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叁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叁叁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贊佛,金焰菩薩偈頌:

  

 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前面有開示,菩薩十首頌是贊歎佛果地上的「十力」,十種殊勝的能力,超過二乘,超過菩薩。每一首頌說一種力,這一段文我們要好好的來學習。在許多經論及古大德的著作當中,我們常常讀到「十力、四無畏」,但是一般講解沒有此地說得這麼詳細。這也是重要的佛學常識,學佛的同修不能不熟悉,如果能夠懂得落實,懂得學習,這對自己的修持會有很大的幫助。大師說這是「佛不共之德」,德就是德能,與其他人不相同,不是大家共同有的,如來果地上才圓滿的顯現。「佛佛等有」,一切佛是平等的,十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,智慧相好德能,諸佛如來在果地上確實是平等。對于一切衆生來說,可以說性具是平等的,一切衆生都有佛性,佛性裏頭本具的是平等的。但是佛修德圓滿,性德圓顯,反過來看我們凡夫,修德毫無,性德不顯,這個差別就很大,就變成唯獨如來果地上有,菩薩以下都沒有了。「菩薩緣此發心」,爲什麼要發大菩提心,上求佛道下化衆生?就是因爲聽說如來果地上這十種殊勝能力。能力是我們自己本能,本能不能恢複,這是多麼慚愧的一樁事情,這是多麼遺憾的一樁事情,所以這才奮發大心學諸佛如來,求無上道。「梵行品」說:「複應修習」,應該要學習;「一一力中有無量義,悉應谘問,故不可不知」。谘問是請教,向佛陀請教,這是教菩薩。

  

  這個地方清涼大師再爲我們介紹如來十力,他分爲七個段落:第一個段落說明「立意」,第二個段落是「解釋名相」,第叁個段落是說「性體」,第四個段落是講「作用」,第五說「次第」,第六是講「差別」,第七段是「解釋頌文」。大師如是說,一定是有道理,讓我們把十力搞清楚、搞明白。爲什麼?菩薩緣此發心,我們要是搞清楚、搞明白,菩提心看看能不能發得出來。這些事情搞不明白,你的菩提心怎麼能夠發得出來?「發菩提心」變成佛門一句口號,很難兌現的一句口號,由此可知,這一段經文的重要。

  

  第一段是講「立意」。大師舉《大智度論》裏面的話說:顯佛大人有真實力,這話說得好,能夠叫外道心服口服,自歎不如。能令二乘人聲聞、緣覺希求大法,知道之後才曉得自己修證的並不圓滿,所謂是「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」,應當力趨上遊,能令菩薩仿效。具足這十種德能,這十種實在是講的綱領,每一種裏面都可以說是萬德萬能,能成辦大事,獲得無上的成果,所以必須有能力辨別。如來唯一諸法實相智力,能辦大事,就是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轉惡爲善,轉凡成聖,這是大事,不是小事。在這個世間,建一個國家,建立一個政權,小事一樁,爲什麼?能建立政權的人,我們世間人稱爲英雄豪傑,他不能了生死,他不能出叁界,他不能轉迷成悟,不能轉凡成聖,你想想哪個是大事,哪個是小事?

  

  這個能力把它歸納起來有十大類,也就是它有十種作用,所以稱爲十力。大師在注解裏面說得好:「謂于十境,皆委悉正知故。」面對十種不同的境界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所以叫十種智力。這是自性本具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是一,起用有這十大類的差別,所以稱爲十。「由時品類,相續分別,有無量力,度人因緣,故但說十,足辦其事。」自性本具的能力,我們通常講德能,確實是無量無邊,爲了教學方便起見,把它歸納爲十類,對十種不同的境界說作十類。

  

  下面舉幾個例子說,第一個:「知可度不可度」,這個就是名詞裏面常講的「是處非處力」,諸佛如來面對一切衆生,一觀察就曉得這個衆生可度還是不可度,立刻就知道。可度的全心全力幫助他,不可度的隨緣,就好象教學一樣,這個學生根性好可以教,老師全心全力幫助他。根性差的,劣根性很深的,煩惱習氣很重的,旁聽,隨著學,老師教學的重點不在他。這就是所謂有當機衆,有隨緣衆,隨緣是旁聽的。世出世間教學,老師都有這點智慧,拿出全副的精神和盤托出,自己所修學的絲毫不隱瞞,供養根熟的當機衆。根性不成熟的,那是隨緣的旁聽生,對他也歡喜合掌,他也很難得,有這麼殊勝的機緣能夠來旁聽。

  

  哪些是當機衆?印光大師講得好: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,誰是當機衆?十分誠敬。這個誠敬不是對某一個人,對老師,老師觀察學生不錯,對我很誠敬,看看對別人,對別人就不誠敬,這是假的,這不是真的。這個要小心提防,爲什麼?他巴結谄媚討好,那真的就值得人懷疑,這個人必有企圖。如果他對衆生同樣都是這麼誠敬,這是性德,這才叫真正根性成熟,才是個當機者。對老師恭敬,對不是老師就另眼相看,這個不對,一誠一切誠,一敬一切敬。現在這些話沒人教我們,很多同學們想學,我說只有在講經時候你多聽,經典裏面佛教菩薩,統統都講到,所以我們真有真誠心、清淨心來學習,得利益,會會都得利益,我們這一堂課就是一會。

  

  有人告訴我:「法師,你身邊那些人都不是真學佛,都是假的,陽奉陰違。」我點點頭,我說我知道。他說:「你真正學生並不在你身邊,在哪裏?在中國大陸,那些學生拿你的光碟在聽,放光碟的時候,跪在螢幕面前聽經,經本頂在頭頂上,跪在那裏聽,那是你的真弟子。」我說我知道,所以我們今天在錄像室裏面,真正的同學在網路上、在播放光碟上,我知道,我不是不知道。我們肉眼看不見,九法界衆生認真在聽,具足十分誠敬心,我也知道,我怎麼不知道!肯定當機衆少,旁聽衆多。旁聽衆有沒有好處?當機衆以前也是當旁聽衆,旁聽聽久了,慢慢覺悟了。覺心是真誠的,妄心是虛僞的,道理在此地。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,所謂是沒有善根的幫他種善根,有善根的幫他增長,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熟,已經成熟的決定幫助他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,這就是這十種能力的第一種「知可度不可度」。不可度的要幫助他增長善根,一切隨緣,對他不能夠過分要求,過分要求他不來了,緣就斷掉了,就可惜了。對他客客氣氣,他有什麼毛病習氣隨他去,不必責備,他慢慢覺悟,他自然自己會改過自新,不在這一生,不在這一世,佛度衆生是生生世世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
  

  第二個,「業力智力」。知道一切衆生的業力,名詞上說「叁世業報智力」,這個智慧高明,不但知道一切衆生過去、現在,還知道一切衆生的未來,甚至于這個衆生哪一生得度、哪一生證果都知道,你哪一生會往生極樂世界,當然明了,這就是知道衆生業障的淺深。知道衆生生生世世,你是在累積業障還是在消融業障,這與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有密切關系,與接受聖賢教誨有密切關系。善導大師說得好:「叁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」,這個話講得好,這個話真實,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有成就,真的在遇緣。遇到一個好老師,真善知識,自己具足十分誠敬,不要說十分,能夠有五分,在這一生當中就有可能成就。爲什麼?親近老師,你有五分誠敬,老師就會加持你,用一般話來講,老師會真正幫助你,你得到老師的幫助,你的誠敬心就向上提升,你從五分提升到六分、七分、八分、九分、十分。我自己是這個例子,我初初接近老師的時候,我對老師的誠敬心大概只是五、六分。五、六分就很難得,爲什麼?一般學生沒有。好學生,說實在話,一、二分的誠敬心,五、六分誠敬心就變得希有,就很不容易。接受老師熏陶,四十叁年講臺不中斷,把自己的誠敬心,我不敢說達到十分,至少達到九分,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上對諸佛如來,下對叁途衆生依正莊嚴,具足誠敬之心。所以緣比什麼都重要,我們看到許多人遇到善緣,希有的緣分,他不知道珍惜,這也是他自己業障深重。甚至于聽信妄言,別人對于善知識的毀謗,生退卻心,從此以後遠離善知識,那就鑄成大錯特錯,百千萬劫難遭遇,這一次遇到了,被你的惡友,那個惡友就是你的冤家對頭,把你這一生得度的緣打掉了,這個事情很多很多。

  

  早年,我親近方東美先生,有人在我面前對方東美先生惡意的批評;我親近章嘉大師,有人跟我講章嘉大師是政治和尚;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也有人在我面前造謠生事,李炳南是四寶,難聽的話很多。人家一跟我說這些,我就合掌念佛趕緊離開,我不想聽,我不受他的影響。爲什麼?我還算有一點智慧,還有一點辨別的能力,我跟老師親近,你們說話的人跟他平常並不往來,你怎麼知道他?我天天跟他在一起我都不知道,你怎麼知道?這是造謠生事。這種言語就是十惡業的兩舌,挑撥是非,破壞好事。難得遇到這個好老師,這個老師會成就你,你挑撥、你破壞,你把他這一世開悟、修善得度的緣一刀切斷,佛法名詞這叫「斷人法身慧命」,這個罪過比殺人的身命還要重。爲什麼?你殺他身命沒什麼了不起,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。他死了轉世就來了,他人間有福報,他的福報沒享完,被你害死了,他還是會到人道來享他沒有享完的福報,很快就回來了。法身慧命斷了,下一次再遇到這個機緣就難講了,真的,這個機會斷了,再碰到底下一次,百千萬劫難遭遇,這個罪過比什麼都重,世間人哪裏懂得這個道理,佛知道一切衆生叁世的果報。

  

  第叁個,「定力」。知味著不味著,這就是「禅定叁昧智力」,佛有這個力量,知道一切衆生著相不著相。著相修行難,不著相修行容易;著相心染汙,心不清淨,不著相的人心地清淨、一塵不染。第四個,「根勝劣智力」,也就是說佛有能力知道一切衆生有多少智慧。知道一切衆生的根性,根性就是你的智慧,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潛能,你潛在的智能。好象采礦一樣,現在探測地下的石油,有非常高明的工程師,探測專家,他一看就曉得這個地底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