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二五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座內衆流,說偈贊佛,雷音菩薩贊頌第五首:
【佛功德量如虛空,一切莊嚴從此生,一一地中嚴飾事,一切衆生不能了。】
五、六、七這叁首偈,清涼大師注解:贊歎場地,轉顯寶座的莊嚴。第五首,「總顯因深德廣」,所以莊嚴事不可思議。第一句是講『佛功德』廣大不思議,『量如虛空』,用虛空來比喻,這個意思很深。比喻功德的深廣,又顯示諸佛如來所做無量無邊功德,依然身心清淨,痕迹都不染。虛空代表廣大、代表無一物,有物就不空,虛空表無一物。六祖在《壇經》裏面說「本來無一物」,諸佛果地上永遠保持著本來無一物,這個意思我們要明了、要學習。
『一切莊嚴從此生』,佛經裏面講莊嚴這個名詞講得非常之多,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真善美慧,都是佛經上說莊嚴的意思,從功德裏面生的。『一一地中嚴飾事』,就本經而論,「一一地中」是講十一地,引申來說,把前面叁十個位次也包括在其中;這個「地」就當作地位講,初住的地位、二住的地位,一直到等覺的地位。換句話說,華藏世界四十一位菩薩各個境界裏面莊嚴的這些事,『一切衆生不能了』,這「衆生」包括九法界。爲什麼不能了?九法界衆生有障礙,所以他沒有辦法透徹的了解,聞諸佛菩薩講經說法,可以了解一些,不能夠透徹了解;也就是說,沒有親證這個境界。第六首:
【金剛爲地無能壞,廣博清淨極夷坦,摩尼爲網垂布空,菩提樹下皆周遍。】
前一偈是總說「因深德廣」,這四個字我們不能夠疏忽。要緊的,因是善因,因是淨因,功德才能夠如佛如菩薩;如果這個因是惡因、是不淨的因,要是因深德廣,果報在阿鼻地獄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這一首是別顯。『金剛爲地無能壞』,「金剛」是表自性本具般若智慧,我們曉得一真法界、華藏世界,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我們稱之爲法身菩薩、法身大士。證得法身,當然就證得報身,所以這個土,在淨土裏面講是實報莊嚴土。實報土不能壞,什麼原因?以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爲地。所以佛說法身無始無終,它是性體;報身有始無終,證得之後永遠不會失去;應化身是應衆生之感而現的,這個身有始有終,有生滅。報身沒有生滅,「無能壞」,真實智慧現前了。
『廣博清淨極夷坦』,「夷坦」是平坦。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現前了,心包虛空法界,這是「廣博」。自性裏頭纖塵不染,纖毫的塵垢都沒有,清淨的意思;「夷坦」,是平等的意思。這兩句是從理上講的,性體性德上講的。後面兩句是從事相上講的,『摩尼爲網垂布空』,空中的莊嚴。「網」是羅網,這是比喻大梵天王的羅網,這是空中的裝飾品。我們人間,現在年節快到了,新加坡這個地方許許多多的宗教,基督教、天主教的聖誕節快要到了,我們看到街道上也有羅網這一類的裝飾。人間這種羅網的裝飾,看起來也是美不勝收,但是比起大梵天天宮當中的莊嚴,那就不能比了。從空中垂下來,道路上這些樹木花草都張燈結彩,夜晚我們從那邊經過真的是五光十色。
『菩提樹下皆周遍』,此地講「菩提樹」,我們不要認定樹木裏面某種稱它做菩提樹,那不是《華嚴經》的義趣。《華嚴經》裏面所講的菩提樹,一切樹木都叫做菩提樹,它代表覺悟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,大徹大悟,這示現成佛,表法的意思深,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。樹在佛法裏面通常表的是建樹、樹立,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,建樹道場,樹立佛陀教育,樹立佛法的教學,我們在這個教育教學之下覺悟了,這是真的菩提樹。于是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看到這些樹木,就懂得這個意思。這是舉一個例子,你要從這個例子上去推想,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建樹,如果這個建樹,它含有覺悟教學的意思在裏頭,這個建樹都叫菩提樹。淨宗學會這個大樓是菩提樹,諸佛菩薩的功德就在這個樹下;居士林這個道場,也是菩提樹。乃至于一般民衆的家庭,他住那個小房子,他在家裏面學佛,在家裏面讀經,甚至于在家庭裏面,網路的畫面、電視的畫面聽經聞法,他這個家庭也是菩提樹。哪一天他覺悟了,豁然大悟,他在菩提樹下成道證果了,這個意思我們懂不懂?
所以佛法的修學一定要知道,佛法修學難,難在意在言外。所以經你要會看、你要會聽,字字句句具足無量義。如果是分別執著在文字上、在語言上,很少不錯會意思的。所以古大德說「依文解義,叁世佛怨」,這個話說得有道理。依照文字來解釋,死在文字裏面,不曉得佛意在言外。所以古人講弦外之音奇特,你要懂得弦外之音,這才叫會看會聽,你真的是會了。由此可知,菩提樹這個意思很廣很廣,大乘有所謂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這說法的人;圓人學法,是不是也可以說「無法不圓」?對的,確實如是,圓人學法,無法不圓。所以佛法裏面才說,哪一法不是佛法?圓人眼睛裏面,法法皆是佛法,法法皆是覺法,法法皆是菩提樹下,會的!
不會的人,我常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擺在他面前,不是佛法。爲什麼?你先要懂得什麼叫佛法,佛法這兩個字怎麼解釋?佛是覺,我接觸這個法,我就覺悟了,這叫佛法。我覺悟了,不是法覺悟了。我們問一問,《華嚴經》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覺悟了沒有?沒覺悟,沒覺悟它不是佛法。由此可知,不一定是這個經本,萬事萬物我們六根接觸,覺悟了,所以法法皆是佛法。我常常說,經上也是這麼說,《華嚴經》在哪裏?盡虛空遍法界,一切人事物森羅萬象,就是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》是圓滿的大覺、究竟的大覺,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覺不覺?果然覺悟,時時覺,處處覺,念念覺,你入華嚴境界了,你入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的俱樂部。由此可知,我們今天是藉釋迦牟尼佛的教誨,入真正的《大華嚴》,這是諸佛如來、祖師大德教化衆生真正的目的。第七首:
【其地無邊色相殊,真金爲末布其中,普散名華及衆寶,悉以光瑩如來座。】
偈頌結歸在如來寶座,清涼大師的解釋,「歎于場地,轉顯寶座莊嚴」。『無邊色相』,殊是殊勝妙好。這個『地』,地表法界,座表法身,法身跟法界是一不是二。『真金爲末』,末是輾碎成爲細末,像粉一樣,比沙還要細。『布其中』,布是鋪在這個地面上。「真金」表性德,性德永恒不變。我們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寶物會變質,金不會變,所以世間人把金看得這麼貴重,道理在此地,它不變,表真如本性。『普散名華及衆寶』,散華、衆寶,「華」表因,「寶」表果。善因善果,莊嚴寶座,寶座生光,取這個意思。第八首:
【地神歡喜而踴躍,剎那示現無有盡,普興一切莊嚴雲,恒在佛前瞻仰住。】
末後叁首八、九、十,贊歎地上的莊嚴。這一首是地神供養,『地神歡喜而踴躍』。世法跟佛法不二,神在中國有贊歎的意思,這個人智慧、才藝、德能超過普通人,我們稱他爲神人,神仙中人。你有一才一藝,成就了,得到社會大衆的認同,所謂是才藝超群,智慧超群,古人常講「神仙中人」。這裏頭有一個必須具備的條件:脫俗,也就是不染世俗的習氣,就說他爲神仙中人。無論是男女老少,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,都可以稱之爲神仙中人。做大官的、做乞丐的,他們的形相不一樣,都是神仙中人。形相有差別,神仙沒有差別。差別當中有無差別,無差別當中有差別。神是一個美稱,贊美之稱。
地神管轄土地的,在一個國家管理土地的一般都屬于內政部,內政部長就是地神。在一個縣市,縣市裏面有管理地政科的,或者是地政司,管轄這一個地區的土地,這個地政司長或者地政科長,他就是這個縣市裏面的地神。這一位地神管的範圍大了,他管轄是大千世界的土地,《地藏經》上稱他爲堅牢地神;大地堅固,「堅固」是對他的贊歎對他的祝福。是不是真的堅固?佛在經上常說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哪來的堅牢?堅牢是對他祝福,希望大地堅牢,人民才有福,衆生才有福。爲什麼?衆生依大地而住。大地不堅牢,衆生居住的地方就沒有了。不但人這動物住在這個大地,植物也住在這個大地,許許多多的鬼神也住在這個大地上。天神裏面,佛告訴我們有「地居天」,他是屬于天神一類,但是他也居住在大地上。
土地爲地神所管轄,地神看到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莊嚴大地,莊嚴道場,道場是大地,他當然歡喜。像一般縣市主管土地的這些官員,現在有人發心要開發這個地方,他怎麼不歡喜?他也歡喜請客來供養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這個理就是自然之理,所以地神他怎麼不歡喜?他怎麼會不踴躍?『剎那示現無有盡』,他也有表示了,剎那是很快、是很短的時間,他就示現了。示現什麼?『普興一切莊嚴雲』,供養!大地也呈現種種莊嚴,山川秀麗,物華天寶,地神所呈現的種種莊嚴。『恒在佛前瞻仰住』,瞻仰!「住」是停住,是對佛的致敬。佛莊嚴大地,地神感恩供養,都在這裏教導我們。我們這些衆生煩惱習氣深重,不知道恩德。我們這麼許多的同學,在同一個處所,同一個時間,共同在此地學習《大方廣佛華嚴》,還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九法界的神靈,這何嘗不是對大地的供養?我們深深相信地神歡喜,地神就是本地的山神,土地、城隍都是屬于地神一類的。第九首:
【寶燈廣大極熾然,香焰流光無斷絕,隨時示現各差別,地神以此爲供養。】
『寶燈』、『香焰』、『流光』,這是「一切莊嚴雲」裏面舉個例子來說。『隨時示現各差別』,「隨時」是隨著時節因緣。在中國,中國是在地球的溫帶,四季分明,隨時供養具不一樣,明顯的差別。新加坡靠近赤道,沒有四季,這個地方終年常夏,春夏秋冬新加坡只有一季,夏季,永遠是夏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