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二七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座內衆流,說偈贊佛,衆寶光明髻菩薩偈頌第九首:
【其地恒出妙香光,光中普演清淨音,若有衆生堪受法,悉使得聞煩惱滅。】
我們讀這一首偈頌,深深的感觸到,我們業障確實深重。偈頌上講的『地』是指虛空法界無量的剎土,放光演教,我們有眼不見,有耳不聞。這不是諸佛菩薩不慈悲,一切諸佛菩薩何曾有剎那間忘失衆生?而是衆生自己業障太重,對于諸佛菩薩的大恩大德茫然無知,諸佛菩薩的教誨毫無覺察,怎能不令人感慨萬千!這一樁事情,就我們自己本身而言,也是在學習,叁、四十年才發現,確實是不容易。但是這叁、四十年之間,居然發現了,看出來了,體會得到了,由此可以證明,佛菩薩的境界,凡夫未嘗不能契入。
契入的因緣,這是關鍵,正如善導大師在《觀經四帖疏
上品上生章》裏面所說的:「總在遇緣不同」,縱然自己根性差一點,如果遇緣殊勝,早晚都能夠契入。這些我們在講席當中曾經說過多次,多次又有什麼用?依舊不能體會,依舊不能契入。遇緣不同,我們的緣具足,何以不能契入?這個原因都在自己肯不肯依教奉行,關鍵在此地。緣具足,又能夠依教奉行,這個依教奉行,就是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的,佛教我們做的,我們認真努力把它做到;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決定遵守而不違犯,就能契入。不是佛不教,我們沒有好好去做。不是不懂,不是不信,爲什麼不能好好去做?煩惱習氣不能克服,自私自利不能克服,名聞利養不能克服,五欲六塵的誘惑不能克服,懈怠懶散不能克服。這些東西叫業障,嚴重的業障,障礙你這一生不能成就,如來所證的境界雖然在眼前,也沒用處。你很會變,把如來境界變成叁途六道,無端受這些苦難。第一句偈文意思非常之廣、非常之深。
『其地恒出妙香光』,「香」是德,「光」是慧,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遍滿虛空法界,這是現相。『光中普演清淨音』,我們知道,光從哪兒來的?發光放光的事太多了,不勝枚舉。覺悟的人,無需要假借任何物體,就能夠見到自性本具般若光明,《華嚴經》所講的「大光明藏」,就是這個意思;恒遍法界,恒是永恒,從來沒有中斷過。迷失自性的人,本性般若光明必須假借物相爲緣,光就能發出來。我們用比喻來說,大家好懂,自性本具德能就像電一樣,電能不能放光?如果沒有緣,這個電不能放光。哪是它放光的緣?燈,我們造成燈,這個電借著燈的緣,它就放光;借著錄影機的緣,它就現相,它也能放出聲音來。
由此可知,這個電的作用很大,好象無所不能,問題是它必須藉一個緣。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不需要藉緣,永恒周遍法界,要法身菩薩才能見到;換句話說,十法界裏面的衆生都必須藉緣,性德才能顯出一部分。我們今天講的電、講的光、講的聲,都是性德的一分。我們迷失了自性。雖然是性德的一分,或者是性德的一滴,我們把性德比喻做大海,現在我們所受用的所有一切的物相,是大海的一滴。雖是一滴,也圓滿具足大海的鹹味。從這一滴裏面,我們能夠看見整個大海,這要聰明人才能辦得到,我們這個世間所謂是上根利智,這樣的人能辦到;中下根性的人辦不到,中下根性的人業障更重,迷得更深,沒有這個眼光、沒有這個智慧。我剛才這個比喻,諸位能夠體會到「光中普演清淨音」,就像電一樣,這個電波藉各種不同的緣,起各種不同的作用,它能放光,它能出聲,它能夠現色相,這些我們都必須要懂得。
『若有衆生堪受法,悉使得聞煩惱滅』,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所爲的就是這兩句。法身菩薩,前面兩句就行了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應化在九法界,爲什麼?不爲自己,自己沒事,爲衆生。「若有衆生堪受法」,這句話是對根性成熟的人說的,但是我們要曉得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,爲什麼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?佛家所說的是一體,虛空法界剎土衆生,是法界、是法身、是法性土,場地道場是講法性土,「地」是講法性地,它是一不是二。所以佛與衆生,他自自然然生起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他自然的!所謂自然,他確確實實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慈悲就像電磁波一樣,周遍虛空法界,永遠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、是真誠的。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」,不增不減,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這是事實真相。我們能不能體會到?
什麼叫明心見性?明心見性沒有別的,就是見到這個事實,他見到他就得到。得到什麼?他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充遍法界!跟一切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融通了,像江河裏面的水流入大海。江河的水好比是我們自己的境界,大海水好比是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的境界,我們流進去,彙合了,成爲一體,這叫入佛境界!我們能不能做得到?答案是肯定的。關鍵還是在「遇緣不同」,遇到緣之後,關鍵在你自己能不能放下。不能放下,那就難了,這一生增長善根而不能夠契入。你要問什麼時候能夠契入?這不能問別人,要問你自己什麼時候能放下。現在放下,現在就契入。放下要徹底放下,佛說的「不容絲毫不淨夾雜」,一絲毫夾雜就是那絲毫沒有放下,你雖然放下,你不究竟不徹底,結果怎樣?結果整個錯了!
往年李炳南老居士講經的時候常常做比喻,譬如茶碗、茶杯,這個杯子裏頭盛的是醍醐,佛法裏面講上妙的飲料、最好的飲料,你摻有一滴毒藥,整個都變成有毒,不能飲用了。所以要徹底,不能夾雜。我們學佛這麼多年了,你說放下沒有?真的放下了,但是怎樣?不徹底,裏面還有毫分沒放下,于是整個受連累,不能契入法界。諸佛菩薩、法身菩薩在那裏天天歡迎我們去,我們去不成。菩薩應化,根熟的衆生肯定幫助他這一生成就,慈悲到極處!根性沒有成熟的衆生,幫助他增長;沒有根性的衆生,幫助他種善根。然後你就曉得,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,確確實實一個都不舍!至于現相表法,那是虛空法界萬事萬物,從來就沒有中斷過。會的人得受用,不會的人不得受用,不但不得受用,恐怕還生反效果。所謂是「萬物無心人有心」,有心,他自然與萬物起感應,有情衆生有心感,無情衆生無心應。什麼時候入境界?「有無」是一不是二,就入境界,入境界也叫做入不二法門,這個味道我們要能夠體會。
終極的目標「悉使得聞煩惱滅」,這個煩惱裏面所說的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。見思煩惱滅了,證阿羅漢果;塵沙煩惱滅了,證菩薩果位,這是權教菩薩,天臺家講的藏教佛、通教佛,證這個果位;無明煩惱要是破一分,成正等正覺。正等正覺有四十一個位次的差別,圓教初住到等覺。統統斷盡,再證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是「悉使得聞煩惱滅」。煩惱滅多少,菩薩果位你得到哪一個位次,這是你自己修行的功夫;《華嚴經》九會七處都是說這一樁事情。第十首:
【一一莊嚴悉圓滿,假使億劫無能說,如來神力靡不周,是故其地皆嚴淨。】
這一首是緊接著前面一首,爲我們詳細說明佛菩薩教化衆生。『一一莊嚴』,「一一」是指法,大是剎土是世界,小是微塵,說一個大說一個小,就全都包括在其中。一微塵一毛端,毛端是正報最小的,微塵是依報最小的。現代世界上這些大科學家,研究的對象也是這兩極,一個太空物理,無限大,我們佛法裏面講虛空法界;一種講量子力學,最小的,在佛法裏面講毛端、微塵。『莊嚴悉圓滿』,這個科學家沒見到,「莊嚴」我們在前面所提示的真善美慧,具足這四條才是莊嚴,沒有一法不圓滿。說真,是講的體性,虛空法界之中,一切萬法從它體性上來講,都是真如本性,這是真。善,是講它的相,美與慧是講它的用。本經經題裏面所講的「大方廣」,就是體相用。大而剎土,有剎土的體相用;小而微塵,有微塵的體相用,這是我們講到「莊嚴」、講到「圓滿」。
『假使億劫無能說』,「億劫」是指時間之長;沒有人能夠說得出來的,爲什麼?不思議解脫境界!你怎麼能說?不能說,諸佛如來有善巧方便說。善巧方便說好比畫畫,中國這個水墨畫,常常畫的烘雲托月,不畫月亮畫雲彩,雲彩裏露一塊白的,人家一看這是月亮。月亮畫不出來,用雲彩來顯示。性體、性德說不出來,但是從作用裏面能夠把它顯示出來,這就是烘雲托月的方法。一一莊嚴具裏面都能示現,所以佛才講「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相不一樣,作用不一樣,體性是一樣的。菩薩怎樣修行成佛的?菩薩只看萬象,這萬象有一點抽象,我們換句話說,菩薩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他從差別相裏面,這個差別就是無量無邊的差別,他從差別相裏面看永恒不變的無差別的體性。所謂是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「離一切相」不是說不要這些相,跟一切相遠離,那你就錯了。離一切相就是心不著一切相,一切人事物這萬事萬象不執著,不分別它、不執著它,外面有,我天天跟它接觸,並沒有離開,心裏面痕迹都不留。心裏面是什麼?是一切諸法的體性,法性!
法性沒有相,法性沒有想、沒有妄想,法性也沒有思,思是分別,想是執著。所以心裏面是什麼?怎麼樣才認定萬事萬法的體性?你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諸法體性原本就現前!由此可知,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裏?出在著相。著相就是于一切人事物分別執著,這個事情麻煩了,沒有辦法做到「什麼都好」。弘一大師,諸位同學都聽過他的名字,提起來對他都很敬仰。說實在話,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一位花花公子,他出生在富貴人家。我們在傳記上看到,他父親死了之後,他的兄弟姊妹很多,他也分得一分財産,大洋叁十萬。那個時候叁十萬大洋值現在多少錢?很難計算。在那個時代四口之家,一個月的生活費用是兩塊大洋,一個人工作要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