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這一句你真的要下功夫。諸佛如來在因地當中,「昔」是過去,「等」是平等,「等觀」就入不二法門。「不二」是什麼?不二是法性,一切諸法的體性是一不是二,事相不相同,體性是一樣。你從相上看,千差萬別,如果你從性上看,無二無別,性不礙相,事不礙理,理事無礙,性相不二。智慧開了,你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現前了,你處事待人接物,對你的恩人,對你的冤親債主,你是同樣感恩的心對待,你會同樣的禮敬、贊歎、供養,你不會起分別執著,如來智慧是這樣修成的。想想我們自己,在一切境緣當中,特別是人事環境,擺不平!這個人對你好,你對他起了貪戀,生起了情愛,這個人稍稍對你有一點不好,你就一肚子委屈,一肚子埋怨,這是凡夫,你是個凡夫,你沒有改變你自己。
修行,「行」是行爲,「修」是修正,你並沒有修正你的行爲。我們凡夫的行爲都是錯誤的,口裏挂的是修行,實際上與修行毫不相幹。你以爲每天念幾卷經就叫修行,拜幾拜佛就叫修行?不是,那是形式。《沙彌律儀》裏面二十四門威儀如何落實?決不是念幾句咒,咒念不念無所謂,經念不念也無所謂,要落實。你要是學會念咒,自己的思想言行依舊隨順自己的分別執著,隨順自己的貪瞋癡慢,隨順自己的自私自利,你叫白學了!佛法不在文字中,但是也不離文字,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到你的心地,表現在你的行爲,你才是真學佛,否則的話你全搞錯了,你搞的都是形式,你搞的都是外表,與你了生死出叁界毫不相關。
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我們禮佛,學佛的同修不管在家出家,早晚見到佛像一定要去拜叁拜,教你念「天上天下無如佛」,念這有什麼用處?佛需要你贊歎嗎?你贊歎他就高興,不贊歎他就生氣,哪有這個話!古人做的偈子沒有錯,現在人不會用,要你隨文作觀。現在這些文字很難懂,很難體會,現在人不得受用,那是教古時候人可以,古時候人能得受用。現代人不是古時候人,現代人照古時候講經的那種方法聽不懂,好比這一批人口味不一樣,你煮菜要懂得變化,要能夠適合顧客的口味,你這個館子生意才興隆。做的是不錯,不適合現在人口味,顧客沒有了,你懂這個道理嗎?
所以我常講,佛法必須要現代化、本土化,我這個話過去講得太多了,你要不了解佛法的現代化與本土化,你就沒有辦法弘法利生,不但沒有辦法弘法利生,你自己修行都有障礙,你都學不成功。所以我教大家拜佛,想什麼?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老人家的行誼,想他能放下名聞利養,想他能放下自私自利,想他不辭辛苦示現成道,四十九年教化衆生,示現敬業的精神。我們看到佛像低頭下拜,想這個,這是我學習之處,這才使我真正心向往之,他是我的榜樣,他是我的典型,我向他學習。完全沒有自己,真的出家了,隨遇而安。國王大臣請去講經說法,供養就不錯了,佛沒有絲毫留戀。貧窮人請佛去講經說法,連個場地都沒有,大樹底下搬幾塊石頭坐坐,釋迦牟尼佛也笑眯眯的歡歡喜喜,沒有說你這個地方不行,我不能在這裏住,沒有!平等心,對于貧窮困苦沒有一絲毫的嫌棄,我們在這裏看出世尊的清淨平等。從他的教學,答複學生的疑難,體會他圓滿的智慧,經中常常稱贊的「四無礙辯才」,對待一切衆生那麼樣的真誠,那麼樣的尊敬。我們低頭一拜,心裏想的是這些。至少這一拜下去,你心裏頭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八相成道,《無量壽經》在第二品就有這一段文字,這一段文字雖然不長,寫得很圓滿,幫助你瞻仰佛的時候,你怎麼修行。我這一拜得什麼利益,這才真正能學到東西,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個人修行,接引大衆,兩者並重,表裏一如,否則的話,裝模作樣做出那個外表,時間久了被人看穿,一文不值!
夏蓮居老居士常常勉勵我們「真幹」,真幹重要。所以這是說明要求真智慧,真智慧一定要修平等觀,看一切諸法的體性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。你能夠「等觀諸法性」,給諸位說,你就明心見性了。宗門裏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?就是這個境界。「一切業海皆明徹」,不但對于自己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行業果報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對于一切衆生也明白了。
『如是今于光網中』,在毗盧遮那佛這一個教學課堂裏,我們這樣說法大家好懂,佛學名詞是「法會當中」,這個弘法大會當中上空的這些光網。『普遍十方能具演』,這兩句是講果,現的果,一切業海都在光網當中顯現出來,周遍十方法界。「演」是表演,會的人見到了,不會的人跟你說你也不懂。這一首偈,清涼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,總結結得很好,他說:譬如殺生,這個人造殺生的罪業,果報必定墮地獄。能造殺業,這就是業報之理,這是你自己造的,你自己要受,所以各隨善惡而感果故,這就叫造業。所以這個智力是知道自己生生世世所造的業報。第叁首:
【往劫修治大方便,隨衆生根而化誘,普使衆會心清淨,故佛能成根智力。】
這是第叁首,就是「根勝劣智力」,所說的根就是佛法裏面常講的五根五力。清涼大師注解,「根勝劣智力,謂信等五根,此軟中上,名爲勝劣,于此正知,及能于彼如應如宜,爲說正法,即是作業。」根有五: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說老實話,我們現在五個有沒有都成問題。爲什麼?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,叁十七道品排列的順序,後後勝于前前,換句話說,後面的一科,一定是以前面爲基礎。五根以什麼爲基礎?諸位不能忘記,「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」。四正勤是以四念處爲基礎,四如意足是以四正勤爲基礎,五根是以四如意足爲基礎,然後你才曉得,我們學佛有沒有五根?換句話說,有沒有信?我們現在信佛了,我信得很虔誠,真的是假的?你自己以爲你已經很誠信,佛菩薩清楚,你說的話也不假,也不是欺人,這叫「增上慢」,自己沒有得到以爲得到了,這叫增上慢,決不是有意欺騙別人,不是有意的,用現在的話,這是個誤會,我自己真的沒有得到,以爲真的得到了,自己真的不相信,以爲我真信,我還有很多感應。
對于前面這叁個科目,佛法講叁科,我們現在加個「目」,科目,這叁個科目:「四念處」是智慧,「四正勤」是精進,「四如意足」是福德,四如意足實在講就是知足。我用我們自己修學的術語來講,四念處是看破,四如意足是放下,我們常常講「看破放下」,這是當年我第一天跟章嘉大師見面,他老人家教給我的。「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」,你有這四種正確的看法,這就是講的宇宙人生觀。這四種看法對了,沒錯了,正確,你真的看破了。看破之後你才懂得用功,你自自然然斷惡修善,所以你會很努力,你會很勤奮。四正勤,正當的勤奮。四正勤先說善法,已經生的善法,我天天讓它增長,沒有生的善法,我要幫助它生起,這對于善精進;對于惡法,已經生的惡法我要把它斷掉,沒有生的惡法我要叫它不生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你沒有看破,你斷惡修善做不到。看破、斷惡修善,你才能真正放下,四如意足是放下,然後才有根,才有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。「根智力」,是五根裏面的慧。說到這個,佛法常講「你的慧根」,爲了說法方便起見也分上中下叁品,某人慧根上上慧根,某人是中下慧根,我們不是常常這個說法嗎?我們看看佛果地上這個慧根是怎麼修成的,經文前面叁句是講修因,後面一句是講果德。
『往劫修治大方便,隨衆生根而化誘』,「往劫」是時間長,菩薩知道勤修,知道對治;「大方便」是廣大的善巧方便。這個地方必須要明了,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幫助自己,成就別人才是真正成就自己,不能不懂這個道理,善巧方便是對一切衆生的。「隨衆生根而化誘」,衆生根性千差萬別,菩薩要學無量無邊的法門,四弘誓願第叁條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學法門是爲衆生,爲衆生成就自己圓滿的後得智,權實二智究竟圓滿是這麼修成的。我們如果不是時時刻刻存心幫助別人,你的智慧就不能圓滿,這個道理總要懂得。所以爲一切衆生,不能夠怕辛勞,辛苦、太苦了、太勞太累了,這個不可以;爲一切苦難衆生,不知道疲倦,不知道勞累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每一句最後歸結的「無有疲厭」,這是正確的。你要是爲自己,這個我都常說,你會疲倦,你會勞累。爲衆生不會,爲什麼?爲衆生與法性相應,法性哪裏會有疲厭!我們要多想想這個味道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一首偈的意思未盡,下一堂課我們接著再講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四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