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一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教修行,这才是真正如来弟子。

  

  我们怎样能够学到像普贤菩萨一样,一修一切修、一入一切入?确实要有这个心、要有这个愿。普贤菩萨是怎么修成的?心量大,确确实实心包太虚、量周沙界。一块钱的布施,他的心等虚空法界,他的量是一切剎土众生,所以他这一块钱的布施,功德不可思议,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。怎么会变成这样?那个心量不一样,思想不一样,这一块钱的布施,里面包括圆满的布施波罗蜜、持戒波罗蜜、忍辱波罗蜜、精进波罗蜜、禅定波罗蜜、般若波罗蜜,一修一切修。持戒是守法、守规矩,日常生活当中,一切都能够如法,都能守规矩。守规矩是持戒波罗蜜,是布施波罗蜜,我守规矩怎么是布施?我守规矩这一个形象给大家看,大家看了之后生欢喜心,人人都守规矩,这不是布施吗?布施守规矩。我忍辱做出来给大家看,大家都觉得忍辱不错,忍辱是正确的,你布施忍辱波罗蜜。

  

  所以一切法都离不开布施,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这就是「光云流演遍十方」,从这里学。我的心念念都是遍虚空遍法界,念念当中都想到一切苦难众生、迷惑颠倒众生,他们不懂得布施、不懂得持戒、不懂得忍辱,我做给他们看。我这种做作,永远没有中断,一切时一切处无有疲厌,你们想想这样能不能回向?回向就是把自己修学的成就、把自己修学的影响,这个成果奉献给诸佛如来,以此为供养。「菩提树神持向佛」,哪一个是菩提树神?自己修行,我依这个方法修行,我就是菩提树神,「身是菩提树」,我用这个贡献给诸佛如来,布施供养这些众生。『一心瞻仰为供养』,这是真正的供养,这是真正的成果。第三首:

  

  【摩尼光焰悉成幢,幢中炽然发妙香,其香普熏一切众,是故其处皆严洁。】

  

  无论是殿堂、是道场,或者是道场树,无不是摩尼光焰,这个话大家不好懂,我换句话来讲,比较容易体会,道场、佛殿以及道场周围的这些树木花草,无一不是三宝的光明,这就好懂了。如果你懂得其中表法的意义,你就知道,不必说一句话,都在教学,教导我们怎样做人,教导我们怎样修行,教导我们如何处众,教导我们如何成就无上菩提,不用说一句话。但是那是内行人才行,外行人到道场,道场建得怎么庄严,他到这个地方来欣赏艺术,他不会开悟,他得到的是什么?迷执这个地方的艺术价值,雕塑雕得好,雕工好,绘画画得好,建筑结构,他去看这些,殿宇的配置,他去搞这个东西,不懂表法,欣赏艺术,在这里头起妄想分别执着,得不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。

  

  『悉成幢』,幢是比喻高、明显。『幢中炽然发妙香』,佛法里面表法的,用光、用音、用香,这三样东西都没有障碍,都是代表圆满的智慧福德,妙音、妙香。『其香普熏一切众』,「香」的意思,最明显的表法是代表戒定慧,戒定慧是性德妙香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近代我们曾经听说虚云老和尚,民国初年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,人家称他为金山活佛,这两位大德。我们晓得,虚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、剃一次头。金山活佛一生没有洗过澡,南洋有一个在家居士请他洗一次澡,他也就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洗了一次澡,不换衣服,他还是那一件衣服。就一件衣服,没有换洗的,一生春夏秋冬都一样,他那一件衣服冬天也不冷,夏天也不热,衣服领子油垢看起来很脏,闻一闻莲华香味,妙香。金山活佛洗澡之后,那个洗澡水,他叫人不要倒掉,你们要是身体有什么毛病的话,你喝这个水。有不少人听话,水喝起来味道是甜的,清香,喝了之后身上一些毛病都没有了。什么原因?那是戒定慧的加持。「其香普熏一切众」,没有别的,真干!我们今天的麻烦在哪里?我们没有真干,讲真干,大概只能干个千分之一二,可能是万分之一二,所以没有这个效果。这两位大德他们干的成分比我们多,至少做到百分之五六十,效果出来了。『是故其处皆严洁』,「处」是道场、殿堂,周围所有的宝树,庄严洁净,我们想想我们应当如何学习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四首:

  

  【莲华垂布金色光,其光演佛妙声云,普荫十方诸剎土,永息众生烦恼热。】

  

  『莲华』是表法的,在佛门里面用得最多,其次是用*轮,再其次是用「卍」字,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。「莲华」代表洁净,它根长在泥土里面,茎在水中,花开在水的上面,佛取这个意思。泥土表六凡、六道染污,出污泥;茎是在水里面,这个水表四圣法界,六凡四圣就是代表十法界;花开在水上面,脱离了四圣六凡,这是一真法界,花代表它开在一真法界。这里头表的意思很深,这是表四圣、六凡、一真不二,显示这个意思。为什么?四圣六凡一真,全是唯心所现、唯识所变,哪有二?同时又代表因果同时、因果不二,显示出不二法门,这在花草里面是很特别的。它有花,莲子就开始长了,花跟果同时,不像其他的花,先开花后结果,莲华是花果同时,因果不二。无上菩提分分证,果在因中,因在果中,因果互融,不可思议。这是说道场菩萨的修德。

  

  『莲华垂布金色光』,「金色光」是比喻自性本具般若智慧,不是从外面来的,真心自然流露的。于是我们明白了,我们在佛法修学修的是什么,所谓上根利智,所谓上上乘法,没有别的,求真心。真心到哪里求?真心没地方求,去了妄就是真。我们凡夫境界,佛在经上常讲「真妄和合」,六道凡夫的心是阿赖耶,阿赖耶是真妄和合,所以古大德常说:「但除妄想,不需要觅真。」如果你还有一个求真的念头,这个念头也是妄念,你的真性能不能现前?不能现前。为什么?夹杂你求真的妄想,你的妄想没有除尽。什么时候你的妄想除尽了,原本就是真;除一分妄想,显一分真性。永嘉大师在《证道歌》里面说得好,他说如果是真正修道的人,他用什么心态?「不断妄想不求真」,两边都放下了。有心去断妄想,妄想又加了一个妄想,你怎么能断得了?放下就是!

  

  心里头没有「断妄想」的念头,也没有求真的念头,心里面一样保持清净。六祖在《坛经》上说得好,「本来无一物」,那是你的真性,你心里头有一物就是妄心,我们常讲的牵肠挂肚。这个事情说起来真容易,只要你什么都不想,真性能不能现前?这里头是一个关键,什么都不想了,一个人成无上道,一个人堕到外道去了,外道是什么?无想天,也不错了,第四禅,堕在无想天里头。什么原因?什么都不想了,无明没断,他妄念真的没有了,他无明在,所以堕在无想天。什么样的境界才证无上道?什么念头都没有,一切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什么都不想是定,样样都明了是慧,定慧等学,这是佛法修行的秘诀,不能够搞错了。

  

  如果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把外面境界统统封闭,不接触,什么都不想了,你什么都不知道,你有定没有慧,不能解决问题。佛教菩萨定慧等学,而且定在慧中,慧在定中,定慧是一不是二,这是菩萨学处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在这里修什么?修定修慧。六尘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自己怎么样?如如不动,绝对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、没有妄想,知道所有一切境界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。用什么心态对一切人事物?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,这样不会堕无想天,真正超越六道十法界。

  

  功夫在哪里修?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,日常处事待人接物,特别是初学,初学一定要在人事环境上下手。古人常讲「做事难,做人更难」,人情事理变化太大了,在这些环境里修什么?修自己的清净平等觉。怎样修清净?不染污就清净了。顺境善缘,善缘是好人,这人对我好,对我很照顾,我们出家人,是我的好护法,不起贪恋之心,如果有贪恋之心你堕落了,你已经被污染,你心不清净。恶缘恶人,处处找麻烦、处处障碍,逆境,决定不起瞋恚心。换句话说,处一切境缘,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,逆境顺境、好人恶人,我们用什么心?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在这里头修清净心。不起丝毫傲慢心,对于一切众生平等对待,这是修什么?修平等心。样样明了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心地如如不动,这就是觉而不迷。这是真修行,一分一秒一剎那,功夫都不间断,你真会了,会修行了。

  

  念念当中都觉察到自己的过失,诸位要听清楚这句话,念念之中知道自己的过失,念念之中改正自己的过失,知道自己过失是觉悟,改正自己过失是功夫,这功夫不间断,你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契入这个境界,不但是经典展开,字字句句无量义,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,一毛孔、一微尘,你也体会到无量义。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明白了,古大德所谓的哪一法不是佛法,随便拈一法都能跟你讲几个小时,能跟你讲几十个小时、几百个小时。不是只有经典里头字字句句含无量义,哪一法不含无量义!为什么含无量义?全是自性的相分,性德无量无边,性德所现的相分同样也是无量无边。这才能入如来的境界,入如来境界就入一真法界,经上讲「生如来家」,得像如来一样的受用,我们所体验到的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、念佛」,这十个字你才真正懂得少分。所以真修行人,会修的人,掌握到这二十个字、十个纲领,前五个纲领、十个字修心,这是我们修心的标准,起心动念不能违背,后面十个字修行,我们的言语行为,念佛重要!

  

  百目菩萨第一首偈里「称扬三世诸佛名」,念佛重要。为什么?大势至菩萨讲,「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」,见佛就作佛了,见佛就成佛了。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见吉祥云比丘,善财童子就证得初住菩萨的果位,吉祥云代表初住。见到海云菩萨,海云代表二住,他就提升到二住。见到妙住菩萨,妙住代表三住,他就提升到三住菩萨。末后见到普贤菩萨,他成佛了,圆满成就了。忆佛念佛是成佛的捷径。万缘放下,世出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