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十六卷)

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十六卷)

  淨空法師主講

 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

  請掀開《科注》卷中第四面,第二行的經文:

  【有大地獄,號極無間。又有地獄,名大阿鼻。】

  昨天介紹到這個地方,這裏面的意思甚深甚廣,詳細說實在是說不盡。可是重要的我們要了解,什麼原因造成地獄?爲什麼會在這裏面受這些苦報?這一點非常重要。《地藏十輪經》上說五逆罪爲最極惡,五逆後面還會詳細說明。這是殺父、殺母,父母恩德太大,我們的生命得自于父母。如果我們能夠細心觀察,父母照顧嬰兒小心謹慎無微不至,從出生大概到叁歲,小孩不能離開母親的身邊,時時刻刻受母親的關懷保護,才不至于傷害性命。而父親,現在做父親的人,對子女所盡的責任不及古人,古人做父親的不但是童子要教,嬰兒要教,母親懷孕的時候就要教,胎教,這才盡到做父親的責任。所以父母恩德之大,在世法裏頭沒有能夠相比,不知道恩德,不知道報恩,還要加以殺害,這罪極重,墮極無間、墮大阿鼻。

  第二種罪業是殺阿羅漢,阿羅漢是修行證果的聖人,人天師範,世間真正的福田,他所在的地方爲一切衆生種福。你殺阿羅漢,就是把衆生種福的福田毀掉了,這一方人都沒有福報,所以罪就重了。所以殺阿羅漢,不是對阿羅漢一個人結罪,不是對他結罪,是對這一個地方衆生來結罪,這罪就重了。現在世間有沒有阿羅漢?應真的羅漢我們相信一定有。佛菩薩化身在世間都很多,哪裏說沒有阿羅漢?但是我們凡夫不認識,你想找阿羅漢來殺也找不到。可是有等流的罪,等流是跟他相等的罪,相等的罪是誰?善知識。在這個地方上有德行、有學問,又能慈悲教化一方衆生,殺害這種人等于殺阿羅漢,這罪就很重。不但不可以殺害,連毀謗的罪都不輕,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。可是世間有一些無知之人,對于善知識有意無意産生一些毀謗,無意是無知,有意那是別有用心;別有用心裏面嫉妒是占一大部分。現在還有一些人有些策略,如何在社會大衆提高自己的身分,提高自己的知名度,提高自己的聲望,用什麼方法?哪個地方很有名、得大衆景仰的,把他批判、把他駁倒,他就上來了,這是別有用心,造作的罪業都是無間地獄、阿鼻罪業。這是心裏面懷極重的邪惡,他不怕因果報應,爲了眼前的名利,眼前一點的利益,敢造這一種重大的罪業,這是無間地獄的業因。

  第叁種出佛身血。佛現在不在世,有等流之罪,就是以惡心破壞佛的形像,無論是泥塑的、木雕的,或者是金屬鑄造的,或者是彩畫的,畫的這些佛菩薩形像,是以嗔恨的心把他破壞,這罪就是五逆罪。如果說無意的?無意的損壞是過不是罪,那很輕,是無意的,忏悔行,通忏悔;惡意的是不通忏悔。

  末後一條破和合僧,就是破壞僧團。和合僧僧團實在是非常不容易見到,這裏頭也有等流罪。破壞別人的信仰,破壞別人的願心,破壞別人的修學,等于破和合僧的罪,這罪都是非常非常之重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這裏頭也有有意跟無意,都必須要揀別,有意是惡意,無意是對于這些理論與事實真相,沒有透徹的了解。譬如經上常講的自贊毀他,自己贊歎自己修學的法門,與自己修學不同的法門任意毀謗,也是這一類的罪業。現在在世間許多處所我們聽到,這一些造作罪業的人,造作罪業之事。我們必須要了解,佛菩薩說法是應機而說,所以佛法沒有定法。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佛不但無有定法可說,佛也無法可說;甚至于說到極處,如果有人說佛說法,就是謗佛。

  說到這個地方,佛這一些開示我們要細心深入去體會,然後你就不會造謗法之罪,你就不會造了。因爲他是應機施教,我的根性跟你的根性不盡相同,就是同修淨土法門,同念阿彌陀佛也不完全相同。怎麼說?我喜歡追頂念佛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一句一句接一個,他喜歡慢慢的念,阿彌陀佛,這兩個人就不一樣,兩個人都能往生。這個人說我這個念法正確,你那個決定錯誤,那不是打架嗎?不一樣,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同樣是害病得感冒,醫生給你處方,當然藥大同小異,也有不一樣,你吃這個藥吃好了;看到你那個藥方上有一兩味不對,錯了,你就批評他,他的體質跟你體質不相同。同樣是一個處方,同樣是一個醫生,給我的分量、給你的分量不一樣,給我用叁錢,給你用四錢,那你兩個還要打架?到底哪個對、哪個不對?體質不一樣。佛講經說法度衆生就像這種情形一樣,所以你要說這個對、那個不對,你就謗佛、謗法、謗僧。爲什麼?一切經是佛說的,你謗佛;你隨便批評經典,拿著這部經批評那部經,拿那部經批評這部經,謗法;依照經論修行證果的人,這是僧。你任意批評,毀謗叁寶造無間罪業,造這個罪,這都是愚昧無知。我們要明了。

  祖師大德們,我們看到他們注疏裏面有批評,我們敢不敢學?不敢學,他批評是有對象,應機而說的。你們聽過宗門的公案,南泉斬貓,你能學嗎?你能看到貓殺掉它,看到狗也殺掉它,你可以幹嗎?丹霞可以把木頭佛像劈開來燒火,你也可以幹嗎?他爲什麼那個作法,他有當機者,他這個舉動能令那個人開悟作佛,所以他不犯罪。我們要把佛像劈開來燒火,我們是犯破佛身血的重罪,他不犯。他是何等人物,我們怎麼敢幹這種事情?所以這是一定要懂得。過去學佛有師承,等于說我們學佛有了保障,就好像嬰兒、兩叁歲的小孩有父母照顧。現在學佛沒人照顧,兩、叁歲的孩童造些什麼事情,死活他都不知道,遇到危險、丟掉性命他自己不曉得。現在我們學佛的人就像這種情形,你說多可怕!

  佛了解末法衆生的狀況,知道末法衆生的苦難,所以慈悲到了極處,對末法衆生有特別的開導,《大集經》裏面教給我們,末法衆生淨成就,這是一個重大的開示。我們生在末法時代,我們學佛選擇哪個法門,佛講的淨成就,我們選擇淨土法門,這是尊佛的遺教。佛又有四依法垂訓後人,讓我們不至于走錯路,沒有善友照顧,我們遵守四依法決不會走錯路。第一個“依法不依人”,法是經典,一定要以經典做依據,經是佛說的。

  第二個教給我們,“依義不依語”,這一句非常重要,爲什麼?避免後人對經典的爭論。佛知道經典會流通全世界,一定要依靠翻譯,同樣是一部經,同樣是一個梵文原本,翻譯的人不一樣,裏面的字句意思當然就有出入。譬如我們現在看到《金剛經》的譯本,《大藏經》裏面《金剛經》有六種不同的譯本,我們現在大家所念的都選鸠摩羅什。六種譯本諸位對照來看,裏面的文字不一樣,意思大同小異,到底哪個翻得對,哪個地方翻錯?這不是又麻煩了。所以佛教我們依義不依語,這就好,意思對就行了,話多說幾句、少說幾句沒關系。翻譯用這個字、用那個字也沒有關系,只要意思對就行了,避免許多的爭論。特別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到現在九個本子,五種原譯本,叁種會集本,還有一種節校本,彭際清的。我們懂得依義不依語,這個爭論就沒有了,不必堅持哪一家。我們自己修學,可以堅持一個本子,但是對于其余的本子決定是尊重,決定沒有批評;我們沒有資格批評,沒有能力批評。所以佛這四依法,多重要!

  第叁,佛教給我們,“依了義不依不了義”。什麼是了義?這一生決定可以成佛,這是究竟了義。最低限度要在這一生當中,超越六道輪回才算是了義。如果你的修學,你在這一生不能夠超越叁界六道,還要搞六道輪回,你學的就是不了義;無論修得怎麼好,你不能出離六道輪回。不能出離六道輪回,換句話說,你就決定免不了叁途果報,一定的道理,所以就沒有成就。要想脫離六道輪回,大小乘經論都是一個道理,要斷見思煩惱。你能斷得了嗎?見思煩惱歸根結柢一個總原則,破我執,你對于世出世法還那麼執著,行嗎?不行,這是諸位都清楚的。破執著你就出叁界,離分別你就出十法界,把妄想斷幹淨你就成究竟圓滿佛。這個大道理在,大乘經典裏面佛說得太多了。佛說出我們的病根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諸位想一想,這個東西我們有沒有?這是不能不明白,一定要依了義經。

  今天講了義,不但了義,要究竟了義。往生經,現在就是講淨宗的五經一論,叫往生經,究竟了義。這六部經論,隨便以哪一部都能成功,都能夠超越叁界、超越十法界,往生西方淨土,真正不可思議。可是你依任何一部經不要懷疑,現在有人依《無量壽經》,懷疑夏蓮居的會集本,他要老實念佛能不能往生?能往生,生到邊地疑城,這經上講的。你還要真念,真相信阿彌陀佛,真相信淨土,你對于這個經會集本有懷疑,生邊地疑城。所以我們爲什麼幹這種事情?你對這個本子有疑,你不依它就好了,這九種本子裏面你依另外的本子,可以。甚至于說不依《無量壽經》這個本子,你依《阿彌陀經》也行,本子這麼多,任何一本依靠它都能往生。但是對于其他的本子決定不懷疑,免墮邊地疑城,這對自己有大利益。可是聰明的人、有智慧的人、有福德的人他心裏明白,淨宗念佛這個法門在這些年當中,爲什麼能夠普遍弘揚到全世界,這麼多人生起信心,發願念佛求生淨土,是哪一個因緣促成的?夏老居士這個會集本促成的,這是事實。

 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事實,你要想毀謗這個本子,你造的罪業大概就是阿鼻地獄,你還能躲得過嗎?你念佛能往生嗎?不可能。爲什麼不可能?業障習氣太重。雖念阿彌陀佛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一絲毫都沒有斷,還犯嚴重毀謗叁寶的過失。先墮地獄,地獄罪報受滿之後出來也許再遇到緣,阿賴耶識裏面還有阿彌陀佛的種子,接著再幹。這個事情說起來不希奇,我們在過去生中也幹過,我們也墮過地獄,受過無量劫的災難,那個罪受完了,這一生才得人身,遇到這個法門。想想從前幹的傻事,吃的那些苦頭,心有余悸。現在我們回頭了,我們明白了,再不幹傻事。所以在現前無論毀謗我的人、侮辱…
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(第十六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