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要的是內容,我們要發揚大乘的精神,大乘是多元文化,要打破我們自己的框架。我們利用寒暑假的假期、學生的假期,辦短期班,收容學生,可以讓學生,如果道場很大,有這個條件,讓學生住在道場裏面。小學生教什麼?教儒家基本的課程,可以教《弟子規》、教《叁字經》、教《太上感應篇》、教《陰骘文》,可以教佛教的《百喻經》故事,這小朋友很喜歡,爲他們開個班。這個班大概兩個星期到叁個星期,能收到效果,道德教育!
我們平常有很好的師資,培養師資,每年辦個兩次叁次,有些地方學校放假一年兩次,有的地方一年放叁次,配合當地學校來做。中學生逐漸明理,也可以在假期當中兩叁個星期,短在兩個星期,長在叁個星期,並不妨礙他學校的課業。傳授儒家的思想觀念,佛家的、中國道家的;甚至于年歲大了,文學、詩詞、曆史,特別重視曆史的教訓,都可以開課。佛教的經典,譬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就非常好,或是一切大經裏面節錄精彩片段做成單元。像《觀經》的「淨業叁福」,不必講全經,我只講這一段,四個小時到六個小時講完,做爲一個單元。經典裏面的材料太多太多了,取之不盡。《地藏經》上我們取光目女這一段,很好的故事,很能夠啓發人,不必要講全經。
《華嚴經》每一個小單元都非常精彩,這些好的教材,甚至于我們還可以取基督教的《聖經》、伊斯蘭教的《古蘭經》。《舊約》是猶太教主修的,《新約》是基督教主修的,天主教《新約》、《舊約》統統都修,這叁個教合起來在全世界信仰的人超過佛教,依據《新舊約》修行的人多,可以從這裏頭取材。我在天主教裏面講過《玫瑰經》,我們要開這個班,多元文化,成就衆生。他喜歡哪個法門,我們都可以開,這一個班有十個、二十個學生,非常理想,爲他們講解,解答他們的疑問,我們要從這個路子走。其他那些班我們不著急,像音樂、歌舞、插花、烹饪,我看很多地方都有好多好多班。我們今天走的路子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幫助一切衆生回歸道德,幫助一切衆生認識聖賢的教誨。學習聖賢,效法聖賢,我們走這個路子,自己安貧樂道。
今天社會提倡競爭,我們提倡忍讓,我們會生活得很快樂,過得比他們幸福。天天在競爭、在打拼,生活過得不見得有我幸福,不見得有我快樂。我們要傳授這些年輕人健康長壽之道、幸福美滿之門,拓開心量,發大誓願,爲一切衆生服務,這是我們教學的內容、我們學習的宗旨。有多大力量,盡心盡力去做。要幫助一切有緣的衆生,他只要來報名,只要來參加我們這個學習的班,就是有緣人。我們也像過去在臺灣一樣,不要他繳學費,飲食起居我們供養,這個課本我們贈送,要做!這是佛法。每天講經說法,那是什麼?已經入佛門的人,佛法講根熟衆生。沒有善根的人,給他種善根;有善根的人,幫他善根增長。每天在研究經教、在聽經,這是善根成熟的人。特別要幫助社會大衆,尤其是青少年,現在家庭學校跟聖賢教育完全脫節了,這怎麼辦?希望真正有心的人士,我們共同努力,舍己爲人,舍己爲社會,爲這個世界,自自然然遍虛空法界,成就的是大圓滿,這才叫「成就衆生普」。我們有願有心,怎樣落實?無盡的弘願都有起步,這個起步在佛法裏面稱爲「最初方便」,我們要認清楚。合這個十普,『得智慧光照普門法』,清涼大師只一句提示「智證普法」,確實,實智權智,你才能知能行,這是行菩薩道。這一句通叁業,雖然說在意業,實際上通叁業。第叁句:
【隨順諸佛所行無礙】
清涼大師注解「身隨佛行」,我們有這一句就夠了。這句裏頭最重要的是『隨順』兩個字,尤其是「順」。真正能隨順諸佛所行,你要不能夠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、不能放下煩惱習氣成見,你做不到。怎麼落實?從放下這些落實。如善導大師所說的,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,我們認真努力做到;佛在經上不許可我們做的,不但不能做,念頭都不生。『諸佛所行』,世尊告訴我們,說的話太多了,四十九年哪一天不說?這一切經典,哪一部經典裏頭沒有?善學要抓住綱領,我們淨宗學會的綱領,簡單扼要,「淨業叁福、六和敬」。爲什麼六和敬這麼困難?不能隨順諸佛所行!不肯放下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成見,他就有礙了。兩個人都不能相處,都鬧意見,都搞矛盾,你說怎麼辦?實在叫人寒心!想幫忙幫不上。只要真正肯放下,肯放下就是真正肯修行、真正肯隨順。
《八大人覺經》不長,如果開短期班的話,可以選作教材。佛說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我們能做到嗎?果然能做到,六和敬還有什麼問題?爲什麼不和?看這個不順眼,看那個不如意,這就沒法子了,不能共住了。我們現在實在講也煞費苦心,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道場人多,你們幾個人能和?你這叁五個人很談得來,分一個宿舍給你,你們叁五個人住這邊,不要打架;那幾個人能投緣,能談得來,我再分一間宿舍,你去住那一邊。住一段時期,你們鬧別扭了,好!重新再分配,只有用這個方法了。我們圖文巴道場有叁四十個人,要住在一個宿舍裏頭會打架,還好現在我們的房子多、宿舍多,你們談得來的住一棟,談不來的不要住在一起,只有用這個方法了。大的不能和,小和,小的不能和,那就沒法子了,那只好一個人住一棟房子了。確實古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狀況我們不太清楚,不過我們看到有一些變相圖,畫的圖,比丘確實一個人一個很小的房子,可能是有根據的。
我前幾年在西澳伯斯參訪小乘的道場,這個小乘的道場土地面積有一百英畝,在山上,有二十多個出家人,全是男衆,路是自己開的,房子是自己造的,我看了很感動,很佩服。它有一個佛堂,共修在佛堂,上課在佛堂。有一個餐廳,用齋的時候在一起,住的時候一個人一個小房子。那個小房子有多大?要以香港人算這個面積,是算平方英呎,我看他那個房子只有一百個平方英呎,小小的房子。一個人一間,獨立的,好,不打架,也沒有人講話。房子外面,他那個房子建築得很好,外面的屋檐伸出來可以遮蔽雨。房子外面這個四周圍,就是他自己經行的地方。房子裏面沒有電燈、沒有自來水,所以在晚上睡得就很早,房子裏面都點小蠟燭。那個洗手間,大概是五、六個房子當中有一個,是共用,走路大概兩叁分鍾。它土地面積大,只有二十多個小茅篷一樣,好!
這是一個真正修行的道場,我看了很歡喜。真正出家人,心地清淨,爲什麼?跟外面隔絕,裏面沒有電視,也不聽廣播,也沒有報紙雜志,每天依照他自己修行的方法用功。生活很清苦,自己種菜,自己種植,也有信徒供養。他們在市區有一個講堂,每個星期有兩次講經,這是供養信徒的。信徒們有的時候送點米、送點吃的東西到山上。我們在外國,看到的是外國人修行的道場,這個道場辦得很成功。真正能住得下去的,他心是定的,跟外緣斷絕,能有成就。如果將來有緣,這樣修行的道場很值得提倡。房舍一定要自己做,不要去搞這些建房的工作人員,不需要,一定要自己親自動手,自己有成就感。道場應該是這個樣子!
我在圖畫裏面,看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們比丘一個人一個小房子,不是住在一起。小房子很小,一點點大。所以出家人樣樣都要會,普!自己搭個小茅篷、搭個小房子住,行!自己可以做,不必求人。中國古時候祖師大德住山,都是這樣搞的。蓮池大師那個道場雲棲寺,我們在曆史上看到,最初他一個人在山上搭了一個小茅篷。他看到這個地方山好,山明水秀,人迹罕至,非常清淨,在這個地方砍幾棵樹,搭個小茅篷。真的有道心,真正做到「于人無爭,于世無求」,清心寡欲,自己種植一點東西,自給自足。我們雖然生活在現代,要想真正成就,還是這一條路。在這個生活環境裏面,「隨順諸佛所行」,建立一個小小的僧團,一心仰道。修學念佛法門的同修,在這個環境裏頭,果然把心定下來,肯定往生。第四句:
【能入一切辯才法海】
清涼大師也只有一句話解釋這一句,「語入辯海」。辯才從哪來的?智慧。沒有智慧哪來的辯才?無礙的辯才是從圓滿智慧所起的德用。智慧從哪裏來的?從清淨心來的,佛家講從禅定。真誠、清淨、平等叫做禅定,我們把禅定說成這叁句,大家好懂。不是高深莫測,絕對不是談玄說妙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。諸位同修果然有真修,我發心護持,培養自己的德行;道德學問成就之後,如果有緣,教化衆生。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,佛法衰微到極處,今天最重要的一個工作是培養弘護人才,這是我們工作的重心,重點的工作,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做。我們自己不能不發真正求道之心。當然在沒有高等成就之前,一定得諸佛威神加持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這些等覺菩薩說法還是佛力加持,蒙佛力加持。等覺菩薩尚且如是,我們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,哪來的辯才!如何求得佛力加持?真誠感通,至誠感通。真誠到極處,就能感應得諸佛如來智慧威神的加持。
我們在這個世間,這是發心出家唯一的一樁事,除這樁事情之外,世出世間一切法與我們都不相幹。這樁事情做好了,普利法界一切衆生。『辯才』是對他的;「諸佛所行」,自他都在其中。身業要做末世最好的形象,爲什麼?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末法時期是一萬年,現在才過一千年,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,還有九千年。九千年之內,地球上這些衆生與佛都有緣,與本師釋迦牟尼佛有緣;我們要做的,延續釋迦牟尼佛的正法慧命,希望正法的燈火代代相傳,我們幹這個工作。不可思議的成就!不可思議的功德!事實上雖然如是,我們絕不執著,這些事情是我們本分的事情,應該做的事情。做好了,不居功;做不好,有罪過。做好了,你應該要做好的;做得不好,不應該!所以得辯才,才能教化衆生,才能夠傳道授業。
我們在大乘經教裏面,看到這些菩薩、阿羅漢、辟支佛,各個都是辯才無礙。沒有別的,先求根本智,圓滿後得智,無礙辯才就現前了。先求根本智的方法,認真的去斷煩惱,一門深入,深到什麼程度?深到明心見性,佛家一般講的大徹大悟,這是目標。悟之後,心純淨,心純善。什麼時候大徹大悟?自己可以能夠體驗得出來。還有絲毫不淨,還有絲毫不善,沒有徹悟;如果夾雜不淨不善,夾雜得很嚴重、很多,小悟都沒有,別說大悟。我們要真正想覺悟,要在心地裏頭,不善的不淨的要把它淘汰掉,成就自己的根本智;然後廣學多聞,成就自己的後得智,無礙辯才就現前了,這是我們走的一條明路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這一句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二0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