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叁二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贊佛,百目菩薩偈頌第六首:
【寶枝光焰若明燈,其光演音宣大願,如佛往昔于諸有,本所修行皆具說。】
這是贊歎寶樹的樹枝。『光焰若明燈』,這個句子的意思容易懂,表法的意思,諸位如果從前面一直聽下來,我們在一起學習的,我相信都不難懂。『寶枝』是表道場的分支機構,道場是遵循佛陀的教誨,分支機構當然也不例外。爲什麼?它是一個和合僧團,這一點我們特別要留意到。弘護這些大德們,都是深入經藏、深解義趣,與諸佛如來同心同願、同德同行,當然稱得上是叁寶的分支機構,如佛光明普照世間,若明燈無處不照。
『其光演音宣大願』,所宣揚的、所顯示的是諸佛菩薩的弘願,像我們淨宗,當然這是《無量壽經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。彌陀四十八願,我們學習之後,都要把它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,落實在日常應酬之中,處事待人接物。同時要知道這裏面最重要的是發心,心是根本,願由心發,心真願就是真的,自然如佛一樣,念念確實是普度衆生。我們以四弘誓願來講,斷煩惱是爲衆生不是爲自己,爲自己,有人說:「我早一天、晚一天成佛與你有什麼關系?這是我自己的事情,我墮地獄活該,與你也沒有關系。」世間這樣的人是大有人在,這是他不了解,菩薩修行確實是念念爲衆生、願願爲衆生、行行爲衆生,不能說與衆生沒有關系,那就錯了,與衆生有密切的關系。什麼關系?給衆生做一個好榜樣。沒有善根的人,這個榜樣幫他種善根,他看了,阿賴耶識裏頭落下善根的種子,他縱然沒有看到,聽說了,阿賴耶識裏頭也種了種子。有善根的人聽了之後,確實是幫他增長。業障淺的人,增長的速度很快,業障重的人,增長的速度比較慢,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善根深厚的人,他看到這個形象,幫他成熟,幫助他契入佛境界,一生成就,怎麼會沒有關系?
『如佛往昔于諸有,本所修行皆具說』。就像佛過去生中在六道裏修菩薩道,「諸有」就是六道,欲界有、色界有、無色界有,我們今天在六道,聽說佛在六道修行,我們感到特別的親切,佛是從我們這個地方修行成功的人。他怎麼修的,怎麼成就的,圓圓滿滿爲我們宣說出來,他宣說這些,目的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白,是教導我們、勸導我們向他學習,永脫苦海。六道輪回是苦海,佛家常講「苦海無邊」,但是「回頭是岸」,不回頭那真的是沒有邊際。所以這一個道場的分支機構,我們在這裏特別留意,凡是從事于佛法弘護工作的同學同修,無論男女老少,無論你在哪一個崗位,都要通達佛法,而且要通達本宗的法門。這要怎麼作法?不能不讀經,不能不聽經。
過去我在美國、加拿大、臺灣、馬來西亞也說過,勸導這些同學們,早晨早餐之後能用個十分鍾、十五分鍾,在一起做共修,這個共修不是早課,這個共修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精神交換,交換工作經驗,做各個不同部門彼此互相合作的聯系,非常有必要。就像一般機構裏面講的早餐會報,他們早餐會報是業務,我們這個早餐在一塊學習,是特別著重在「六和敬」,著重在深入經藏、深解義趣。我們佛門早晚課是讀誦,這個地方可以做深入的研究討論,在一塊共同學習十分鍾或者十五分鍾,學一句經文或者四句偈,每天不間斷,這樣就能建立共識,六和敬裏面講的「見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」,只要把六和裏面這兩樣做好,其他的就容易解決,決定沒有問題了。所以早餐之後,不要多,十分鍾,不要超過十五分鍾。
我們從前講的早餐開示,我們也做了好幾年,現在我退下來了,我完全是退休的生活,教內教外的事情我不聞不問了。身體,這是叁寶加持,還可以,退居之後我從事錄像室裏面的工作,錄這一套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只做這一個工作,專心在做。我們這部經往後的進度要加快,我們現在講的是「世主妙嚴品」,《華嚴經》有叁十九品,這是第一品,第一品經是比較長一點,總共有五卷經文,從開講到現在,同學們告訴我將近一千個小時,這一部分的經文全是講表法,都是意在言外。我們道場,道場裏面有分支機構,道場外面有分支機構的也不少,像臺灣「佛光山」,它的大本山是在臺灣高雄,它的分支機構遍及全世界,到處它都建立道場,這是寶枝。它的分支機構是多,但是「寶枝光焰若明燈,其光演音宣大願」這兩句並沒有做到。原因是什麼?沒有真正的弘護人才。由此可知,培養真正弘護人才是今天佛門第一樁大事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新加坡居士林這幾年的興旺,得力于講經不間斷、教學不間斷,弘法人才培訓班現在是第六屆,看來愈來愈殊勝,前途光明。這些同學們大家在一起學習經教,在我們一般說這不是外行,將來居士林的分支機構多了,有這麼多同學來擔任執事,希望這一首偈能夠落實,真正做弘法利生的事業。第七首:
【樹下諸神剎塵數,悉共依于此道場,各各如來道樹前,念念宣揚解脫門。】
『樹下諸神』就是講樹神。樹神是哪些人?各種建樹裏面的負責人是樹神,分支機構的負責人。「新加坡淨宗學會」,這是一棵大樹,淨宗學會裏面也分了很多單位,有管教學的,有管總務的,有管財務的,有管聯絡的,現在又辦了培訓班,有管培訓班的,有管慈善救濟工作的,許許多多這些小的機構。這小的機構就是樹幹、樹枝,負責的人都是樹神,學會董事會諸位董事,那是大神,他們主管教學弘法的政策。經文的義趣在這個地方。「樹下諸神剎塵數」,數量太多太多了,包括各個單位主持的人,各個單位的幹部,一直到義工,數量就多了。
『悉共依于此道場』,見和同解,戒和同修,實實在在這一句就是六和敬,一直到「利和同均」,佛家是世界最理想的社會。見和同解,我們只有一個理想、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。一個理想是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決定沒有自私自利,如諸佛菩薩舍己爲人。這是佛陀教育,佛陀教育裏面決定沒有自私自利,佛陀教育裏面決定沒有特權階級。釋迦牟尼佛過的生活跟他的弟子們完全平等,當年世尊在世,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,出去托缽,都一樣,我們有沒有想到?釋迦牟尼佛處事待人接物,以真誠清淨平等心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平等對待不同國家的人、不同族群的人、不同宗教信仰的人、不同文化的人,一律平等,熱心的照顧,爲大家服務。
這個團體愈來愈大,世尊是大家精神之中心,佛給大家製定一些規矩,人人都遵守,這個就是戒律。「身同住、口無诤、意同悅」,個個人法喜充滿,「利同均」,物質生活一律平等。非常可惜,共産黨人不懂得佛教,他們要認真學習,才叫真正的共産黨。佛家沒有「共産黨」這個名稱,實際上是共産,這是事實,一點都不假。佛家不管團體大小都是平等的,現在的佛教變質了,清朝中葉以前,中國佛教的寺院庵堂,只要是出家人,不怕沒地方住,任何寺廟都留你;只要你是真正出家人,你受過叁壇大戒。到一個寺廟裏面叫討單,討單就是我要在這個地方住幾天,寺廟沒有理由拒絕。爲什麼?出家人,道場叫十方道場,所有寺廟都是出家人的家,出門真的方便,有地方住,有地方吃飯,身上一分錢沒有就走遍天下,只要是出家人決定是一家人。到清朝晚年之後,寺廟逐漸變成子孫廟,變成一個私人家庭,你想要到他那裏住幾天,到他那邊去吃飯,一定要跟常住熟悉,是朋友,認識的;如果跟他沒有關系,不認識,客氣留你吃一餐飯,不會留你住。不像古時候,古時候出家人到寺廟裏頭,你願意住多久就住多久,一住進去就要守道場的規矩,道場會分配工作給你做,你領一份執事。
共産的製度,什麼地方能推行?阿羅漢以上可以推行。爲什麼?人沒有私心,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了。真正能夠犧牲自己成就別人,這是世法裏面所謂理想的社會,無法落實;理想的社會,在佛門裏面落實了,推行了叁千年。往年方東美先生跟我說過很多次,佛法要複興必須要恢複叢林製度,我聽他講過多遍,聽到耳熟,印象很深。叢林一切公開,叢林的主席領導人,我們一般稱爲方丈、住持,是大衆選舉的,任期一年,無論擔當什麼樣的執事,跟大衆地位完全平等,只是你的工作崗位不一樣,生活完全平等。擔任執事是替大家服務,不是特權,你爲了辦事情方便起見,你有一個房間住。大衆住通鋪,我們佛門叫廣單,不是一個人一個房間,一個房間住很多人。這個製度是百丈大師定的,這個製度好,依衆靠衆。我們生活、工作、修行都在一起,宿舍好象軍隊一樣,一個班一個房間,一個班裏面一個班長,生活有規律,什麼時候休息同時休息,什麼時候起床一起起床,沒有特殊階級。執事,除了他工作方便起見,他有一個房間,作息起居還同大衆,跟大衆沒有兩樣。悉共依于此道場。
『各各如來道樹前,念念宣揚解脫門』。「念念」,不必說,你這樣做,別人來看就得受用,你就在宣揚了。從前一般大寺院總有客人,你自己家裏都常常有親戚朋友來訪問,何況佛門的道場!來參訪的有出家人,還有在家居士,甚至于還有一些文人、讀書人,不見得他是學佛的。這個地方好,環境清淨,是個好的讀書場所,寺院裏面有藏經樓,收藏的圖書非常豐富,他到這個地方來讀書非常便利,寺廟歡迎,爲社會大衆服務。所以藏經樓裏面不僅是藏佛經,世俗一般典籍統統都有,實在講就是一個圖書館。
印光大師過去管理這個事情,他管了叁十年,他是管普陀山藏經樓,那也是寺院裏面一個分支機構,專門管圖書的,這個工作好,你所接觸的都是真正在研究教理,讀書求學。印光大師也有這麼一個好機緣,叁十年不離開藏經樓,國學、佛學,你說這個基礎奠定多麼深厚,這是他一生示現成就的原因,成爲一代的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