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缘在这个大树下,得到树荫的庇佑,要知道成熟自己,成熟自己的智慧,成熟自己的德行,同时也要成熟自己的相好。智慧是因,福德是缘,相好是果报,于是我们自己就变成菩提树了。神秀大师所讲的,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」,他说的不是没有道理,对于我们这些还没有能离相的人来讲,有大利益!
佛法在哪里?佛法就是这样子,就在我这个形象之中,如果你要做得不像,人家要问:佛法是什么样子?就像我这个样子,人家瞧不起你!瞧不起我没有关系,整个佛法受我的连累,因为我这个形象毁坏了佛法,这个事情不是小事。你要是轻易把这个事情看作小事,你错了!为什么?你叫一切众生看到你这个形象,对佛法产生重大的误会,严重的曲解,他毁谤佛法、轻慢佛法,劝大家不要学习佛法,远离甚至于消灭佛法,果报在阿鼻地狱!所以我们学佛的同修要常常记住,我们要跟佛争个面子,我们的形象好,佛菩萨很有面子;我们形象不好,佛菩萨没有面子。叫佛菩萨没有面子,给诸位说,这个罪过等于破和合僧,破和合僧的果报在阿鼻地狱,我们不能不重视形象。
跟诸位说,这个形象就是威仪,不能不重视威仪。行住坐卧四威仪,坐有个坐相,站有个站相,走路有走路的相,睡觉有睡觉的相,一举一动都可以给世间人做好样子,这为佛争光,佛有面子!这样做就是弘法利生,为什么?让社会大众看到你的形象,赞叹佛法。赞叹你就是赞叹佛法,赞叹你就是在宣扬佛法,戒律威仪怎么可以疏忽!古德常说,礼要失去了,儒就没有了,儒家就断了;戒律威仪要没有了,佛法在这个世间就灭了。所以诸位要知道,寺庙建得再多,佛法没有了。佛法在哪里?佛法是在佛弟子表现当中。在家有在家的戒律威仪,出家有出家的戒律威仪,要不认真细细讲求,不能把这个落实,怎么办?这问题严重!不是小事。
持戒不失威仪就是「摩尼以为身」,给诸位说,是大福报。哪个人有福?持戒的人有福,不杀生的人有福,得长寿果报;不偷盗的人有福,得财用的果报;不邪淫的人有福,得色身端庄的果报,端正庄严;不妄语的人有福,一切众生相信他;不饮酒的人有福,他有智慧,这是「摩尼以为身」。再加上般若智慧,这是佛法的建树,当然得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保佑,肯定的!「妙香氛氲」,氛氲是祥和之气;妙香是德香,佛家赞颂里面常常念的戒定真香,这个妙!你戒定之德;如果说成五分法身香,那是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。你的德慧远播,不但人间,九法界众生都赞叹。
你的德慧,现在社会人讲知名度,在我们佛法里面讲影响所及,你的德慧影响广大的社会,影响到一个地区,影响到整个世界,再扩大影响到九法界。一切众生见相闻名,对你生起恭敬之心,爱戴之心,仰慕之心,进而向你学习,这你给佛争光了,你是真正佛弟子。真佛弟子,弘护正法。在今天这个时代,我们记住印光大师的教诲就好,为什么?印祖的教诲契现代社会大众的根机,他老人家教人十六个字,他自己真的做到了。特别是「闲邪存诚」,对我们来讲当头棒喝!闲是防止,我们今天修学功夫不得力,就是把这桩事情疏忽了,不知道防范邪思邪见。不知道防范,甚至于没有能力辨别邪正,这什么原因?经读得太少了。
现在人读经,读经都不懂,读得再多也没用,一定要解其义,不解其义不行。佛常常讲要「深解义趣」,不但要解其义,要解得深、解得广,才能起作用。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,自然就懂得防范,这叫「闲邪」。「存诚」,常存真诚之心,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用真诚心对待,用平等心对待,自自然然我们就能够跟一切人事物和睦相处,自自然然就是六和敬,没有丝毫勉强。印祖的教训我们要记住,后面两句帮助我们解脱,如果我们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永远脱离六道轮回,六道轮回太苦了,祖师教我们「信愿念佛,求生净土」。可是真正要能往生,你决定不能疏忽印祖头一句话,「敦伦尽分」。敦伦尽分是什么意思?守规矩、守法。伦是伦常,也就是三福里面孝亲尊师。普贤菩萨行愿里面礼敬、赞叹、广修供养、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,都是属于敦伦尽分。印祖讲的话简单,含义非常深广。
尽分是什么?尽我们自己的本分。我们自己现在是什么地位?我是出家人的身分,是出家法师的地位;出家法师的本分是什么?出家人的本分是什么?看看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,出家人的本分:万缘放下,一尘不染。法师的本分?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,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。无论我们从事于弘法还是从事于护法,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,永远是这个样子,生生世世尽未来际都不改变。这个形象,诸位想想,对世间是什么样的影响?当年释迦牟尼佛做出来了,那个九法界我们不谈,我们就谈人间,他得到当时社会国王大臣的敬仰,得到印度九十六种外道的赞叹,多少外道来皈依、来向他学习,以他为师!影响周遍八方,延续到三千年,我们今天还非常认真努力在学习经教,这是「妙香氛氲共旋绕」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二九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