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成解脫」,六根互用。六根雖然能互用,六根的界限突破了,境界的那個量無量無邊,你能見什麼樣的程度?譬如阿羅漢,境界的這個量是一個小千世界,他的見聞覺知能見到一個小千世界,眼能見,耳能聽。在時間上講,阿羅漢能知道過去五百世,知道未來五百世,五百世之外,那就不是他的境界。菩薩的境界比阿羅漢高,他的量可以見一個大千世界,兩個大千世界,十個大千世界,百個大千世界,千個大千世界,萬個大千世界,都有量。《西遊記》寫的孫悟空神通廣大,要跟佛經這些說起來,跟阿羅漢比的話,孫悟空是小巫見大巫,他那個能力差遠了。如來果地才達到究竟圓滿,所以那個境界甚深甚廣,沒有人能知道。高境界的人知道低境界的,低境界的人不知道高境界的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譬如說中學生知道小學生的程度,小學生不知道中學生的程度。
「大福光智生菩薩」,他是以智慧、福德來顯示如來的境界,「遍法界甚深境界」,他從這個地方證得圓滿菩提。菩薩給我們什麼啓示?我們在這一條裏頭學習什麼東西?這個最重要。學習經教,要懂得它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個小段裏修法行事,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如何落實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這才得受用;如果不能,這個經教白學了。這一條很難,但是非常重要。我當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,我自己列了十個綱領,裏面就有一條修法行事。我把我這個綱領送給老師看,請老師給我改正。他看到這一條,給我講:難!這才叫真實受用,你學了不能落實,有什麼用處?這一條裏面,我們在這個地方一定要有心,要有這個求願,提升自己的境界。
怎樣把我們凡夫地位,提升到天人的境界?從欲界天人境界,提升到色界天人境界?無色界不要談了,那裏頭沒有佛法。從色界天人境界,提升到佛菩薩境界,超越了!但是菩薩名號裏給我們顯示這關鍵的所在,你要有福要有智,換句話說,你要把境界不斷向上提升。你從哪裏下手?提升你的大福,提升你的大慧,修福修慧,這個我們有一點門道了、有一點眉目了。境界是享受,真實的果報,我們常講過佛菩薩的日子,過佛菩薩的生活,真實的享受。福慧怎麼修?那你就一定要知道佛在經上常常講的布施。修大福,你要修財布施、無畏布施;修大智慧,你要修法布施,你要懂得這個。我們怎樣去落實?要真幹!盡心盡力的去做,不要怕統統沒有了,沒有了,好!沒有了省事,沒有了就歸清淨寂滅,就入佛的境界!有多少就做多少,不要放在那裏,放在那邊是錯誤的,我有這個力量,完全貢獻出來。
當然得有緣,實在講,緣很多,要你自己去結。緣也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條件,條件不成熟,可以創造條件。創造條件決不是攀緣,隨緣跟攀緣的意思不一樣,創造條件看起來好象也是攀緣,它不是攀緣。攀緣是求自己的利益,自私自利。爲自己的利益,那是攀緣,隨緣也是攀緣;沒有爲自己利益,完全是爲衆生的利益、爲社會的利益,攀緣也是隨緣,這裏頭的意思很深,我們一定要懂得。所以只要爲利益衆生、利益社會,可以創造條件來修這叁種布施。這叁種布施裏面,財布施不能少的,法布施更不能少;如果只有財沒有法,果報是叁界有漏的福報,不能真正解決問題。所以以財布施、以無畏布施爲手段,以法布施爲目的,這樣做,這就是菩薩在此地爲我們所暗示的,「如來遍法界甚深境界」,我們雖然沒有入如來甚深境界,方向正確,目標正確,確確實實是向著這個目標、順著這個方向走。
心量開闊,雖然眼前這個布施供養的對象是幾個凡夫,但是那個心量遍虛空法界。尤其是佛法裏面,我們在飲食有供養咒,還有形式上的施食。假如我們開個餐館,我們餐館一定是免費供應的,每天在中午、早晨、晚上一定都有施食,早晨是布施供養天神,中午布施供養諸佛菩薩,晚上施食布施供養鬼神,我們天天這樣做,做給社會大衆看。這是教育,孔老夫子所說,這種作法幫助社會風俗,移風易俗,民德歸厚。同時也讓大家在這一個示現裏面去體會到心量之大,知道尊敬天神、尊敬佛菩薩、尊敬鬼神,我們對于虛空法界一切衆生平等的尊敬,平等的供養,養成這一個思想觀念,養成這樣純厚的善心,這個重要。人能有這個心,面對一切衆生,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自然生愛心。大慈悲心從哪裏生出來?從這個地方生出來的。《論語》裏面雖然說「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」,我們把這一句用這個方法落實,所以道場免費供應餐飲是應當做的。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,我們怎樣教化衆生放棄自私自利,自己生活甯願清苦一點,節省一點來修福。
修慧呢?天天讀誦,研究討論,講經聽經不能少,這個事情天天要幹。道場確確實實是學校,上下午、晚上都有科目、都有課程。現在年輕講經的法師多了,這個道場講經不休息,一堂課一堂課接著上。我們要想到聽衆,聽衆的興趣不一樣;譬如像學習經典,有人喜歡聽《華嚴》,有人喜歡《法華》,有人喜歡《楞嚴》,有人喜歡《地藏經》,天天開課。排定時間,時間怎麼定、課程怎麼開?完全看聽衆,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喜歡哪一門功課的,先可以來報名。我們知道哪一門功課有哪些人喜歡聽,他有多少時間,一個星期能夠幾次來學習?順從他們,我們這不收費用的,免費的。道場大,講堂多了,我們可以開辟幾個教室,真的把這個社會教育辦起來。比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,那我們享福就太多了。釋迦牟尼佛上課在大樹底下,露天;我們現在有講堂,講堂裏還有冷暖氣設備,我們要不肯幹,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做的是什麼示現?
所以人要有善心、要有善願,佛菩薩加持。我們做佛法的事情,佛法的事情就是覺悟衆生的事情,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好事,當然有諸佛護念,有諸天善神保佑,我們說叁寶加持、善神保佑。認真努力去做,只要盡心盡力,只問耕耘,莫問收獲,一定會做出成績。這個成績肯定會有廣大深遠的影響,這就要說到二十一世紀的佛法是怎樣一個形式?我們要能夠想得到。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代,是做出這樣的形式出來,今天我們形式雖然不一樣,精神沒有兩樣,決定是舍己爲人,決定是嚴持戒律,歡喜吃苦。我們自己歡喜過苦日子,希望別人的生活都比我們好,我們看得歡喜,我們不會嫉妒,我們決不會感覺到難受。一定要學佛菩薩,這境界不相同,是你的慈悲、是你的智慧所達到的程度,這個程度就是你的境界,你修行的境界,你所證得的境界,你受用的境界,也就是你享受的境界,這不是同等境界。不是比你高境界的他不了解,他不能覺察。跟你同等境界的人,他懂得,他一看,或者聽說,他曉得,比你高的境界知道,看得很清楚。
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學習,具體落實。這個風氣一開,好!許許多多有智慧有福德的人,把他們提醒了,他們也照做,那就好了。這就古人所講的「但開風氣不爲師」,我們開風氣,我學佛確實是走的這個道路。講經的風氣是李老師帶動的,本來在臺灣也沒人講經,這些老法師有德行、有學問的,到臺灣之後,每年大概有一兩次講經的法會,不是天天講。大概一個法會,短的一個星期,長的一個多月,都講這些經典,一年這一個道場大概有一兩次,平常還是以經忏法會爲主。唯有臺中蓮社,倡導長期講經,幾十年不中斷。不過他的講經,不是每天講,一個星期一次。李老師在臺中主要的有兩個道場,一個是「慈光圖書館」,一個「臺中蓮社」。「臺中蓮社」每逢星期六講經,「慈光圖書館」每逢星期叁講經,那教學是另外的事情。一個星期一次,幾十年不中斷,所以他時間固定的。大家都知道,星期叁想聽經,到「慈光圖書館」;星期六想聽經,到「臺中蓮社」。一個道場天天講經,講經的人要多才行,如果是一個人就難了。
像現在我們在新加坡這些年辦培訓班,培訓班培訓的同學能夠講經,講得都不錯的,大概有叁十多個人。我們不必要這麼多,這一個道場,能夠有五、六個講經的,一個人講一天,這一個星期天天都有講經;能夠有十個老師、十個講經的法師,那就很熱鬧了。我們就可以開辟兩叁個講堂,確確實實可以分上午班、下午班、夜晚班,接引不同的大衆,可以開不同的經典,讓大家進不同的教室。聽衆叁個、五個不算少,一百兩百不算多。課程一定要知道多元文化,所以雖然我們是學淨宗的,如果有人學其他宗派的,我們的條件夠,我決定開放。像現在我們這個道場太小,條件不夠,假如「香港佛陀教育協會」有這一整棟的大樓,十幾層,那條件就夠了。我們在此地,除淨宗課程之外,可以開華嚴宗的,可以開天臺宗的,也可以開禅宗的,我們請這些有修有學的大德到這邊來弘揚正法。
心量一定要拓開,才有真實功德。而且一定要與當地不同的宗教常常往來,往來愈密切愈好。爲什麼?這是社會和諧、社會安定一個很重要的力量。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真正能夠和睦相處,像一家人一樣,確確實實做到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,絕對沒有毀謗,道不同而不相悖。爲什麼教不同?就像吃東西一樣,各人口味不一樣,我歡喜吃甜的,他歡喜吃辣的,我們不能作對頭,那就錯誤了。我喜歡吃甜的,我也尊重他喜歡吃辣的,他到我這兒作客,我一定做辣的東西給他吃,供養他,這是對的,這樣社會才能真正做到和諧,社會才真正能夠安定繁榮。不能說只有我的好,別人的不好,這個錯誤。我好,他也好,你也好,各個都好。這我常常用比喻來講,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族群,就像我們一個身體不同的器官,我們佛教是眼睛,基督教是耳朵,伊斯蘭教是鼻子,如果說我佛教第一,他們都不行,那就是我眼睛很好,是第一,鼻子耳朵都壞了,你生病了,嚴重那就要命了。怎樣身體健康?我眼睛第一,耳朵也第一,鼻子也第一,每一個器官都第一,健康!社會健康,國家健康,世界健康,這地球健康。
所以彼此不相容,就是生病,這個病嚴重,不是小病。現在這個病確實非常嚴重,從哪裏救起?從我們本身救起,我們今天明白這個道理,還有很多人不明白。我們明白,我們就要做,我們熱誠去愛護不同的宗教,我們真誠尊敬不同的宗教,愛護不同的族群,我們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們,我們帶頭,從我們做起。慢慢他們會覺悟,他們會明白,這個作法決定得到社會善心人士的鼓勵,「德不孤,必有鄰」。有人贊歎,有人贊助,甚至于有人歡喜,參與我們一同來做,爲廣大社會服務。不分國籍,不分族類,不分宗教,真正是以平等心、清淨心、大慈悲心來幫助衆生破迷開悟。破迷開悟之後,他自自然然斷惡修善。所以斷惡修善不需要教,不需要勸,不需要勉勵,自自然然的事情。再進一步,幫助他們提升超凡入聖,希望生到天堂,必定可以滿願;希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也必定能幫助你滿願,這樣才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。遍虛空法界,記住,下手處要懂得修大福德、修大智慧,「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诃薩」的教誨,我們才能真正落實。好,這一段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五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