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一卷

  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三一卷)

  

     诸位同学,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,说偈赞佛,百目菩萨偈颂,他的赞颂是赞叹道场,赞叹道场树,具足大自在德,教化一切众生。

  

  【尔时百目莲华髻菩萨摩诃萨,承佛威力,普观一切道场众海,即说颂言。】

  

  说偈仪跟前面是一样的意思。请看偈颂,也是十首,第一首:

  

  【一切摩尼出妙音,称扬三世诸佛名,彼佛无量神通事,此道场中皆现睹。】

  

  从这一首偈,我们了解一个事实,那就是诸佛菩萨教学的高度艺术。这种方式,一直到近代才有人提倡,换句话说,诸佛菩萨用艺术来教学,不知道多少年代了,真的是无量劫又无量劫前,不只是释迦牟尼佛出世之后,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。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,佛菩萨教学方法之活泼、灵活,显示在佛门大大小小道场之中。佛教的道场,我常说,是教学跟艺术结合成一体,它的建筑是教学,你看房舍的配置都有讲求的,不是随便乱建的,不但重视艺术,而且重视表法,艺术里面有表法的义趣就是教育。譬如最明显的代表,一个道场里面主要的殿堂是大雄宝殿,这个殿堂的建筑从外面看是两层,里面是一层,两层代表真俗二谛,里面一层告诉你二谛不二、真俗一如,它有表法的意思在,否则何必盖两层?里面何必又是一层?供养的佛像、菩萨像、罗汉像,所有一切设施无一不是教学,让你听到音声、看到形像,诸佛菩萨教导我们的东西全都显示出来了,不必说一句话,不能不懂。

  

  『一切摩尼出妙音』,音是传递讯息的,是彼此双方沟通的,但是传递讯息、沟通情意,有时候不必要用语言表态,现在人所讲的肢体语言,我们一个动作,别人能体会到意思。「摩尼出妙音」,摩尼是色相。道场,道场周围的树木花草,无一不是种种摩尼宝所成的,这是如来的境界,他福报大。我们这个地方的道场,钢筋水泥建筑的,我们周边这些树木是草本、是木本,体质不是摩尼宝,但是无论是草本也好、木本也好,砖头瓦块、钢筋水泥都好,表法的意思也能够圆满的显示出来,这就是如来随顺一切众生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众生他有多大的福报,要随顺他,让他在现有福报里面,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有所觉悟,觉悟就是宝,他在境界里面大彻大悟了。

  

  我们想想,眼前一切境界又何尝不是一切摩尼宝?都能出妙音,这个妙音是形像的妙音,形像的语言不必用音声,所以叫妙,我们通了,当中通了,没有障碍了。像我们见到释迦牟尼佛像,我们立刻就通了,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我们明白了,他佛号的意思教我们对人要慈悲,对一切众生、对人对事对物要慈悲,对自己要清净,决定不被外境所动摇,不被外境所影响,不为外境所转,寂灭。「牟尼」是寂灭的意思,「释迦」是慈悲的意思,「佛」是修行的总纲领:觉而不迷。听到这个名号,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形像,立刻就明了,要把名号的功德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,对人对事对物真慈清净平等,释迦牟尼佛名号落实了。听到菩萨名号,「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」,这意思立刻懂得,我们对待一切人事物要大慈大悲,「南无」是皈依,皈是回归,从哪里回归?以前没有慈悲心,都是自私自利,起心动念无不是损人利己,这是过、这是恶,从过恶回过头来依慈悲,依大慈大悲,这就皈依了。「观世音菩萨」,不叫你听,不是「听世音」,是叫你「观」,佛法常常教人要作观,观是用慧,见闻觉知是用识。观的意思是什么?转识成智,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、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、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,这叫观。

  

  要用究竟圆满高度的智慧来看世间,慈悲心油然而生。无论众生造作什么样的罪孽、过失,都是用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来看他,不计较他的过失。为什么?无知。你想想看,你家里面陈设许许多多名贵的,中国人喜欢摆设名贵的瓷器,有唐朝时候的、有宋朝时候的,希有的,我们都看作珍宝,你摆设在屋子里面,你家里来了个小孩,两三岁不懂事,去拿的时候把它打碎了,你会不会责怪他?不能责怪他。为什么?他无知,他要是十几二十岁,把你这个宝物损坏,你可以责备他,他懂事了,两三岁小孩不懂事。诸佛菩萨看六道众生就像两三岁的小孩一样,他犯了再大的过失,杀人放火、杀父亲、杀母亲、杀兄弟,也不能责怪他,责怪谁?顶多只能够说父母长辈没有把他教好,这是真的。小孩没有过失,他不懂事,他哪里知道那些是珍宝?他眼目当中看一个古董,实在讲就跟平常东西没有两样,他没有分别。一个无知、没有知识的人,到故宫博物院去参观,看看商周的遗物,出土的这些文物,他看了怎么样?破铜烂铁,在他心目当中一文不值,考古学家眼目当中是无价之宝,一个认识,一个无知,差别就这么大。所以,不能够责怪他。我们要学诸佛菩萨,以清净平等真诚的慈悲爱心,对待一切愚痴造作无量无边罪业的众生,自己心地永远是清净的,永远是诚恳的,永远是慈悲的,佛名号的功德在此地。

  

  你看他出的妙音,『称扬三世诸佛名』,诸佛如来的教化全在名号之中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佛法教学里面那种方式方法,跟世出世间教学确实不一样。所以佛法里头,一般修行都教你执持名号,口念名号,心想名号,功德不可思议。这是一般人很难了解、很难体会,不可思议、无比殊胜功德都在名号之中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说了这么多话,都没有离开名号,名号是文章的总题目,他所说的,那是照名号作文章的,跟我们解释的、注解的,名号是教学的总纲领。『彼佛无量神通事』,「彼佛」是称三世诸佛,前面「三世诸佛名」,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如来,无量无边,教化众生的那些神通事业,种种现示,『此道场中皆现睹』,在这个道场里面都现相,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第二首:

  

  【众华竞发如缨布,光云流演遍十方,菩提树神持向佛,一心瞻仰为供养。】

  

  『众华竞发』,这表什么意思?万行齐修,六度万行。一修一切修,一个修行人如是,无量无边修行人个个皆如是,这不是「众华竞发」吗?『如缨』,「缨」是古时候帽子上的装饰品,做得小巧玲珑美观,『布』是展布,分布开来,像天女散花一样,这是比喻修德,要懂得它表法的意义。『光云流演遍十方』,「光」用云、用流,都是取动相。佛法里面讲「流通」,每部经最后一段是「流通分」,如果不能流通,像死水一样,就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,流演才能报佛恩。你看看哪一尊菩萨、哪一尊佛不是尽形寿,这是讲应化到我们这个世间,尽形寿流通妙法?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得无量的福慧,恩德之大超过父母。

  

  我们看看今天,不要看别人,想想我们自己,得到一点好的法宝,希有的,赶紧收藏,不能流通,跟诸佛菩萨所为恰恰相反,这个错了。你护法,实际上你障碍佛法流通,你这哪里叫护法?把这法藏起来,怕失传,怕遗失,藏在深山里头,藏在石洞里头,谁能得利益?大概只有一些鬼神能得利益,人世间不得利益。所以要懂得流通法宝,这是第一桩的好事情,真实的福德。流通的方法,要想佛法不会在这个世间消失,那要怎么做?量要大,世间会有灾难,不可能整个地球的地面统统都受灾难,总有一些不受灾难的地方,所以法宝要到处送,分布在全世界,这样就不会失掉了。中国人懂得这个道理,这些有学问的人、有见识的人、有慈悲心的人,总希望几千年传下来的这些典籍不要在这个世间失传。古时候容易失传是因为印刷术不发达,我们知道南宋之后才有印刷、才有木刻版,以前所有典籍,包括佛经都是手写的本子,数量很少,很容易散失掉。现代印刷术发达,而且成本低、效率高,有心人要多做这个事情。

  

  清朝末年之后,中国本土军阀割据,始终处在战乱的时代,珍贵的典籍非常容易毁掉。在那个时代,有一些读书人,总是想把《四库全书》、《四库荟要》能够翻印出来,因为《全书》当年总共手写的本子只有七套,《荟要》只有两套。八国联军,圆明园储藏的一套被毁灭,毁灭一套《四库全书》、一套《荟要》,《全书》剩六套,《荟要》只剩一套。确实得力于这些有心人,台湾大概在十年前真正发心把它翻印出来,照相影印,把原书缩小。《全书》,商务印书馆印了三百套,分布在全世界各个大的图书馆,这样我们就放心,《四库全书》不容易失传了。《荟要》大概印的数量更多,我没有去问过他。我向他买了三十三套,分送中国每一个省、自治区、特别市,我选择这个地区最好的大学,让大学图书馆收藏。另外有两个特别市,北京市的图书馆,上海市的图书馆问我要了一套,我也都送给他们。我为什么这样做?怕这些典籍失传。

  

  佛经得力于佛弟子的护持,在台湾翻印《大藏经》很多次,这个数量相当可观。我自己赠送海内外的《大藏经》,差不多将近一千五百套,这是我个人做的,别人做的比我更多,这些都是流通法宝。我们做佛弟子,确实有这个使命,有这个责任。「光云流演遍十方」,不但要流通,而且自己尽心尽力演说,把我们在佛法当中所得到的,完全落实在自己形象上。我懂得少,少分,我形象当中表演出来、做出来,我懂得多,我契入得多,我这个形象就更像了。演是依教奉行,这比什么都重要,这是你真正得到佛法殊胜功德利益。

  

  『菩提树神持向佛』,这回向了,真有东西回向,不是假的,把他自己依教奉行的成果,用这个来回向。确确实实我转恶为善,没有学佛之前是凡夫,当然具足七情五欲、贪瞋痴慢,会喜欢人,也会恨人,这是凡夫,受了委屈也有报复的念头。学佛之后明白了,不但这些事不会从我行为上表现出来,念头都没有了,我就拿这个回向。我能把自己真的是无量劫来的习气毛病,依照经典的教训,一桩一桩修正过来,依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