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叁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察?錯在自己,不在他們。如果你把這個攀緣心放下,你認真努力修自己,你修成了,你的親戚朋友、家親眷屬統統都來了,爲什麼?他看到成績,看到你的心這樣清淨,看到你這樣的定,看到你如此的瑞相;這個瑞相不是往生時候現的瑞相,平常這個相就是瑞相,一切祥瑞我們面孔當中流露,在我們身體四威儀當中流露。行住坐臥,別人一看,他就不一樣了,就叫人對你生尊敬心,對你就改觀,豈不是你就度了他?比用言語勸說有效,所以做出樣子來給人看。

  

  佛所教導我們的,我們生活簡單、樸素、惜福、勤勞,一般世間人看了,都覺得這個很苦,受不了;我們的形象快樂,幸福美滿,這個快樂、幸福美滿要讓他很容易看出來、很容易體會到。日久天長,他會反省,他想想他那種生活,想一想我們這個生活,他要做一個比較,他智慧慢慢就開了。然後他會發現他們的生活是苦中作樂,樂還是苦。苦中作樂好比吸毒,好比打嗎啡,那個樂是刺激,刺激不是真樂,是苦!哪有我們這樣回歸自然的樂趣呢?無論我們生活在什麼環境裏面,都是生活在大自然。雖然在繁華的城市,跟清淨的田園沒有兩樣,爲什麼?心不爲境界所轉就是一樣了。到這個境界,你才能以「種種方便」教化衆生,教化衆生連痕迹都不著,這才叫高明。教化衆生落個形相,已經是錯了;執著在形相,那就更錯了,跟世間凡俗的教學就沒有兩樣了。聖人跟凡夫教學,真的是不相同,你要把那個不相同的地方做出來,要把諸佛菩薩那個形象表演出來,這就對了。

  

  『令彼受行諸佛法』,「受」是接受,「行」是依教奉行諸佛菩薩所行之法。諸佛菩薩所行之法都在這部經裏頭,可以說這部經裏頭字字句句都是教導我們,都是顯示諸佛所行之法。我們能夠信受奉行,能夠「受持讀誦,爲人演說」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從起心動念、言語動作,九法界的神靈、一切衆生都看到了。我們這個表演,表演得像嗎?像諸佛菩薩嗎?佛教導我們,我們想修行,從哪裏修起?從孝親尊師。今天社會爲什麼這麼動亂?根沒有了,根就是孝親尊師。所以世出世間聖賢大道的根本是孝道跟師道,孝敬是一體。孝親尊師,這是根本。佛法是屬于師道,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人不孝父母,怎麼可能尊敬師長?

  

  師長並不要學生尊敬,爲什麼天天在講尊師重道?尊師是尊重你自己的學業,尊重你自己的道行,是這麼回事情。老師教導學生,他對于學生的觀察,沒有別的,就看這個學生對于老師有幾分的尊敬。有十分尊敬,老師必須要把自己所學,全部傳授給他,否則的話,對不起他。他只有一分誠敬,老師不會傳授兩分給他,爲什麼?兩分那一分是多余的,他不能吸收。所以印光大師講得好,「一分誠敬,得一分利益;十分誠敬,得十分利益」,由此可知,誠敬與老師不相幹,與你自己修學的成績有密切的關系。你沒有誠敬心,老師就曉得給你講再多也沒有用處,你的成就有限。誠敬從哪裏表現?就在你四威儀當中表現,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  

  我們跟老師學習,老師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老師不糊塗,哪一個學生上課聽講專不專心,究竟能夠體會幾成,老師了如指掌。應機施教,教學之中,必有當機。那些誠敬不足的,老師心目當中算旁聽生,所以他有沒有成就,老師不會過問,專門照顧當機之人。這個人是誠敬心夠,縱然沒有十分,大概也有八九分,肯定這個學生將來會有成就。如果不全心全力照顧他、幫助他,不但對不起這個學生,對不起自己,對不起自己的老師,再往上追,對不起釋迦牟尼佛,對上;對下來說,對不起一切衆生,爲什麼?這個學生學成之後,弘法利生,利益社會廣大的衆生,這是積功累德。所以末後這一句,我們不能夠疏忽,「令彼受行諸佛法」,教學的效果就達到了。再看後面這一首:

  

  【毗盧遮那具嚴好,坐蓮華藏師子座,一切衆會皆清淨,寂然而住同瞻仰。】

  

  這一首是贊果報的殊勝。『毗盧遮那』,法身如來,法身佛,具足莊嚴相好,真正是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。『坐蓮華藏師子座』,諸位同學們,你們對于什麼叫「坐蓮華藏」、什麼叫「坐師子座」,這個意思懂得嗎?不是真的有個蓮華,蓮華上面真的有個師子座,我們造佛像、畫佛像,用這個來表法。你要了解這裏頭的真實義,你不能把意思錯會了。蓮華代表清淨不染,諸佛菩薩因地裏面六道十法界修行,不染六道、不染十法界,這好比是蓮華。這個蓮華多大?盡虛空遍法界。師子座前面說過,師子座是法界,師子座是法身,法界跟法身是一不是二,身土不二,這是常寂光淨土的境界。

  

  由此可知,毗盧遮那法身佛,法身佛是不是一個人?不是,是不是一個形相?不是,法身佛是什麼?大慈大悲無量智慧。就是我們常常念叁皈依裏面,皈依佛二足尊,那個二足就是佛,二就是智慧、福德。福德是什麼?慈悲。我們就認識了法身佛,法身佛是理體,哲學裏面所講的宇宙的本體,宇宙萬物是從這個地方生的。它是能生,宇宙萬物是所生。佛菩薩說法善巧方便,用這些名詞、用這些形相來烘托,讓你聽到名號、見到形相,你體會到這裏頭的意思。我跟諸位說過,九九年我在北京曆史博物館看到北魏時代,這南北朝時候造的佛像,毗盧遮那佛的佛像,我看他身上披的這個袈裟,二十五條衣。每一個格子裏面都有彩繪,仔細一看,彩繪是什麼?十法界依正莊嚴。我看了之後才真正明白,這一件衣是代表虛空法界。穿在身上,虛空法界跟我是一體,它表這個意思,這是真正的福田衣。這兩句裏面表法的意思,我們懂得。

  

  『一切衆會皆清淨』,「一切」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一切衆生的聚會怎麼能清淨?諸佛如來說清淨不難,怎麼清淨?我清淨了,我心清淨,我身就清淨,我所住在這個國土就清淨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『寂然而住同瞻仰』,這一句話雙關語,自己證得清淨寂滅,住佛所住。佛住在哪裏?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清楚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佛住在無所住,佛住在無所有,佛住在不可得,所以他寂然清淨,住佛所住。跟所有一切菩薩瞻仰諸佛如來,瞻仰清淨性德,這是一層意思。第二層意思,這個形象做出來給一切大衆看,一切大衆看了之後,對你生起尊敬瞻仰,看到你的形象、聽到你的教誨,他覺悟了,他也跟一切大衆發心瞻仰諸佛如來,瞻仰佛的相好光明,瞻仰佛菩薩純善的教誨,瞻仰佛菩薩所入的境界,所以它的意思是雙關的,意味深長!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,要知道怎樣去學習。不要認爲現在的社會太亂了,確實這是在曆史上從來沒有經曆過的,但是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講,是好境界。極動亂當中,修如如不動,誘惑的事再多、誘惑的力量再強,依然如如不動,寂然而住如來境界。從這裏顯示出真實的功夫,顯示真實的修行,不是壞事,是好事一樁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叁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