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二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吉祥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,而且吉祥雲比丘自己修行的是「般舟叁昧」,般舟叁昧也叫做「佛立叁昧」,它一期是九十天,九十天不睡覺、不能夠坐下來,只可以經行,可以站著,不可以躺下來,不可以坐下來,九十天日夜不間斷,般舟叁昧,念阿彌陀佛。所以念佛法門,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到了,是以繞佛爲主。所以一般打佛七,我交代悟道法師,他常常領衆打佛七,打佛七這期間當中是以繞佛爲主。我們現在看一般道場是止靜爲主,這個與教義不合。

  

  你看看吉祥雲比丘,我們末法時期衆生業障太重,叫你一天都站在那裏,你受不了,你要坐下來休息休息,甚至于還要躺下來休息一下,可以,時間要短,那是特別方便。我們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,至少繞佛要一個小時,當中止靜最好是十五分鍾,另外十五分鍾自己起來拜佛,這樣就好。如果完全繞佛,不需要止靜,那就是吉祥雲比丘教的方法,這是正確的,特別適合于中年以上的人,諸位曉得中年以上的人什麼運動最好?散步,繞佛就是散步。佛想的這個方法太妙了,長時間的散步,你能走一個小時,一天能夠走上叁四個小時,對你身體健康大有幫助,人真的不容易老化。坐在那裏不行,坐在那裏還有個毛病,我們是凡夫定不下來,坐在那裏不是打瞌睡就是胡思亂想,不如繞佛,繞佛頭腦清醒,心裏面可以集中在佛號上。佛祖給我們定的方法,都有大學問、都有大道理。所以止靜,坐下來止靜是不得已,是體力不能支持,不可以不懂這個道理,這是我們淨宗的本所修行。

  

  吉祥雲比丘,這是第一個老師,我們世俗人一般講的「先入爲主」。你要問:善財童子主修的是哪個法門?吉祥雲比丘傳給他的是主修法門。到最後結束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你想想看善財修什麼?善財是修淨土宗的,是修念佛法門的。我們是本著這個宗旨、這個目標、這個方向來學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哪裏能錯得了?淨土宗出自于《華嚴經》,普賢菩薩是淨土宗的初祖,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第一部講這部經,後面普賢菩薩就特別提倡這個法門。《華嚴經》到最後導歸極樂,所以彭際清說這是大本的《無量壽經》。魏默深居士,這是清朝鹹豐年間人,跟慈禧太後同時代的,他就將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最後一卷,別行流通的這一卷,他把它附在淨土叁經後面,稱爲《淨土四經》,這個作法沒有人反對,沒有人反對就是默認,祖師大德都承認了。我看過《淨土四經》,好象我手上還有一本,現在在澳洲,放在圖書館裏面,木刻版本的《淨土四經》。民國初年印光大師,把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又附在四經後面,變成《淨土五經》,實在講非常非常圓滿。《大勢至念佛圓通章》可以說是淨土宗的《心經》,二百四十四個字,非常精彩,淨土宗的典籍于是完備了。再加上天親菩薩的《往生論》,那是天親菩薩自己修行往生的心得報告,提供我們做參考。夏蓮居老居士有一個簡單修行的方法叫《淨修捷要》,《淨修捷要》就是依據天親菩薩《往生論》裏面的方法捷要編成的,把它簡化。夏老會集《無量壽經》,編《淨修捷要》,對于淨宗的修學、淨宗將來的弘揚有大貢獻、大功德,不可思議,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。這是我們講到「本所修行及名聞」。『摩尼寶中皆悉現』,「摩尼寶」表的意思我不說了,你們應當能體會得到。第九首:

  

  【道場一切出妙音,其音廣大遍十方,若有衆生堪受法,莫不調伏令清淨。】

  

  『道場一切』,全部都包括了,場地,場地上面的花草樹木,甚至于這個場地裏面還有小河流、小溪,還有池塘,池塘裏面還有很多水族,道場的建築,殿堂、房舍,道場裏面所有一切設施,道場裏面四衆的修行人,都『出妙音』。每一天,我們現在想,從粗的想,早晚課的聲音,講經、研究討論的聲音,內心喜悅那種震動,法喜充滿。對于一切苦難衆生的悲願,雖然你沒有說出來,只要你有這個意念,那個念震動,震動也出聲。所以衆生有感佛菩薩有應,極其微細的震動,甚至于自己都不覺察,佛菩薩、鬼神覺察到了,他才有應。衆生有感,佛菩薩、鬼神都有應。

  

  『其音廣大遍十方』,確實周遍十方法界,所以九法界有情衆生都得益。殿堂屋檐上都挂鈴铛,風吹鈴铛法音宣流。寺廟裏頭法器的聲音、鍾的聲音、鼓的聲音、木魚的聲音,敲法器的人心地清淨、平等、真誠、慈悲,這一敲下去,這個音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音,周遍法界。如果敲法器的人在胡思亂想,這個音聲就很不好,不是正音,是邪音,這就有罪過。爲什麼拿起法器要恭恭敬敬?敲法器的人,他的心、他的念、他的願、他的行,就在一個聲音統統表現出去了。

  

  『若有衆生堪受法』,當然不是一切衆生,成熟的衆生,聽到法器的聲音開悟了。《鍾聲偈》裏講,「聞鍾聲,煩惱輕,智慧長」,它真是這樣的。寺廟裏面早晨的鍾聲,傍晚的鍾聲,就是早晚課的鍾聲,許許多多的人從這個地方得到清淨安甯。我在臺灣聽到一些朋友跟我說,蔣介石先生常常到日月潭去度假,日月潭有個「玄奘寺」,每天晚上撞鍾,幽冥鍾,他是一定要把這個鍾聲聽完,這個鍾差不多將近四十分鍾到五十分鍾,對他好象很有啓示。聽到鍾聲心地很清淨,身心都能放松,善根深厚的人各人得利益不一樣。『莫不調伏令清淨』,「調伏」是對治煩惱,讓你身心清淨。

  

  第十首,這一首總結莊嚴的周遍。不像前面,前面每一首頌是著重一樁事情,舉例而言;而實際上太多太多了,真的是說之不盡。

  

  【如來往昔普修治,一切無量莊嚴事,十方一切菩提樹,一一莊嚴無量種。】

  

  我們在大經裏面懂得了佛門表法的義趣,看什麼東西都特別有味道。諺語講:「俗人看熱鬧,行家看門道。」懂得佛門表法的旨趣,看門道了;不懂得表法義趣,讀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像看神話小說,跟看《西遊記》、《封神榜》差不多。這是真的,也挺有趣味,看不出門道,他看熱鬧。我以前在臺灣,認識一個臺灣大學的教授,嚴一平先生,以後他不教書了,他開書店,藝文印書館,香港都有他的分店。這個人已經不在了,他的年齡比我大,大概大十幾歲的樣子。他告訴我,他看《金剛經》,他說看不出味道,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,講的話前後矛盾,不合乎邏輯。大學教授,還是相當有名氣的教授,那要他看《華嚴經》,豈不是看神話小說嗎?看不出門道。《華嚴經》難懂就難在此地,你要懂得表法,那就很容易理解了。

  

  『如來往昔普修治』,這句話就是四弘誓願第叁句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什麼時候學?本所修行成就了,這個必須要懂得。本所修行成就的標准是明心見性,大乘佛法常講的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這叫本所修行,要有這個功夫,這是標准。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斷了,破一品無明,這是什麼境界?超越十法界,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,已經是《華嚴經》講的菩薩摩诃薩,不是普通菩薩,是法身大士,這個時候廣學多聞。法門無量誓願學,諸位要知道,這個時候對于任何法門,一接觸就通達。爲什麼?智慧開了。

  

  像龍樹菩薩,這是修學大乘的,沒有人不知道,我們在傳記裏面看到他老人家,他是出生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,學習釋迦牟尼佛的遺教,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他叁個月就學完,智慧開了。學完之後覺得這個世間沒東西學了,印度九十六種外道,他要不了幾天全部都學會了。在這個時候他生起了增上慢,「增上慢」就是現在人所講的值得驕傲,他值得驕傲。大龍菩薩知道了,他一有感,大龍菩薩就有應,當然他跟他有緣,好,大龍菩薩到人間來把他帶到龍宮,看看龍王的藏經樓。這裏面收藏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分量有多大?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,他到那裏一看,傲慢的心馬上就沒有了,生慚愧心,自己學的東西太少太少了。這個本子,閻浮提衆生,我們這個世界衆生沒有人有能力學習,分量太大了。看中本也不行,然後再看下本,下本等于是目錄提要。好象中國《四庫全書》,《四庫全書》紀曉岚編的有一套《目錄提要》,《全書》一千五百冊,《目錄提要》是精裝五冊。看看這個還可以,這是下本《華嚴經》,分量有多少?十萬偈,四句是一偈,不管長短,長行文也是這個算法,只要四句叫一偈,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,總共有四十品。

  

  四十品,四十萬偈,龍樹菩薩很厲害,記憶力好,他在龍宮裏面就背下來,背下之後出來,寫下來、記錄下來,《華嚴經》是龍樹菩薩傳的,這個世間才有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所以小乘人不承認,說《華嚴經》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,不是佛說的,小乘人還有「大乘非佛說」。龍樹菩薩能夠造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我們肯定龍樹菩薩早就成佛了。不是佛,怎麼能說得出來?這是佛的境界。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,《華嚴經》這十萬偈的下本也沒有完全到中國,到中國是殘缺不全的本子,所以中國翻譯的稱爲「略本」,不是下本是略本,只有原文的一半,諸位要是研究這一部經典你就曉得。

  

  『一切無量莊嚴事』,無量法門你都學了、都通了,莊嚴的事情,我們今天講的是真善美慧,自然是無量無邊。『十方一切菩提樹,一一莊嚴無量種』,此地所說的菩提樹,絕對不是一個品種,而是無量的品種。我們要知道,所有一切智慧的建樹,所有一切啓發九法界衆生破迷開悟、回頭是岸的種種設施,都稱爲菩提樹,這個菩提樹的意思我們就很清楚體會得到,說的是什麼?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菩提樹。無量法門,四弘誓願講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那就是無量菩提樹。「一一莊嚴無量種」,一一是每一株菩提樹,都具足無量無邊的莊嚴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一個法門遍攝一切法門,普遍攝持一切法門,一切法門圓融在一法門當中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任何一個法門都圓融一切法門。爲什麼?性德,法爾如是。自性沒有大小、沒有去來、沒有生滅、沒有一異,法爾如是。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,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雖然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,我們要往這些地方去體會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二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