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五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季,沒有變化的。地神在此地,隨時示現的差別就不大了,不像在溫帶地區差別很大,花樣很多。這些地方看到地神的供養,我們在此地學什麼?學感恩的心,別人對我們有恩德,我們要懂得供養。供養裏頭最重要的是「如教修行供養」,像香花燈明這些莊嚴具,有沒有必要?對諸佛菩薩而言,實在沒有必要;對接引初機、接引衆生來說,有必要。事跟理都要清楚、都要明了。第十偈:

  

  【十方一切剎土中,彼地所有諸莊嚴,今此道場無不現,以佛威神故能爾。】

  

  這一首偈結得好,菩薩來說出他們修學的報告,到最後都結歸到佛威神的加持。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,這些菩薩們都能得到諸佛本願威神加持。我們爲什麼得不到?我們的心、我們的願與佛不相應,我們的言語、我們的威儀與佛不相應,我們恒常違背佛陀教誨。佛教我們做的,我們沒有去做,佛教我們不要去做的,我們偏偏去做,你怎麼會得到佛力加持?『十方一切剎土中,彼地所有諸莊嚴,今此道場無不現』,這種莊嚴的供養,你說有沒有必要?有必要!這些供養莊嚴道場,是接引九法界衆生,幫助佛陀教化,擴大佛陀教化的效果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他不是佛菩薩需要的,佛菩薩永遠沒有心,永遠不會起心動念。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總是恒順衆生,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,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。這是得到佛威神加持,地神能供,菩薩能說、能學,無一不是佛陀威神加持。

  

  請看「衆寶光明髻菩薩」十首贊頌,他是贊頌場地殊勝之德。

  

  【爾時衆寶光明髻菩薩摩诃薩,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道場衆海,即說頌言。】

  

  說偈儀意思跟前面相同,就不再說了。第一首:

  

  【世尊往昔修行時,見諸佛土皆圓滿,如是所見地無盡,此道場中皆顯現。】

  

  這個道場是世尊講《華嚴經》的道場,世尊講這部大經是在定中講的。我們一般人所謂定中的境界、夢中境界,這些意思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這個境界到底是真的是假的,是有還是無,我們凡夫執著這些。諸法實相裏面,非有非無,非真非假。說真假,六祖能大師講「二法」,說有無也是二法;能大師說佛法是不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。什麼是佛法?不思議是佛法,離二邊是佛法。離二邊,善離!前面我們讀到的經文,稱贊十號裏頭稱「善逝」,逝就是離,即相離相,離即不二,離即同時,這叫善逝。執著在一邊,都錯了,都是迷而不覺。

  

  凡夫執著有,二乘執著空,所以不覺。菩薩爲什麼覺?菩薩兩邊都不執著,知道事實真相。這個境界在某一個層次顯現,某一個層次不現。佛法裏常說,「十法界一現九隱」,我們今天現的是十法界裏人法界,其他九個法界我們見不到。像看電視一樣,頻道不相同,我們按這個頻道,這個頻道的形相現前了,另外還有許許多多的頻道我沒有去按它,它在不在?在!存在,不現前。定中的境界是現量境界,不是比量,不是非量,是事實。我們現前的境界也叫做現量境界,但是沒有定中那麼真實。你要記住佛的一句話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爲什麼?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這是總綱領、總原則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

  我們現在來學習這一段經文,總共十首偈,衆寶菩薩所說的。清涼大師告訴我們,前面五首是贊歎道場「德用圓備」。第一首:『世尊往昔修行時,見諸佛土皆圓滿,如是所見地無盡,此道場中皆顯現』。「此道場」,世尊講《華嚴經》的這個道場,這個道場無比的殊勝莊嚴。世尊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他老人家無量劫前就成佛了,不是叁千年前降生到我們這個世間修行證果才成佛的。他在《梵網經》裏面告訴我們,他這一次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是第八千次,真正是「時時示世人,世人常不識」,不認識他。釋迦牟尼佛常來,我們要問:他方世界諸佛如來常不常來?法身菩薩、緣覺菩薩、羅漢菩薩他們來不來?常來。什麼時候來?衆生有感,他就有應,感應道交,是這麼回事情。

  

  應不失時,什麼時候有感,什麼時候就應。感而不應,這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,我們有求,求是感,佛菩薩不應,這什麼原因?我們自己這邊有障礙,大師說你有業障!怎麼辦?忏除業障,你要忏悔。怎麼忏悔法?是不是在佛前,依照這個儀規來修學?大師搖頭,「佛法重實質,不重形式」,這我頭一次聽章嘉大師講到,形式並不重要。實質是什麼?「後不再造」,這叫真忏悔。今天忏悔,明天又造,這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你雖然怎樣懇切求佛菩薩,佛菩薩沒有感應。怎樣求才感應?依教修行,佛教我做的,我真做;佛教我不做的,我確確實實遵守能夠不做,我不求佛菩薩,佛菩薩有應。爲什麼?我這樣做,就是求佛菩薩了,這就有感。我們起心動念求佛菩薩保佑,那是妄想,妄想哪來的感!感是什麼?真誠。

  

  李老師教我們「至誠感通」,那個真誠是什麼?你照做是真誠。佛菩薩教導我們,我們一學佛,一進佛門,就教我們皈依叁寶。果然皈依,那就是感,你就得諸佛護念,得諸佛威神的加持。爲什麼?皈依佛覺而不迷,皈依法正而不邪,皈依僧淨而不染,你從迷邪染回過頭來,依自性覺正淨,這就跟十方諸佛如來通了,所以叫叁寶。如果你形式上做了皈依,實際上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依舊是迷邪染,不通!說老實話,往上面去不通,往下面通了,迷邪染通叁惡道,你想想看可悲不可悲、可怕不可怕?你與人天都不通,你與叁惡道通。

  

  人天是什麼法?五戒十善。我們想想,五戒我們有沒有做到?《沙彌律儀》重要!我勸大家學《沙彌律儀增注》,這個本子是戒律全書裏面的一部分,仔細去讀一讀。或者你去讀蕅益大師編校的《五戒相經箋要》,注解得也相當詳細。真正做到,我們保住人身,修得好可以生天。生天也只能生欲界天,一般四王天、忉利天,所以仔細想想實在是不容易。但是對于一個真正肯學的人、勇猛精進的人,有能力克服自己煩惱習氣的人,這個人是英雄。中國「英雄」兩個字定義是什麼?普通人做不到,他能做得到,這個人稱英雄。佛爲大英雄,供佛的大殿上匾額是大雄寶殿,叫大英雄寶殿。爲什麼稱他大英雄?斷見思煩惱、斷塵沙煩惱、斷無明煩惱,一般人做不到,他做到了。能使性德圓滿現前,違背性德的,淘汰得幹幹淨淨,這大英雄!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
  

  「世尊往昔修行時,見諸佛土皆圓滿」,佛曾經參訪過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這個佛土都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圓滿!純善無惡!我們每一位同學再把這個意思擴大,九法界當中每一位衆生,自性裏頭都有四土,四土從哪裏來的?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心是自己的心,識是自己的識,自現自受用,自變自受用,這是真理,這是事實真相。你的境界,是你自己心裏變現的,你懂嗎?別人有沒有幹涉你的?沒有。也許常常說,某人幹涉我、某事幹涉我,那是你的心不清淨,你沒有放下分別執著,你不知道過失在自己。外面境界哪裏有過失!爲什麼沒有過失?外面境界是所現所變。我們把這個道理搞通了,我們對佛菩薩心服口服。能現能變是我們自性,心現境界,心變境界,這是真理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

  可惜世間人不懂,把這個境界愈攪愈亂,攪和到自己幾乎不能夠生存了,佛看到這個樣子,經上常講「可憐憫者」。如果你真正曉得事實真相,能現能變操之在自己,哪有不圓滿的道理?不但實報土是圓滿的,同居土又何嘗不圓滿?所變的,萬象森羅;能變的,如如不動,豈不是天下太平了嗎?天下不太平,不在天下,在我心不平,天下就不平。我心平了,天下哪有不平之理?我們兩個人在一起,我是凡夫,你是佛陀,我心不平,我住亂世;佛心平靜,佛住太平,就這個道理。佛何以太平?世間怎麼樣動亂,對他一點影響都沒有,這個意思是相當的深,要細去體會。如果能夠學到幾分,這一生受用無窮!

  

  一定要學諸佛如來,不被境界所動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」,天下太平了,社會安定了,世界和平了。我與一切人和,人就跟我和,我真誠尊重、熱愛衆生,衆生愛我;縱然是過去今生這些冤親債主,我用這個態度對他,他也不會用惡意對我,冤結化解了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一定要把冤結化解,這是佛法,這是覺悟了。如來大道場當中,所現一切大圓滿,不可思議!說不盡!整部《華嚴經》上諸位可以看到。我跟諸位報告的,是我們煩惱習氣最嚴重的一部分:怎樣回頭,這是我們當前必須要學習的。第二首:

  

  【世尊廣大神通力,舒光普雨摩尼寶,如是寶藏散道場,其地周回悉嚴麗。】

  

  廣大的神通力是從往昔修行成就的,所以能『舒光』、『普雨』。舒光是布施智慧,我們講法布施;雨寶是財布施,來照顧大地衆生。我們一般人對于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這兩種無盡的布施,不知道、一無所知!諸佛菩薩的布施是平等的,「舒光」是爲我們講經說法,教導我們;「雨寶」,大地生長的五谷雜糧、一切萬物,養活衆生,這是世尊廣大的神通力。爲什麼我們這個世間有豐年,收成非常好,這一年過得很富足;有些荒年,或是水災或是旱災,收成減少,許多人不免饑寒之苦,這什麼原因?諸佛菩薩的布施供養是平等的,這是因;衆生一切造作,是緣,因雖然很好,緣不具足,緣在衆生這一面。衆生心行與佛相應,這個緣好,因好緣也好。不是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嗎?我們居住的環境也是一切法,這個地球、這個太陽系、這個銀河系,還是一切法裏頭的一部分,人心好,樣樣都好,人心不好,樣樣都不好,不是佛菩薩不照顧,是我們自己做了一些惡的緣,把佛菩薩的善因障礙住了,是這麼回事情。我們要懂得,我們要效法、要學習。『如是寶藏散道場,其地周回悉嚴麗』,布施智慧是寶藏,布施萬物也是寶藏,所以真善美不能沒有智慧。有智慧,真善美才圓滿;沒有智慧,真善美只是形式,沒有靈魂,死的不是活的。第叁首:

  

  

  【如來福德神通力,摩尼妙寶普莊嚴,其地及以菩提樹,遞發光音而演說。】

  

  前面用世尊,這個地方用如來,世尊跟如來有沒有差別?如果沒有差別,何必要換個名字?換一個名稱一定有所不同。前面稱世尊、稱佛,從事上說的、從相上說的;稱如來,從性上說的、從體上說的。『如來福德神通力』,這就是自性本具的福德神通,統稱爲德能。能是能力,福德能力就是神通。『摩尼妙寶普莊嚴』,這些莊嚴具,我們在大乘經裏面看到世尊爲我們介紹諸佛剎土,這個地方講的華藏世界,末後有「華藏世界品」,特別給我們介紹毗盧遮那國土生活環境。淨土叁經裏面常常給我們說明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是自性本具德能的流露顯現。我們今天的麻煩在哪裏?我們自性迷失了,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統統不能現前,麻煩在這裏。以往我們不曉得,不曉得真是無可奈何,現在聽佛說法知道了,逐漸逐漸明白了。我們很想恢複性德,佛教我們一個方法,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隨順性德,你才能恢複。如果違背性德,你這個恢複就沒指望,至少這一生沒指望,那就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世去了。所以世出世間聖人常常教導我們,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因爲煩惱習氣跟性德相違背,不能不克服。隨順性德,怎麼隨順法?隨順佛菩薩的教誨,就是隨順性德。隨順佛菩薩的覺正淨,我們自己在迷邪染,這是唯一的一條生路。

  

  『其地及以菩提樹』,「地」是道場,「菩提樹」是種種的建樹,無論是物質上的建樹、是精神上的建樹,都用一個菩提樹來做代表。我們通常說一個道場,這個道場硬體的設備是道場殿堂教學場所,生活的必需像宿舍、餐廳、娛樂、運動的場所,都是硬體設施。精神上的設施,這個建樹是道風、學風,都用一個菩提樹來做代表。『遞發光音而演說』,「遞」,順著次第;隨順時節因緣,隨順衆生的樂欲,隨順衆生的根性,隨順衆生的程度,隨順衆生當前的需要,這叫「遞發」。發什麼?發光、發音。「光」,現相說;「音」,語言說。「而演說」,光偏重在演,讓我們六根接觸就有悟處,光演、音說,教化衆生。

  

  這些文句最重要的,怎樣把它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當中,我們怎麼學,我們怎麼做。所以我們不能不修福、不能不積德,不能不懂諸佛菩薩種種的建樹。他的建樹在哪裏?我們連個痕迹都找不到,但是我們在經典裏面找到了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經典稱爲法寶,叁寶之一;它寶在哪裏,我們一定要曉得。何以稱寶?世間人得財寶,能解決物質生活貧窮之苦;佛菩薩給我們的寶,能幫助我們解決叁途六道輪回之苦,能幫助我們超越十法界,契入諸佛境界。這是世間一切寶物都不能夠相比的,我們尊稱它爲法寶,無上的法寶,真實的法寶。所以明白的人才會尊重,認真努力「受持讀誦,爲人演說」,這是你尊敬叁寶具體的表現,這個人是真正受叁皈依的人。把叁皈依落實了,佛說這個人得叁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;這個人所至之處無不吉祥,所謂是「逢凶化吉,遇難成祥」,我們要知道怎麼學法。第四首:

  

  【寶燈無量從空雨,寶王間錯爲嚴飾,悉吐微妙演法音,如是地神之所現。】

  

  『寶燈無量』,從空中落下來,從空而降,這代表法門無量。從空落下來,空是空性、是法性。『寶王間錯爲嚴飾』,「寶王」是表福德。第一句是法供養,第二句「寶王」是財供養。『悉吐微妙演法音』,都是表法的,都是說法的,山河大地、草木花卉、一切萬物,你說哪一種不在表法?哪一樣不在說法?非常可惜的是我們有目沒看見,有耳沒聽見,這什麼原因?業障深重。什麼是業障?煩惱是業障,妄想是業障。一天到晚打妄想,山河大地一切衆生都在演法,我們居然不見不聞,我們這一天空過。天天空過,歲歲年年空過,這一生白來了,一無所成,你說可惜不可惜!如果諸位同學,真的在這個地方稍稍明白了,小小覺悟了,你會改變你一生,決定不會再去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。爲什麼?知道那是一場空,知道那是不可得。你並沒有真正了解真相,真正了解真相,無所有!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那你才是真正了解。了解之後,你一定徹底放下,這一生在這個世間幹什麼?修福修慧。修福不著相,就是智慧。怎樣修福?爲一切衆生服務。怎樣爲一切衆生服務?自己示現一個佛菩薩的形象,就是佛弟子。什麼叫佛菩薩?好人當中的好人,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好人是佛,這就行了,這就對了,這一生就不空過了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五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