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二八卷)
诸位同学,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,座内众流,说偈赞佛,大智日菩萨偈颂第三首:
【摩尼为柱种种色,真金铃铎如云布,宝阶四面列成行,门闼随方咸洞启。妙华缯绮庄严帐,宝树枝条共严饰,摩尼璎珞四面垂,智海于中湛然坐。】
这两首是说一桩事情,我们一起把它读下来。这两首颂,清凉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告诉我们,这是略辨七种庄严,七在佛法里面是代表圆满的意思。无量无边的庄严略说七种,这七种就是讲第一首颂「炳然照耀宫殿中」,说的这一句;第二首「如来宫殿不思议」,那是讲第一句。由此可知,后面九首偈都是第一首的细说。
『摩尼为柱种种色』,摩尼宝在我们这个世间,那是非常珍贵,希有难得。在华藏世界里面,就像极乐世界一样,是用来做建筑材料的,把它做柱子用。难怪古大德有所谓「不读《华严》,不知道佛家的富贵」,道理就在此地。「种种色」,在佛菩萨一真法界里面,这些宝自然都放光;在六道里面这些宝物自己不能放光,它的光是从反射来的,反射的角度不相同,所以它的光彩就不一样,无量无边的光彩,一般文人形容的五光十色,这是我们凡夫肉眼能够观察得到的。这是说殿堂里面一个柱子的庄严。『真金铃铎如云布』,宫殿的外面,像中国古时候的宫殿,四面屋檐造成的飞檐,而屋檐的四周都悬挂着铃铛。风吹的时候,音色之美,耳不胜闻。「铃铎」,铃是小的,铎是大的,大小铃铛遍布在屋檐四周,不但美而且好听。『宝阶四面列成行』,宫殿建造比地面高,所以一定有台阶上去,这个台阶也是七宝所造的。「宝阶四面」,由这里我们能想象得到,这个宫殿四面是平台,平台有阶梯下到地面,宝阶四面列成行。『门闼随方咸洞启』,「闼」是小的门,如果这个讲堂是方的,或者是长方形的,它有正门,正门通常都是两扇的,旁边有小门。如果是规模大的殿堂,门就很高大,四面都有门户。「咸洞启」,这个门户都是开的。由此可知,这个讲堂宫殿正有活动在其中,它四面门都开的,进出方便。
『妙华缯绮庄严帐』,这是装饰品,供具里头有花,「缯绮」是绫罗绸缎一类高贵的丝织品,做成幢幡帐幔,这是殿堂内部的布置,华帐。殿堂外面有宝树,『宝树枝条共严饰』,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,宝树上面有罗网,都有装饰。这些珍宝,树也是七宝所成的,不但光光交映,风吹树叶,叶与叶相碰的时候就像风铃一样,自自然然形成非常美妙的交响曲,我们细细来体会这些境界。『摩尼璎珞四面垂』,这是众宝璎珞四面垂。这说了七种装饰,显示法堂的庄严。这些庄严是表慧,众宝是表福,福慧庄严!宝树枝条、璎珞表教化,善巧方便。『智海』这两个字是表如来,世尊他在宝殿当中『湛然坐』,坐在宝殿当中,靡足庄严!第五首:
【摩尼为网妙香幢,光焰灯明若云布,覆以种种庄严具,超世正知于此坐。】
这一颂是说罗网,网是讲的罗网。『摩尼为网妙香幢』,清凉大师注解,「罗以宝网,列以香幢,布以焰明,覆以严具。」这是说宫殿里面的布置陈设。这个罗网不是宫殿外面宝树上的罗网,是宫殿里面的罗网,这样的罗网现在很难看见了。诸位同学如果有机会参观古时候帝王的宫殿,像北京故宫,在日本、韩国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寺院,殿堂的上面还是有罗网,是用铜丝编造的。早年我到日本去参访的时候见到,经典里面读到的时候,到那边亲眼看过。罗网它有两个用处,一个是壮观;其实它真正的作用是保护梁栋,因为这宫殿梁栋柱子,实在讲都是高度的艺术品,雕梁画栋,所雕刻的、所绘画的,都是佛菩萨教化九法界众生的变相图、历史故事,那真的是精品。怕鸟雀到梁栋上去蓄窝,于是用罗网把它包起来。这个罗网很细,你能看得很清楚,能够欣赏,你不能够去触摸它。有机会看到的时候,可以留心仔细去观察。那是人间的,人间比不上天上,大梵天的罗网,佛在讲经的时候常常赞叹。这个地方是毗卢遮那佛的宫殿,自然不可思议,显示性德究竟圆满,这才是真正的意思。
『光焰灯明』,这是殿堂里面的陈列,『若云布』,殿堂四面都能够看见。『覆以种种庄严具』,这一句是略说,就是不再细说。「种种庄严具」,我们在大型法会里面,在中国、在新加坡,寺院道场举行水陆法会、传戒法会,这都是规模很大的,你看看佛殿宇里面的庄严,我们从这些地方能够想象一个概略。『超世正知于此坐』,这一句结归到「世尊凝睟处法堂」。「超世正知」,赞叹世尊的。世尊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、教化众生,端坐在法堂当中。这个经里头的意思,我们要能够体会,前面讲得很多,决定不能够忘掉,不能够疏忽。毗卢遮那如来是法身佛,佛的道场是法性土,多大?包虚空法界。就像佛法里头常讲的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这是性德,性德确确实实包太虚、周法界。这些菩萨从宝座流出来,不是佛变化的,不是像经上讲的「光中化佛无数亿」,那是变化的,「化菩萨众亦无边」,这个不是的,这是真实的!十方三世修行证果的大菩萨、菩萨摩诃萨,这些人从法性土流出。用宝座、用宫殿来表如来的法座,来表宫殿、来表道场,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。
一切庄严具,我们要问:有没有这个事相?这些事相有,不是没有,怎么知道有?从心想生!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我们要问:有没有阿弥陀佛这个人?有!肯定有!阿弥陀佛有了,他是法身佛还是报身佛、应身佛?我们凡夫分别执着,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,佛的身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报身就是法身,也就是应化身;应化身就是报身、就是法身,无需要分别执着。离一切分别执着,你才真正明了事实真相;离一切分别执着,你才成就清净纯善的功德。佛菩萨在这个世间,念念都想成就众生,经上常讲成熟众生,往往事业不能够圆满,什么原因?众生跟佛不合作。这个不合作,我们说清楚、说明白一点,大家才懂。怎么不合作法?不能随顺佛陀教诲,他还要随顺自己意思去做,我要随顺我的意思,你要随顺你的意思,我们彼此意思不一样,就起了冲突,冲突就造成彼此不愉快。这个念头生起来了,对于正法的弘扬、正法的住世,必定造成障碍。自己是不是有意造成障碍?没有,真的是无意造的。
有意造的是罪,无意造的是过,这个我们在这一生修学弘法的经历里面,看得太多太多了。正是古德所谓「好事多磨」,好事很容易遭受到魔障。魔是折磨,障是障碍,这些魔障往往都出自于善意的,并非恶意,就是个人坚持自己的意思,不能放下自己的分别执着。在这个世间做事难,做人更难。成功的人是什么人?忍让的人。能忍能让,看到别人相争,造成种种障碍,也无所谓,这个心永远是定的。像经上讲,「世尊凝睟处法堂」、「智海于中湛然坐」、「超世正知于此坐」,你看看佛心多清净,这个态度多么从容!这是我们要学习的。
我们自己年轻初学的时候,这些毛病都有,有一些人来劝导我们,我们不但不能接受,还怨恨他。谁敢在我面前说我过失?没人敢讲。有智慧的人都学乖了,不与人结冤仇。老师示现做样子给我们看,所以跟在他身边,时时刻刻你都学到东西,你看他怎么待人?善良的人他怎么对待?恶人他怎么对待?那是大学问。自己学生里面,有乐意接受教诲的,老师怎么对待;有不能接受批评指责的,老师就不同的方式对待。所以处难处之人,要格外的宽厚,避免结怨。冤家宜解不宜结,要知道人与人结怨,都是在不知不觉很小事物之间,起那么一点点分别执着。彼此双方都没有留意到,但是什么?这是种子,那个怨结真正的因在这个地方。就像害病肿瘤一样,原来芝麻粒一点点大,慢慢逐渐它长大,麻烦就来了!
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常常教导我们「防微杜渐」,极其微小的地方要知道防止。细节实在讲太琐碎了,防不胜防,我怎么防法?大乘佛法有很巧妙的方法,把心量扩大,所谓大而化之,芝麻粒的一些小毛病全被化掉了,这个方法妙极了!所以大乘比小乘好学,大乘的成就决定比小乘快速。小乘人佛在经上讲,证得须陀洹果之后,天上人间七次往来,才能证阿罗汉果。人间寿命不长,天上寿命长,天上人间七次往来,那个年岁就是天文数字了!大乘方便,尤其是净土法门,当生成就的佛法。但是防微杜渐这些事情要懂得,为什么?否则的话到临命终时,这就是业障,不能往生,这个事情麻烦就大了!所以平常对于顺境善缘,决定没有贪恋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;对于逆境恶缘,也没有丝毫瞋恚,也没有分别执着,这个人叫真修行,这个人得修行三昧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?我们要懂这个道理,明了这个事实真相,经文帮助我们学习地方就多了,我们知道如何庄严道场。成就自己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就是真正庄严道场。第六首:
【十方普现变化云,其云演说遍世间,一切众生悉调伏,如是皆从佛宫现。】
下面五首都是说明「妙用自在」。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,这一首偈「罗身云以调生,正显前文现十方土」,第一首偈最后一句话,「其身普现十方土」,这里来给我们细说。『十方普现变化云』,「变化云」就是应化身,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,这是千百亿化身里面的一尊。它不说身,它说云,这个意思我们要能体会。说身,凡夫很容易执着,身见很难破;说云,云的意思是非有非无,非常明显。你能观察到相有体无,事有理无,你不会执着,你不会分别。我们的身确实是如此,这个经上一再讲,就是连《心经》都讲得很清楚,「五蕴皆空,了不可得」,我们身体能不能得?确确实实不可得!你要认为有身相可得,你错了!你这个想法看法错了,不是正知正见,换句话说,邪知邪见。
正知正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二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