接觸的境界,要能體會到「如來廣大願」。具體而言,淨宗方便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實際上就是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弘願。『如是座上佛安坐』,這個如來師子寶座,是法身如來所坐的,報身如來所坐的,應化身如來所坐的,我們都要有智慧去體會,才能得到受用。

  

  請看雷音菩薩的贊頌:

  

  【爾時雷音普震菩薩摩诃薩,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衆海,即說頌言。】

  

  這個說偈儀,意思跟前面完全相同。第一首偈:

  

  【世尊往集菩提行,供養十方無量佛,善逝威力所加持,如來座中無不睹。】

  

  這十首偈,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告訴我們,前面四首是直歎座,贊歎寶座。這裏面我們應該如何來學習?『世尊往集菩提行』,「往」是往昔,「集」,集結菩提大行,他是怎樣集結法?總的綱領不外乎叁自歸:歸依佛,覺而不迷;歸依法,正而不邪;歸依僧,淨而不染;這是菩提行的總說,也就是總的綱領、總的原則,我們一定要懂,不能不知道。我們的修行,說實實在在的話,把最要緊的開示、最要緊的傳授疏忽了。試問問,不要問別人問自己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有沒有想到這叁句話?叁句話我們把它歸納爲九個字:「覺不迷,正不邪,淨不染」,這叁個字展開,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,不只八萬四千法門。佛菩薩確實慈悲到極處,我們一入佛門就傳授給我們。佛不吝法,把最真實的、最寶貴的,「覺正淨」稱爲叁寶,一入門就傳授,希望從此而後,無論你學哪個法門,無論你學哪個宗派,不離開這個原則,所以才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

  

  任何一門都是覺正淨,任何一門都是覺正淨流出來的,還歸覺正淨。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正是自性本具的德能,淨是自性本具的相好,我們用這叁句來配。如果是配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都可以,都能講得通。究竟圓滿的大覺,中正純淨,我們有沒有在真修?如果真的幹,一生當中證得圓滿菩提是可能的,這話不是假話。《華嚴經》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榜樣,《法華經》裏面龍女給我們做了榜樣,人家爲什麼行?沒有別的,他就是學到了釋迦牟尼佛一句話,一生信受奉行,哪一句話?「受持讀誦,爲人演說」,善財童子學會了,老師教導他的,完全接受,毫無疑惑。這是他有智慧,他沒有疑惑,依教奉行。

  

  他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,在老師會下得根本智。根本智是什麼?給諸位說,就是覺正淨,在老師會下成就了覺正淨。然後老師教他去參學,參學是什麼意思?我們要明了,參學是把從老師那裏所學得的,完全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,落實在自己工作之中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,叫做參學;換句話說,日常生活不違背覺正淨。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五十叁參裏面給我們示現的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也不違背覺正淨,這叫菩薩。人與人之間,不能沒有往來,你有親戚朋友,甚至于現在社會有許許多多活動,你可能都參與,參與所有一切活動也不離覺正淨,你在行菩薩道。你把如來的教誨活活潑潑在你一生當中表演出來,「爲人演說」。這叫「集菩提行」,這樣就是『供養十方無量佛』。

  

  十方必定包括叁世,十方跟叁世是分不開家的。叁世裏頭有過去佛、有現在佛,還有未來佛。過去佛跟現在佛,他們已經福慧圓滿,圓滿具足,他要什麼供養?我們拿什麼去供養他?我們對于諸佛菩薩,只有一樣是真正的供養,「如教修行供養」。佛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照做;佛教我們不能做的,我們絕不違背,這就是供養過去、現在諸佛菩薩。未來佛現在是衆生,九法界有情衆生是未來佛,對未來佛的供養,那就要具足財供養、法供養、無畏供養。我們把這些供養換句話來說,大家容易懂:爲一切衆生服務,爲九法界衆生服務。用什麼方法服務?還是一句老話,如教修行就是服務,自己做出一個形象出來,一定要把自己塑造成真正名副其實的佛弟子。

  

  名副其實的佛弟子,「淨業叁福」十一句統統落實了。孝養父母做到了,做得很圓滿。養父母之身,這是物質,父母的物質生活照顧到;養父母之心,父母天天歡喜,沒有憂慮,沒有煩惱;養父母之志,父母希望子女成聖成賢,他是聖賢的父母,不但受到社會大衆尊敬,受到諸佛護念,九法界神靈贊歎,養父母之志。奉事師長做到了,我們要奉事師長之身,照顧老師一生的物質生活,要照顧到。要照顧到老師的心情,讓他很愉快,也不辜負老師對學生的期望,這個奉事才圓滿。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做到才行,不做到沒有用處。第二條,「受持叁歸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,一切時一切處,坐有坐的相,站有站的相,走有走的相,臥有臥的相,行住坐臥四威儀,這些都在《沙彌律儀》裏面,你不學,你行嗎?你要是不學,說老實話,你天天念佛,未必能往生。縱然能往生,你的品位不高。

  

  人要有志氣,要爭取高品位的往生,爲什麼?這是我能夠爭取得到的。佛教導我們的,我們要做。第叁條「發菩提心」,發菩提心是發覺悟的心,就是發爲一切衆生服務的心。你真覺悟了,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衆生,是我服務的對象,是我關懷的對象,是我盡心盡力效勞的對象。這真正發心,不再自私自利。「深信因果」,世出世法總不離因果報應。因果有叁個性質:「因果轉變」,因變成果,果又變成因;「因果循環」,「因果相續」,因果這叁個性質,這叁個性質永遠不滅。所以說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因果爲什麼不空?這叁個性質不空。這就是真正供養十方無量佛。過去諸佛是這麼修的,我們如果不這樣修,你就肯定成不了佛。

  

  『善逝威力所加持』,「善逝」是佛的十種德號之一,他爲什麼用這個號,而不用別的號,用意在哪裏?我們要懂得。善逝的意思是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,用現在的話來說,「離一切相」,這叫善逝。逝是離相,善逝是「即相離相」,離即同時,離即不二,這叫善逝。如果只有逝,沒有善,好了,離了,你怎麼能幫助衆生?幫助衆生不要著相,就叫善逝。無論用什麼方式來幫助衆生,無論用多麼長的時間,用財力物力,甚至于用身體,「等身布施」,心地上痕迹都不著,這叫善逝。此地是說諸佛如來,諸佛如來「威力所加持」,佛這樣作法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;我們這樣作法,必定得到一切諸佛護念。從這一首偈當中,我們能夠體現到,不但佛佛道同,佛佛互助。這個互助不要勸請的,法爾如是,自自然然,佛跟佛互助。

  

  『如來座中無不睹』,這也是贊歎寶座,在如來師子寶座裏面,清清楚楚,統統都看見了。諸位要記住,寶座是講的法身,寶座是說的法界。十首這一首是總說,下面是別說。第二首:

  

  【香焰摩尼如意王,填飾妙華師子座,種種莊嚴皆影現,一切衆會悉明矚。】

  

  第一句是贊歎寶座。『香焰摩尼如意王』,摩尼寶珠,摩尼寶珠裏面最殊勝的、最大的,稱之爲王。這個寶珠明亮,焰是放光,不但放光,還有香味,能如人意,隨意變化。這個寶珠是寶座上的裝飾品,『填飾妙華師子座』,師子座上的裝飾品。師子座是法界、是法身,那我們就曉得,前面這一句是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,第二句是表菩薩六度萬行,第叁句『種種莊嚴皆影現』,是菩薩修行契入的境界,境界稱爲「種種」。我們以這個經來說,這個經裏面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四十一就是種種。每一個地位的莊嚴都不相同,境界不一樣。初住不知道二住的境界,二住不知道叁住的境界,上位知道下位,下位不知道上位,種種境界都在寶座裏面現出來了,你都看見了。

  

  『一切衆會悉明矚』,「衆會」是菩薩衆會。佛經裏面講到衆會,多半都是說諸佛菩薩講經的法會,這是正說;引申包含其他一切法會,正說是佛陀教學的這種聚會。佛陀當年在世講經說法,並不一定有教室、有房舍,有不少聚會是在野外,是在樹林裏面,我們今天講的原始森林,有山有水,樹木高大。諸佛菩薩聚會在這些地方,席地而坐,聆聽世尊教誨,所以稱爲法會。一切衆會都在這裏現前。第叁首:

  

  【佛座普現莊嚴相,念念色類各差別,隨諸衆生解不同,各見佛坐于其上。】

  

  這一首偈非常明顯的爲我們說出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『佛座普現莊嚴相』,普是普遍,現的這些相是『念念色類各差別』,它不是固定的,千變萬化。爲什麼?不是如來有念頭,隨著一切衆生的念頭在變化,真的是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底下一句就說出來了,『隨諸衆生解不同』。我們就以法身菩薩來說,十住菩薩所理解的,跟十行位就不一樣;十行位菩薩所理解的,跟十回向不一樣;十回向菩薩所理解的,跟十地不一樣,這是大分說。細說,初住菩薩理解的跟二住不一樣,二住跟叁住不一樣。譬如我們現在一般學校的學生,小學生所理解的跟中學生不一樣,中學生所理解的跟大學生不一樣,就這個道理。一年級學生理解的,跟二年級的不一樣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事實確實是如此。

  

  『各見佛坐于其上』,每一個人見的佛也不一樣,這裏頭微細的境界,可以說極其微細的境界,我們凡夫沒有覺察到。爲什麼?粗心大意。到什麼時候我們會覺察到「念念色類各差別」?你幾時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你就見到了。換句話說,這個境界,不但六道裏面的衆生不知道,完全不了解,就連四聖法界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、藏教通教的佛,也只能了解一個仿佛,何況我們?所以每一個人見佛相,你所見到佛的形相也各個不相同。這一樁事情,普陀山梵音洞可以做一個例證。學佛的同學有很多都去拜訪名山寶剎,佛教的大道場。普陀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,每年朝山的人很多。朝山的人很少不去梵音洞,傳說在梵音洞裏面可以見到觀世音菩薩示現,你去看看觀音菩薩示現的是什麼樣的形相?

  

  八O年代,有一次我在香港講經,聖一法師來看我,告訴我,他跟另外兩位法師去朝普陀山,在梵音洞裏面見到觀音菩薩,他們在洞口,拜觀音菩薩拜了半個小時,菩薩現身了。叁個人都見到,非常歡喜。離開之後,各人說各人所見到的菩薩形相,叁個人見的不一樣。聖一法師所見到的,菩薩現的是金色身,戴毗盧帽,另一位法師見到的相是白衣觀音,第叁位法師見到的觀世音菩薩是出家人比丘相。叁個人同時在拜,同時見到,各人見到的相不一樣。「各見佛坐于其上」,各人所見的佛相也都不一樣,所以佛菩薩沒有形相。形相從哪裏來的?從心想生,感應,你想什麼相,菩薩就現什麼相,妙!隨著你的真誠,隨著你的清淨心,隨著你的平等心,每一個人真誠清淨平等慈悲不一樣,所以感應就不相同。

  

  這一類感應的事迹太多太多了,不勝枚舉。我們在古人文字記載裏面看到的更多,我相信,那不是假的,絕對不是欺騙後人的。就是像《聊齋》、《子不語》、《閱微草堂筆記》,我都相信裏面所述說的是真的,大多數肯定都是真的。世間事真的是千奇百怪,無所不有,佛教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,「從心想生」。第四首:

  

  【寶枝垂布蓮華網,華開踴現諸菩薩,各出微妙悅意聲,稱贊如來坐于座。】

  

  『寶枝垂布蓮華網』,還是寶座上的莊嚴具。這個寶座不但四周布滿莊嚴具,上方下方都不例外。『華開踴現諸菩薩』,「華」就是上面講的蓮華網,可見得蓮華之多,像羅網一樣。每一朵蓮華裏面有一尊菩薩,菩薩出聲贊佛,『各出微妙悅意聲,稱贊如來坐于座』,這裏頭含義很深,我們能懂嗎?如果能懂,你就能學。如來坐在法座,法座是法界,法座是法性,這個師子座就是法性,坐于法性那就是如如不動。一切時一切處、一切境緣之中,如來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,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過,這就叫「坐師子座」,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所以諸大菩薩無有不贊歎的。

  

  凡聖的差別,其實就在此地。凡夫的心不定,所謂是心猿意馬,猿是猿猴,猿猴的心是動的,從來沒有安靜過,用它來比喻六道凡夫的妄想、念頭就像猿猴一樣,不能暫停。前念才滅,後念又生,生滅永遠沒有止息的時候。晚上睡覺還會作夢,夢是什麼?夢就是你念頭的生滅,應當說滅生。前念滅,後念生,無量劫來沒有暫停過。如果暫停,那就叫禅定。世間的禅定是暫停,出世間的禅定是真的停止了,我們修行功夫能不能成就,全在此地。淨土宗的方法高妙至極,教給我們把念頭換過來,換成阿彌陀佛。經教裏頭常常教導我們,祖師大德們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,幾個人真的懂得?幾個人真的做到?

  

  所以念佛,真正念佛不必在念佛堂。但是現在一般人業障太重,不到念佛堂全忘掉了,全是雜念,全是念的叁途六道,所以才進念佛堂共修。真會念佛的人,一切時一切處、一切境緣之中,念頭才起,立刻就轉成佛號,用一句佛號換所有的妄念。無論這個念是善是惡,古德常講的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真正的大覺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四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