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五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叁五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贊佛,金焰菩薩偈頌第叁首:

  

  【往劫修治大方便,隨衆生根而化誘,普使衆會心清淨,故佛能成根智力。】

  

  這一首偈在前面已經跟諸位做了一個報告,這是如來果地上無比殊勝的權智。十力是十種智力,也就是根本智起作用的類別,智慧起作用當然是無量無邊,無量無邊的德用,佛教導衆生爲了方便起見,把它歸納爲十大類,每一大類的境界都是等虛空遍法界,而且每一種智力一定圓滿含攝其他的九種,缺一種,這一個智力就不圓滿。這些道理與事實,我們一定要清楚、要明了。知道一切衆生的根性,教化才能夠契機。

  

  根力之來源,在這首偈子裏面前面叁句都是講過去世的修因,末後一句是講現在所得的果德,就是得到這一個根智力。既然佛是從無量劫前,生生世世修治而得的,這給我們很大的啓示,我們現在是在因地,不但是在因地,是在因地的初階。爲什麼?見思煩惱沒斷,妄想分別執著時時刻刻起現行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心裏面想斷妄想,能不能斷得了?斷不了。爲什麼?又增加了一個妄想:「我想斷妄想」,這是增長不是減少。如果不想,不想是無明,你說這個事情怎麼辦?這是六道凡夫無量劫的修行,不能成就的真正原因、第一個原因;不是增長妄想,就是增長無明,總離不開這兩邊。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說得很好:「不學無爲真道人,不斷妄想不求真」,他這兩句話,如果不能夠善解義趣,你會錯解:「那就算了,也不要斷妄想,也不要求真,隨他去吧!」還是錯了。佛法的言語,你一定要懂得它意在言外,如果依文解義,沒有不講錯的,你錯會了他的意思。佛家有一句話說:「依文解義,叁世佛怨」,叁世諸佛都喊冤枉。《開經偈》裏面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,曲解如來真實義。如來說得沒錯,我們解讀錯了,這事難!

  

  所以大經大論上佛都提醒我們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不能解」,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,沒有法子理解佛的意思,一定要有人說。什麼人?有修、有行、有證的人,我們常講契入佛菩薩境界。他能聽得懂,他不會把意思錯解,這個難!難,又不能不學,如果不學,換句話說,往後生生世世還要搞六道輪回,這個事情沒完沒了,這個事情很恐怖、很可怕。我們不是上上根人,不是一聞千悟,沒這個能力;我們也不是下下根人,下下根人也好辦,老實、聽話,沒有什麼妄想,也沒有什麼疑問,教你怎麼幹,你就怎麼幹,這種人也容易成就。

  

  我們想想倓虛老法師常講的,谛閑老和尚有一個念佛的徒弟,沒有出家之前作鍋漏匠,生活非常清苦,這個人老實,出家之後,中年出家又不認識字,什麼都不會,老和尚看他這個樣子就憐憫他,教他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告訴他:「你一直念下去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再念,將來准有好處。」他也不問什麼好處,聽話,一天到晚就抱住這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念了叁年多站著往生,預知時至。他住在鄉下破廟裏頭,鄉下有幾位護法照顧他生活的,趕緊到「觀宗寺」報告老和尚,這一去一回來,那個時候走路,沒有車,往返叁天,他在那裏站叁天。你看人家死了,站在那裏站叁天,等他師父來替他辦後事。我們做不到,我們頭腦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止不住,這個鍋漏匠沒有胡思亂想,聽話,這叫下愚。佛度衆生,這兩種人好度,一點都不費事。你看看,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保送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走得那麼好,那麼殊勝,沒有生病,預知時至,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,要學習的。但是學不來,這是事實,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跟我說,他說他很想學愚,就是學下下根人,學愚人,他說學不來,學不像。真的,一點都沒錯,我們這一類半吊子的人,上不上,下不下,最難度了。世尊當年出現在世間,苦口婆心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就是爲我們這些人、爲這種根性的人。上智下愚太簡單了,幾句話就打發掉了,他肯定成就。

  

  觀機,最重要的是觀他的根性,根性勝劣。這種後得智怎麼來的?《華嚴經》末後五十叁參成就圓滿的後得智,這十首偈都是教導我們參學,成就這一類的智慧。首先教導我們要修、要治,「修」是修正,「治」是對治,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爲,對治我們的毛病習氣,我們智慧才能現前。『大方便』,「方」是方法,方法上加個「大」,那就是方法裏面的綱領,最重要的方法;「便」是便宜,非常適合,我們說這個方法太好了,非常適合我,這叫方便。我們觀察自己的根性,觀察周邊同學的根性,過分、複雜的理論與方法,我們感覺得都不方便。在大乘佛法八個宗派裏面,密宗跟淨土宗都是修清淨心,我們爲什麼舍棄密宗來修淨土?就是密宗的儀規太多,咒語很繁雜,不方便。淨宗只有這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字,這個方便,不需要那些壇程儀規,一切時一切處,行住坐臥,心裏有佛,口裏持名,他就相應了,這個法門叫「大方便」,八萬四千法門裏面沒有比這個法門更方便了。

  

  淨宗的經典最重要的是《無量壽經》,千百年來爲什麼《無量壽經》不流行?淨宗最流行的是《阿彌陀經》,這什麼原因?《無量壽經》的譯本太多,原譯本不好讀,要去讀五種原譯本,幸好,原譯本總共有十二種本子,這麼多年來失傳了七種,現在剩下來的有五種,收在《大藏經》裏面。另外七種在唐朝時候譯經目錄裏面有,好象古人記載宋朝時候還有流通,這以後失傳了。五種也太繁太多,所以古來大德才發心會集。最初會集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,他的會集本收在《幹隆大藏經》裏面,這什麼原因?修治大方便。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念念都要給一切衆生方便法,好修。龍舒居士實在講很了不起,在宋朝那個時候,他所看到的《無量壽經》的原譯本只看到四種,《大寶積經》裏面的「如來會」他沒看到,所以他的會集是根據四種本子,《大寶積經》裏面還有一些經文是其他四種本子所沒有的,這一部分就缺失了,所以這個會集本就有遺憾。

  

  到鹹豐年間,魏源居士做第二次的會集,魏源居士五種原譯本他都看到了,他做個會集,但是很遺憾的,印光大師對他的批評,他改動了原譯本的經文。這個說老實話,不是不可以,是可以的,可是這個例子不能開,開了後來麻煩可大了;你可以改,我也可以改,他也可以改。將來把經本改得不倫不類,原來翻譯用的辭你斟酌斟酌,確實你用的比他的好,但是你不能改動它。另外「取舍欠妥當」,這是後人對他的批評,但是他所會集的,確實比王龍舒的本子要好,這個本子沒有人傳。因爲有這些欠缺,所以民國初年,在民國二十一、二年的時候,夏蓮居老居士做第叁次會集,把前人這些缺失全部改正過來,他完全避免。五種原譯本細心的去比較,重複的地方就舍棄,經文全是原文,一個字不敢改動,這個本子是很完備的本子,非常值得贊歎,這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,給末法九千年衆生做出「修治大方便」。

  

  夏老居士是什麼樣的人物,我沒見過,有一年曾憲炜居士,那個時候他還沒出家,住在邁阿密,請我到那個地方去講經,我就去了,接受他招待。講經的時候,我突然看到聽衆裏頭有不少當地的美國人,我感到很驚訝,原來請我去講的是《地藏經》大意,我一看很多當地美國人來聽經,我就跟曾居士說,我說我們換題目,他說換什麼題目?我說我們講「認識佛教」。讓當地這些朋友,告訴他佛教是什麼,這個比《地藏經》大意好,《地藏經》大意題目未必能接受。曾居士同意了,我們一共講了七、八天,就是現在流通在海內外的《認識佛教》,也寫成小冊子。

  

  曾居士告訴我,這些來聽經的當地這些美國朋友們,裏面有好幾位都有特異功能,所謂有神通。我說這個我很少聽到。他說我還沒有到達邁阿密之前,有我們結緣的書送到那邊,這裏面有黃念祖居士注解的《無量壽經》,前面有一張夏蓮居的照片,他說這本書他給這些當地通靈的、特異功能的人看,他們一看,看到夏蓮居的照片,他說這個人不是普通人。他就問他到底是什麼情況?他的身體是透明的,而且講這個人現在已經不在了,肯定這個人是再來人。從來沒有告訴過他,說得跟事實完全相同,證明他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想想王龍舒往生預知時至,站著走的,魏默深都不是等閑人物,對于儒佛精通,都會集不好,要等夏老居士來完成。

  

  我肯定夏老居士是佛菩薩再來,來幫助末法九千年苦難衆生,有這個本子做依靠。有緣的人遇到了,這一生當中必定得度,這我肯定。這個本子,李炳南老居士傳給我,囑咐我流通。所以現在有一些人起來反對這個本子,那是魔不是佛,聽從這些人的話是魔子魔孫,他來障礙正法,他這一生決定不能往生,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依照這個本子修行的人,往生淨土的人,預知時至,走的時候瑞相非常希有,我們在這些年當中,我至少見到有二十多個,哪裏能錯得了!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居士,就是依這個本子往生淨土,他每天讀誦,天天聽講,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感應希有。他走了,他的冤親債主在居士林念佛堂,附在一個居士的身上講了一個多鍾點,給我們證明陳光別居士往生了,他們看到非常歡喜、非常贊歎。這是冤親債主,他說:「我們不障礙,我們看到這個事情太好了,我們想求皈依,想求在這個地方聽經。」你看看,一個人往生,把他所有冤親債主都度了,這個功德有多大!所以方便不能不懂,這是佛法自古以來常說:「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」。方便,你要不能觀機,你用的方法也許就錯誤了,就變成不方便。

  

  夏老居士用了十年的時間會集成這個本子,是給一切衆生供養的大方便法門,有緣衆生得到了,你今天要把這個本子廢棄;不錯,原有的五種原譯本在,無論用哪個本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