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0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接待大衆當中的智慧,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到恰到好處。總而言之,記住一個原則,這個原則不能違背,一切時一切處都不可以違背;佛說的,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」,我們要記住。假如我們在一個地方,這個地方有人嫌棄我們、討厭我們,千萬不能怪他,你要是把責任推給對方,你錯了!要認真反省,「他爲什麼嫌棄我?我到底哪個地方做得不對?」從這個地方學改過自新,我們自己的境界、德行不斷向上提升。

  

  千萬不能有傲慢的習氣,凡是在菩提道上退墮下來,與傲慢有一定的關系。成見很深,自以爲是,我常說的起心動念,有意無意都是要想控製外面的一切人事物,有意無意都想自己做一個特權階級,與衆不同。沒錯!你是與衆不同,你自己不知道遭人嫉妒、遭人嫌棄。有某一種因緣在那裏支持著你,這些人對你忍氣吞聲,不會得罪你;你所依靠的那個勢力沒有了,你的日子就很難過了,這種事古今中外曆史上記得太多了。我們一般講,你有靠山,你的靠山很硬,你作威作福,沒人敢說;你靠山倒了,衆人立刻就給你難看。聰明人、有智慧的人,他會利用這個靠山,建立自己最殊勝的法緣,這個聰明!這個作法對!

  

  譬如我們初出家、初學,我們的德行、智慧、道業都沒有成就,但是我們常常親近老和尚,老和尚有威望,我們常常跟隨他,跟他我們見到許許多多的人。我們很守規矩,遵守佛陀的教誨,遵守老師的教誨,把這些道理、教訓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上。別人看到了尊敬,自然會說「名師出高徒」,到老和尚哪一天走了,我的靠山沒有了,自己就起來了,腳跟就站穩了。像走路一樣,老和尚前輩人帶我們走一程,把我們帶上路了,我們自己要會學。如果不會學,養成貢高我慢,養成自以爲是,那就錯了!哪一天老和尚不在,沒人理你了。古今中外的史書記載得很多,人不能不讀曆史,中國古時候的教學,重要的課程兩門,一門是經,一門是史。經是道德學問,史是前人的經驗,值得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重要參考。

  

  我們佛門的修學,現在大家把這一門功課疏忽了。從前沒有問題,出家學佛大概都有儒家的基礎,這些經與史從小就念。《叁字經》諸位知道,那是經史混合的一個綱領,做爲啓蒙的教科書,從小這個印象非常的深刻,一生都不會忘記。無論在什時候,起心動念都會想到古聖先賢的教訓,那個影響力很大很大。現在一般學校裏面,對于這個課程疏忽了,現在學校多半著重科學技術,人文不重視,有才藝、有技術,沒有道德、沒有智慧。我們辦佛教教育,不能不重視曆史,中國固有文化裏面的經、史要講求。

  

  經,我們已經很重視了;曆史,過去我們在臺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李老居士給我們選擇的史學這一門教材,是《禦批曆代通鑒輯覽》,這一門課老師沒有跟我們講,要我們自己去看。但是《古文觀止》這一門課程,老師用十年的時間把它講圓滿。一個星期講一次,文長的大概叁個星期叁次講完,短的一次兩次。我在臺中十年,中國國學聽了一部《古文觀止》,偶爾選講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裏面的一段,彌補我們這些年輕人對于國學修養之不足。史實,非常非常的重要。所以道場興旺繁榮,顯示出你的道行、你的學問、你的德行,確實令人仰慕,自自然然他到這個道場來集中。

  

  『其光遍照道場中,清淨熾然無有盡』,「熾然」,這個現相、興旺的氣象我們看到了。興旺不要忘記清淨,這與道相應。很興旺不清淨,又嚴重的汙染,那就不是佛道場,是魔道場,魔的道場也興旺。『以佛願力如斯現』,這一句是講得佛力的加持,道場領導的這些大德們、修學的同學們,乃至于充任義務工作的人員,都懂得佛法,都能夠依教奉行。所以道場不能不講經,現在道場不但要講經,真的要像從前「臺中蓮社」、「慈光圖書館」一樣,要講國學、要講曆史。現在我們修學,我們把它分作四分,佛法占兩分,國學占一分,曆史占一分,我們才會有成就,才能維持正法道場。

  

  第六首:

  

  【摩尼寶藏以爲華,布影騰晖若绮雲,匝樹垂芳無不遍,于道場中普嚴飾。】

  

  這一首是講的華與果茂盛,華是表修因,果是表契入,我們講的修行證果。『摩尼寶藏以爲華』,這個世界是衆寶成就的,佛經裏面常常講七寶,七是表圓滿,不是數字,這個我們一定要懂。《華嚴經》裏面常常用十代表圓滿,從一到十。像我們念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就是用七,七的意思是講的四方、上下、中間,這就圓滿,取這個意思,它不是數字。十雖然是個數字,從一到十是個圓滿數,從十到百,從百到千,這是不斷向外擴展,都是代表圓滿。「摩尼寶藏以爲華」,我們看到是衆寶所成的,這個意思更深、更廣、更爲圓備,圓滿具備。華多,寶多,華表八萬四千法門,表無量法門,這真是大方廣佛華嚴!無量無邊的法門。

  

  『布影騰晖若绮雲』,「绮」在此地是形容詞,像綢緞一樣,美不勝收。「布影」是展布光影,「騰晖」是互相映照。我們想想這一個景觀、這一個現相,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法門交相映晖。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都懂得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,法門雖然不一樣,斷煩惱是一樣的,證菩提是一樣的。所以《般若經》上佛常講: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《金剛經》上就說。念《金剛經》的人有多少,爲什麼還有門戶之見?爲什麼還有自贊毀他?「我的法門殊勝,他不如我」,違背佛陀的教誨,不知道佛陀教學用意,這都是我們自己修學粗心大意之處。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,「若要佛法興,除非僧贊僧」,佛法今天衰微到極處,衰在哪裏?互相毀謗,彼此不能相容。不是外面力量毀滅了佛法,自己互相诋毀,佛法焉能不衰微?

  

  這是一樁非常令人痛心的事,造這種惡業的人,果報我們不說,同學們自然就清楚。我們常常要自己反省,我自己有沒有造這個過失?我是不是常常贊歎自己的法門?這是可以的,我學這個法門,我當然贊歎這個法門,我不贊歎,我學它幹什麼?我學這一部經典,我一定贊歎這一部經典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但是決不能毀謗別的法門、別的經典,那你就錯了!即使是小乘經典、啓蒙的經典都不可思議,又何況華嚴宗人常講,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這個說法確實與《華嚴》教義相應。由此可知,法圓不圓融,不在法門,在人!不圓滿的是衆生,法確實是圓滿的、確實是圓融的、確實是無障礙的。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法法盡成無上道。

  

  第叁句講的是『匝樹』,匝是圍繞,圍繞在道場四周的這些寶樹,『垂芳無不遍』,枝條華果,繁茂嚴麗,美不勝收。『于道場中普嚴飾』,普是普遍,莊嚴裝飾。它表法的意思,這個道場裏面有無量無邊的學系,我們用現在教育裏頭的名詞,它有無量無邊的學院、有無量無邊的學系、有無量無邊的課程,任何一個課程都能夠圓滿證得無上道;要用佛法的說,任何一個法門都能證得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法門平等,因此我們對于所有法門要平等的禮贊,禮敬贊歎。第七首:

  

  【汝觀善逝道場中,蓮華寶網俱清淨,光焰成輪從此現,鈴音铎響雲間發。】

  

  清涼大師注解說,這首偈是贊場地;前面六首是贊道場樹,道場裏面的設施建樹,這是贊場地。『汝觀善逝道場中』,善逝就是世尊、就是佛陀,或者我們今天說爲佛教;如果怕一般人誤會,再多加兩個字,佛陀教學的場所。你仔細去觀察佛陀教學的場所、佛教教育的場所,這樣大家不至于誤會了。『蓮華寶網俱清淨』,清涼大師注解講「蓮華布地」,蓮華是代表這個道場的大地,「則下轉光輪」,這地放光,「寶網羅空」,網是羅網,珍寶所造的羅網稱爲寶網,這是空中的莊嚴。「俱清淨」,蓮華寶網都表清淨,這個道場無論你修學哪一個科目,確實能看出來「蓮華寶網俱清淨」。從哪裏看?佛門的教學,不論是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都不離戒定慧叁學;「戒爲無上菩提本」,戒是清淨,定是平等,慧是大覺。所以清淨平等覺,在我們這個地方、在這個道場,普遍你能看到。

  

  如果這是一個學院,這是個大學,這裏面很多的院系,我在早年初出家的時候就想,想了五十年,現在還沒有能實現。希望有一所佛教大學,這一所大學每一個宗派是一個學院,華嚴宗是一個學院,天臺一個學院,戒律一個學院,禅宗一個學院,淨土宗也是一個學院,密宗也是一個學院,十大宗派,十個學院。每一個學院裏面,它又分很多學系。我們淨土宗,大分我們有五經一論,就六個系;這六個系裏頭如果再分,每一部經論祖師注解不一樣,我們依據哪一種注解,也能成立一個學系,爲什麼?這個教學一定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,你才能契入境界,你才能明心見性,否則的話,不行!其他宗派分的科系比淨土宗更多,希望有一天我們能看到這樣的佛教大學。真正的佛教大學,培養各個宗派、各個法門的傳人、師資,佛教就完全興旺起來,衆生有福!

  

  現在由于科技交通便捷,世界縮小了,所以前幾年我又在打妄想,希望這個世界上能出現一個宗教大學。每一個宗教是一個學院,佛教是佛教學院,基督教學院,天主教學院,伊斯蘭教學院,猶太教學院,印度教學院,所有世界不同的這些傳教師,我們同一個大學裏頭念書的,是同學,我們的院系不相同,這樣成爲一個世界宗教大學。學院裏面,像佛學院,我們佛學院十個宗派就分十個學系,好!宗教大團結,宗教與宗教之間通了,誤會沒有了,消除了,障礙沒有了,每一個宗教都尊重,平等!互相贊歎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帶動全世界的宗教教育。宗教教育實在講就是道德教育、人文教育,雖然各個宗教所依據的經典不相同,可是仁慈博愛相同。哪個宗教都講仁慈,都是講要愛護一切衆生,不分國家、不分族群,也不分宗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