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六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二六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座內衆流,說偈贊佛,衆寶光明髻菩薩偈頌第五首:

  

  【寶地普現妙光雲,寶炬焰明如電發,寶網遐張覆其上,寶枝雜布爲嚴好。】

  

  『寶地』是指道場,『普現妙光雲』,這是接前面所贊的。『寶炬焰明如電發』,這都是說的火炬燈明,如同電光一樣。『寶網』是空中的羅網,展布開來,這是空中的莊嚴。『寶枝雜布爲嚴好』,是說明種種莊嚴如同寶樹,這個意思就是說,一一莊嚴不離根本,這一棵大樹枝葉花果再繁茂,總離不開根本,所以這一句意思很深很廣。第六首:

  

  【汝等普觀于此地,種種妙寶所莊嚴,顯示衆生諸業海,令彼了知真法性。】

  

  後面五首,清涼大師注解「法化流通」,前面是德用圓滿。性德必定起作用,它起作用一定是教化法界一切衆生,幫助九法界迷途衆生能夠回歸自性。清涼大師注解「如佛座上所應演者,九會五周之文。」這一句說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,不離根本;也就是說,始終不離諸法實相,因此大乘經所謂「一以實相印」,印定。小乘講的叁法印,大乘唯一實相,意思就在此地。一代時教,隨機說法,都在這一個場地之中。這個場地,諸位要記住,是法身、是法界、是性體、是性德,這是聖賢的教誨,不同于世間。

  

  『汝等普觀于此地』,「汝等」是教法身菩薩們,你們觀,仔細觀察。『種種妙寶所莊嚴』,「妙寶」比喻性德,表性德。『顯示衆生諸業海』,這個場地所現,一真法界、十法界同時並現,一真法界是清淨法界,十法界是染汙的法界,這裏面還有善惡,六道裏面我們常說的叁善道、叁惡道,一切衆生造業不相同,所顯示的果報也不一樣,這裏面全都看見了。『令彼了知真法性』,誰了知?覺悟的人了知。所以佛陀教化衆生不能離開藝術,尤其是高度的藝術文化。佛用音樂、用美術、用繪畫、用雕塑,爲什麼?「令彼了知真法性」。現在這個世間爲什麼有這麼多的災難?我們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,一切諸法從心想生,我們只要細心一觀察就曉得了。我們現前這個社會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你去問一問,去調查一下、去統計一下,他們在想什麼?想錢,想色,想五欲六塵的享受。錢,旁邊是兩把刀;色,色字頭上也是一把刀。中國古聖先賢創造文字,確實這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,諺語所謂「人爲財死,鳥爲食亡」,這些話不是沒有道理。我們仔細去想、仔細去觀察,財跟色不曉得害死了多少人,害他們永遠不能夠脫離叁途六道。誰覺悟?佛覺悟了。

  

  佛教傳入中國,當時因爲翻譯經典,創造了不少新的字,「佛」字是新造的,中國從前沒這個字。佛是個人,印度梵語稱之爲佛陀,人旁邊加一個弗,取它這個音,這個人稱爲佛陀。與佛同音的字很多,爲什麼用這一個佛?這裏頭意思很深很深,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到,創造新字這些人的真實智慧。人旁邊加這個弗字,真的有不可思議的意思。「弗」這個意思:什麼都不是,從這個符號上顯示經典的教義,不思議法。我們從這些現相裏面能夠悟入,十法界依正莊嚴擺在我們面前,我們常常看它,印象深刻。于是這一生當中,接觸許許多多的境緣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我們就曉得應當怎樣來對待,怎樣起心動念、怎樣言語造作,這就有個比較了。

  

  最強烈的對比,是餓鬼地獄跟西方極樂世界。地獄變相圖,在從前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城隍廟,城隍廟裏面必定有閻王殿,十殿閻王。每一個殿顯示出造作什麼樣的罪業,將來要受什麼樣的果報,讓人看到之後怵目驚心。特別是對于兒童的教育,這是兒童的因果教育,兒童的德行教育,收很大的效果。爲什麼說兒童?中國有一句諺語說: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,年小的時候,接受這些教育,就是讓你看,大人給你講解,殺生不可以造,造了將來要受這個果報;偷盜不能造,造的時候受什麼樣果報;邪淫受什麼樣果報,妄語受什麼樣果報,兩舌是拔舌地獄!從小這個印象印在阿賴耶識裏頭,影響一生,不敢起一個惡念,不敢造惡事。

  

  再看看佛寺裏面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,《十六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,有這個才藝的人也應當把它畫出來。行善的人,心善、行善、言善,你看他得的是什麼果報?佛經上常常說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福報!那是行善積德所修得的。強烈對比,你就明白,你就知道有所選擇。「真法性」是至善、是本善,這個觀念不能沒有。中國古代教童蒙,叁字經大家都知道,第一句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第一句話!你永遠會記得。與一切人相處的時候,你要有一個念頭,人性本善,這是佛知佛見。他爲什麼變成不善?迷失了本性,沒有接受到聖賢的教誨,不免爲習俗所移。習俗在今天的社會,實實在在不忍心說,佛經上說五濁惡世,濁是染汙,惡是講的惡業,今天社會的汙染跟惡業,到了極處!

  

  這個極處就麻煩了,古人常講物極必反,濁惡到了極處,怎麼反法?大概就像一般外國宗教裏面所說的世界末日。末日怎麼形成的?怎麼造成的?衆生一切不善的念頭、不善的思想、不善的言語、不善的行爲。這個不善實在講,做得過分了,與真法性完全相違背。今天社會我們冷眼觀察,小孩一出生,父母教他什麼?長大上學,學校裏教他什麼?踏進社會,社會教他什麼?有一部分人信仰宗教,現代宗教又教他什麼?可以說一生都沒有接觸到聖賢的教誨。人人本善,你看看他到這佛寺裏面來,點一盞燈、燒叁炷香,他在那裏恭恭敬敬的頂禮膜拜,他的性怎麼不善?爲什麼他離開寺院大門,他又去做惡去了?我們要想象這種道理,原因到底在哪裏?我們應當如何來挽救?

  

  佛教寺院庵堂,在古時候都是佛陀教學的場所、道場。他到這個地方來是接受聖賢的教育,是接受佛菩薩教誨而來的。現在寺院庵堂的形式在,教學沒有了,這個問題嚴重。我們要知道,所以推行佛陀教育、推動佛教的教學,那真正是無量功德,才真正令一切大衆「了知真法性」。有同學來問我,自己修行重要,還是爲大衆講經說法重要?我告訴他,這兩樁事情是一樁事情。我們在講席裏頭常說,自行即是化他,化他就是自行,你不要把它分做兩樁事,它是一樁事情。在過去,祖師大德常常教誨我們,「緣具則兼善天下,不具則獨善其身」。所以我們是自修還是去弘法,看緣分!現在講經說法的人太少太少了,你懂得佛法,你能講,又有人請你去,趕快去!

  

  不過這裏面要注意到,年輕自己沒有定力,怕接觸社會大衆,你又受到濁惡的汙染,怕是怕這一樁事情。你在道場修行,從前道場都在深山,人迹罕至,心地清淨,與大自然爲伴,對于自己道心真的是有幫助。現在難,現在我們道場在都市,花花世界,縱然是從前的古老道場,現在都變成觀光勝地。從早到晚,從年初一到臘月叁十,觀光旅遊絡繹不絕;住在寺廟的這些出家人,應接不暇,他哪有時間去辦道?這是我們今天佛教的現況。到哪裏去找一個清淨環境來修學?我們確實也是得佛菩薩的護念,護法大德們的護持,在澳洲小城建一個小道場。我們住在別人國家裏頭,如果住在深山,交通不方便,對于我們自己生活有問題,所以又想要偏僻,還得要交通方便;距離一般大的都市也要有一個相當的距離,爲什麼?一般人不至于天天都來找麻煩,所以我們選擇圖文巴這個地區,我們在這個地方研教念佛。自己還經營一個菜園,我們現在不能種糧食,至少要學會種菜。

  

  真的是得叁寶加持,希望大家在一起修學,真正覺悟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與「真法性」相應,與性德相應。不爲自己,爲佛法、爲苦難衆生。把自己修好,學爲人師,行爲世範,給社會大衆做一個好的表率、好的榜樣,就是教化衆生。「顯示衆生諸業海」,這個衆生就是九法界衆生,我們造什麼樣的行業,成菩薩;造什麼樣的行業,證阿羅漢果;造什麼樣的善業,生天享天福,善業有不同的等級,有不同的果報。惡業,就更不必說了。第七首:

  

  【普遍十方一切佛,所有圓滿菩提樹,莫不皆現道場中,演說如來清淨法。】

  

  都是贊場地,場地接引衆生,場地成就衆生,這個場地是遍虛空法界。我們心正、行正,這就是佛菩薩的道場。心是佛心,行是佛行,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是坐道場。『所有圓滿菩提樹』,現在念這個經文,諸位懂得一點意思,換句話那你就更清楚了,所有一切圓滿覺悟的建樹,它表這個意思。圓滿菩提樹無量無邊,佛家講的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『莫不皆現道場中』,道場盡虛空、遍法界,當然統統現前。『演說如來清淨法』,演是表演。《華嚴經》裏面,佛答複菩薩的問題有兩種方式,一種是現相答,沒有言說,放光現瑞,你就明了了。另外一種言說答複,演是屬于事相,說是屬于言說,演說!我們要學,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習,把佛在經教上教導我們的完全做出來,生活當中做出來,工作裏面表現出來,日常應酬當中還是要表現出來。

  

  處事待人接物,先學誠懇、慈悲,笑面迎人,態度慈祥,慈悲祥和,這叫學佛;要求在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衆生,那就是圓滿的建樹,你就時時刻刻都在那裏「演說如來清淨法」。我們將佛陀四十九年的教誨歸納成二十個字,希望時時刻刻放在心上,念念與它相應。對人、對事、對物真誠清淨,清淨是沒有汙染,平等是沒有傲慢,正覺是不迷惑,慈悲是沒有私心、沒有瞋恚、沒有嫉妒。把這些落實在生活上,就是看破,看破是樣樣清楚、樣樣明了,放下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我們生活就自在了,真的是災消福來。生活、工作、應酬隨緣,決定不攀緣。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肯定往生。所以「如來清淨法」要從我們形象表演出來,這一點重要。第八首:

  

  【隨諸衆生心所樂,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