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舍衛大城的人,有叁分之一見過釋迦牟尼佛。叁分之一見過釋迦牟尼佛,未必是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。親近釋迦牟尼佛,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,跟釋迦牟尼佛學的人並不多。另外有叁分之一的人,曾經聽過釋迦牟尼佛這個人的名字,沒見過面。同在一個城裏頭,還有叁分之一的人,連釋迦牟尼佛的名字也沒聽過,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衆生難度。
即使現在我們把講經錄像,利用高科技發射到衛星,全世界各個地區都能夠收看得到,他不肯打開頻道,不想看你這個節目,有多少人?我想至少有叁分之二,對于你這個節目沒興趣。我這一個比例是假想的,事實上恐怕能收的、偶爾收的,頂多只能占十分之一;十分之九的人,不看這個節目。要真有十分之一,這個世界的災難就能消除。十個人當中,一個人有福報,九個人都沾光,災難可以減輕、可以延後,這是肯定的。這些人有善根、有福德,「莫不向佛而來集」。所以現在在這世間弘法,確實有一定的難度。我們同學,特別是發心將來要弘護正法的,說到弘護正法,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,對于佛法不明了,談不上弘護。佛法是什麼你一無所知,佛法的殊勝功德利益,你毫分都沒有得到,你發心弘護佛法,那才真奇怪!真值得人懷疑,你是什麼動機?你是什麼目的?你是什麼企圖?真值得人懷疑!
如果對于佛法明了,深入經藏,你來護持,我們聽到會點頭、會贊歎,還會全心全力來幫助你。古時候即使是帝王護法,沒有不聽經的、沒有不修行的。帝王常常延請高僧大德到皇宮裏面去說法、去教學,讓這些大臣甚至于後宮的後妃宮娥,都有學習的機緣。帝王這樣作法,上行下效,所以地方政府省市縣長,也常常禮請法師,到縣衙門裏面來講經說法。或者在這個縣市一個地區,找一個大的聚會場所,一年總得辦個兩叁次,大規模講經教學的活動,這是對廣大群衆。少數人修行的,無論是在家出家,每一個道場常年不斷。知道佛法好處的人,他的方向、他的目標都在佛道場,這裏面有老師、有善知識、有同學,有好的同參道友。
許許多多道場都是專修專弘,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專科學校,這裏面的東西精純。天下的學人,如果是想學某一部經典,打聽一下,哪一個道場專修專學,就是這個專科學校在哪裏,你到那邊去,那是你修學的處所。我們看古德參學,老和尚常說「你的因緣不在我這個地方,在某處某一個法師,你去找他。」他爲什麼知道?那一個法師專學某一部經論,專門依照這個經論的方法修行,他是專家;我這裏學的法門跟他不一樣,你想學這個法門到那邊去。指點他!法師、法門互相配合、互相合作,教化不同衆生。
諸位同學,請看第五段「不思議菩薩」的贊頌:
【爾時不思議功德寶智印菩薩摩诃薩,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道場衆海,即說頌言。】
說偈儀意思跟前面相同。第一首:
【佛昔修治衆福海,一切剎土微塵數,神通願力所出生,道場嚴淨無諸垢。】
清涼大師給我們說這一首是「總顯」,後面九首是「別顯」。菩薩「通贊道場樹自在德」,贊樹這個意思非常明顯,贊歎諸佛如來在虛空法界一切剎土微塵數的建樹,我這麼一說,你就明白了。我們看他自在的功德,與菩薩的名號「不思議功德」相應,不思議就自在。第一句是說如來自在功德的來由,從哪裏來的?『佛昔修治衆福海』,修是修學,治是營治、營造,治生的事業。他不是爲自己的,他是修學營治所有的福德。無量劫來他所修的福,聚集起來像大海一樣,無量無邊。所以福報從哪兒來?修來的。雖然性德裏面本具無量無邊的福德,但是我們要知道,如果沒有修德,性德永遠不會現前。性德就好比礦、金礦,這金在哪裏?在礦石裏頭,礦石裏頭含著有金;如果不加以冶煉,你就得不到純金,所以必須加以冶煉。冶煉就是修行,就是修治,那是修德。通過修德,這個性德才能夠圓滿現前,才能夠得其受用。我們的性德就像純金,礦石是什麼?煩惱習氣。無量無邊稱性的福德跟我們煩惱習氣混在一起,就像金礦的礦石一樣,這裏面雖然含著有真金,但是你得不到真金之用;換句話說,你不能致富,依舊還要過貧窮的日子。懂得修行,等于說懂得冶煉,我能把這個礦石的渣子淘汰,純金提煉出來,我得它的受用。
底下一句說數量,『一切剎土微塵數』,佛往昔所修的福報大大小小,像剎土微塵數一樣,無福不修。修福到哪裏修?凡是利益衆生的、利益社會的好事,都是修福的緣。我們會不會?千萬不要修惡,修惡麻煩可就大了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修惡就是造惡,通常我們講造,我們不講修,修是把它修正過來。佛作凡夫的時候,跟我們有什麼兩樣?平等的!他爲什麼能成佛?他懂得修治,懂得修福,懂得修慧,福慧圓滿,我們尊稱他爲佛陀,尊稱他爲菩薩摩诃薩,這多麼重要!慧從哪裏修?還從福裏頭修。諸位要知道,修福修慧是一樁事,不是兩樁事,修福不著相就是慧。怎麼修法?總的綱領就是布施,細說那就是「一切剎土微塵數」,說不盡!
世尊教菩薩把修治的總綱領說成六個,實在講六個就是一個布施。我們知道布施裏面有叁類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持戒、忍辱屬于無畏布施,精進、禅定、般若屬于法布施。想想看,六波羅蜜歸納起來,就是一個布施波羅蜜。由此可知,諸佛如來在因地當中修福修慧,我常講的四攝六度,這是菩薩行門的下手處,從初學一直到如來地都不能夠違背。如果你四攝六度與覺正淨相應,那是福慧等運等學,修福修慧同時完成。福即是慧,慧就在福中,我們要真幹!修福的對象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上對諸佛如來,下對九法界衆生,真誠的供養。這是《華嚴經》平等法界,對佛菩薩供養,對阿鼻地獄衆生還是恭敬供養,沒有分別,平等真法界!
清淨的供養,真誠裏頭是真心,有誠意、有敬意。清淨的供養,裏面沒有染汙,換句話說,決定不希求果報。現在衆生對別人布施供養都希求回報,沒有回報他就不幹了,這不清淨!不希求回報。平等供養,沒有高下之分別,離分別心。清淨是離染汙心,染汙是貪。高下裏面就有慢、傲慢,有瞋心在裏頭,傲慢是瞋的一分。正覺心供養,覺悟不迷。慈悲心供養,沒有自私自利。把真誠清淨平等正覺,全都融在慈悲裏面,這就是布施供養裏面具足修慧。一切時一切處常存此心、常行此事,天天在累積。了凡居士每天記功過格,這好事!天天記。無量劫來,好事做得太多了,「一切剎土微塵數」。
『神通願力所出生』,他怎麼能做這麼多好事?因是願力,緣是神通,這個神通就是善巧方便,他具足善巧方便。大願力在推動,這個願力就是四弘誓願。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句話用現代話來講,衆生無邊我誓願幫助他們,爲他們服務,無條件的!爲一切衆生服務,才能夠積功累德,到如來果地上,無論是智慧、無論是福德,都是究竟圓滿,無量無邊。這樣來的,「出生」的!福智圓滿,諸位想想看,相好哪能不圓滿?相好是果報,因圓果滿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
『道場嚴淨無諸垢』,這一句講的果報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說得很好,這一首是總顯,「謂宿因願力」,願力是因,「深廣難思」,願力太大太深,所以他才肯做。我們學,爲什麼不肯做?我們的願力很小、願力很淺,比不上佛菩薩。佛菩薩是大願,念念爲衆生服務,念念照顧一切衆生,特別是苦難衆生。念念都跟別人結善緣,財力物力達不到,合掌歡喜,向人家問個好,都是結善緣;給人很真誠、很熱心的打個招呼,都是善緣,都在自己一片真誠。知道一切衆生的需要,常常照顧,「神通現緣,生果嚴淨」,清涼雖然注得不多,很清楚。第二首:
【如意珠王作樹根,金剛摩尼以爲身,寶網遐施覆其上,妙香氛氲共旋繞。】
不思議菩薩贊的是樹的自在德。諸位一定要記住,樹是樹立,建樹就是種種設施,這個設施遍虛空法界。他贊的這些話,真正的意思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。『如意珠王作樹根』,「根」是樹立的基礎,好象我們蓋房子一樣,地基,那是一切建樹的根本。譬如我們現在這個弘法人才培訓班,辦這個班,這是個建樹。辦這個班的動機是什麼?那就是根,這個動機是爲了弘護正法,相續不絕,是期望佛法後繼有人,更希望後來居上。這些念頭就是「如意珠王」,如意是自在,它贊的是自在德;王,在此地表自在圓滿,這不是普通的如意,圓滿的如意,所以稱爲自在如意,這裏面含的意思很深很廣。智慧、福德還要加上外緣,統統具足,你這個建樹才能成就,才能稱心如意,如願以償!我們用一樁事情來做比喻。所有一切建樹的動機,如果是如意珠王那就殊勝,是以智慧、福德弘護正法,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,這是積功累德。如果不是這個發心,不是這樣的正念,我們辦這個班目的在求名聞利養,那就錯了!這個班決定辦不好。我們看許許多多,這就以佛門來說,辦佛學院,他爲什麼不能成功?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好,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」,稍稍夾雜一點私心就錯了。弊端叢生,造諸惡業,莫此爲甚!
『金剛摩尼以爲身』,這個身我們現在講,硬體的設備。「金剛」是堅固,「摩尼」是珍寶,我們這個建築物是不是「金剛摩尼以爲身」?在形式上你去看,鋼筋水泥建的一個建築物;這裏面的內容,我們每天在這邊的活動,確確實實天天增長智慧、增長福德。增長智慧是「金剛」,增長福德是「摩尼」,這裏頭天天活動,這是身相。『寶網遐施覆其上,妙香氛氲共旋繞』,這兩句是講這個建樹的影響。「寶網遐施覆其上」,我們可以看作諸佛護念,諸菩薩善神擁護、加持、照顧這個道場;或者說照顧你建立的這個事業,我們想這個意思,爲什麼?這個事業是正法久住,這個事業是利益衆生。我們有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