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了生脫死。年年歲歲,煩惱輕,菩提長,菩提就是智慧,轉煩惱爲菩提,轉生死爲涅槃,轉迷惑爲覺悟,轉惡業爲善行,這是佛陀的教育,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無量無邊的功德,我們要知道。所以《瑜伽》總結「畢竟勝伏一切魔怨大威力」,結得好。《對法論》裏面也說:「善除衆魔,善記問論,故十名力。」十力,十是數字,這叫帶數解釋。詳細的到下面偈頌,每一條偈頌說一種力,到那邊再詳細介紹,這是第二段釋名。
第叁段,「自性」。自性是講它的性質、它的體性,清涼大師就文義、經文的義趣說了六種。第一種是「最勝體故」,性就是體性,最殊勝的體。「決擇分中慧根爲性」,決擇就是決斷、選擇,有幾樣東西、幾種方案擺在面前,你有能力決斷、選擇哪一種。幾種方案裏面最殊勝的、最好的,你有這個智慧、有這個能力。所以它的體性是智慧,慧根爲性,這個慧根就是根本智,沒有根本智哪來的智慧?第二種「引生體,對法兼定」。引生體是外面的緣,最勝體是因,因是根本智,緣一定有外緣引起,雖引起,你自己要有定慧,所以法兼定。這兩個就是講的因緣,像我剛才舉的李金友居士這個例子,他過去生中的善根是因,是最勝體,偶爾打開電視看個幾分鍾那是緣,他看的時候心地清淨,把他的智慧引起來,他能夠辨別是非,有能力辨別邪正,從這裏生起好樂心,他去求法,而且求法的心願他不中斷,他終于找到了。
第叁種「克實體」,《菩薩地》說:「五根爲性,由慧勝故。」克實而論,就事實上來講,五根是「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」,慧的力量很強,所以他說十力慧爲自性,確實從根本智起的作用後得智,這是後得智,這是權智,這是我們常講的智慧落實。你修的戒定慧,慧要落實,不落實有什麼用處?雖有智慧不起作用,慧落實就是講這十種,所以說慧爲自性。他注解注得好,他說:「所以但言處非處等智力」,講這十種,他沒有講信進念定,五根五力裏頭只講慧。第四種「相應體」。「相應心法四蘊爲性」,五蘊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他以四蘊爲性,四蘊就是受、想、行、識。受是感受;想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分別、想象;行是講變遷,念念不住;識是講阿賴耶含藏種子習氣,智慧起作用決定與這四蘊相應,它是相應體。
第五種「眷屬體」。「五蘊爲體,定共道共、無漏色等,助爲體故。此雖無文,理必應是。」大師說得好,經文上沒說,道理上一定是這樣的。這個眷屬體,五蘊都是體,定共、道共,你修定成就了定功,你慧具足;你要證得道,道具足。我們通常在講戒律的時候,有定共戒、道共戒,也就是說人在定中絕對不會犯戒、不會破戒,那就叫定共戒。證道的人決定不會犯過失,所以稱爲道共戒。沒有定、沒有道的人是決定免不了過失的。證得阿羅漢果,見思煩惱斷了,他怎麼會做錯事,怎麼可能破戒犯戒?不可能的事情,所以他是道共戒。像菩薩的果位,阿羅漢、辟支佛,這是道共戒;沒有證得這個果位,是定共戒。世間禅定都不例外,四禅八定,心清淨,心平等,心地慈悲,沒有惡念,惡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惡行?如來果地上這十種權智,當然與道、與定、與五蘊爲體,清涼大師說:經文上佛沒這麼說,想當然耳,想想應該是這樣,理必應是。「遮犯戒垢,助摧怨故」,這個說的意思很好,我們能夠理解,能夠認同。第六種「依照本經」,本經經文裏面所說的,「融一切法以爲其性」。《華嚴經》教義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世出世法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剎土衆生無不圓融,所以是「無礙法界」,在理上講應當是這樣。這是第叁段講的自性,這也就是說十力理論上的依據,清涼跟我們如是說。
第四段,「作業」。也就是說它的作用,「即是辨相」,辨別它的相狀,這一段到頌文裏面我們就很清楚的看到了。第五段是講「次第」。就是這十種力,排列它是有次序的,不能夠顛倒。「諸文或有前卻,各有所由」,《瑜伽論》裏面有講過,《對法論》裏面也有講過,《大般若經》裏面佛也有說過,《華嚴經》在此地也有說過。這許許多多經論,這十個排列的順序並不完全相同,大同小異,各有各的理由。「此文所列次第,與十住全同」,在本經十住品裏面有說到,這個地方排列跟十住完全相同。「淨行品,則界在解前」,次序稍微有顛倒,界智力、解智力排列的順序不一樣。「梵行品」裏面,「禅定解脫當其第叁,宿命居天眼之後」,這也是小有不同,其他的跟這裏排列順序都一樣,這是到下面經文會說明爲什麼有這些差別、不同。第六段是講「差別」,「爲此十力,展轉相望,亦有差別,亦無差別,至文當明」,都到偈頌文裏面再來跟大家詳細解釋。第七段則解釋經文,大師說:「然此經宗,異義皆融攝故」。《華嚴經》像一個冶爐一樣,像一個煉金的大爐子,我們在煉鋼廠裏面看到的,這個大的爐子,加以高溫,鋼鐵丟在裏面立刻就熔化,無論什麼東西丟到裏面立刻就熔化,熔成一體。金銀銅鐵放在裏面全熔化,我們稱它作合金,它不是純金,不是純銀,不是純銅,不是純鐵,融合在一起。曆代用這種金屬製造的藝術品很多,我們稱爲合金。尤其在佛門裏面,鑄造的大鍾,古時候人做的鼎,鑄的鍾最多,鍾的音色不一樣,爲什麼?它是合金的,銅鍾、鐵鍾,那個銅裏面、鐵裏面有金有銀,那個音聲才美。
《華嚴經》的宗旨義趣是圓融無礙,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,雖然講十力,每一種力裏頭必定具足其他的九種力,才叫圓滿。《華嚴經》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,如果一個力不能包括一切力,這就不是《華嚴經》的宗趣。我們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也是這個意思,每一願裏面必定圓滿具足其他四十七願,這一願才圓滿。所以古大德提倡本願念佛,特別在日本盛行,他們稱本願是第十八願。我在講解的時候特別跟大家說明,大家千萬不要誤會,四十八願只持這一願,其他的四十七願都不要了,你就錯了。本願是什麼回事情?以第十八願爲主,以其他四十七願爲助,正助雙修,這第十八願才圓滿,缺少一願,第十八願你這個主就不圓滿了。我在這個講堂來當老師,這是主,我這個講堂裏頭有四十七個學生,學生統統到齊了,這個圓滿,缺少一個、兩個學生,不圓滿,你們從這個比喻裏面去想這個意思。
十力,每一力都可以作主,每一力也可以作伴,《華嚴經》裏面講的主伴圓融,決不是哪一個力是主,每一力都可以作主,每一個力都可以作伴,主伴圓融。四十八願實際上亦複如是,每一願都可以做爲主修,于是念佛法門不就變成四十八個法門了嗎?門門第一,門門互攝,門門圓融,這是華嚴境界,這是事實真相,所以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四十八願,願願平等,也無有高下,爲什麼?任何一願它圓滿兼攝其他的四十七願,它怎麼不平等?缺少一願就不平等,就不圓融,這是事實真相,這是事實的真理。這些事情我們不清楚、不明了,在這個裏面起分別執著,生起門戶之見,自贊毀他,搞一輩子,到後來不能往生,自己以爲自己修學得不錯,到臨命終時西方極樂世界不收你,你還是搞六道輪回,李老師以前常講「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」。清涼在此地這句話說得好:「一一力中,具攝十力,乃至包盡法界。」這個十力任何一力都具足圓滿的十力,乃至包括盡虛空遍法界。
下面他舉幾個例子,「是以宿命,乃雲智包叁世」,講到宿命智力,宿命智力包叁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「天眼,則見盡法界」,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見。「非唯見盡,佛眼如空,即是法界。」這個話說得好,不但見盡,盡虛空遍法界,佛眼如空就是法界。「天眼」是什麼?天眼就是法界。「宿命」是什麼?宿命也是法界。「非唯智包,亦能毛孔頓現」,華嚴境界不可思議,不但是智包虛空法界,大乘法裏面常說「心包太虛,量周法界」,所有一切諸法都是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這是講到真正的根本。心就是虛空法界,識也是虛空法界,這裏面所現的種種智、種種力、種種相好,哪一樣不是盡虛空遍法界?「亦能毛孔頓現」,這是正報裏面講最小的,依報裏面講微塵能現。「業力即觀法性」,業智力,即觀法性,真的爲我們顯示出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
「豈惟但是有爲」,換句話說,有爲跟無爲也融成一體。從《百法明門論》裏面講,大家就會有一個清楚的概念,《百法》前面九十四法是有爲法,後面六種是無爲法。有爲法裏面包括心法八種,心所法五十一種,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,色法十一種,合起來是九十四法,稱爲有爲法。有爲法也叫有生有滅,揀別後面六個無爲法,無爲法沒有生滅的相。六個無爲法,只有一個是真的無爲,「真如無爲」;其余五個是相似無爲,爲什麼?有爲法裏面不能包括它,稱它作無爲,像虛空,虛空無爲,我們作夢,夢裏頭也有虛空,所以虛空不是真的無爲,真如無爲是真的。有爲無爲是一體,有爲無爲不二,這個意思幾個人懂?六祖能大師懂,我們在《壇經》上雖然沒有看到這一句,但是看到他有一句話說,印宗法師向他請教,提出一個問題:「禅定與解脫,黃梅怎麼說?」黃梅是五祖。五祖跟大家開示禅定與解脫的時候是怎麼講法?惠能大師的答複答得很妙:「禅定與解脫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」這個話對我們來說需要加以解釋,不解釋你聽不懂。解釋什麼?禅定解脫是二,佛法是覺悟,覺悟的人不二,迷的人才有二,覺悟的人沒有二,所以二法是沒有覺悟,覺悟是一切法不二。我們套這個例子,有爲無爲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,《華嚴經》才是不二法,有爲無爲不二。
末後結論好:「約門有殊,故他宗不壞」,其他的各宗是講有二,《華嚴經》講不二,不二跟二也不二,所以決不破壞別的宗派,各有各的法門,各有各的說法,統統都有理,統統都是圓滿的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向下我們就可以講經文了,這是經文前面的大意,因爲它很重要,所以大師特別有這一番的開示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叁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