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一六卷)
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同生衆,異名菩薩偈頌:
【爾時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诃薩,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菩薩衆莊嚴海已,即說頌言。】
這一段是說偈儀,意思跟前面所講的沒有兩樣,這是經中一再的提示我們,要修謙德,要謙虛,要禮敬。菩薩即使是在等覺位教化衆生,做種種示現、說法,都承蒙諸佛如來加持,所以必定有『承佛威力』這一句。對于一切菩薩衆,一定是具足誠敬,真誠的恭敬,所以也必定有『普觀一切菩薩衆莊嚴海』。這個境界都是遍虛空法界,所以用「海」來形容。第一首:
【諸波羅蜜及諸地,廣大難思悉圓滿,無量衆生盡調伏,一切佛土皆嚴淨。】
向下這十首偈,與十普菩薩性質相同。他們所修的雖然是一個法門,但是一定融通一切法門,所以在偈頌裏面就不會結歸到哪一個人,像前面十普菩薩一樣。因此,在這裏就很明顯的看出華嚴境界。前面我們曾經說過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,長行裏面這屬于行布,偈頌裏面就是圓融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在這些地方非常明顯的顯示出來,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,在這個當中學習。
海月光菩薩,所修的法門是「出生菩薩諸地諸波羅蜜教化衆生,莊嚴佛土」,在偈頌裏面都很明顯的顯示出來。『諸波羅蜜』在《華嚴》是將六波羅蜜展開,說成十波羅蜜。波羅蜜這個名詞是梵語,含的意思也很多,在古時候翻經的把它翻成「到彼岸」;到彼岸,印度人有這個意思就稱波羅蜜,中國古時候也有這麼一句話,我們中國不說到彼岸,說「到家了」。這個到家就是圓滿成就、圓滿成熟,或者說他的手藝,這個手藝到家了、純熟了。無論是什麼工作,只要做到很圓滿,大家都會用這個話來稱贊你,燒個菜燒得很好,你功夫到家了,所以波羅蜜在印度是很普通的一句話。
在佛法裏面也用這個,布施,布施這一樁事情你做到非常圓滿,做到究竟圓滿,一絲毫缺陷都沒有,就稱爲布施波羅蜜。持戒,這講守法,你做得非常好,就稱爲持戒波羅蜜。下面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這是通常講的六波羅蜜。《華嚴》再從般若裏面開出來,有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這後面四種,總而言之都叫做善巧方便,是屬于後得智,無所不知。般若波羅蜜,就代表根本智。就是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般若波羅蜜代表無知,後面這四種叫無所不知。所以一般大乘經上講的六波羅蜜,並沒有欠缺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十波羅蜜,也沒有多出一條來。講六波羅蜜,《華嚴》後面四波羅蜜,都在般若波羅蜜裏面。這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開合,展開來是十句,合起來是六句,意思不增不減。《華嚴》用十代表大圓滿,所以每一法它都說成十法,就是連這一個團體,參與大會的團體,這一百七十多個不同的族類,代表的人物也都用十個人,用十來表圓滿,我們懂得這個意思,這個話就好講了。
「諸波羅蜜」就是講十波羅蜜。『及諸地』,「地」是地位,地位是屬于境界,就是說你的智慧、你斷煩惱的功夫,達到什麼樣的程度,這就是講地位。在此地因爲他們都是屬于等覺菩薩,這個「地」當然是指十地菩薩。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,我們平常也稱它做十一地,這是菩薩的地位。修行到某一個程度、到某一個境界,稱它初地、二地、叁地到十地,十一地就是等覺。『廣大難思悉圓滿』,圓教地上菩薩的境界確實真的是「廣大難思」,不要說是地上,就是前面的叁賢位,他們的境界不但我們凡夫不能了解,就是四聖法界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也不知道。這樣的境界,海月光菩薩他們這些人都圓滿了,十一地菩薩地到頭了,再往上提升一級,那就是圓滿的佛果,究竟佛位,所以稱它做「廣大難思」。智慧成就了,地位成就了,「諸波羅蜜」是講他修行功夫成就了。這個時候,他的事業就是教化衆生、莊嚴佛土。教化衆生是弘法,莊嚴國土是護法,弘護是一不是二。
『無量衆生盡調伏』,這個境界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裏面九法界衆生,都是菩薩教化的對象。佛在經上講,一尊佛、某一個菩薩教化區是有一個什麼範圍,給諸位說,這種說法是佛陀方便說,爲什麼?教初學的。初學,這個觀世音菩薩你看都在中國,在中國普陀山教化中國人,靠普陀山愈近的人,就覺得跟菩薩愈親切,用意在此地。四大菩薩都在中國。其實四大菩薩教化的對象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佛陀教導凡夫,凡夫總有個親情沒有斷,讓你對于諸佛菩薩生起親情,你會非常尊敬他、非常歡喜他,你才樂意接受他的教訓。如果這個人,你討厭他,不喜歡他,不願意親近他,他有再好的東西教你,你也沒有辦法學習,這些都是屬于善巧方便。這些善巧方便我們要學、要會用,統統應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。尤其要懂得應用在你的工作行業裏面,利益無量無邊!
佛陀用這些方法,讓我們這些凡夫對諸菩薩産生親切之感,所以常常想到這個道場去朝拜,我們中國人講朝山。從前朝山功德確實非常殊勝,爲什麼?道場裏面天天有講經說法,不僅是這些規矩,規矩是屬于戒律、威儀,調身的。你這個身體,從前在俗家在家裏面,放逸隨便,到菩薩道場這邊來了,一切都要守規矩,不許可你放逸,所以這是調身,懂得怎樣約束自己言行。還要聽經,每天在講堂裏面聽經上課,調心!你對于宇宙人生,甚至于對你的家庭事業,有許許多多的疑惑困難,這一聽經就化解了,就把你這些疑難雜症全都解除了,這是好事,所以那個朝山真有利益,真能得到東西!就等于說參加這個訓練班,去接受短期訓練,你在山上住一個星期,你接受一個星期訓練;住兩個星期,接受兩個星期訓練,這是好的。
所以南洋的佛教,像泰國就有短期出家,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,現在還有婦女,短期出家不必剃頭,目的在哪裏?接受佛陀教育。要用現在社會一般的人來看,接受佛教道德教育。家庭裏頭現在沒有了,學校裏面現在也沒有了,所以道德教育只有到佛教寺院裏面去修學。可是現在一般佛教的寺院,在中國在外國,經典的教學已經沒有,大概只有一些少數的佛學院;日本、韓國有佛教大學,這裏面有一些法師大德們在這邊傳授經教,而一般寺院裏頭看不到了,這個很遺憾!什麼時候所有寺院道場都能夠恢複到教學,也不疏忽規矩,解行相應,佛教就興旺起來了。諸位如果細心去看中國曆史,佛教興旺的那個時候,國家強盛,社會安定,人民幸福,爲什麼?崇尚道德。人人持戒,人人守禮,自自然然不犯過失,不做犯法的事情,這是教育的成就。
至于莊嚴國土,『一切佛土皆嚴淨』。怎樣莊嚴佛國土?一定從本身,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「如教修行」。如教修行是真正莊嚴一切諸佛國土,是真正供養一切諸佛菩薩。如果不能夠依教奉行,全都是假的!我們在佛前供養香花水果,這是一般人講莊嚴道場,只有形式,沒有實質;甚至于建造殿堂,塑造佛菩薩形像,都是屬于形式上的莊嚴。這些莊嚴具有沒有作用?有作用,作用很大,叫一切大衆見到這個殿堂、見到這些形像,把佛法的種子種下去了。我們常常聽人講,佛經上的「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」,我們念一聲佛號,念一聲菩薩名號,凡是聽到的人,阿賴耶識裏頭佛的種子種下去了,這是好事情!一曆眼根也一樣,所以佛菩薩莊嚴的形像,人家看到了,佛種子種下去了。這個造像或者是畫像,畫得非常端莊,人看了之後,就很想仔細看看、多看看,加深他的印象,使這個種子産生力量,用意在此地。這是幫助佛接引衆生,這是好事情。
如果我們做這些事情,心裏頭有求願,我們世俗人常講許願,這就變成福德。如果歡喜做這些事情,自己沒有求願,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做這個事情就變成功德。功德跟福德,事上是完全相同,沒有兩樣,用心不一樣,果報不一樣。功德裏面必定有福德,福德裏面沒有功德。功德可以幫助你了生死脫叁界,幫助你提升境界;福德不能,福德只能感受福報。你莊嚴道場,喜歡做這些事情,布施錢財,你將來得財富的果報;你親手在這裏面繪畫雕塑,布施你的智慧,布施你的才藝,你得聰明智慧的果報。什麼樣的因,他得什麼樣的果報。功德就不一樣,功德可以提升你自己的境界,確確實實幫助你破迷開悟,確實能幫助你煩惱輕智慧長,這就是提升自己境界。
這都是外面形式上的莊嚴,不是佛教導我們莊嚴的本意。莊嚴的根本意,是要把自己修成佛菩薩的樣子。怎麼修成?你的心跟佛的心一樣,佛是什麼心?佛是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。我們努力去學習,把我們作凡夫那種虛僞的心放下,改成真誠的心,這叫修行;把我們染汙的心放下,學佛的清淨心;把我們貢高我慢、自以爲是的心放下,學佛菩薩的平等心;把迷惑顛倒的心放下,學佛菩薩的正覺心;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下,學佛菩薩的慈悲心,仁慈博愛。這叫修心,這叫從根本修。讀誦大乘,開佛的智慧;嚴持戒律,學佛的行持,佛的口、佛的身沒有過失,不造罪業,不害衆生。這樣真正學佛,我學釋迦牟尼佛就像釋迦牟尼佛,我學阿彌陀佛就像阿彌陀佛,學觀音菩薩就像觀音菩薩,學地藏菩薩就像地藏菩薩,這才是「一切佛土皆嚴淨」,「無量衆生盡調伏」,這個作法就對了。第二首:
【如佛教化衆生界,十方國土皆充滿,一念心中轉*輪,普應群情無不遍。】
這是教化衆生,我們要學,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『如佛教化衆生界』,「如」是像,我們要像佛一樣教化一切衆生。那我們想一想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他老人家的用心,一片真誠清淨慈悲,對一切衆生平等的教導。這個平等諸位要知道,他的真誠心平等,清淨心平等,慈悲心平等,他教學的內容不平等。爲什麼?衆生…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