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八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二八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座內衆流,說偈贊佛,大智日菩薩偈頌第叁首:

  

  【摩尼爲柱種種色,真金鈴铎如雲布,寶階四面列成行,門闼隨方鹹洞啓。妙華缯绮莊嚴帳,寶樹枝條共嚴飾,摩尼璎珞四面垂,智海于中湛然坐。】

  

  這兩首是說一樁事情,我們一起把它讀下來。這兩首頌,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裏面告訴我們,這是略辨七種莊嚴,七在佛法裏面是代表圓滿的意思。無量無邊的莊嚴略說七種,這七種就是講第一首頌「炳然照耀宮殿中」,說的這一句;第二首「如來宮殿不思議」,那是講第一句。由此可知,後面九首偈都是第一首的細說。

  

  『摩尼爲柱種種色』,摩尼寶在我們這個世間,那是非常珍貴,希有難得。在華藏世界裏面,就像極樂世界一樣,是用來做建築材料的,把它做柱子用。難怪古大德有所謂「不讀《華嚴》,不知道佛家的富貴」,道理就在此地。「種種色」,在佛菩薩一真法界裏面,這些寶自然都放光;在六道裏面這些寶物自己不能放光,它的光是從反射來的,反射的角度不相同,所以它的光彩就不一樣,無量無邊的光彩,一般文人形容的五光十色,這是我們凡夫肉眼能夠觀察得到的。這是說殿堂裏面一個柱子的莊嚴。『真金鈴铎如雲布』,宮殿的外面,像中國古時候的宮殿,四面屋檐造成的飛檐,而屋檐的四周都懸挂著鈴铛。風吹的時候,音色之美,耳不勝聞。「鈴铎」,鈴是小的,铎是大的,大小鈴铛遍布在屋檐四周,不但美而且好聽。『寶階四面列成行』,宮殿建造比地面高,所以一定有臺階上去,這個臺階也是七寶所造的。「寶階四面」,由這裏我們能想象得到,這個宮殿四面是平臺,平臺有階梯下到地面,寶階四面列成行。『門闼隨方鹹洞啓』,「闼」是小的門,如果這個講堂是方的,或者是長方形的,它有正門,正門通常都是兩扇的,旁邊有小門。如果是規模大的殿堂,門就很高大,四面都有門戶。「鹹洞啓」,這個門戶都是開的。由此可知,這個講堂宮殿正有活動在其中,它四面門都開的,進出方便。

  

  『妙華缯绮莊嚴帳』,這是裝飾品,供具裏頭有花,「缯绮」是绫羅綢緞一類高貴的絲織品,做成幢幡帳幔,這是殿堂內部的布置,華帳。殿堂外面有寶樹,『寶樹枝條共嚴飾』,我們在經典裏面讀到,寶樹上面有羅網,都有裝飾。這些珍寶,樹也是七寶所成的,不但光光交映,風吹樹葉,葉與葉相碰的時候就像風鈴一樣,自自然然形成非常美妙的交響曲,我們細細來體會這些境界。『摩尼璎珞四面垂』,這是衆寶璎珞四面垂。這說了七種裝飾,顯示法堂的莊嚴。這些莊嚴是表慧,衆寶是表福,福慧莊嚴!寶樹枝條、璎珞表教化,善巧方便。『智海』這兩個字是表如來,世尊他在寶殿當中『湛然坐』,坐在寶殿當中,靡足莊嚴!第五首:

  

  【摩尼爲網妙香幢,光焰燈明若雲布,覆以種種莊嚴具,超世正知于此坐。】

  

  這一頌是說羅網,網是講的羅網。『摩尼爲網妙香幢』,清涼大師注解,「羅以寶網,列以香幢,布以焰明,覆以嚴具。」這是說宮殿裏面的布置陳設。這個羅網不是宮殿外面寶樹上的羅網,是宮殿裏面的羅網,這樣的羅網現在很難看見了。諸位同學如果有機會參觀古時候帝王的宮殿,像北京故宮,在日本、韓國有一些規模比較大的寺院,殿堂的上面還是有羅網,是用銅絲編造的。早年我到日本去參訪的時候見到,經典裏面讀到的時候,到那邊親眼看過。羅網它有兩個用處,一個是壯觀;其實它真正的作用是保護梁棟,因爲這宮殿梁棟柱子,實在講都是高度的藝術品,雕梁畫棟,所雕刻的、所繪畫的,都是佛菩薩教化九法界衆生的變相圖、曆史故事,那真的是精品。怕鳥雀到梁棟上去蓄窩,于是用羅網把它包起來。這個羅網很細,你能看得很清楚,能夠欣賞,你不能夠去觸摸它。有機會看到的時候,可以留心仔細去觀察。那是人間的,人間比不上天上,大梵天的羅網,佛在講經的時候常常贊歎。這個地方是毗盧遮那佛的宮殿,自然不可思議,顯示性德究竟圓滿,這才是真正的意思。

  

  『光焰燈明』,這是殿堂裏面的陳列,『若雲布』,殿堂四面都能夠看見。『覆以種種莊嚴具』,這一句是略說,就是不再細說。「種種莊嚴具」,我們在大型法會裏面,在中國、在新加坡,寺院道場舉行水陸法會、傳戒法會,這都是規模很大的,你看看佛殿宇裏面的莊嚴,我們從這些地方能夠想象一個概略。『超世正知于此坐』,這一句結歸到「世尊凝睟處法堂」。「超世正知」,贊歎世尊的。世尊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、教化衆生,端坐在法堂當中。這個經裏頭的意思,我們要能夠體會,前面講得很多,決定不能夠忘掉,不能夠疏忽。毗盧遮那如來是法身佛,佛的道場是法性土,多大?包虛空法界。就像佛法裏頭常講的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是性德,性德確確實實包太虛、周法界。這些菩薩從寶座流出來,不是佛變化的,不是像經上講的「光中化佛無數億」,那是變化的,「化菩薩衆亦無邊」,這個不是的,這是真實的!十方叁世修行證果的大菩薩、菩薩摩诃薩,這些人從法性土流出。用寶座、用宮殿來表如來的法座,來表宮殿、來表道場,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。

  

  一切莊嚴具,我們要問:有沒有這個事相?這些事相有,不是沒有,怎麼知道有?從心想生!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我們要問:有沒有阿彌陀佛這個人?有!肯定有!阿彌陀佛有了,他是法身佛還是報身佛、應身佛?我們凡夫分別執著,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,佛的身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,報身就是法身,也就是應化身;應化身就是報身、就是法身,無需要分別執著。離一切分別執著,你才真正明了事實真相;離一切分別執著,你才成就清淨純善的功德。佛菩薩在這個世間,念念都想成就衆生,經上常講成熟衆生,往往事業不能夠圓滿,什麼原因?衆生跟佛不合作。這個不合作,我們說清楚、說明白一點,大家才懂。怎麼不合作法?不能隨順佛陀教誨,他還要隨順自己意思去做,我要隨順我的意思,你要隨順你的意思,我們彼此意思不一樣,就起了沖突,沖突就造成彼此不愉快。這個念頭生起來了,對于正法的弘揚、正法的住世,必定造成障礙。自己是不是有意造成障礙?沒有,真的是無意造的。

  

  有意造的是罪,無意造的是過,這個我們在這一生修學弘法的經曆裏面,看得太多太多了。正是古德所謂「好事多磨」,好事很容易遭受到魔障。魔是折磨,障是障礙,這些魔障往往都出自于善意的,並非惡意,就是個人堅持自己的意思,不能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。在這個世間做事難,做人更難。成功的人是什麼人?忍讓的人。能忍能讓,看到別人相爭,造成種種障礙,也無所謂,這個心永遠是定的。像經上講,「世尊凝睟處法堂」、「智海于中湛然坐」、「超世正知于此坐」,你看看佛心多清淨,這個態度多麼從容!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
  

  我們自己年輕初學的時候,這些毛病都有,有一些人來勸導我們,我們不但不能接受,還怨恨他。誰敢在我面前說我過失?沒人敢講。有智慧的人都學乖了,不與人結冤仇。老師示現做樣子給我們看,所以跟在他身邊,時時刻刻你都學到東西,你看他怎麼待人?善良的人他怎麼對待?惡人他怎麼對待?那是大學問。自己學生裏面,有樂意接受教誨的,老師怎麼對待;有不能接受批評指責的,老師就不同的方式對待。所以處難處之人,要格外的寬厚,避免結怨。冤家宜解不宜結,要知道人與人結怨,都是在不知不覺很小事物之間,起那麼一點點分別執著。彼此雙方都沒有留意到,但是什麼?這是種子,那個怨結真正的因在這個地方。就像害病腫瘤一樣,原來芝麻粒一點點大,慢慢逐漸它長大,麻煩就來了!

  

  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常常教導我們「防微杜漸」,極其微小的地方要知道防止。細節實在講太瑣碎了,防不勝防,我怎麼防法?大乘佛法有很巧妙的方法,把心量擴大,所謂大而化之,芝麻粒的一些小毛病全被化掉了,這個方法妙極了!所以大乘比小乘好學,大乘的成就決定比小乘快速。小乘人佛在經上講,證得須陀洹果之後,天上人間七次往來,才能證阿羅漢果。人間壽命不長,天上壽命長,天上人間七次往來,那個年歲就是天文數字了!大乘方便,尤其是淨土法門,當生成就的佛法。但是防微杜漸這些事情要懂得,爲什麼?否則的話到臨命終時,這就是業障,不能往生,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!所以平常對于順境善緣,決定沒有貪戀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;對于逆境惡緣,也沒有絲毫瞋恚,也沒有分別執著,這個人叫真修行,這個人得修行叁昧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?我們要懂這個道理,明了這個事實真相,經文幫助我們學習地方就多了,我們知道如何莊嚴道場。成就自己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就是真正莊嚴道場。第六首:

  

  【十方普現變化雲,其雲演說遍世間,一切衆生悉調伏,如是皆從佛宮現。】

  

  下面五首都是說明「妙用自在」。清涼大師注解裏面說,這一首偈「羅身雲以調生,正顯前文現十方土」,第一首偈最後一句話,「其身普現十方土」,這裏來給我們細說。『十方普現變化雲』,「變化雲」就是應化身,像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,這是千百億化身裏面的一尊。它不說身,它說雲,這個意思我們要能體會。說身,凡夫很容易執著,身見很難破;說雲,雲的意思是非有非無,非常明顯。你能觀察到相有體無,事有理無,你不會執著,你不會分別。我們的身確實是如此,這個經上一再講,就是連《心經》都講得很清楚,「五蘊皆空,了不可得」,我們身體能不能得?確確實實不可得!你要認爲有身相可得,你錯了!你這個想法看法錯了,不是正知正見,換句話說,邪知邪見。

  

  正知正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