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了生脱死。年年岁岁,烦恼轻,菩提长,菩提就是智慧,转烦恼为菩提,转生死为涅槃,转迷惑为觉悟,转恶业为善行,这是佛陀的教育,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,无量无边的功德,我们要知道。所以《瑜伽》总结「毕竟胜伏一切魔怨大威力」,结得好。《对法论》里面也说:「善除众魔,善记问论,故十名力。」十力,十是数字,这叫带数解释。详细的到下面偈颂,每一条偈颂说一种力,到那边再详细介绍,这是第二段释名。
第三段,「自性」。自性是讲它的性质、它的体性,清凉大师就文义、经文的义趣说了六种。第一种是「最胜体故」,性就是体性,最殊胜的体。「决择分中慧根为性」,决择就是决断、选择,有几样东西、几种方案摆在面前,你有能力决断、选择哪一种。几种方案里面最殊胜的、最好的,你有这个智慧、有这个能力。所以它的体性是智慧,慧根为性,这个慧根就是根本智,没有根本智哪来的智慧?第二种「引生体,对法兼定」。引生体是外面的缘,最胜体是因,因是根本智,缘一定有外缘引起,虽引起,你自己要有定慧,所以法兼定。这两个就是讲的因缘,像我刚才举的李金友居士这个例子,他过去生中的善根是因,是最胜体,偶尔打开电视看个几分钟那是缘,他看的时候心地清净,把他的智慧引起来,他能够辨别是非,有能力辨别邪正,从这里生起好乐心,他去求法,而且求法的心愿他不中断,他终于找到了。
第三种「克实体」,《菩萨地》说:「五根为性,由慧胜故。」克实而论,就事实上来讲,五根是「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」,慧的力量很强,所以他说十力慧为自性,确实从根本智起的作用后得智,这是后得智,这是权智,这是我们常讲的智慧落实。你修的戒定慧,慧要落实,不落实有什么用处?虽有智慧不起作用,慧落实就是讲这十种,所以说慧为自性。他注解注得好,他说:「所以但言处非处等智力」,讲这十种,他没有讲信进念定,五根五力里头只讲慧。第四种「相应体」。「相应心法四蕴为性」,五蕴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他以四蕴为性,四蕴就是受、想、行、识。受是感受;想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分别、想象;行是讲变迁,念念不住;识是讲阿赖耶含藏种子习气,智慧起作用决定与这四蕴相应,它是相应体。
第五种「眷属体」。「五蕴为体,定共道共、无漏色等,助为体故。此虽无文,理必应是。」大师说得好,经文上没说,道理上一定是这样的。这个眷属体,五蕴都是体,定共、道共,你修定成就了定功,你慧具足;你要证得道,道具足。我们通常在讲戒律的时候,有定共戒、道共戒,也就是说人在定中绝对不会犯戒、不会破戒,那就叫定共戒。证道的人决定不会犯过失,所以称为道共戒。没有定、没有道的人是决定免不了过失的。证得阿罗汉果,见思烦恼断了,他怎么会做错事,怎么可能破戒犯戒?不可能的事情,所以他是道共戒。像菩萨的果位,阿罗汉、辟支佛,这是道共戒;没有证得这个果位,是定共戒。世间禅定都不例外,四禅八定,心清净,心平等,心地慈悲,没有恶念,恶念尚且没有,哪来的恶行?如来果地上这十种权智,当然与道、与定、与五蕴为体,清凉大师说:经文上佛没这么说,想当然耳,想想应该是这样,理必应是。「遮犯戒垢,助摧怨故」,这个说的意思很好,我们能够理解,能够认同。第六种「依照本经」,本经经文里面所说的,「融一切法以为其性」。《华严经》教义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世出世法,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剎土众生无不圆融,所以是「无碍法界」,在理上讲应当是这样。这是第三段讲的自性,这也就是说十力理论上的依据,清凉跟我们如是说。
第四段,「作业」。也就是说它的作用,「即是辨相」,辨别它的相状,这一段到颂文里面我们就很清楚的看到了。第五段是讲「次第」。就是这十种力,排列它是有次序的,不能够颠倒。「诸文或有前却,各有所由」,《瑜伽论》里面有讲过,《对法论》里面也有讲过,《大般若经》里面佛也有说过,《华严经》在此地也有说过。这许许多多经论,这十个排列的顺序并不完全相同,大同小异,各有各的理由。「此文所列次第,与十住全同」,在本经十住品里面有说到,这个地方排列跟十住完全相同。「净行品,则界在解前」,次序稍微有颠倒,界智力、解智力排列的顺序不一样。「梵行品」里面,「禅定解脱当其第三,宿命居天眼之后」,这也是小有不同,其他的跟这里排列顺序都一样,这是到下面经文会说明为什么有这些差别、不同。第六段是讲「差别」,「为此十力,展转相望,亦有差别,亦无差别,至文当明」,都到偈颂文里面再来跟大家详细解释。第七段则解释经文,大师说:「然此经宗,异义皆融摄故」。《华严经》像一个冶炉一样,像一个炼金的大炉子,我们在炼钢厂里面看到的,这个大的炉子,加以高温,钢铁丢在里面立刻就熔化,无论什么东西丢到里面立刻就熔化,熔成一体。金银铜铁放在里面全熔化,我们称它作合金,它不是纯金,不是纯银,不是纯铜,不是纯铁,融合在一起。历代用这种金属制造的艺术品很多,我们称为合金。尤其在佛门里面,铸造的大钟,古时候人做的鼎,铸的钟最多,钟的音色不一样,为什么?它是合金的,铜钟、铁钟,那个铜里面、铁里面有金有银,那个音声才美。
《华严经》的宗旨义趣是圆融无碍,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,虽然讲十力,每一种力里头必定具足其他的九种力,才叫圆满。《华严经》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,如果一个力不能包括一切力,这就不是《华严经》的宗趣。我们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也是这个意思,每一愿里面必定圆满具足其他四十七愿,这一愿才圆满。所以古大德提倡本愿念佛,特别在日本盛行,他们称本愿是第十八愿。我在讲解的时候特别跟大家说明,大家千万不要误会,四十八愿只持这一愿,其他的四十七愿都不要了,你就错了。本愿是什么回事情?以第十八愿为主,以其他四十七愿为助,正助双修,这第十八愿才圆满,缺少一愿,第十八愿你这个主就不圆满了。我在这个讲堂来当老师,这是主,我这个讲堂里头有四十七个学生,学生统统到齐了,这个圆满,缺少一个、两个学生,不圆满,你们从这个比喻里面去想这个意思。
十力,每一力都可以作主,每一力也可以作伴,《华严经》里面讲的主伴圆融,决不是哪一个力是主,每一力都可以作主,每一个力都可以作伴,主伴圆融。四十八愿实际上亦复如是,每一愿都可以做为主修,于是念佛法门不就变成四十八个法门了吗?门门第一,门门互摄,门门圆融,这是华严境界,这是事实真相,所以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。四十八愿,愿愿平等,也无有高下,为什么?任何一愿它圆满兼摄其他的四十七愿,它怎么不平等?缺少一愿就不平等,就不圆融,这是事实真相,这是事实的真理。这些事情我们不清楚、不明了,在这个里面起分别执着,生起门户之见,自赞毁他,搞一辈子,到后来不能往生,自己以为自己修学得不错,到临命终时西方极乐世界不收你,你还是搞六道轮回,李老师以前常讲「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」。清凉在此地这句话说得好:「一一力中,具摄十力,乃至包尽法界。」这个十力任何一力都具足圆满的十力,乃至包括尽虚空遍法界。
下面他举几个例子,「是以宿命,乃云智包三世」,讲到宿命智力,宿命智力包三世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「天眼,则见尽法界」,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见。「非唯见尽,佛眼如空,即是法界。」这个话说得好,不但见尽,尽虚空遍法界,佛眼如空就是法界。「天眼」是什么?天眼就是法界。「宿命」是什么?宿命也是法界。「非唯智包,亦能毛孔顿现」,华严境界不可思议,不但是智包虚空法界,大乘法里面常说「心包太虚,量周法界」,所有一切诸法都是唯心所现、唯识所变,这是讲到真正的根本。心就是虚空法界,识也是虚空法界,这里面所现的种种智、种种力、种种相好,哪一样不是尽虚空遍法界?「亦能毛孔顿现」,这是正报里面讲最小的,依报里面讲微尘能现。「业力即观法性」,业智力,即观法性,真的为我们显示出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
「岂惟但是有为」,换句话说,有为跟无为也融成一体。从《百法明门论》里面讲,大家就会有一个清楚的概念,《百法》前面九十四法是有为法,后面六种是无为法。有为法里面包括心法八种,心所法五十一种,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,色法十一种,合起来是九十四法,称为有为法。有为法也叫有生有灭,拣别后面六个无为法,无为法没有生灭的相。六个无为法,只有一个是真的无为,「真如无为」;其余五个是相似无为,为什么?有为法里面不能包括它,称它作无为,像虚空,虚空无为,我们作梦,梦里头也有虚空,所以虚空不是真的无为,真如无为是真的。有为无为是一体,有为无为不二,这个意思几个人懂?六祖能大师懂,我们在《坛经》上虽然没有看到这一句,但是看到他有一句话说,印宗法师向他请教,提出一个问题:「禅定与解脱,黄梅怎么说?」黄梅是五祖。五祖跟大家开示禅定与解脱的时候是怎么讲法?惠能大师的答复答得很妙:「禅定与解脱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」这个话对我们来说需要加以解释,不解释你听不懂。解释什么?禅定解脱是二,佛法是觉悟,觉悟的人不二,迷的人才有二,觉悟的人没有二,所以二法是没有觉悟,觉悟是一切法不二。我们套这个例子,有为无为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,《华严经》才是不二法,有为无为不二。
末后结论好:「约门有殊,故他宗不坏」,其他的各宗是讲有二,《华严经》讲不二,不二跟二也不二,所以决不破坏别的宗派,各有各的法门,各有各的说法,统统都有理,统统都是圆满的,这个道理一定要懂。向下我们就可以讲经文了,这是经文前面的大意,因为它很重要,所以大师特别有这一番的开示。现在时间到了。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三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