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二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高僧大德。人家心是定的,三十年不下藏经楼,过最简单的生活,吃饭一个菜,一钵,饭菜在一个钵里头,不需要第二个碗装菜,吃完之后倒一点开水,钵洗一洗当作汤喝掉了。一代的祖师大德,都是做给我们看的,天天这样教导我们,天天这样暗示我们,我们想成就,这样就成就了;想成就,不是这样作法不能成就。他受到当时真正是天下四众弟子的尊敬仰慕,所以不认真的学怎么行!

  

  认真的学,认真的修,这就是「念念宣扬解脱门」。宣扬,不离身语意三轮,念念不舍众生,念念帮助众生,这个念头永远不中断,要存这个心,时时刻刻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。威仪重要,自己常常要警觉到「举头三尺有神明,树下诸神剎尘数」。这个房间没有人,人看不到你,鬼神看到你,鬼神看到你这个样子不象话,你能对得起鬼神吗?你能对得起诸佛菩萨吗?你能对得起你自己吗?果然有这个警觉,有这样的念头,自自然然守规矩,哪里要人劝!想想我这个样子,佛看了怎么样,菩萨看了怎么样,鬼神看了怎么样,是赞叹你还是来呵斥你?自己要清楚,自己要明了。所以要养成习惯,不管有没有人看见,我养成习惯了。这个习惯是好习惯,完全顺从如来教诲,就是「念念宣扬解脱门」。

  

  怎样脱离六道轮回,怎样解除烦恼习气?脱离六道三途要学佛,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已经做出这个榜样来给我们看,烦恼习气不能不放下,不能不克服。这个东西是难,难在什么地方?生生世世的习气。这一生从小又没有人好好教导你,过去生中习气是因,这一生当中一切的习染是缘,所以养成懈怠、放任,随便、马虎,粗心大意,养成这么一个习气。可是自己要警觉到这是错误的,这是不善的,不足以为众生效法。一定要学佛菩萨,学佛学得要像!我们起心动念,我们言语造作,常常想到像不像佛?所以《沙弥律仪增注》,出家人要是不读,你要发心弘护正法,难了。你真正去读,真正去研究,真正去落实,你是真正发心弘护正法,诸佛菩萨都感激你,怎么不护念你!护法神敬佩你,怎么会不护持你!你要是搞假的,有名无实,诸佛菩萨一句话不说,护法神瞧不起你,善神远离你。谁亲近你?恶鬼亲近你,「善神远离,恶鬼屯门」,这佛经上讲的。由此可知,要常常自己做内省,不能做克己的功夫就不会有成就。第八首:

  

  【世尊往昔修诸行,供养一切诸如来,本所修行及名闻,摩尼宝中皆悉现。】

  

  称世尊、称佛,都是从相上说的。特别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应化的身分不一定,随众生的感来应,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无论他用什么身分,男女老少、在家出家,一定示现一个修行的样子,出家有出家修行的样子,在家有在家修行的样子,示相给我们看。形象有许许多多的差别,有一个永恒不变的,让我们会清清楚楚体验到,他的真诚不变,他的恭敬不变,他对人对事对物恭敬,这个恭敬不是假装的,是从内心里面发出的;他的清净不变,他的慈悲不变,再往深处看,他全身充满了智慧。现在练气功的人讲气,看那个气,那个气是什么?智慧。我们佛法里面讲光,练气功的人说气,外国人讲磁场,都是一桩事情,这个东西不变,仔细去观察,他把他过去、现在的修学用这个全部都表现出来。凡是接触他的人,稍稍有善根的都能够体会到,只有一种人不能体会,粗心大意,没有善根,他体会不到。这一首偈我们下一堂课接着再讲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八首:

  

  【世尊往昔修诸行,供养一切诸如来,本所修行及名闻,摩尼宝中皆悉现。】

  

  大意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,重要的是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,特别是在现前这个阶段,我们要怎样学习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要学得像佛,不但自利,实际上是利益人天。经典里面常讲,比丘、比丘尼,沙弥、沙弥尼,这是佛陀最亲近的弟子,也就是说常常围绕在身边的学生,他们的形象就是佛陀的形象,佛陀对他们的要求比要求菩萨、比要求优婆塞、优婆夷要严格得多,用意之深,我们这些人粗心大意常常疏忽了。佛一个人示现的形象影响范围小,这个僧团要是愈大,人数愈多,道场各处建立,对于整个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扩展就是尽虚空遍法界,才真正能够圆满的实现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我们好的形象,诸位要知道,古大德说得很好,助佛弘化,我们的修持,我们的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帮助佛陀教化众生。我们自己这种作法,就是在做弘护正法,好象自己一点力也没出,什么事也没做,就是这个形象,这个形象做得很如法,就弘护正法了,你细心想想对不对?一个人一生做弘护正法,你这一生没有空过。你去装,装得很像,这个装的功德也不可思议。装久了,时间装长了,自自然然由假的变成真的,只要你肯一直装下去,又何尝不好!这是好事情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,不能不知道。

  

  下面这一句说得非常的具体,『供养一切诸如来』,这一句关键是「一切」,一切包括过去现在未来。未来诸如来是谁?现前一切众生,情与无情。《华严经》讲的「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」,无情众生有法性,无情众生还是「唯心所现、唯识所变」,这是真理,这是事实,我们不能不知道,那么我们就不能不供养。佛供养诸佛。一切诸佛如来到九法界里面示现,是什么一回事?你想想,是不是供养九法界众生?现身,这个身是示现一个好的形象,用这个形象来供养众生,让众生看到生欢喜心,让众生看到起觉悟心。无论佛菩萨示现什么样的形相,或者是示现佛身、示现菩萨身、示现声闻身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,三十二应是三十二类,我们讲各行各业,举例而已。男女老少,各行各业,佛都现身,现种种身,用这个身相来供养诸如来。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是未来佛,他有佛性,佛一定要帮助他们明心见性,帮助他们早一天成佛,佛在九法界示现就这么一桩事情,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事,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晓得。

  

  真的晓得、明白了,要学佛,我要学佛所行,佛所行的,我要效法、我要学习、我要发心供养,不能不发这个心。起心动念就如佛所教,常念善法、思惟善法、观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夹杂,供养九法界众生,供养一切诸如来,这是善法供养。心里面常存清净,我说一个「清净」,诸位一定要晓得,清净里面一定包含「真诚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」,缺少一个,你的清净不圆满。清净是体,真诚平等正觉慈悲是用,可是华严境界里面,这五条,跟诸位说,互为体用。慈悲是体,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是用;真诚是体,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用。所以体不是独一的,法法都可以为体,法法都可以为用。《华严经》讲的主伴圆融,一个是主,四个是伴,主不是定主,伴不是定伴,它才是平等,它才是圆融自在,如果有一定就不自在。这才是宇宙人生真相,让你无论是做主,无论是做伴,都得大自在。所以那个争的念头怎么可能发生?不可能发生,不可能起这个念头。现在人讲竞争,这个念头决定不可能起来,迷的时候才会起这个念头,觉悟了不可能起这个念头。不平才会有争,所有争执,平等了哪有会有争执!主伴平等,体用平等,无有一法不是平等,用这个来供养。总的一句话来说,普贤菩萨所讲的「依教修行供养」,这句话全都包括了,我们要晓得依教修行。

  

  『本所修行及名闻』,「本所」两个字我们要特别留意,为什么?「本所」是我们选择的这个法门,像我们在念佛,我们本科,这个重要。本科如果不认真努力修学,其他科系到处去旁听,你怎么能够学得好,你怎么能毕得了业?你的学位拿不到。所以一定先把本科修好,还有余力,我还有多余的时间,还有多余的精力,可以涉猎其他的法门。我们现在一般讲选修,你有余力、你有时间、有这个精神,你可以选几门,或者多选几门都行,「本所修行」这个重要。

  

  我们今天修什么法门?我们今天修净土法门,一定要净土法门修行有把握了;什么把握?肯定往生,有把握往生,这个时候我涉猎其他的法门没有关系。为什么?不碍往生,往生的品位低一点,这个没有关系,不把它放在心上,不在乎,肯定得生净土。如果对于念佛往生没有把握,我决定不涉猎其他的法门,其他法门好,其他的法门经典也好,我有一个想法,等我到极乐世界再学,我以阿弥陀佛做老师。《华严经》太大太长了,当然我们今天在学习这部经,是宗净土,而不是宗华严,这一点诸位要晓得。同样是这一部经典,各宗有各宗解读的方法,各宗有各宗学习的方法,我们是本着净土宗这个宗旨来学《华严经》,我们把《华严经》看作是净土宗《无量寿经》的大本经,这个话是清朝彭际清居士说出来的。历代的祖师也默认,没有反对,没有提出反对就承认了,也有少数几位大德们肯定他的话是正确的,我也肯定,确实《华严经》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。它也是法相宗的根本经典,法相唯识宗,它的根本经典有六部经、十一部论,六部经里面就有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为什么?《华严经》讲宇宙的来源、生命的来源是「唯心所现、唯识所变」,法相唯识,这两句话是它的原理原则。怎么现,怎么变,讲这个问题在一切经论上确实无过于《华严经》,把这两个问题说得太详细了。

  

  我们今天所取的,为什么是净土宗的经典?《华严经》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这还不说,你看看「入法界品」怎么入的?善财童子做为入法界修行的一个代表,一个榜样,他怎么入法界的?念阿弥陀佛入法界的,他入的这个法界,我们知道是极乐世界。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上成就根本智,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然后专修净土。怎么知道?出去参学,第一个善知识,文殊菩萨指导的,给他介绍、给他推荐的,叫他去参访吉祥云比丘。《八十华严经》里面叫德云比丘,是一个人,不是两个人。…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