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教修行,這才是真正如來弟子。
我們怎樣能夠學到像普賢菩薩一樣,一修一切修、一入一切入?確實要有這個心、要有這個願。普賢菩薩是怎麼修成的?心量大,確確實實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。一塊錢的布施,他的心等虛空法界,他的量是一切剎土衆生,所以他這一塊錢的布施,功德不可思議,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。怎麼會變成這樣?那個心量不一樣,思想不一樣,這一塊錢的布施,裏面包括圓滿的布施波羅蜜、持戒波羅蜜、忍辱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、禅定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,一修一切修。持戒是守法、守規矩,日常生活當中,一切都能夠如法,都能守規矩。守規矩是持戒波羅蜜,是布施波羅蜜,我守規矩怎麼是布施?我守規矩這一個形象給大家看,大家看了之後生歡喜心,人人都守規矩,這不是布施嗎?布施守規矩。我忍辱做出來給大家看,大家都覺得忍辱不錯,忍辱是正確的,你布施忍辱波羅蜜。
所以一切法都離不開布施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這就是「光雲流演遍十方」,從這裏學。我的心念念都是遍虛空遍法界,念念當中都想到一切苦難衆生、迷惑顛倒衆生,他們不懂得布施、不懂得持戒、不懂得忍辱,我做給他們看。我這種做作,永遠沒有中斷,一切時一切處無有疲厭,你們想想這樣能不能回向?回向就是把自己修學的成就、把自己修學的影響,這個成果奉獻給諸佛如來,以此爲供養。「菩提樹神持向佛」,哪一個是菩提樹神?自己修行,我依這個方法修行,我就是菩提樹神,「身是菩提樹」,我用這個貢獻給諸佛如來,布施供養這些衆生。『一心瞻仰爲供養』,這是真正的供養,這是真正的成果。第叁首:
【摩尼光焰悉成幢,幢中熾然發妙香,其香普熏一切衆,是故其處皆嚴潔。】
無論是殿堂、是道場,或者是道場樹,無不是摩尼光焰,這個話大家不好懂,我換句話來講,比較容易體會,道場、佛殿以及道場周圍的這些樹木花草,無一不是叁寶的光明,這就好懂了。如果你懂得其中表法的意義,你就知道,不必說一句話,都在教學,教導我們怎樣做人,教導我們怎樣修行,教導我們如何處衆,教導我們如何成就無上菩提,不用說一句話。但是那是內行人才行,外行人到道場,道場建得怎麼莊嚴,他到這個地方來欣賞藝術,他不會開悟,他得到的是什麼?迷執這個地方的藝術價值,雕塑雕得好,雕工好,繪畫畫得好,建築結構,他去看這些,殿宇的配置,他去搞這個東西,不懂表法,欣賞藝術,在這裏頭起妄想分別執著,得不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。
『悉成幢』,幢是比喻高、明顯。『幢中熾然發妙香』,佛法裏面表法的,用光、用音、用香,這叁樣東西都沒有障礙,都是代表圓滿的智慧福德,妙音、妙香。『其香普熏一切衆』,「香」的意思,最明顯的表法是代表戒定慧,戒定慧是性德妙香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近代我們曾經聽說虛雲老和尚,民國初年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,人家稱他爲金山活佛,這兩位大德。我們曉得,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、剃一次頭。金山活佛一生沒有洗過澡,南洋有一個在家居士請他洗一次澡,他也就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洗了一次澡,不換衣服,他還是那一件衣服。就一件衣服,沒有換洗的,一生春夏秋冬都一樣,他那一件衣服冬天也不冷,夏天也不熱,衣服領子油垢看起來很髒,聞一聞蓮華香味,妙香。金山活佛洗澡之後,那個洗澡水,他叫人不要倒掉,你們要是身體有什麼毛病的話,你喝這個水。有不少人聽話,水喝起來味道是甜的,清香,喝了之後身上一些毛病都沒有了。什麼原因?那是戒定慧的加持。「其香普熏一切衆」,沒有別的,真幹!我們今天的麻煩在哪裏?我們沒有真幹,講真幹,大概只能幹個千分之一二,可能是萬分之一二,所以沒有這個效果。這兩位大德他們幹的成分比我們多,至少做到百分之五六十,效果出來了。『是故其處皆嚴潔』,「處」是道場、殿堂,周圍所有的寶樹,莊嚴潔淨,我們想想我們應當如何學習。
第四首:
【蓮華垂布金色光,其光演佛妙聲雲,普蔭十方諸剎土,永息衆生煩惱熱。】
『蓮華』是表法的,在佛門裏面用得最多,其次是用*輪,再其次是用「卍」字,這是我們常常見到的。「蓮華」代表潔淨,它根長在泥土裏面,莖在水中,花開在水的上面,佛取這個意思。泥土表六凡、六道染汙,出汙泥;莖是在水裏面,這個水表四聖法界,六凡四聖就是代表十法界;花開在水上面,脫離了四聖六凡,這是一真法界,花代表它開在一真法界。這裏頭表的意思很深,這是表四聖、六凡、一真不二,顯示這個意思。爲什麼?四聖六凡一真,全是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哪有二?同時又代表因果同時、因果不二,顯示出不二法門,這在花草裏面是很特別的。它有花,蓮子就開始長了,花跟果同時,不像其他的花,先開花後結果,蓮華是花果同時,因果不二。無上菩提分分證,果在因中,因在果中,因果互融,不可思議。這是說道場菩薩的修德。
『蓮華垂布金色光』,「金色光」是比喻自性本具般若智慧,不是從外面來的,真心自然流露的。于是我們明白了,我們在佛法修學修的是什麼,所謂上根利智,所謂上上乘法,沒有別的,求真心。真心到哪裏求?真心沒地方求,去了妄就是真。我們凡夫境界,佛在經上常講「真妄和合」,六道凡夫的心是阿賴耶,阿賴耶是真妄和合,所以古大德常說:「但除妄想,不需要覓真。」如果你還有一個求真的念頭,這個念頭也是妄念,你的真性能不能現前?不能現前。爲什麼?夾雜你求真的妄想,你的妄想沒有除盡。什麼時候你的妄想除盡了,原本就是真;除一分妄想,顯一分真性。永嘉大師在《證道歌》裏面說得好,他說如果是真正修道的人,他用什麼心態?「不斷妄想不求真」,兩邊都放下了。有心去斷妄想,妄想又加了一個妄想,你怎麼能斷得了?放下就是!
心裏頭沒有「斷妄想」的念頭,也沒有求真的念頭,心裏面一樣保持清淨。六祖在《壇經》上說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那是你的真性,你心裏頭有一物就是妄心,我們常講的牽腸挂肚。這個事情說起來真容易,只要你什麼都不想,真性能不能現前?這裏頭是一個關鍵,什麼都不想了,一個人成無上道,一個人墮到外道去了,外道是什麼?無想天,也不錯了,第四禅,墮在無想天裏頭。什麼原因?什麼都不想了,無明沒斷,他妄念真的沒有了,他無明在,所以墮在無想天。什麼樣的境界才證無上道?什麼念頭都沒有,一切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什麼都不想是定,樣樣都明了是慧,定慧等學,這是佛法修行的秘訣,不能夠搞錯了。
如果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把外面境界統統封閉,不接觸,什麼都不想了,你什麼都不知道,你有定沒有慧,不能解決問題。佛教菩薩定慧等學,而且定在慧中,慧在定中,定慧是一不是二,這是菩薩學處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在這裏修什麼?修定修慧。六塵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自己怎麼樣?如如不動,絕對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妄想,知道所有一切境界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用什麼心態對一切人事物?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這樣不會墮無想天,真正超越六道十法界。
功夫在哪裏修?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日常處事待人接物,特別是初學,初學一定要在人事環境上下手。古人常講「做事難,做人更難」,人情事理變化太大了,在這些環境裏修什麼?修自己的清淨平等覺。怎樣修清淨?不染汙就清淨了。順境善緣,善緣是好人,這人對我好,對我很照顧,我們出家人,是我的好護法,不起貪戀之心,如果有貪戀之心你墮落了,你已經被汙染,你心不清淨。惡緣惡人,處處找麻煩、處處障礙,逆境,決定不起瞋恚心。換句話說,處一切境緣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,逆境順境、好人惡人,我們用什麼心?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在這裏頭修清淨心。不起絲毫傲慢心,對于一切衆生平等對待,這是修什麼?修平等心。樣樣明了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心地如如不動,這就是覺而不迷。這是真修行,一分一秒一剎那,功夫都不間斷,你真會了,會修行了。
念念當中都覺察到自己的過失,諸位要聽清楚這句話,念念之中知道自己的過失,念念之中改正自己的過失,知道自己過失是覺悟,改正自己過失是功夫,這功夫不間斷,你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契入這個境界,不但是經典展開,字字句句無量義,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,一毛孔、一微塵,你也體會到無量義。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明白了,古大德所謂的哪一法不是佛法,隨便拈一法都能跟你講幾個小時,能跟你講幾十個小時、幾百個小時。不是只有經典裏頭字字句句含無量義,哪一法不含無量義!爲什麼含無量義?全是自性的相分,性德無量無邊,性德所現的相分同樣也是無量無邊。這才能入如來的境界,入如來境界就入一真法界,經上講「生如來家」,得像如來一樣的受用,我們所體驗到的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」,這十個字你才真正懂得少分。所以真修行人,會修的人,掌握到這二十個字、十個綱領,前五個綱領、十個字修心,這是我們修心的標准,起心動念不能違背,後面十個字修行,我們的言語行爲,念佛重要!
百目菩薩第一首偈裏「稱揚叁世諸佛名」,念佛重要。爲什麼?大勢至菩薩講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,見佛就作佛了,見佛就成佛了。就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見吉祥雲比丘,善財童子就證得初住菩薩的果位,吉祥雲代表初住。見到海雲菩薩,海雲代表二住,他就提升到二住。見到妙住菩薩,妙住代表叁住,他就提升到叁住菩薩。末後見到普賢菩薩,他成佛了,圓滿成就了。憶佛念佛是成佛的捷徑。萬緣放下,世出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