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二九卷)
诸位同学,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,座内众流,说偈赞佛,大智日菩萨偈颂第八首:
【处处皆有摩尼聚,光焰炽然无量种,门牖随方相间开,栋宇庄严极殊丽。】
这是略举种种庄严里面的几桩。『处处皆有摩尼聚』,我们世间一般人讲的七宝,无量的珍宝。「摩尼」,是一切珍宝之中最为贵重的如意宝。『光焰炽然无量种』,从众宝放光,佛国土里众宝都能放光。不像我们这个世间六道,世间六道里面众宝光明都是反射光,而不是自己放光,尤其是欲界。『门』是门户,『牖』是窗户,『随方相间开』,门与窗排列得非常整齐,「相间」就是排列整齐,图案非常之美。『栋宇庄严极殊丽』,「栋宇」是指宫殿房舍,一栋一栋都极为殊丽,殊是殊胜,壮丽。第九首:
【如来宫殿不思议,清净光明具众相,一切宫殿于中现,一一皆有如来坐。】
这一首特别赞如来所居的宫殿,在诸大菩萨宫殿之中,显得特别的殊胜、不可思议。『清净光明具众相』,「清净」是德,「光明」是慧,具足无量无边的相好。『一切宫殿于中现』,「一切」就是前面所讲的十方三世,诸佛菩萨包括一切世间主的宫殿,在这里面统统都能显示出来。清凉大师注解「即上诸严」,上面所说种种庄严,每一种庄严里面自自然然显示无量无边的庄严。就像佛经里面常常举大梵天的罗网,罗网之中垂饰无量无边的摩尼宝珠。摩尼宝珠互相映现,那摩尼宝珠就像水晶球一样,这一个宝珠,许许多多宝珠那个相,都照在这一个宝珠上。无量的宝珠互相映现,这个境界重重无尽。宫殿显示重重无尽,宫殿里面都有如来坐在那里,实在讲就是诸佛菩萨讲经教学的场所,彼此互相映现,显示出重重无尽的法界,这是性德不可思议的业用。
这些经文我们读了,学到些什么?有什么样的感受?感受确确实实就像经上讲的不可思议,心量自自然然就拓开了。也能像诸大菩萨一样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体会到虚空法界是自心相,不是别人,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;而剎土众生,无量无边恒沙剎土,剎土里面的众生,那就不必说了,真的是无量无边,是自己的自身相。尽虚空、遍法界是一个自体,这是事实真相,不能不知道,应当在这些经文当中体会得。可是我们知道,六道凡夫迷失自性太久了,把这个事实忘得干干净净,随顺习俗的污染,生起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,而对本有家珍丝毫没有感觉,这是佛菩萨在经论当中常常感慨的说:可怜悯者!
佛菩萨虽然怜悯,也想方设法帮助你回头。这个事情难,难在迷失得太久、迷得太深。唯有上上根人一接触就明了,这回头容易;中下根人,难。因此佛陀的接引教化,这才有无量无边的法门。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,法门再多,总的原则就是「清净光明具众相」,相是身相,众是众多,无量无边。什么样的相是如法的示现?我们现在讲正面的示现,什么样的形相是正面的示现?这个偈文里面「清净光明」,与清净光明相应的,就是正法示现,就是如来示现;或者我们说,随顺性德示现,都可以。众相不具足清净光明,那是反面的示现,反面示现是什么?在佛法里面称为魔的示现。魔示现里面,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很容易发现,魔示现里头有欲望,会引起你贪瞋痴慢的烦恼,他那个境界一示现,会把你这个引起来,引起你贪爱,引起你瞋恨,引起你愚痴,引起你憍慢,这种现相就是魔的现相,我们不能不认识清楚。
大多数众生很容易堕入魔掌,什么原因?里面有烦恼习气,外面妖魔鬼怪这么一诱惑,自自然然就走了,跟他去了。跟他去,好象现在他尽情享受,其实那个享受,我常常在讲席里头比喻,那是吸毒,那是打吗啡,他是那种的享受,果报决定在三途。所以他的享受是乐尽苦来,那个乐非常的短暂,苦就太长了,我们不能不警觉,不能不辨别清楚。如来的示现就不然,如来示现是正面的,是教我们苦尽甘来,现前我们的生活过得苦一点,后福无穷,往后是大福报。这两个是强烈的对比!所以诸位同学必须记住,我们自己在这一生短短数十年当中,表演一个什么样的形象?起心动念是心意的现相,言语造作是我们身体的现相,现相不外乎身心,身心互为影响。觉悟的人,心影响身;迷惑的人,身影响心,虽然是交互,这里面依旧有差别。
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要知道怎样去表演,怎样塑造自己的形象。是以如来为榜样,还是以魔王为榜样?不能不清楚。学佛要肯定佛法的真实、佛法的殊胜,跟定如来,向诸佛如来学习,决定没有错。现前物质生活苦一点,这是你初学你的感触,穿的这一身衣服几千年都没有变化;这个世间现在不但是女装,男装也不例外,花样层出不穷,时髦!我们的穿著古板。但是你要是习惯、要是觉悟了,古板有古板的真善美慧。世间这许许多多时髦的东西,你要是很冷静的观察,比不上那些古板的,古板里头有味,有法味!你能不能在这里面看出真善美慧?长袍大袖,一般也称为圆领大袖,这种衣服穿著在身上,全身放松,合乎自然的大道,养生之道!身轻松没有压力,心清净也没有压力,这个生活多自在!
我们现在看一些时髦的装束,衣服完全贴在身体上,贴得紧紧的,动弹不得,那个衣着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压力,哪有这种宽袍大袖来得舒服?说实在的话,古时候的中国人真有学问、有修养,懂得养生之道,懂得过真善美慧的生活,现在讲艺术生活。反而现代人不知道艺术生活,不懂得!艺术生活决定是「清净光明具众相」。「一切宫殿」就是一切场所,一切时一切处都显示出来。『一一皆有如来座』,不是讲佛座,「一一皆有如来座」,就是一一众相之中你都见到真如法性,即使依报最小的微尘都不例外。第十首:
【如来宫殿无有边,自然觉者处其中,十方一切诸众会,莫不向佛而来集。】
场地、道场没有边际,宝座、如来师子座没有边际,宫殿没有边际,海会大众也没有边际,不思议!『自然觉者处其中』,「自然觉者」是佛性,是真佛,是自性本具的般若真智,大觉。在哪里?也是没有边际,就在这个场地,就在宝座,就在宫殿。『十方一切诸众会』,说十方一定包括三世,说三世不离开十方。十方是讲空间,三世是讲时间,时空是一不是二。「一切诸众会」,这就是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聚会,我们在这个地方说聚会比较容易理解,在佛法里面,众会两个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团体。四个人以上在一起聚会,就称为众。团体里面最小的是家庭,最大的在佛经里面讲剎海,华藏世界那是剎海,这是最大的。说一个小、说一个大,当中全部都包括在其中。「一切」不分地域,不分族类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完全看到。同生众里面,我们看到的三类菩萨,普贤菩萨、十普菩萨、异名菩萨;异生众里面太多太多,三界二十八天,还有无数的杂神众,把所有的动物、植物、矿物都说尽了,山有山神,海有海神,河有河神,无一不包,树神、花神、草木之神,这些都是属于十方一切众会。『莫不向佛而来集』,这个地方就不能用如来,如来是说的性德,是说的真性;佛,这是真性现相。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,现身说法。
这末后五首,说的是教化众生。诸佛如来、菩萨摩诃萨他们的大事业,《法华经》上讲的「大事因缘」,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细心去体会。在这五首偈里面,从「十方普现变化云」,到「莫不向佛而来集」,五首二十句,说明诸佛如来、菩萨摩诃萨他们对一切众生的恩德。我们说恩德,在他们来说,他们连痕迹都不着,也就是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教化众生的事业是自然的、是本分的,佛经里面常讲「法尔如是」,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。我们凡夫看到他们的行业,当然感到不可思议,常常要问,「他为什么是这样作法?他为什么要这样好心对我?」我们反过来怀疑:「他有什么企图?他有什么目的?」这是以凡夫心测如来意,错了!如来没有心,如来没有意,如来处事待人接物向来就是这个样子,这是正常的。
由此可知,我们六道凡夫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,把反常当作正常,谁对谁会用真心?都是用虚情假意,这是正常。如果遇到一个人用真心,「这奇怪了,他肯定有目的,他一定有企图,我们小心防范。」把正常当反常。然后才晓得,佛菩萨教化众生是多么艰难,我们世俗人常讲的好心遭恶报,佛菩萨好心,众生对他是恶报。这个原因,就是在众生心目当中,他的思想、他的见解、他的言行都是反常的,我们不能不知道。为什么?我们将来在菩提道上,跟诸佛如来一样会遭遇这些境界。遇到这些境界,我们就明白了,古佛如是,我亦如是!这里面就要有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就是智慧。我们要是没有实智、没有权智,跟一切众生往来那就非常辛苦,换句话说,很容易退转。
许许多多发菩提心的人,不教化众生没事,一发心教化众生,不久就退转了,退到二乘地。什么原因?现在我们明白了,我们搞清楚了。诸佛如来是怎样教导我们的?教导我们永远不退转。众生确实难度,像《地藏经》上所说的「阎浮提众生,刚强难化」。我们今天来到阎浮提,知道这个地方众生刚强难化,我们到这里来是行大慈悲心,帮助苦难众生,教导他们。自己要不受辛苦,还不是普通的辛苦,吃尽苦头,还不能教一切众生各个觉悟,你才晓得这个事情多难!吃尽苦头,有部分众生觉悟了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我们不要以别的为例子,以舍卫国为例子。佛在这个地方,讲经说法的时间相当长,由此可知,这个地方法缘殊胜。经上记载,舍卫大城当年是一个很大的都市,居民有十万人。古时候的人口没有现在这么多,那个时候十万人的都市,就像我们现在几千万人都市一样,大都市!佛在这个地方常年讲经说法,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二九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