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0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叁0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座內衆流,說偈贊佛,不思議菩薩贊頌第叁首:

  

  【樹枝嚴飾備衆寶,摩尼爲幹爭聳擢,枝條密布如重雲,佛于其下坐道場。】

  

  頌文全是贊歎道場樹,意思是在贊歎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種種的建樹,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。『樹枝嚴飾備衆寶』,樹枝、枝條都是說的分支機構。佛法就像一棵大樹一樣,十個宗派就好比是樹幹;宗派裏面又分小的宗派,那就好比是樹枝。就說禅宗,禅宗在惠能以後變成五個宗,有臨濟宗、有曹洞宗,這就變成樹枝;每一個宗裏頭還分派別,那就變成枝條,取這個意思,我們一定要懂得。一個大的機構做許許多多弘法利生的事業,勢必要延伸許多分支機構。無論分支機構有多少,都不離開宗旨,這個宗旨就是寶,樹枝嚴飾具備無量的衆寶。

  

  『摩尼爲幹爭聳擢』,「聳擢」是直立,像這個大樹的主幹,非常高、非常直立,我們在原始叢林裏面就會看到很多。『枝條密布如重雲』,每一個樹幹都生許許多多枝條花果、樹葉花果,「如重雲」,就像雲彩一樣,一層一層的展布在上空。『佛于其下坐道場』,我們明白這個意思,它表法的義趣你就能想象得到,全部都是佛菩薩教化一切衆生善巧方便的設施。在現代的社會裏面,教學事業就更多,佛教確確實實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大學,它可以辦大學、可以辦中學、可以辦學院,甚至于可以辦小學。爲了照顧社會廣大群衆,可以設立各種不同的學校,成年的學校、兒童的學校、寒暑假期間學生的補習學校,這是說佛法正規的活動。如果還有能力、還有人手,是可以辦一些社會慈善福利的事業;諸位要曉得,那是附設,種種建樹只有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:弘法利生。一個目標,是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。

  

  佛法確實能辦一般世俗營生的事業,用這種方式來教化衆生、來影響衆生。爲什麼?一般社會營利事業是以賺錢爲目的、營利爲目的,我們佛法可不可以做?可以做,我們以什麼爲目的?以服務爲目的,不以賺錢爲目的。讓社會大衆覺悟,這是佛陀教育的事業,不是普通的事業。像我們在臺北成立「佛陀教育基金會」,印送經書、善書,現在還包括錄像帶VCD,爲全世界佛教團體或者是個人服務。他有需求,或者是傳真給我們,或者是寫信給我們,我們盡心盡力滿足他的需求。而且我們所有一切出版物沒有版權,爲什麼?好書歡迎翻印,功德無量!絕對不是版權所有、不准翻印,決定沒有。常年這樣做,給社會大衆做一個反思、反省,所以一切是爲社會。

  

  印光大師當年的「弘法社」,可以說是近代法布施的一個開端,以後圓瑛法師也有一個「圓明法施會」。印祖帶頭,提倡法布施,這是佛門的正業。八正道裏面的正業,布施佛法。你要是真正明了,世間任何行業佛法都可以做,但是那個目標方向決非營利,是服務社會、服務大衆。在社會上做個帶頭的作用,希望社會善心人士都能夠放棄自私自利,我們把這一生時間、精神、體力,用在服務衆生、服務社會,非常有意義,這一生真的叫沒有空過。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積功累德、斷惡行善,惡是什麼?凡是爲自私自利的是惡,凡是爲利益衆生的這是善。經上所說的這些義趣,實在講在世尊那個時代做得並不多,但是世尊講的是華藏世界,不是他當時那個時代。華藏世界是這麼做的,毗盧遮那佛的這個世間是這樣的。

  

  今天我們的二十一世紀與華嚴境界相仿佛,所以世尊在《法華經》裏面曾經告訴我們,末法時期要弘揚大乘。爲什麼?契機。大乘是民主自由開放,跟小乘完全相反。小乘是保守的,小乘人墨守成規,在那個時代正確。那個時代資訊不發達、交通不發達,許許多多人生長在這個地區,真的與鄰近地區老死不相往來,所以那是正確的,對他們是有利的。但是今天這個社會跟從前完全不一樣,我們一定要懂得。世尊明了,所以他教導我們,我們要明了世尊的意思。總是利益衆生,決定要舍棄門戶之見,要拓開心量,起心動念我們的對象是盡虛空、遍法界無量無邊剎土衆生,這就對了。第四首:

  

  【道場廣大不思議,其樹周回盡彌覆,密葉繁華相庇映,華中悉結摩尼果。】

  

  這一首贊頌文字上講,枝葉繁茂,第五首也是的。枝葉繁茂講的是什麼意思?用我們現代話來講:法緣殊勝!確實就是這個意思。法緣無比的殊勝,殊勝的法緣從哪兒來的?我們要懂得,從布施來的。法緣殊勝也會引起一般人羨慕,也會引起人嫉妒,這是必然的。因此我們培訓班的同學,要有高度的警覺,要有真實的智慧,有善巧方便懂得進退。什麼時候可以進,什麼時候應該退,我們的道業才能夠保全;換句話說,我們的功德才不至于唐捐。功德是什麼?我們的清淨平等覺。

  

  我在早年有一個想法,我在講經裏面說過多次,四十歲以前要培養自己戒定慧的基礎。因爲我們現在學佛,多半都是中年出家,年輕也是二十幾歲,二十到四十這個階段,一定要把握住,認真努力修學。把自己的德行、學問基礎奠立,也就是說,這是我們的學生時代。在一般社會大學裏面,大概可以拿到碩士、博士學位,也叁十出頭了。佛門裏面這些課程科目,決不比大學少,也不比一個大學淺顯,所以我們把時間定到四十歲要完成,四十到六十這二十年要發心做護法的工作。道場誰去管理?如果你在這個道場裏面做住持、做方丈、做當家、做知客,擔任一切執事,你對于佛法茫然無知,你會把正法引導向歧途,你方向搞錯了!而且在這一段期間當中,自己沒有真正的戒定慧,把持不住,面對五欲六塵的境界,要想一想會不會引起自己的貪瞋癡慢?會不會引起自己又去造一切惡業?這個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提防,而且要時時刻刻提防。

  

  做護法工作,管理道場,擔任道場執事,這是應該的,爲道場服務,爲年輕的同學們服務。初出家的、到道場進修的在家同修,我們全心全力照顧他們。六十之後要退居,要知道退下來,辦自己的事情。自己什麼事?現在我們修淨宗,我們自己的事情是求生淨土。求生淨土,不能沒有福報,不能沒有智慧;二十到四十求慧、修慧,四十到六十修福,福慧雙修;六十歲之後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對于大衆照顧,也就是道場實際責任不負,類似像我們現在一般可以充當顧問。他有什麼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症,我們要幫助他,我們是過來人,過去做過二十年,有這些經驗,曾經遇到過這些障難,幫他解決。

  

  還有一樁事情能做的,講經教學,可以專心來做了。辦佛學院、辦培訓班,在這裏面做老師,每天來上課當教員,不擔任職員。不再做職員,做教員,行!爲什麼?教員不礙自己修行。這個樣子好,讓佛教裏頭,寺院庵堂領導的這些執事年輕化、製度化。佛法跟世法不一樣,四十到六十擔任執事非常適合,太年輕不太適合,太老也不太適合。如果真的能夠如理如法的修學辦事,辦事就是管理道場,如理如法,完全遵從佛陀教誨,法緣必定殊勝。爲什麼?諸佛護念,天龍善神保佑,你得社會大衆的擁護,哪有不興旺的道理?興旺的根源,換句話說,法緣殊勝的基本因素,就是廣修供養。普賢菩薩行願那就非常好,「禮敬諸佛,稱贊如來,廣修供養,忏除業障」,你把這四條做到,依四依法接衆,接待大衆,法緣就會無比的殊勝,這不能不知道。

  

  有一年我到新加坡來講經,在頭幾年大概都是每一年來一次,住一個月。演培法師,就是我的老朋友,在素食餐廳請我吃飯。吃飯之間,他老人家談起來了,他說:「淨空法師,我今天請你吃飯,你知道是爲什麼?」我說:「我不知道。你請我,我就來了。」他說:「我有一樁事情要向你請教。」我說不敢當,他畢竟是前輩。早年我還沒有出家的時候,他在臺北「善導寺」做住持,常常在那邊講經,我是他的忠實聽衆。我們非常熟悉,因爲我坐第一排,跟他面對面。他問我:「你的法緣很殊勝,你能不能教教我?」我說:「你太客氣了,這個事情很簡單,布施!」布施供養,時時刻刻歡喜布施、歡喜供養。我在外面講經、在家裏講經都不例外,自己家裏的道場,結緣的經書、善書非常多,隨大衆拿,沒有限製。外面請我去講經,我們結緣的東西預先都運過去,從開講那一天到經講圓滿,結緣東西每天都是琳琅滿目,不給大衆結緣怎麼行?

  

  結緣一定要布施、一定要供養,我們主要的是法供養,這裏頭也有財供養。一些居士們發心,做出許多這些小點心,供養聽衆,這個方式是從前李老師教給我們的。我們在道場做義工,招待聽經的大衆,李老師講這樣做還不夠,還要怎麼樣?「你要買些東西供衆」。哪有那麼多錢?「簡單!幾塊錢買一包花生米,一個人一粒。」這是他老人家教的,買一包糖果一個人一塊,我們就明白了,給人結歡喜緣。那是特別對我們這些學講經的學生,不是學講經的學生,他不給他說這些。他說你這樣做,你將來法緣就殊勝。這是在初學講經的時候,初學初出家沒有什麼人供養,很微薄,盡心盡力去做,教我們這些方法。

  

  這一首偈跟底下第五首,都是講的法緣殊勝,道場的興旺。『道場廣大不思議,其樹周回盡彌覆』,樹就是種種事業的建樹、建立。『密葉繁華相庇映』,這是講的興旺、繁榮。『華中悉結摩尼果』,這一句是講成就,無論哪一種的建樹,都有非常好的成績。再看底下第五首,還是說同樣的這樁事情:

  

  【一切枝間發妙光,其光遍照道場中,清淨熾然無有盡,以佛願力如斯現。】

  

  『一切枝間發妙光』,「妙光」就是智慧,以智慧光明。如果要廣說,像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裏面十二光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裏面十種光明。第一個「大圓滿光明雲」,顯示出你的權智不可思議。權智是應用在生活當中、應用在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