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0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接待大众当中的智慧,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到恰到好处。总而言之,记住一个原则,这个原则不能违背,一切时一切处都不可以违背;佛说的,「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」,我们要记住。假如我们在一个地方,这个地方有人嫌弃我们、讨厌我们,千万不能怪他,你要是把责任推给对方,你错了!要认真反省,「他为什么嫌弃我?我到底哪个地方做得不对?」从这个地方学改过自新,我们自己的境界、德行不断向上提升。

  

  千万不能有傲慢的习气,凡是在菩提道上退堕下来,与傲慢有一定的关系。成见很深,自以为是,我常说的起心动念,有意无意都是要想控制外面的一切人事物,有意无意都想自己做一个特权阶级,与众不同。没错!你是与众不同,你自己不知道遭人嫉妒、遭人嫌弃。有某一种因缘在那里支持着你,这些人对你忍气吞声,不会得罪你;你所依靠的那个势力没有了,你的日子就很难过了,这种事古今中外历史上记得太多了。我们一般讲,你有靠山,你的靠山很硬,你作威作福,没人敢说;你靠山倒了,众人立刻就给你难看。聪明人、有智慧的人,他会利用这个靠山,建立自己最殊胜的法缘,这个聪明!这个作法对!

  

  譬如我们初出家、初学,我们的德行、智慧、道业都没有成就,但是我们常常亲近老和尚,老和尚有威望,我们常常跟随他,跟他我们见到许许多多的人。我们很守规矩,遵守佛陀的教诲,遵守老师的教诲,把这些道理、教训落实在我们自己生活上。别人看到了尊敬,自然会说「名师出高徒」,到老和尚哪一天走了,我的靠山没有了,自己就起来了,脚跟就站稳了。像走路一样,老和尚前辈人带我们走一程,把我们带上路了,我们自己要会学。如果不会学,养成贡高我慢,养成自以为是,那就错了!哪一天老和尚不在,没人理你了。古今中外的史书记载得很多,人不能不读历史,中国古时候的教学,重要的课程两门,一门是经,一门是史。经是道德学问,史是前人的经验,值得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重要参考。

  

  我们佛门的修学,现在大家把这一门功课疏忽了。从前没有问题,出家学佛大概都有儒家的基础,这些经与史从小就念。《三字经》诸位知道,那是经史混合的一个纲领,做为启蒙的教科书,从小这个印象非常的深刻,一生都不会忘记。无论在什时候,起心动念都会想到古圣先贤的教训,那个影响力很大很大。现在一般学校里面,对于这个课程疏忽了,现在学校多半着重科学技术,人文不重视,有才艺、有技术,没有道德、没有智慧。我们办佛教教育,不能不重视历史,中国固有文化里面的经、史要讲求。

  

  经,我们已经很重视了;历史,过去我们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,李老居士给我们选择的史学这一门教材,是《御批历代通鉴辑览》,这一门课老师没有跟我们讲,要我们自己去看。但是《古文观止》这一门课程,老师用十年的时间把它讲圆满。一个星期讲一次,文长的大概三个星期三次讲完,短的一次两次。我在台中十年,中国国学听了一部《古文观止》,偶尔选讲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里面的一段,弥补我们这些年轻人对于国学修养之不足。史实,非常非常的重要。所以道场兴旺繁荣,显示出你的道行、你的学问、你的德行,确实令人仰慕,自自然然他到这个道场来集中。

  

  『其光遍照道场中,清净炽然无有尽』,「炽然」,这个现相、兴旺的气象我们看到了。兴旺不要忘记清净,这与道相应。很兴旺不清净,又严重的污染,那就不是佛道场,是魔道场,魔的道场也兴旺。『以佛愿力如斯现』,这一句是讲得佛力的加持,道场领导的这些大德们、修学的同学们,乃至于充任义务工作的人员,都懂得佛法,都能够依教奉行。所以道场不能不讲经,现在道场不但要讲经,真的要像从前「台中莲社」、「慈光图书馆」一样,要讲国学、要讲历史。现在我们修学,我们把它分作四分,佛法占两分,国学占一分,历史占一分,我们才会有成就,才能维持正法道场。

  

  第六首:

  

  【摩尼宝藏以为华,布影腾晖若绮云,匝树垂芳无不遍,于道场中普严饰。】

  

  这一首是讲的华与果茂盛,华是表修因,果是表契入,我们讲的修行证果。『摩尼宝藏以为华』,这个世界是众宝成就的,佛经里面常常讲七宝,七是表圆满,不是数字,这个我们一定要懂。《华严经》里面常常用十代表圆满,从一到十。像我们念《阿弥陀经》,《阿弥陀经》就是用七,七的意思是讲的四方、上下、中间,这就圆满,取这个意思,它不是数字。十虽然是个数字,从一到十是个圆满数,从十到百,从百到千,这是不断向外扩展,都是代表圆满。「摩尼宝藏以为华」,我们看到是众宝所成的,这个意思更深、更广、更为圆备,圆满具备。华多,宝多,华表八万四千法门,表无量法门,这真是大方广佛华严!无量无边的法门。

  

  『布影腾晖若绮云』,「绮」在此地是形容词,像绸缎一样,美不胜收。「布影」是展布光影,「腾晖」是互相映照。我们想想这一个景观、这一个现相,是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交相映晖。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,都懂得「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」,法门虽然不一样,断烦恼是一样的,证菩提是一样的。所以《般若经》上佛常讲: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,《金刚经》上就说。念《金刚经》的人有多少,为什么还有门户之见?为什么还有自赞毁他?「我的法门殊胜,他不如我」,违背佛陀的教诲,不知道佛陀教学用意,这都是我们自己修学粗心大意之处。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,「若要佛法兴,除非僧赞僧」,佛法今天衰微到极处,衰在哪里?互相毁谤,彼此不能相容。不是外面力量毁灭了佛法,自己互相诋毁,佛法焉能不衰微?

  

  这是一桩非常令人痛心的事,造这种恶业的人,果报我们不说,同学们自然就清楚。我们常常要自己反省,我自己有没有造这个过失?我是不是常常赞叹自己的法门?这是可以的,我学这个法门,我当然赞叹这个法门,我不赞叹,我学它干什么?我学这一部经典,我一定赞叹这一部经典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但是决不能毁谤别的法门、别的经典,那你就错了!即使是小乘经典、启蒙的经典都不可思议,又何况华严宗人常讲,「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」,这个说法确实与《华严》教义相应。由此可知,法圆不圆融,不在法门,在人!不圆满的是众生,法确实是圆满的、确实是圆融的、确实是无障碍的。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法法尽成无上道。

  

  第三句讲的是『匝树』,匝是围绕,围绕在道场四周的这些宝树,『垂芳无不遍』,枝条华果,繁茂严丽,美不胜收。『于道场中普严饰』,普是普遍,庄严装饰。它表法的意思,这个道场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学系,我们用现在教育里头的名词,它有无量无边的学院、有无量无边的学系、有无量无边的课程,任何一个课程都能够圆满证得无上道;要用佛法的说,任何一个法门都能证得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法门平等,因此我们对于所有法门要平等的礼赞,礼敬赞叹。第七首:

  

  【汝观善逝道场中,莲华宝网俱清净,光焰成轮从此现,铃音铎响云间发。】

  

  清凉大师注解说,这首偈是赞场地;前面六首是赞道场树,道场里面的设施建树,这是赞场地。『汝观善逝道场中』,善逝就是世尊、就是佛陀,或者我们今天说为佛教;如果怕一般人误会,再多加两个字,佛陀教学的场所。你仔细去观察佛陀教学的场所、佛教教育的场所,这样大家不至于误会了。『莲华宝网俱清净』,清凉大师注解讲「莲华布地」,莲华是代表这个道场的大地,「则下转光轮」,这地放光,「宝网罗空」,网是罗网,珍宝所造的罗网称为宝网,这是空中的庄严。「俱清净」,莲华宝网都表清净,这个道场无论你修学哪一个科目,确实能看出来「莲华宝网俱清净」。从哪里看?佛门的教学,不论是大乘小乘、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,都不离戒定慧三学;「戒为无上菩提本」,戒是清净,定是平等,慧是大觉。所以清净平等觉,在我们这个地方、在这个道场,普遍你能看到。

  

  如果这是一个学院,这是个大学,这里面很多的院系,我在早年初出家的时候就想,想了五十年,现在还没有能实现。希望有一所佛教大学,这一所大学每一个宗派是一个学院,华严宗是一个学院,天台一个学院,戒律一个学院,禅宗一个学院,净土宗也是一个学院,密宗也是一个学院,十大宗派,十个学院。每一个学院里面,它又分很多学系。我们净土宗,大分我们有五经一论,就六个系;这六个系里头如果再分,每一部经论祖师注解不一样,我们依据哪一种注解,也能成立一个学系,为什么?这个教学一定是「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」,你才能契入境界,你才能明心见性,否则的话,不行!其他宗派分的科系比净土宗更多,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佛教大学。真正的佛教大学,培养各个宗派、各个法门的传人、师资,佛教就完全兴旺起来,众生有福!

  

  现在由于科技交通便捷,世界缩小了,所以前几年我又在打妄想,希望这个世界上能出现一个宗教大学。每一个宗教是一个学院,佛教是佛教学院,基督教学院,天主教学院,伊斯兰教学院,犹太教学院,印度教学院,所有世界不同的这些传教师,我们同一个大学里头念书的,是同学,我们的院系不相同,这样成为一个世界宗教大学。学院里面,像佛学院,我们佛学院十个宗派就分十个学系,好!宗教大团结,宗教与宗教之间通了,误会没有了,消除了,障碍没有了,每一个宗教都尊重,平等!互相赞叹,互相敬爱,互助合作,带动全世界的宗教教育。宗教教育实在讲就是道德教育、人文教育,虽然各个宗教所依据的经典不相同,可是仁慈博爱相同。哪个宗教都讲仁慈,都是讲要爱护一切众生,不分国家、不分族群,也不分宗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0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