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二九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座內衆流,說偈贊佛,大智日菩薩偈頌第八首:
【處處皆有摩尼聚,光焰熾然無量種,門牖隨方相間開,棟宇莊嚴極殊麗。】
這是略舉種種莊嚴裏面的幾樁。『處處皆有摩尼聚』,我們世間一般人講的七寶,無量的珍寶。「摩尼」,是一切珍寶之中最爲貴重的如意寶。『光焰熾然無量種』,從衆寶放光,佛國土裏衆寶都能放光。不像我們這個世間六道,世間六道裏面衆寶光明都是反射光,而不是自己放光,尤其是欲界。『門』是門戶,『牖』是窗戶,『隨方相間開』,門與窗排列得非常整齊,「相間」就是排列整齊,圖案非常之美。『棟宇莊嚴極殊麗』,「棟宇」是指宮殿房舍,一棟一棟都極爲殊麗,殊是殊勝,壯麗。第九首:
【如來宮殿不思議,清淨光明具衆相,一切宮殿于中現,一一皆有如來坐。】
這一首特別贊如來所居的宮殿,在諸大菩薩宮殿之中,顯得特別的殊勝、不可思議。『清淨光明具衆相』,「清淨」是德,「光明」是慧,具足無量無邊的相好。『一切宮殿于中現』,「一切」就是前面所講的十方叁世,諸佛菩薩包括一切世間主的宮殿,在這裏面統統都能顯示出來。清涼大師注解「即上諸嚴」,上面所說種種莊嚴,每一種莊嚴裏面自自然然顯示無量無邊的莊嚴。就像佛經裏面常常舉大梵天的羅網,羅網之中垂飾無量無邊的摩尼寶珠。摩尼寶珠互相映現,那摩尼寶珠就像水晶球一樣,這一個寶珠,許許多多寶珠那個相,都照在這一個寶珠上。無量的寶珠互相映現,這個境界重重無盡。宮殿顯示重重無盡,宮殿裏面都有如來坐在那裏,實在講就是諸佛菩薩講經教學的場所,彼此互相映現,顯示出重重無盡的法界,這是性德不可思議的業用。
這些經文我們讀了,學到些什麼?有什麼樣的感受?感受確確實實就像經上講的不可思議,心量自自然然就拓開了。也能像諸大菩薩一樣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體會到虛空法界是自心相,不是別人,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;而剎土衆生,無量無邊恒沙剎土,剎土裏面的衆生,那就不必說了,真的是無量無邊,是自己的自身相。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一個自體,這是事實真相,不能不知道,應當在這些經文當中體會得。可是我們知道,六道凡夫迷失自性太久了,把這個事實忘得幹幹淨淨,隨順習俗的汙染,生起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,而對本有家珍絲毫沒有感覺,這是佛菩薩在經論當中常常感慨的說:可憐憫者!
佛菩薩雖然憐憫,也想方設法幫助你回頭。這個事情難,難在迷失得太久、迷得太深。唯有上上根人一接觸就明了,這回頭容易;中下根人,難。因此佛陀的接引教化,這才有無量無邊的法門。但是諸位一定要曉得,法門再多,總的原則就是「清淨光明具衆相」,相是身相,衆是衆多,無量無邊。什麼樣的相是如法的示現?我們現在講正面的示現,什麼樣的形相是正面的示現?這個偈文裏面「清淨光明」,與清淨光明相應的,就是正法示現,就是如來示現;或者我們說,隨順性德示現,都可以。衆相不具足清淨光明,那是反面的示現,反面示現是什麼?在佛法裏面稱爲魔的示現。魔示現裏面,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很容易發現,魔示現裏頭有欲望,會引起你貪瞋癡慢的煩惱,他那個境界一示現,會把你這個引起來,引起你貪愛,引起你瞋恨,引起你愚癡,引起你憍慢,這種現相就是魔的現相,我們不能不認識清楚。
大多數衆生很容易墮入魔掌,什麼原因?裏面有煩惱習氣,外面妖魔鬼怪這麼一誘惑,自自然然就走了,跟他去了。跟他去,好象現在他盡情享受,其實那個享受,我常常在講席裏頭比喻,那是吸毒,那是打嗎啡,他是那種的享受,果報決定在叁途。所以他的享受是樂盡苦來,那個樂非常的短暫,苦就太長了,我們不能不警覺,不能不辨別清楚。如來的示現就不然,如來示現是正面的,是教我們苦盡甘來,現前我們的生活過得苦一點,後福無窮,往後是大福報。這兩個是強烈的對比!所以諸位同學必須記住,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短短數十年當中,表演一個什麼樣的形象?起心動念是心意的現相,言語造作是我們身體的現相,現相不外乎身心,身心互爲影響。覺悟的人,心影響身;迷惑的人,身影響心,雖然是交互,這裏面依舊有差別。
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知道怎樣去表演,怎樣塑造自己的形象。是以如來爲榜樣,還是以魔王爲榜樣?不能不清楚。學佛要肯定佛法的真實、佛法的殊勝,跟定如來,向諸佛如來學習,決定沒有錯。現前物質生活苦一點,這是你初學你的感觸,穿的這一身衣服幾千年都沒有變化;這個世間現在不但是女裝,男裝也不例外,花樣層出不窮,時髦!我們的穿著古板。但是你要是習慣、要是覺悟了,古板有古板的真善美慧。世間這許許多多時髦的東西,你要是很冷靜的觀察,比不上那些古板的,古板裏頭有味,有法味!你能不能在這裏面看出真善美慧?長袍大袖,一般也稱爲圓領大袖,這種衣服穿著在身上,全身放松,合乎自然的大道,養生之道!身輕松沒有壓力,心清淨也沒有壓力,這個生活多自在!
我們現在看一些時髦的裝束,衣服完全貼在身體上,貼得緊緊的,動彈不得,那個衣著給身體帶來很大的壓力,哪有這種寬袍大袖來得舒服?說實在的話,古時候的中國人真有學問、有修養,懂得養生之道,懂得過真善美慧的生活,現在講藝術生活。反而現代人不知道藝術生活,不懂得!藝術生活決定是「清淨光明具衆相」。「一切宮殿」就是一切場所,一切時一切處都顯示出來。『一一皆有如來座』,不是講佛座,「一一皆有如來座」,就是一一衆相之中你都見到真如法性,即使依報最小的微塵都不例外。第十首:
【如來宮殿無有邊,自然覺者處其中,十方一切諸衆會,莫不向佛而來集。】
場地、道場沒有邊際,寶座、如來師子座沒有邊際,宮殿沒有邊際,海會大衆也沒有邊際,不思議!『自然覺者處其中』,「自然覺者」是佛性,是真佛,是自性本具的般若真智,大覺。在哪裏?也是沒有邊際,就在這個場地,就在寶座,就在宮殿。『十方一切諸衆會』,說十方一定包括叁世,說叁世不離開十方。十方是講空間,叁世是講時間,時空是一不是二。「一切諸衆會」,這就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聚會,我們在這個地方說聚會比較容易理解,在佛法裏面,衆會兩個字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團體。四個人以上在一起聚會,就稱爲衆。團體裏面最小的是家庭,最大的在佛經裏面講剎海,華藏世界那是剎海,這是最大的。說一個小、說一個大,當中全部都包括在其中。「一切」不分地域,不分族類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完全看到。同生衆裏面,我們看到的叁類菩薩,普賢菩薩、十普菩薩、異名菩薩;異生衆裏面太多太多,叁界二十八天,還有無數的雜神衆,把所有的動物、植物、礦物都說盡了,山有山神,海有海神,河有河神,無一不包,樹神、花神、草木之神,這些都是屬于十方一切衆會。『莫不向佛而來集』,這個地方就不能用如來,如來是說的性德,是說的真性;佛,這是真性現相。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,現身說法。
這末後五首,說的是教化衆生。諸佛如來、菩薩摩诃薩他們的大事業,《法華經》上講的「大事因緣」,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細心去體會。在這五首偈裏面,從「十方普現變化雲」,到「莫不向佛而來集」,五首二十句,說明諸佛如來、菩薩摩诃薩他們對一切衆生的恩德。我們說恩德,在他們來說,他們連痕迹都不著,也就是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,教化衆生的事業是自然的、是本分的,佛經裏面常講「法爾如是」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。我們凡夫看到他們的行業,當然感到不可思議,常常要問,「他爲什麼是這樣作法?他爲什麼要這樣好心對我?」我們反過來懷疑:「他有什麼企圖?他有什麼目的?」這是以凡夫心測如來意,錯了!如來沒有心,如來沒有意,如來處事待人接物向來就是這個樣子,這是正常的。
由此可知,我們六道凡夫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,把反常當作正常,誰對誰會用真心?都是用虛情假意,這是正常。如果遇到一個人用真心,「這奇怪了,他肯定有目的,他一定有企圖,我們小心防範。」把正常當反常。然後才曉得,佛菩薩教化衆生是多麼艱難,我們世俗人常講的好心遭惡報,佛菩薩好心,衆生對他是惡報。這個原因,就是在衆生心目當中,他的思想、他的見解、他的言行都是反常的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爲什麼?我們將來在菩提道上,跟諸佛如來一樣會遭遇這些境界。遇到這些境界,我們就明白了,古佛如是,我亦如是!這裏面就要有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就是智慧。我們要是沒有實智、沒有權智,跟一切衆生往來那就非常辛苦,換句話說,很容易退轉。
許許多多發菩提心的人,不教化衆生沒事,一發心教化衆生,不久就退轉了,退到二乘地。什麼原因?現在我們明白了,我們搞清楚了。諸佛如來是怎樣教導我們的?教導我們永遠不退轉。衆生確實難度,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「閻浮提衆生,剛強難化」。我們今天來到閻浮提,知道這個地方衆生剛強難化,我們到這裏來是行大慈悲心,幫助苦難衆生,教導他們。自己要不受辛苦,還不是普通的辛苦,吃盡苦頭,還不能教一切衆生各個覺悟,你才曉得這個事情多難!吃盡苦頭,有部分衆生覺悟了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我們不要以別的爲例子,以舍衛國爲例子。佛在這個地方,講經說法的時間相當長,由此可知,這個地方法緣殊勝。經上記載,舍衛大城當年是一個很大的都市,居民有十萬人。古時候的人口沒有現在這麼多,那個時候十萬人的都市,就像我們現在幾千萬人都市一樣,大都市!佛在這個地方常年講經說法,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