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五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子,說老實話,跟這個本子比較,是不方便。尤其是這個本子出來之後,當時慧明老法師,這是那個時代,在國內是普遍受到大衆尊敬的慈舟老法師,戒律精嚴,在臺灣道源老和尚、忏雲法師都是慈老的學生,慈舟法師講過這個會集本,而且給會集本做科判。我們今天培訓班用的科判,就是以慈舟老法師科判做底本,這個科判,黃念祖老居士送給我的。這都是有修有學,有沒有證我們不敢講,至少是有學有修的大德。他們的學問、道德、涵養比你差嗎?人家對于這部經如此的贊歎,勸導大衆學習,你來障礙,你不怕因果?斷人法身慧命是什麼樣的果報,你有沒有去想想?人雲亦雲很可怕,人家往地獄走,不錯,你也跟著一道去,你愚癡。我相信老師,老師教導我的,他不會害我,老師囑咐我的必定有道理在。我一生奉持夏老居士的會集本,依教奉行。這個本子我講過十一遍,肯定是大方便法門。

  

  『隨衆生根而化誘』,這個時代,往後九千年衆生的根性,這一個法門、這一部經典非常適合,教化衆生,誘導衆生,『普使衆會心清淨』,這個地方講的「衆會」,特別是說我們娑婆世界南贍部洲,我們這個地球,所有佛門四衆弟子的聚會。這個法門,這一部經典,能夠叫大家的心得清淨,心淨則佛土淨,這個是了生死,不但出叁界,超越十法界的不二法門。縱然我們對于諸佛菩薩境界不能契入,也沒有關系,只要抱定這一句六字洪名,如果你還有能力,受持《無量壽經》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,真正是「萬修萬人去」。在這一兩年當中,我們還從鬼神那邊得來訊息,他們對這個會集本尊重,會集本的光芒太大太大了,超過其他一切的經典,很多很多的鬼神歡喜聽,不敢看,光太大了、太強了,對這個本子敬畏之心,讀誦受持,無量無邊的功德,誰知道?

  

  『故佛能成根智力』,佛的根智力是這個因修成的,我們要在這裏學會,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根性,我自己的根性是屬于上根、中根,還是下根,然後你才能觀察周邊的同修,出家在家,仔細觀察他是什麼樣的根性,他對于經教有什麼樣程度的認知,他理解到什麼樣的深度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仔細去觀察,常作如是觀,你就不難理解了。所以這個根智力,我們從偈文上了解,「往劫」,那是很長很長時間修成的,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經驗的累積,智慧的揀別,因爲他這十種都是智力,智慧現前,加上經驗的累積,所以觀機入微,誘化契機,這才能夠普度衆生。這一首我們就學到此地。第四首

  

  【如諸衆生解不同,欲樂諸行各差別,隨其所應爲說法,佛以智力能如是。】

  

  第四首偈,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是「種種解智力」,又名「勝解」,勝是殊勝之勝。大師後面說:「若從他起信以爲其先,或觀察諸法以爲其先」,這個先說緣起,舉出這兩大類:第一個是依他,聽別人講解,你明白了,你懂得這個意思;另外一種是見相,見到外面的形相明了了,相都是表法的,見色聞聲各人理解的不一樣。譬如聽音樂,我們佛門裏面講聽梵呗、聞鍾聲,這是「從他起信以爲其先」,兩個人同樣的聞梵呗、同樣聽鍾聲,感受不相同,各人領解的程度不一樣,我們一般講各個悟處不相同,有人小悟,有人大悟,有人完全不覺悟。見相亦複如是,我們幾個同學,大家在一起學習,老師把這個形相表法的意思都跟我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們同樣見到這形相,感受不相同。譬如我們見佛像,見到釋迦牟尼佛佛像,你有什麼感受?許許多多人見到沒有感受,感受這個像塑得很好,塑得很莊嚴,其他的他就說不出來了,燒香膜拜而已,求佛菩薩保佑,求我升官發財,保佑我家裏平安,這是世俗絕大多數,他的理解就這麼一點點。

  

  真正學佛的人,我們學淨土、學《無量壽經》的人,你見到佛像,你的領解跟別人不一樣,你見到佛像立刻會想到「八相成道」,他在教導我們,這個形像在成就我們。八相成道第一個「入胎」,到這個世間來投胎,來幹什麼的?不是爲自己享福的,不是爲自己受果報的,這統統都沒有,來救度一切苦難衆生。如果講因果,釋迦牟尼佛往昔在因地裏面曾經發大願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他現在成佛了,我們現在這些衆生與他有緣,希望他來幫助,他降生到這個世間來,是幫助一切苦難衆生的。幫助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來幹這個的,于是示現出生。出生確實跟一般嬰兒不一樣,他一出生就會走路,走了七步,一手指天一手指地,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」。有些人聽了這句話,認爲釋迦牟尼佛太傲慢,一點謙虛都沒有。這是誤會,那個「我」不是指我們肉身,「我」是「常樂我淨」四淨德。法身有常樂我淨,般若有常樂我淨,解脫有常樂我淨,天上天下這是獨尊。這說的是什麼?性體、性德,「我」是代表性體、性德,禅宗裏面講: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那個是我,不是指肉身,所以凡夫會把這個意思搞錯。佛家講「無我」,怎麼會說「唯我獨尊」?你要懂得無我,無私無我。大乘了義經裏面講的「我」是什麼?虛空法界剎土衆生是「我」,或者是虛空法界是我心相,剎土衆生是我身相,這個「我」真是「天上天下唯我獨尊」了。一定要曉得佛菩薩說話的義趣,意思在哪裏;那是真我,我們講「大我」,不是小我,不能不明了這個意思。

  

  『如諸衆生解不同』,衆生是凡夫,是六道凡夫,他對于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相,我們現在常講的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他們的理解都不一樣,反應當然不相同。這個反應是什麼?反應是受,我們講的感受,或者是享受,千差萬別,佛用歸類的方法,把它歸類爲「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」這五大類,你感受再多總不出這五大類,這樣說話就方便,五種受,這五個種類。這是講他的欲,欲是他的樂受,各個不相同,說法教他,方便當然也不相同,這才有無量法門。無量法門不是佛發明的,應機而說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四首:

  

  【如諸衆生解不同,欲樂諸行各差別,隨其所應爲說法,佛以智力能如是。】

  

  這是講「種種解智力」,前面也舉了一些例子,給諸位做了說明。清涼大師爲我們說明『欲樂諸行』,他提出幾點也非常好,他說種種解讀也是欲,欲裏面含著有信、有歡喜、有愛好,都是屬于欲望。他還舉了幾個例子,譬如世間人貪財,這是他的欲望,他對貪財感覺得很有樂趣,或者是好名,喜愛世間的名聞利養。修行人喜歡入禅定,喜歡坐禅,喜歡求智慧,這是講佛門的四衆同學種種不同。「如來正知,令舍不淨,增長于淨」,這個意思我們要懂,爲什麼?凡是與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挂上鈎的都叫不淨,你的心不清淨。佛幫助衆生要把這些不淨舍掉,增長清淨平等覺,這是佛法,這是正法。清涼這幾句話說得很好。

  

  這就是『隨其所應爲說法』,「隨其」是感,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。爲他說什麼法?其實哪有法好說?釋迦牟尼佛在般若會上講得很明白,佛無有法可說,這個話是真的。衆生見佛,佛給他說法,佛看到他有毛病,告訴你,你把這個毛病改過來,這就叫說法。所以佛跟佛見面一句話都沒有,爲什麼?沒有毛病,自己沒有毛病,他也沒有毛病,有什麼好說的?佛跟菩薩見面有話好說,菩薩的心地沒有到純淨,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,佛還要教他,等到他那一品生相無明斷掉了,佛就沒話好說了。佛佛道同,佛跟佛見面心地都住寂滅忍,清淨寂滅。

  

  由此可知,佛對衆生所說的一切法叫應機施教,你有什麼毛病跟你說什麼法。各個人毛病不一樣,所以法門就變成無量無邊,我們明白這個意思。你明白這個意思,你就可以學講經了,經有一定的講法嗎?沒有,佛無有定法可說,經怎麼會有定法?經要有定法這經就死了。佛所說的法是活的,用文字紀錄下來也是活的,沒有一個字、沒有一句是死的,展開經卷,你要看看對象是哪些人,我們應該怎樣來講解,就是活的,不是死的,不是一個講法。一個講法那叫死在句下,念書的人,我們常講書呆子,講經的人這個講法叫佛呆子,這話不是我說的,是從前李老師講的。活的!同樣是一部經典,同樣是這一段經文,對人有對人的講法,對鬼有對鬼的講法,不一樣。你要不相信,你看看古今的那些注解,注解最多的是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自古以來有五百家注解,它要是一個講法,哪有那麼多注解?每一個注解意思都不相同,相同怎麼能夠流傳到後世?講法不一樣。爲什麼?注解的人、講經的人,他自己解讀淺深不相同,他講解的對象不相同,所以一部經有許許多多的解釋,也就是有許許多多種的講法。這裏面要遵守一個原則,一定要讓聽衆得利益,佛經裏有一句話,我們念得很熟,「饒益衆生」,益是利益,饒是最豐富,最好、最多的利益,幫助衆生,你的誘導教化就成功了。

  

  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,你看看一切衆生他是什麼毛病?倫常道德完全忘得幹幹淨淨,所以才造成這個社會的動蕩不安。社會動蕩不安的根源是什麼?人心。人心動蕩不安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沒有依靠,在佛家講「依止」,依止比依靠好,意思圓滿。依就是依靠,止是停止在那個地方,像船靠了碼頭。現在的人心就像船行在大海遇到大風大浪,危險極了!造成的果報是天災人禍,天災人禍是這麼來的,人心造成的。懂得這個原則,知道眼前這個狀況,我們講現在衆生需要什麼?他心裏並沒有需要,我們知道他需要什麼,他需要倫理,他需要道德。而倫理道德,說老實話,他連作夢也沒想到,他只想我們怎麼能夠讓這個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,能過好日子,他想的是果,這個果的因是什麼?因是倫理道德。

  

  我們就懂了,我們在這個社會裏面教學、講經說法,重點在哪裏?重點是印光老法師所講的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」,他老人家這十六個字教導我們,是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