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見,世出世間任何一法,都不可得!世出世間任何一法,皆無所有!這給你講真話。這個理很深,我們在前面講過,後面還會有,要重複好多次。法會時間太長,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,「七處九會」,清涼大師說的。但是這部經傳到中國來並不完整,實際上只有一半,李長者說的是「十處十會」。我們今天要想把這部經大家在一起學習,實在講只有借重于網路的傳播,借重于網路的聯系,我們才能保持,否則的話,不可能不中斷。現在我們在這裏學習每一堂課,都有錄像保存,縱然有沒有聽到的地方,保存在網路軟體之中,諸位同修如果有時間,隨時可以調出來看,這是現代人有福報,才有這樣方便的工具。
我學佛的時候,就沒有。不但這些東西沒有,給諸位說,連錄音機都沒有。我們跟李老師學習的時候很原始,完全是老師口說,我們耳聽,全憑記憶。所以在古代學經教要具備條件,本身的條件是要有很好的記性,有很強的領悟力,你本身要具備這兩個條件;外緣,要遇到真善知識,你才有能力學。這樣的人,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一個!古時候好的老師要傳法,找一個學生不容易,所謂是「可遇不可求」,你不具備這個條件,你沒有法子學習。現在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學,爲什麼?我們有錄音、有錄像,我一遍沒有學會,我再聽第二遍。在從前,老師怎麼可能給你講第二遍?一遍聽完之後,如果沒有聽清楚,體會不到的地方,沒得問,沒有重複的,所以學習相當不容易。一般聽衆,天天來聽經,明白一點道理,回家去老實念佛,只能達到這個效果。
現在我們借重錄音、錄像,有同學將這些資料反複的去學習,學習幾十遍,一、二百遍,他入境界了。中國古人常說「熟能生巧」,他有悟處了。長時熏修,一門深入,他心定了,妄念少了,分別執著減少了。他心定了,心靜了。靜定能開慧,雖然不是大徹大悟,小悟肯定有,常常有小的悟處,這是很好的境界。集小悟就成大悟,集大悟就能大徹大悟。所以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無量無邊,應化在我們世間,不一定是什麼形狀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當中都有。能啓發我,幫助我悟處,我知道這個人是佛菩薩示現的。他是不是佛菩薩?很難講,我的緣成熟了,現在我遇到這個人,佛菩薩可以加持在他身上。像我們世俗裏常常聽到的「附身」,這個加持我們用附身,諸位容易體會,但是跟附身不一樣。加持在這個人身上,這個人現的相,爲我們說的法,不是他平常能說得出來的,他也莫名其妙就這麼說出來,說出來,我們聽的人恍然大悟。
六祖惠能大師,賣柴拿到錢回家,聽到一個居士念《金剛經》。能大師的緣成熟了,必定是諸佛如來加持這個念經的人,念經的人他自己不曉得,聽經的人是聽到念經的那個韻味、法味,他覺悟了。他那個覺悟是大徹大悟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在這一句裏頭大徹大悟。念的人並不知道佛加持他,能大師覺悟之後,這加持就沒有了,他就不再附身了。「十方普現變化雲」,佛的這個加持,可以加持在人身上,可以加持在物相身上,石火電光,風吹樹葉,花開花謝,佛都能加持。看這個人的根性,用什麼方法來啓發他,讓他一聽一看,覺悟!佛法在哪裏?無處不是佛法!無時不是佛法!你能夠體會得到嗎?『其雲演說遍世間』,沒錯吧!你把我說的這些話,真聽懂、聽明白了,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愛護,對我們的幫助,他在那裏演是事相,他在那裏說,「遍世間」!關鍵在我們是不是真的肯學佛、想學佛。我說這個話,大家說「我真想,我們真肯」,想是妄想,肯是假的肯,你不是真的。爲什麼?如果是真的,你決定能依教奉行。你還不能把你自己所學到的完全落實在生活當中,這就不是真的!
佛教導我們最重要的原則,教我們不要貪、不要瞋恚、不要愚癡,我們有沒有落實?日常生活當中,對一切人事物,我們還是會起貪心,還是會有分別,還是會有執著,還是不能放下,不是真的!果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完全隨順佛陀教誨,你就會發現在你的周邊,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你會感覺到佛菩薩加持。加持一切萬物,又加持我自己,讓我自己在萬事萬物裏常常能夠悟入佛的境界。
第六首:
【十方普現變化雲,其雲演說遍世間,一切衆生悉調伏,如是皆從佛宮現。】
這首偈前面兩句跟諸位報告過,現在我們看後面兩句。第一句是說現身,第二句是講說法,第叁句是講教學的成績,確確實實幫助衆生起了變化。中國古人常說,讀書變化氣質,佛法的教學當然也不例外。氣質是在形象上的變化,形象跟實質決定是相應的。所以佛陀教化衆生,總不外叁個目標,對于中下根性人來說,幫助他轉惡爲善、轉迷爲悟;幫助中上根人來說,決定是幫助他轉迷爲悟、轉凡成聖,當然變化氣質。所以『一切衆生悉調伏』,佛氏門中不舍一人。沒有善根的人,幫助他種善根;已經有善根的人,幫助他善根增長;善根增長一定程度的人,幫助他善根成熟;善根成熟的人,決定幫助他契入佛菩薩境界,我們一般講證果,這些地方我們要明了,我們要學習。
我們沒有佛菩薩那樣的智慧、那樣的善巧方便,但是不能不學。學一點點樣子,那也就算不錯了。因此,我們對于觀機不能不重視。在現代社會裏面,許許多多人對佛法産生誤會,甚至于有相當嚴重的誤會,真的不知道佛法是什麼,把佛法當作宗教來看待。宗教是什麼,他也不知道。在這種環境當中,我們要幫助一切衆生,你就要知道哪一樁事情最重要?務必要幫助社會大衆認識佛教、認識宗教,真的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了,他才知道佛家的教學對他有好處。最明顯的,世間人想發財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佛真正能幫助你發大財。世間人想自己有聰明智慧,佛確實能幫助你;世間人想長生不老,佛都幫得上忙。你得明了,你得懂得怎麼學習。
前面跟諸位介紹過,釋迦牟尼佛把他的王位、榮華富貴都舍棄,去修道、去搞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,幹這個!到底爲什麼?動機要曉得,他看到世間人生老病死,愛別離、求不得、怨憎會,他看到這些苦況,沒有法子解決,他去學道,真的被他學到了。這些問題在他面前全部都解決了,圓滿的解決!教導世人,你要想永遠免除生老病死苦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,你就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導,他能把這些問題圓圓滿滿的給你解答。你學會了,一生受用不盡;不但是一生受用不盡,說實在話,生生世世受用不盡。我非常感謝佛陀,他是我的根本老師,這個法是他傳下來的。介紹我佛法的是方東美先生,這是中國近代的大哲學家。他晚年幾乎完全學習大乘佛法,尤其是隋唐的大乘佛法跟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他用的力最多,用的時間最長。
他在教導我的時候勉勵我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這是我的接引老師。接觸佛法之後,指導我的是章嘉大師,我跟他叁年,我佛法的基礎是他老人家給我奠定的。以這樣的基礎,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十年的成就。我在沒有學佛的時候,是標准的凡夫,跟了凡先生沒有遇到雲谷禅師以前差不多,煩惱習氣非常深重,貢高我慢,目中無人,狂妄到極處!幸虧過去生中,有這麼一點善根福德因緣,遇到真善知識。這些老師遇到我這個狂妄的人,還肯教我,那就是我有一點善根:好學。我能孝親尊師,我對老師有十分的恭敬心,仰慕老師,聽老師的話,老師教導我的我能落實,我真正能做到,老師看到了。教我一點,我就能做到一點,他就肯教。教你一點做不到,那見了面,客客氣氣的招待你,不再教你了!
我這個一生過來人,業障深重的凡夫怎樣消業障、怎樣回頭,怎樣轉過來?當然這一樁事情還是要善根福德因緣,不能勉強。所以我常常勉勵同學們,你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就,關鍵就在自己是不是真的好學?真正好學,那就真正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真正要放下自己妄想分別執著。特別是分別執著要放下,放下自己主觀的成見,接受經典上的教誨。修行在哪裏修?實在說,百分之八十甚至于講百分之九十,是在人事環境裏面修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你能夠把這樁事情搞好,距離成佛就不遠;另外百分之十,是跟自然環境相處。
人與人相處,難!佛教給我們的方法:四攝六度,不能不落實。四攝是方法、是手段,六度是我們處事待人的原則。頭一條就是教我們放下,布施嘛!放下什麼?放下煩惱習氣,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貪瞋癡慢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,你才能學佛。爲什麼?佛是究竟圓滿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。爲什麼先決條件要把這些東西放下?這個東西不放下,障礙!「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癡慢」,這十六個字是性德之賊,你要不離開,它障礙你,我們怎麼會明心見性?怎麼能恢複性德?性德裏頭有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先要把障礙去掉!
「一切衆生悉調伏」,這一切衆生是好學的衆生、是聽話的衆生,是對于老師教導不折不扣落實的學生,他們調伏了。「調」就是轉的意思,轉變了,轉迷爲悟,這是調;轉惡爲善,那是「伏」,把自己的煩惱習氣伏住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降伏煩惱。『如是皆從佛宮現』,這是講佛的種種教學,教學的成就都在這個宮殿裏面現出來,這個宮殿就是佛菩薩的教誨。第七首:
【摩尼爲樹發妙華,十方所有無能匹,叁世國土莊嚴事,莫不于中現其影。】
這一首偈「寶樹現叁世之莊嚴」,叁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這一堂課好象是學曆史,讓我們了解過去,認識現代,預知未來,這是以我們現前凡夫知見來說,而諸佛菩薩他們已經突破時空的界限,所以真的把過去現在未來變成一體,同時都呈現在面前;佛家講的現量境界,絕對不是判斷、不是推測,這是經裏面的意思。我們要學習,從哪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