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叁一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贊佛,百目菩薩偈頌,他的贊頌是贊歎道場,贊歎道場樹,具足大自在德,教化一切衆生。
【爾時百目蓮華髻菩薩摩诃薩,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道場衆海,即說頌言。】
說偈儀跟前面是一樣的意思。請看偈頌,也是十首,第一首:
【一切摩尼出妙音,稱揚叁世諸佛名,彼佛無量神通事,此道場中皆現睹。】
從這一首偈,我們了解一個事實,那就是諸佛菩薩教學的高度藝術。這種方式,一直到近代才有人提倡,換句話說,諸佛菩薩用藝術來教學,不知道多少年代了,真的是無量劫又無量劫前,不只是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後,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。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,佛菩薩教學方法之活潑、靈活,顯示在佛門大大小小道場之中。佛教的道場,我常說,是教學跟藝術結合成一體,它的建築是教學,你看房舍的配置都有講求的,不是隨便亂建的,不但重視藝術,而且重視表法,藝術裏面有表法的義趣就是教育。譬如最明顯的代表,一個道場裏面主要的殿堂是大雄寶殿,這個殿堂的建築從外面看是兩層,裏面是一層,兩層代表真俗二谛,裏面一層告訴你二谛不二、真俗一如,它有表法的意思在,否則何必蓋兩層?裏面何必又是一層?供養的佛像、菩薩像、羅漢像,所有一切設施無一不是教學,讓你聽到音聲、看到形像,諸佛菩薩教導我們的東西全都顯示出來了,不必說一句話,不能不懂。
『一切摩尼出妙音』,音是傳遞訊息的,是彼此雙方溝通的,但是傳遞訊息、溝通情意,有時候不必要用語言表態,現在人所講的肢體語言,我們一個動作,別人能體會到意思。「摩尼出妙音」,摩尼是色相。道場,道場周圍的樹木花草,無一不是種種摩尼寶所成的,這是如來的境界,他福報大。我們這個地方的道場,鋼筋水泥建築的,我們周邊這些樹木是草本、是木本,體質不是摩尼寶,但是無論是草本也好、木本也好,磚頭瓦塊、鋼筋水泥都好,表法的意思也能夠圓滿的顯示出來,這就是如來隨順一切衆生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衆生他有多大的福報,要隨順他,讓他在現有福報裏面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有所覺悟,覺悟就是寶,他在境界裏面大徹大悟了。
我們想想,眼前一切境界又何嘗不是一切摩尼寶?都能出妙音,這個妙音是形像的妙音,形像的語言不必用音聲,所以叫妙,我們通了,當中通了,沒有障礙了。像我們見到釋迦牟尼佛像,我們立刻就通了,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我們明白了,他佛號的意思教我們對人要慈悲,對一切衆生、對人對事對物要慈悲,對自己要清淨,決定不被外境所動搖,不被外境所影響,不爲外境所轉,寂滅。「牟尼」是寂滅的意思,「釋迦」是慈悲的意思,「佛」是修行的總綱領:覺而不迷。聽到這個名號,見到釋迦牟尼佛的形像,立刻就明了,要把名號的功德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,對人對事對物真慈清淨平等,釋迦牟尼佛名號落實了。聽到菩薩名號,「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」,這意思立刻懂得,我們對待一切人事物要大慈大悲,「南無」是皈依,皈是回歸,從哪裏回歸?以前沒有慈悲心,都是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無不是損人利己,這是過、這是惡,從過惡回過頭來依慈悲,依大慈大悲,這就皈依了。「觀世音菩薩」,不叫你聽,不是「聽世音」,是叫你「觀」,佛法常常教人要作觀,觀是用慧,見聞覺知是用識。觀的意思是什麼?轉識成智,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、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、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,這叫觀。
要用究竟圓滿高度的智慧來看世間,慈悲心油然而生。無論衆生造作什麼樣的罪孽、過失,都是用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來看他,不計較他的過失。爲什麼?無知。你想想看,你家裏面陳設許許多多名貴的,中國人喜歡擺設名貴的瓷器,有唐朝時候的、有宋朝時候的,希有的,我們都看作珍寶,你擺設在屋子裏面,你家裏來了個小孩,兩叁歲不懂事,去拿的時候把它打碎了,你會不會責怪他?不能責怪他。爲什麼?他無知,他要是十幾二十歲,把你這個寶物損壞,你可以責備他,他懂事了,兩叁歲小孩不懂事。諸佛菩薩看六道衆生就像兩叁歲的小孩一樣,他犯了再大的過失,殺人放火、殺父親、殺母親、殺兄弟,也不能責怪他,責怪誰?頂多只能夠說父母長輩沒有把他教好,這是真的。小孩沒有過失,他不懂事,他哪裏知道那些是珍寶?他眼目當中看一個古董,實在講就跟平常東西沒有兩樣,他沒有分別。一個無知、沒有知識的人,到故宮博物院去參觀,看看商周的遺物,出土的這些文物,他看了怎麼樣?破銅爛鐵,在他心目當中一文不值,考古學家眼目當中是無價之寶,一個認識,一個無知,差別就這麼大。所以,不能夠責怪他。我們要學諸佛菩薩,以清淨平等真誠的慈悲愛心,對待一切愚癡造作無量無邊罪業的衆生,自己心地永遠是清淨的,永遠是誠懇的,永遠是慈悲的,佛名號的功德在此地。
你看他出的妙音,『稱揚叁世諸佛名』,諸佛如來的教化全在名號之中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佛法教學裏面那種方式方法,跟世出世間教學確實不一樣。所以佛法裏頭,一般修行都教你執持名號,口念名號,心想名號,功德不可思議。這是一般人很難了解、很難體會,不可思議、無比殊勝功德都在名號之中。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說了這麼多話,都沒有離開名號,名號是文章的總題目,他所說的,那是照名號作文章的,跟我們解釋的、注解的,名號是教學的總綱領。『彼佛無量神通事』,「彼佛」是稱叁世諸佛,前面「叁世諸佛名」,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如來,無量無邊,教化衆生的那些神通事業,種種現示,『此道場中皆現睹』,在這個道場裏面都現相,都能夠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第二首:
【衆華競發如纓布,光雲流演遍十方,菩提樹神持向佛,一心瞻仰爲供養。】
『衆華競發』,這表什麼意思?萬行齊修,六度萬行。一修一切修,一個修行人如是,無量無邊修行人個個皆如是,這不是「衆華競發」嗎?『如纓』,「纓」是古時候帽子上的裝飾品,做得小巧玲珑美觀,『布』是展布,分布開來,像天女散花一樣,這是比喻修德,要懂得它表法的意義。『光雲流演遍十方』,「光」用雲、用流,都是取動相。佛法裏面講「流通」,每部經最後一段是「流通分」,如果不能流通,像死水一樣,就不能夠利益一切衆生,流演才能報佛恩。你看看哪一尊菩薩、哪一尊佛不是盡形壽,這是講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,盡形壽流通妙法?令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得無量的福慧,恩德之大超過父母。
我們看看今天,不要看別人,想想我們自己,得到一點好的法寶,希有的,趕緊收藏,不能流通,跟諸佛菩薩所爲恰恰相反,這個錯了。你護法,實際上你障礙佛法流通,你這哪裏叫護法?把這法藏起來,怕失傳,怕遺失,藏在深山裏頭,藏在石洞裏頭,誰能得利益?大概只有一些鬼神能得利益,人世間不得利益。所以要懂得流通法寶,這是第一樁的好事情,真實的福德。流通的方法,要想佛法不會在這個世間消失,那要怎麼做?量要大,世間會有災難,不可能整個地球的地面統統都受災難,總有一些不受災難的地方,所以法寶要到處送,分布在全世界,這樣就不會失掉了。中國人懂得這個道理,這些有學問的人、有見識的人、有慈悲心的人,總希望幾千年傳下來的這些典籍不要在這個世間失傳。古時候容易失傳是因爲印刷術不發達,我們知道南宋之後才有印刷、才有木刻版,以前所有典籍,包括佛經都是手寫的本子,數量很少,很容易散失掉。現代印刷術發達,而且成本低、效率高,有心人要多做這個事情。
清朝末年之後,中國本土軍閥割據,始終處在戰亂的時代,珍貴的典籍非常容易毀掉。在那個時代,有一些讀書人,總是想把《四庫全書》、《四庫荟要》能夠翻印出來,因爲《全書》當年總共手寫的本子只有七套,《荟要》只有兩套。八國聯軍,圓明園儲藏的一套被毀滅,毀滅一套《四庫全書》、一套《荟要》,《全書》剩六套,《荟要》只剩一套。確實得力于這些有心人,臺灣大概在十年前真正發心把它翻印出來,照相影印,把原書縮小。《全書》,商務印書館印了叁百套,分布在全世界各個大的圖書館,這樣我們就放心,《四庫全書》不容易失傳了。《荟要》大概印的數量更多,我沒有去問過他。我向他買了叁十叁套,分送中國每一個省、自治區、特別市,我選擇這個地區最好的大學,讓大學圖書館收藏。另外有兩個特別市,北京市的圖書館,上海市的圖書館問我要了一套,我也都送給他們。我爲什麼這樣做?怕這些典籍失傳。
佛經得力于佛弟子的護持,在臺灣翻印《大藏經》很多次,這個數量相當可觀。我自己贈送海內外的《大藏經》,差不多將近一千五百套,這是我個人做的,別人做的比我更多,這些都是流通法寶。我們做佛弟子,確實有這個使命,有這個責任。「光雲流演遍十方」,不但要流通,而且自己盡心盡力演說,把我們在佛法當中所得到的,完全落實在自己形象上。我懂得少,少分,我形象當中表演出來、做出來,我懂得多,我契入得多,我這個形象就更像了。演是依教奉行,這比什麼都重要,這是你真正得到佛法殊勝功德利益。
『菩提樹神持向佛』,這回向了,真有東西回向,不是假的,把他自己依教奉行的成果,用這個來回向。確確實實我轉惡爲善,沒有學佛之前是凡夫,當然具足七情五欲、貪瞋癡慢,會喜歡人,也會恨人,這是凡夫,受了委屈也有報複的念頭。學佛之後明白了,不但這些事不會從我行爲上表現出來,念頭都沒有了,我就拿這個回向。我能把自己真的是無量劫來的習氣毛病,依照經典的教訓,一樁一樁修正過來,依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叁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