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四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叁四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贊佛,金焰菩薩偈頌:

  

  【爾時金焰圓滿光菩薩摩诃薩,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道場衆海,即說頌言。】

  

  這一段是說偈儀,我們應當學習的是禮敬諸佛,一切時一切處,無論自己修學還是爲人演說,一定要得叁寶的加持,『承佛威力』就是得佛力加持,同時要給一切大衆致敬,『一切道場衆海』都是未來佛,這是禮敬諸佛。

  

  【佛昔修習菩提行,于諸境界解明了,處與非處淨無疑,此是如來初智力。】

  

  十種『智力』這是第一種,所以說是『初』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注得很詳細,「第一偈,即處非處智力」。我們在一般講經的時候,多半遇到如來果地上「十力」,我們都是依佛學辭典,或者是《教乘法數》,這些書籍裏面名字叫「是處非處智力」,此地是「處非處智力」,加一個「是」字,「是處非處智力」,加這個字意思就清楚多了,這個地方清涼沒有加這個字。這個意思是說,「善因樂果,斯有是處。」什麼叫是處、非處?因果相應叫是處,因果不相應叫非處。非處就是沒有這個道理,善因得來惡報,沒這個道理;惡因苦果叫是處,惡因得善報,無有是處。可是在我們現實這個社會裏面,很多是造惡業的得福報,造善業的得惡報,所以現在人不相信因果報應。有些人倫理道德完全不講,真的是無惡不作,他得的果報是大富大貴,我們看到佛講的話很難叫人相信。確實有人真正做好事,心善行善,被別人冤枉,被別人糟蹋,這是什麼原因?實在說我們要是細細聽佛開示,你自然就明白了。

  

  這個人過去生中積的是大善德,所以生到這個世間是帝王命,他是作皇帝。古時候的皇帝,哪個皇帝不傳個十幾二十代?一個政權建立延續幾百年,漢朝四百年,唐朝二百多年,就是到清朝還二百六十多年。現在這些人有沒有這麼大的福報?有,他做到了大富大貴,爲富不仁,完全爲自私自利著想,保全自己的權位,沒有替社會著想,沒有替衆生著想,造作無量無邊罪業,他還是享他的富貴,一直到他死我們看到好象沒有報應,其實報應非常明顯,他的富貴可以傳十幾代的兒孫,他一代就享光了,一代就完了,底下就沒有了。我們從這裏明白了,他造作那些惡業把他命裏的福報大折大扣的折掉了,百分之百的福變成百分之十、百分之二十,十之八九被折掉了。他要不造這些惡業,子子孫孫後世總有十幾二十代。這些道理跟現在人講,只有真正學佛的人、相信因果報應的人,他會點頭,你跟他一說他明白了,想想是這個樣子。

  

  造善的人,他過去生中培的善福太少了,這一生行善還受人侮辱、受人糟蹋。他有沒有得善報?有,過去生中許許多多不善的惡報,我們佛門講重罪輕報,報掉了。別人毀謗他,我們常講是替他消業障,侮辱他是給他消業障,害他是替他消業障。他有很重的業障,將來必墮叁途,他叁途的罪業就這樣子消掉了,來生的果報不可思議,世主!還是佛講的是事實真相,我們凡夫看錯、想錯,沒有能懂得真正的道理,不曉得事實真相。

  

  是處非處,爲什麼叫「處」?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解釋,處有「建立」的意思,有「依」的意思,依靠,就是有「起」的意思,這個果報是依它而起的。「能建立果,與果爲依,能起果法」,這個處有這些意思在,所以叫它做處。對于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通達明了,叫智力。換句話說,因果相當稱爲處,如果因果不相當就不叫它做處,就叫它作非處。它的作用,就是真正明了因果的關系,對于因果深信不疑,淨業叁福第叁條的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。既然對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明白了,觀察衆生的機緣,「可度者度,不可度者爲作因緣」,這就對了。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講的可度當機,我們常講他的根機成熟了,他這一生當中能成就。這個人具足做人的本分,知道自己的身分,知道自己的命運因果報應,對自己的因果清楚,能夠依教奉行,懂得孝養父母,懂得事師之道,世出世法裏面都說是可造之才,這個人一生能成就。偈頌裏面前面兩句是講過去世的因,後面兩句是顯智力。這種智慧,清涼大師說「通知一切法」。

  

  『佛昔修習菩提行』,諸佛如來往昔在因地,生生世世都認真努力修學,所以他才不退轉,雖然有隔陰之迷,宿根深厚,殊勝的因緣常常追隨著他。我們一般看相算命的常說:「你命裏頭貴人多」,這句話在佛法裏面講就是你有殊勝的因緣,常常遇到善知識,對你的修學幫助就大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所以學佛的人,我們過去在李老師會下,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,而且非常重視,與一切衆生結法緣,這個事情他老人家重視,特別對于發心弘護正法之人,弘法要法緣,護法也要法緣,法緣要去結。

  

  用什麼方法跟一切衆生結法緣?用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。用什麼方法?四攝法: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不可以與一切衆生結惡緣,若與一切衆生結惡緣,你將來在菩提道上寸步難行,處處障礙,這些道理不能不知道,事實更是要清楚、要明了。你們看看曆史,看看現代的社會,你想做好事,嫉妒障礙有多少?我們從年輕的時候遇到善知識,聽到老師的教誨,認真努力做,這一生當中依舊是障難重重。誠心誠意想幫助社會、幫助衆生,自己決不沾著絲毫名聞利養,還是遭人嫉妒,還是遭人障礙,我們自己心裏明白,這些障難是替自己消業障,同時我們也憐憫一切苦難衆生,他沒有福報,我們想幫,緣當中有人把它斷掉。緣雖然不具足,我們利益一切衆生的心願沒有被這些人打掉,念念不忘。這邊緣不成熟,我們轉變一個方法做。

  

  古時候高僧大德,沒有緣幫助衆生最明顯的,達摩祖師到中國沒有人護法,在少林寺住了九年,天天面壁打坐,沒有人認識他,大家把他當作一個普通出家人看待,他很有耐心。實際上這些人都是佛菩薩再來的,給我們做榜樣,示現給我們看,非常有耐心的在等,等傳人,等有緣的人,等認識他的人。等了九年遇到慧可,慧可認識他,慧可尊敬他,慧可對他的教誨百分之百的依從,在他言下大徹大悟。這是教給我們一個方法,大衆的緣不成熟,耐心等一個,你的心是真誠心,沒有絲毫爲自己,是爲利益衆生,是爲正法久住,必定有人來傳承正法,會感動諸佛菩薩應身到這個世間。我年歲老了,這個身體想做事也不行了,機器老舊快要壞了,有另外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,他到這個世間來,年輕,他來接棒。

  

  諸佛菩薩對于這個世間苦難衆生關懷照顧,真的是無微不至,凡夫哪裏會認識?凡夫爲什麼成不了佛?禁不起考驗,禁不起折磨,稍稍受一點委屈,滿懷的不高興,小小的委屈禁不起,這怎麼能成功?這是不能忍辱。佛教菩薩修行的六個綱領,裏面最重要的是布施、忍辱。布施是修福,忍辱是你的福德不失去,你修得再多,你不能忍辱,一面修就一面丟,到一輩子一點功德都沒有。爲什麼?不能忍,所以忍是保持,你怎樣保持你所修學的功德不失去,那就要靠忍、要靠定,你才能夠保持你的功德。心裏面常有委屈、常有不平、常有憤恨,你功德完了,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,經典上常講的「火燒功德林」,你的功德誰把它破壞?是你自己。你要曉得,冤親債主很多,他就怕你修積功德,嫉妒障礙,看你稍稍修積一點功德,他就在旁邊煽火,引起你發脾氣,那是你的冤家,是你的債主。不管他是有意無意,你上了當,真的心裏難過不高興了,功德都毀掉了。要知道你所修積的功德,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破壞,誰能破壞?你自己。冤親債主在旁邊煽火,勸你發脾氣,你就真聽話,真的發火,真一肚子委屈,把你所修積的功德全毀掉了,這是愚癡,沒有智慧,沒有福德,幹這種傻事!

  

  我在這一生,你們都能看到的,我爲什麼感激韓館長,我跟韓館長相處叁十年,你們都知道她的脾氣不好,我的同學、朋友見到館長都跟我說:「這個人厲害、難處。」我爲什麼不離開她,爲什麼要跟她在一起?我這一身所有的毛病習氣,在她的會下磨得幹幹淨淨,這個人是來折磨我的,把我的棱角全部都磨光了,貪瞋癡慢都磨光了,我怎麼不感激?修行在哪裏修行?就在這個境界裏修行,我才能成就。順境善緣無有貪戀之心,逆境惡緣不再有絲毫瞋恚之心,在境界裏面磨平了。道理是老師那裏學來的,功夫是韓館長幫助我磨平的,成就功夫,成就忍辱,成就定力,四攝六度法,叁十年當中這樣逐漸培養成的,不是容易事。你們能受得了嗎?果然受得了,我相信如果天天有人找你麻煩,你有叁十年你也會成就,怕的是你叁年都熬不過,那你還談什麼!你不要談了。世出世間法,你的成就大小,與你的忍辱決定成正比例。

  

  布施是放下,忍辱是智慧,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?幾個人歡喜別人來折磨我?我就是這一點跟一般修行人不一樣。爲什麼?因爲我自己知道自己的業障太重,我沒有學佛之前,一般看相算命,我自己是很少搞,關心我的人替我算命,然後回來告訴我:「人是很聰明,可惜一點福報都沒有,而且還短命。」這個話我聽得太多太多了,我想想有沒有道理?很有道理。這就跟《了凡四訓》說的一樣,了凡遇到雲谷禅師,被雲谷禅師當頭一棒,叫他反省檢討自己的毛病。了凡先生的那些毛病我統統都具足,了凡先生的好處我還沒有,比不上他;惡的念頭、惡的行爲比他有過之無不及,優點好處我比不上他。這種狀況之下我怎麼辦?所以我覺悟了,別人給我氣受,冤枉我,我接受,我絕對不會有惡意相報,我很感激。我業障太重了,唯有這個方式替我消業障,他造罪業替我消業障,是我的大恩人,我懂得知恩報恩。

  

  這一年多來,我又遭受沈重的打擊,我清楚、我明了,我知道進退,這一棒,我明白了,我覺悟了,從佛門完全退下來,我要修自己了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