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其地普出妙音聲,如佛座上所應演,一一法門鹹具說。】
對待一切衆生最重要的一個原則,就是要能夠觀機,要『隨諸衆生心所樂』。他心裏面愛好的,佛在經論裏頭常講,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,我們不能不懂得衆生心。常常想到他喜歡什麼,在這裏面顯示出我們的愛心慈悲,真正能照顧他。要放棄自己的成見,多爲他想;我喜歡的,未必是他喜歡的。佛菩薩沒有喜歡,沒有不喜歡,所以能夠恒順一切衆生。我們困難在哪裏?確實我們有喜歡的,有不喜歡的,我們就沒有辦法恒順衆生,只能恒順跟我愛好差不多的、相近的,我很喜歡他,他也很喜歡我。跟我這個心樂(樂是愛好)不相同的,就沒有辦法在一起生活了。我喜歡吃辣的,他喜歡吃甜的,我們兩個吃飯就有矛盾。佛菩薩跟大家在一塊,什麼都行,酸甜苦辣鹹他都能接受,爲什麼?他沒有嗜好、沒有愛好、沒有欲望,真正做到一塵不染。有喜歡、有愛好,你還是有汙染,汙染就是病。修行就是把這個病修正過來。
你想想幾個人懂得?學佛好多年了,功夫不得力,常常感到慚愧。爲什麼不得力?不知道。關鍵就在此地,你不會修,你沒有把你自己的成見修掉,沒有把你自己的愛好修掉,這個東西是煩惱。成見是所知障,愛好是煩惱障,障自己又障別人。我們仔細觀察某一個人修行進步了,功夫進步了,從什麼地方看他的進步?過去他很執著,現在他不執著了;過去他自私自利,現在他常常爲別人想了;從前不肯爲善,現在見到有些善事,他很大方,有時候隨喜去做,有時候主動去做,不一樣了!從前有許許多多事情,他鑽牛角尖,想不通,現在好象他智慧現前了,什麼繁雜的事情到他那裏去,他輕而易舉就解決了。他是怎麼學的?很簡單,就是把經典裏面的教誨落實到生活上,真幹!毛病習氣真改!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
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我們講經的一些節目,想送到電視臺播放,電視臺看看我們這個畫面,不能接受。什麼原因?電視臺很懂得「隨順衆生心所樂」,你這個畫面播出去,沒有收視率,一般人不看,他懂得。所以他的東西契機,可惜不契理。什麼是理?聖賢人的教誨是理。我們現在東西麻煩在哪裏?我們契理,不契機!所以只有少數真正學佛的同學,契他們的機,社會大衆的機不契。要想接引社會廣大群衆,還得要等若幹年之後。等什麼人?真的佛菩薩降世了,他來護持佛法。佛菩薩懂,凡夫不懂,凡夫說恒順衆生做不到,佛菩薩恒順衆生。佛菩薩能夠應機施教,所以『其地普出妙音聲』。『如佛座上所應演』,諸佛菩薩坐在講臺上,他應該表演的、應該說的,這個「應」是什麼?應機,應衆生之所樂。
「衆寶光明髻菩薩」偈頌第八首:
【隨諸衆生心所樂,其地普出妙音聲,如佛座上所應演,一一法門鹹具說。】
這首偈前面雖然說了一些,意思沒有說完,我們接著再向大家報告。幫助一切苦難衆生,最重要的是要契機,這是決定不能夠疏忽的。契機一定也要契理,這種說法這是佛說的。佛法當中常講,「契機不契理,那是魔說」,這句話在現代社會裏面,我們體會得很深。我們看看現實的社會,無論是電視、電影、戲劇、歌舞,乃至于報紙、雜志,這契機,但是不契理。理怎麼說?我用最簡單的說法:古聖先賢的教誨,古聖先賢的東西都契理,都是從真法性裏面流出來的。契機不契理,魔說;契理不契機,所謂是閑言語、廢話。契理不契機,說的是真理,沒人聽你的,大衆根本不接受,那不叫廢話?白說了!
所以佛菩薩講經說法,一定是「理機雙契」。特別是對初學,契機的這一部分要多一些,契理的這一部分少一點,成分不一樣。這什麼緣故?初學嘛!煩惱習氣很重,你不隨順他,他不會來,這就是佛家常講的「先以欲勾牽,後令入佛智」,這真是大慈大悲,善巧方便。所以接引初機跟教導老修行,這個理跟機裏面的成分不一樣。已經入佛門,幫助他境界往上提升,幫助他善根增長,這個時候契理的成分要加多,這個加不是突然加,慢慢加。他對于佛法,就是對于聖賢的教誨,對于法性理體漸漸能體會了,漸漸生起信心了,對于理要加重、要加深。
不能契入的時候,李炳南老居士以前教我們,用什麼方法接引初機?多說公案因緣,這一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講,多講故事。初學的人沒有接觸佛法,你跟他講這些法相名詞、講這些道理,他聽不懂,從來沒聽過;講因緣果報的故事,這個他有興趣。我們在初學經教的時候,每一堂經裏頭,都會穿插一兩個小故事。小故事在什麼時候穿插?你觀察聽衆,聽衆在情緒低落的時候,好象聽了不太感興趣的時候,這個時候穿插小故事,提精神,讓他振奮一下。故事一定要與自己講的這一段經文的義趣要相應,准備的時候要細心斟酌,把它分配在哪些經文裏面。無非都是照顧大衆心之所樂。
『其地普出妙音聲』,「地」是道場,「普」顯示清淨平等,「妙音」就是理機雙契,這才叫妙音。『如佛座上所應演』,「座」是如來的師子座,用我們現在話是講臺。佛在講臺上「所應演」,應是應機。所以講經這一樁事情,特別是學講經的同學們,成功與失敗,這個地方是關鍵,你懂不懂觀機?你要曉得,現代是什麼時代?現代人需要什麼?迫切的需要什麼?你能夠說給他聽,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明白了,他生歡喜心,他生感恩的心。我們今天所處的是亂世,亂世人很苦,他所希求的是安定,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、繁榮興旺,他希求是這個!可是現實給他的什麼?這叁種希求都是在危險的邊緣上。他怕動亂,他怕天災人禍,他怕的是經濟衰退,這些恐懼的現象都在眼前,好象沒有什麼好的轉機,這是他們心裏面最爲關注的。我們想想,佛法能不能幫他解決?能不能幫上忙?答案是肯定的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。
現在的問題,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,這佛家講的善巧方便,把解決的方法介紹給他。介紹給他一定要懂得契機,特別是他對于佛法疑惑,而且還有一個錯誤的成見,「這是宗教,這是迷信,不合科學」,我們好心把佛法介紹給他,這當中是很嚴重的障礙。這個障礙如何能夠化解?所以我們對于社會廣大群衆,用什麼樣的方式讓他認識佛教;告訴他,他們心目當中的佛,佛是什麼?菩薩是什麼?是神,這個觀念錯了!這個錯誤,造成對佛法修學重大的障礙,我們要幫助他。告訴他,佛菩薩是人,不是神。人爲什麼稱佛、稱菩薩?佛教是教育,佛、菩薩、阿羅漢、辟支佛,是佛教育裏面學位的稱呼。正如同我們現代學校裏面博士、碩士、學士學位的名稱。拿到博士學位的,他是人,拿到碩士學位,他也是人,他不是神,我們要把這個跟他講清楚、講明白。是要費時間,是要有善巧方便,不能不從釋迦牟尼佛的曆史講起。
釋迦牟尼佛修學成就,動機是什麼?他是王子出身。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到的,他出家修行;甚至于連初學的人,修行這個名詞都要回避,怕他産生誤會造成障礙。不用修行,用什麼?修學,用這個名詞好,也還相應。他修學的動機是什麼?是年輕時候出去遊玩,看到生老病死,看到一切衆生的苦難,「求不得,愛別離,怨憎會」,至少他年輕的時候觀察社會,體會到這些現實。他想解決這個問題,發心求道。這個道是什麼?道是方法,發心求解決痛苦的方法。所以佛法的教學,它的總目的是離苦得樂。那麼問一問,我們現前有沒有苦難?有苦難,你要不要找解決的方法?這個方法的名詞就叫做佛法。爲什麼叫做佛法?然後你給他說清楚,苦從哪兒來?苦從迷來的,因爲我對于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,産生了錯誤的看法、錯誤的想法;想法看法錯誤了,于是思想支配了我們的言語造作,我們說錯了,我們幹錯了,招惹許許多多不如意的果報,這是痛苦的來源。
釋迦牟尼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他不要去作皇帝,大慈大悲去教化衆生,幫助苦難衆生解決問題。因爲他知道,皇帝沒有辦法解決衆生的苦難,只有教導衆生。所以佛教是教育,是離苦得樂的教育,是破迷開悟的教育。你說這個東西我們要不要?你不要,你永遠迷惑,你不想開悟,你永遠受苦難,不想離苦得樂。所以它不是宗教,它是教育。你這樣子對初學,他才耳目一新。我們要懂得契機,我們自己依這個方法來修學,自己得到效果,得到證明、得到效驗,在我們身體上能看得到。
我們放棄了造作惡業,頭一條我們放棄了,不殺生、不吃衆生肉。殺生、吃肉不是好事情。這些初學人就說了,「不吃肉,哪來的營養?」我表演給他看,我從二十六歲學習佛陀教育,我明白這個道理,我就學佛菩薩。學佛菩薩的慈悲心,學佛菩薩的生活方式,選擇素食。我吃了五十年,我身體不比你們差。跟我同年齡的人,是最明顯的比較。你們這一生殺生吃肉,我這一生不殺生不吃肉;你們一天叁餐之外,可能還要吃點心、吃宵夜,我一天吃兩餐。這當中曾經有不少年,我一天吃一餐,我的精神體力不比你們差,身體檢查沒有毛病。可見得世間人擔心的營養,不是健康第一個因素。佛法講健康第一個因素是什麼?心地清淨慈悲,這是健康長壽真正的因素,真因;健康的緣,樂善好施,或者用佛法裏面所說的斷惡行善,這是緣。因緣具足,果報是什麼?健康長壽,這是健康長壽的真因,一點都不假。
命中短命的人,要是依佛教導這個方法修學,短命會延年益壽,壽命延長了,真的延長了,一點都不假。世間人不懂,天天去進補,結果補出一身的毛病出來,沒毛病,補出來了。昨天德教會李先生來看我,告訴我,德教最近要接收一個醫院,我問他:什麼時候?大概明年四月。我說很好,到時候我會捐一些醫藥費,幫助那些病苦的人。許哲居士常告訴我,許許多多很窮的人,生病沒有錢看醫生,沒有錢買藥,我們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