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十五卷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意思就像大夫醫生給病人治病一樣,醫生給你診斷,開幾味藥給你吃,吃了病就好了。絕對不是說,把藥鋪裏頭所有的藥統統抓來吃,不管你害什麼病全部抓來吃,必死無疑,哪有這種道理?叁藏十二部這一部《大藏經》,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,就像藥鋪裏全部統統都有,你要整個都吃了,必死無疑,你還會有救嗎?所以諸位要曉得,藥物能害人,佛法能害人,害法身慧命,害死人。我往年在李老師會下,跟同學們談到這個問題,我就這個說法,同學們聽了不服氣,去問老師,老師說:對!沒錯。

  法要契機,我們只能學一門。佛在經上,講經說法都有當機的人、啓請的人,那個人一聽他就開悟了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佛說一切經不是爲我說的,是爲當時許許多多不同根性人說的。我是什麼根性?我在一切經當中,我應當選哪一種?就好比說,大夫他看過很多人病況,處方一大堆,堆在那個地方;現在大夫不在家,我們自己生病,怎麼辦?一定要從他那些處方裏面去觀察,哪一種比較適合于自己。吃錯了,不但沒有好處,有害處,哪能夠隨便吃藥?

  到今天末法時期,誰是善知識?誰能夠代替我們選擇法門?做末法衆生的擇法眼?找不到這種人。我們接觸善知識的時候,我們真的說都打了很多問號。所以親近一個老師,過幾天就變心了,還有比他更高明的,他不見得正確。一生當中都是猶豫疑惑,怎們能成就?世尊大慈大悲,知道我們末法時期衆生的狀況,所遭遇的困難,所以他在《大集經》裏面,就明白給我們開示,指導我們一個方向原則,他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像法時期禅定成就,末法時期淨土成就,這是指出一個大方針、大方向。

  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,我們遵守佛陀的指示,專修淨土法門,這就不會錯了。淨宗的經論少,比起任何一個宗派,我們依據的典籍分量少,少容易受持。但是我們知道,淨宗第一部經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是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,這是很特別的一個法門。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從來沒有重複講過,唯獨《無量壽經》是重複講。根據現在留下來的資料,可以證明至少他講過叁次,可能更多;多次宣講,這個法門就特別重要了。所以集結經藏也是多次集結,傳到中國來十二次的翻譯,非常可惜這些譯本,十二種譯本有七種失傳,現在保留下來在《大藏經》裏面,我們可以看到的五種。五種譯本裏面內容大同小異,可是不同的這些部分都非常重要,幫助我們斷疑生信。

  所以經典,佛說法這些經典,它目的之所在,我們要明了。淨宗叁經,叁經的義趣不可以不知道。《無量壽經》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西方淨土,說明書,說明西方世界緣起,怎麼來的?西方世界的曆史,阿彌陀佛建立西方世界的理論基礎與事實真相,阿彌陀佛建立這個淨土目的之所在,以及他的成就,是做一個全盤介紹說明。使聽到的人生起向往之心,發願求生,他的目的就達到了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補充說明,這裏面最重要的有叁點、叁個補充。第一個是理論上的補充,《觀經》上講,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,這是理論上的補充。第二個補充是品位的詳細說明,《無量壽經》只講叁輩,說得簡單,《觀經》裏面講九品,就講得詳細。第叁種是講方法上的補充,《無量壽經》講的方法,只說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另外教給我們修褔,說得簡單;《觀經》裏面講十六觀,是方法,觀想念佛、觀相念佛、持名念佛,說得很詳細。持名是第十六觀,擺在最後,最後就是最重要的,這是佛說經的一個慣例,好戲擺在後頭,這壓軸戲,最契一切衆生的機宜。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,普度一切衆生,真正達到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;上度等覺菩薩,下度地獄衆生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所以是補充說明。小本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完全是勸我們發願求生。這經不長,世尊在裏面四次的勸勉,真是苦口婆心。所以我們認識這叁經的性質,叁經是一貫作業的。

  現在有一些同修懷疑會集本,這是錯誤的。佛法要建立在清淨信上,有疑就是大障礙。這經是介紹的,介紹目的是幫助你起信發願,目的就達到了。如果沒有會集本,必須要讀五種原譯本,很好,能讀五種原譯本不太好了嗎?如果你覺得五種原譯本太煩了、太複雜了,古大德給我們做出這個工作—會集。第一個會集是王龍舒居士,王龍舒居士的本子收在《大藏經》裏頭,能夠收入《大藏經》就是古來祖師大德公認的,沒有錯誤,才能夠收入。不像現在,隨隨便便可以把經放在《藏》裏,在從前不可以的。從前這個經入藏是帝王批准的,帝王根據什麼來批准?根據當代的高僧大德推薦,他們大家認同,這才能入藏,不是一個容易事情。這就說明會集沒有錯誤,會集是應當的,他會集圓滿不圓滿,那是另外一樁事情,這就是說明可以會集。正如同我們如果給人家介紹西方淨土,我們沒有會集本,我們可以把五種本子攤開,這個本子裏擇一段,那個本子裏擇一段,跟大家講也行,不是不行。我只要把它講成一貫,講得很有體系,讓人家聽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生起信心、生起歡喜心,那不就成就了嗎?

  至于淨土的修行方法,那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。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然後對于這個會集本才能夠生起信心,決定沒有懷疑,懷疑是我們自己把這個利益失掉了。如果你真的有懷疑,也沒有關系,你就不念會集本,甚至于不念《無量壽經》,你就專依《阿彌陀經》修學,決定往生。我們要不要否定會集本,排斥會集本?我們沒有這個膽子。假如會集的人,這假設,夏蓮居要是觀音菩薩再來、阿彌陀佛再來,我們豈不是造了大罪過?所以做學問、讀書的態度,可以存疑不能否定,不可以下斷語,我們打個問號放在那裏,暫時不去求證可以。我們舍棄這個法門,我們還有《阿彌陀經》、還有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不可以謗法。他到底是什麼身分,示現在這個世間,我們不知道。依照這個會集本修學,從這個會集本裏起信心的人很多,確實它比原譯本方便好讀,容易懂,從這個地方生起信心。由此可知,毀謗、否定,這個人不是愚癡,就是別有用心。

  由此可知,師承重要,我跟哪一個老師學,這個老師對于我要負完全責任。我修學有錯,將來不成就,他墮阿鼻地獄,所以師承關系大。我老師指示我這個法門,別人說這個法門不對,我跟誰學?這是關鍵。你是不是否定你老師,換個老師去另外跟一個老師學,那也行。現在師承沒有了,困難就來了,在從前,這種事情很少發生。我們一生跟定一個老師,我對于老師有信心,老師對我負責任,我只聽他的,信心就不會動搖。在以往學生沒有開悟,是決定不能聽別人說話的,爲什麼?怕信心動搖,開悟之後,那就不要緊。開悟之後,你有能力辨別真妄、辨別邪正、辨別是非,到這種程度,老師就把你放出去參學;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你什麼都可以聽,什麼都可以接觸。你沒有定力、沒有智慧、沒有辨別的能力,老師一定管得很嚴,不讓你接觸,一接觸就毀了你。所以什麼人是一個好的學生?能夠接受老師的教誨,這好學生。對于老師陽奉陰違,老師怎麼能教?所以不許你多聽、不許你多看,保護你的清淨心,成就你的戒定慧,沒有別的,這種苦心現在做學生的人體會不到。現在年輕人受這些邪知邪見的薰染,我常講四弘誓願前面兩條不要了,從哪裏學起?廣學多聞,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,前面兩條不要,他怎麼會成就?所學的邪知邪見,心地被汙染,精神被汙染,思想見解被汙染了,佛菩薩來都沒有辦法把你洗刷幹淨。

  我們在大乘經裏面深深體會到,諸佛菩薩對于一切,特別是苦難衆生,那一種關懷愛護真正是達到極處,有幾個衆生能體會、能懂得?衆生雖然不能體會,有的時候還冤枉佛菩薩、毀謗佛菩薩,佛菩薩的慈悲心沒有減一分,這是了不起,還一樣的愛護,還是一樣以種種善巧方便來幫助衆生、來誘導衆生。因爲衆生如此經所說,剛強難化,邪見邪行,不知道回頭、不知道改過,諸佛菩薩應化在其中委曲婉轉在誘導,我們凡夫眼睛裏用盡心思,這種恩德無與倫比。無論是在道理上、在方法上、在境界上,都是極其善巧方便,我們展開經卷讀這些經文要能體會到。

  這部經上顯示出地藏菩薩、文殊、普賢、觀音皆是真善知識。特別是在這一會教導初學,給我們說這一些罪苦之事,果報的狀況,目的是教我們相信因果,相信善因善果,惡因必定有惡報。我們經過這一個提醒,然後再冷靜觀察我們現實的社會,你就能看出來果報原來就在眼前。你看看你們自己的親戚朋友,自己所熟悉的人,太明顯了,而且非常快速,年年都在那裏變化,都在那裏轉變;這個轉變你細觀察,原來就是因果。種善因的人心善行善,他年年還都不錯,生活環境愈來愈好;心惡行惡,仔細觀察一年不如一年。現在看比從前看速度快多了,以前報,報得沒這麼快,現在是一年跟一年不一樣。甚至于你要有能力、有智慧觀察,月月不一樣,報得太快了。只有明白因果這個道理與事實,才可以進入佛法,你才會相信佛所講的,才能夠接受,才能夠依教奉行,終極的目的在此地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佛菩薩不接受任何報酬,決定沒有名聞利養,我們對他恭敬是表我們自己一點感激之心,佛菩薩並不要求我們對他恭敬,沒有這個念頭。請看底下這段經文:

  【地藏答言。仁者,我今承佛威神,及大士之力,略說地獄名號,及罪報惡報之事。】

  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學習,現在的人多半是狂妄自大,學別人的東西還不肯承認,還要罵別人,這是我的,不是他的,這有罪過。你看地藏菩薩,地藏菩薩是何等人物?我們看看這個法會,法會在前面大家看到,十方諸佛都來參與這個法會。這些佛是什麼人?過去生中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,學生各個都成佛了,他老人家還在作菩薩,了不起。他是不願意成佛,要成佛是太簡單了,應當早就成佛,他應…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十五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