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八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。未來佛,未來佛是一切衆生。所以供養叁世諸佛當中,統統都要照顧到,我們的緣才真正殊勝。供養過去佛、現在佛怎麼供養法?你要懂得,只有一個方法,「如教修行供養」。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最後一段給我們說出來了,「如教修行是真供養」。對未來佛,那是一切衆生,這個我們知道,財、法、無畏這叁種供養我們都要做。一定要知道,我學佛了,我現在明白了,不迷惑了,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就是來修供養的。換句話講,諸位更容易體會,我這一生到世間來是爲一切衆生服務的,一切衆生是未來佛。我把世尊教導我的盡可能的落實,就是「上供諸佛,下供衆生」。

  

  《華嚴經》普賢法裏面沒有布施,只有供養。爲什麼?普賢心是平等心,衆生跟佛平等,所以用供養不用布施。一般菩薩沒有入普賢境界,他還有分別,所以對上供養,對下布施,依舊沒有做到真正平等。普賢菩薩是平等的法門,對佛供養,對人供養,對畜生也供養,那個真誠恭敬毫無差別。對花草樹木也供養,每天清掃這個環境,澆水、施肥,跟諸佛如來那個心態沒有兩樣,花神、草木之神。我們這樣修行,有些人不明了的認爲我們迷信,學佛學呆了、學傻了,那是他不了解事實真相。我們誠敬的心周遍虛空法界,不是對佛菩薩我們才恭敬,對其他一切衆生就降等了,不是!完全平等,這樣性德才能夠流露。我們今天這樣做是修德,用修德把性德引發出來,然後性修不二,這樣就入佛境界了,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華嚴境界。華嚴境界是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他們的生活境界,入這個境界就過諸佛菩薩的生活,不是過凡夫的日子,不一樣,大不一樣!所以誠敬的心周遍法界,贊美的聲周遍法界,供養的心周遍法界,忏悔的心也周遍法界。忏悔什麼?我們做得不夠,做得不周到,做得不圓滿。念念心無不周遍法界,果報自然殊勝,自然不可思議。我們有多少力量盡多少力量,圓滿功德!第八句:

  

  【普清淨無盡福威光菩薩摩诃薩,得出生一切神變廣大加持解脫門。】

  

  我想每位同學念到菩薩的名號跟他修行的法門,都會生歡喜心、會生羨慕心,我們也想得到。清涼大師注解:「遍剎充塵,劫窮來際,皆佛加持之力。」我們換句話來講,諸位就更好懂了。「遍剎充塵」就是橫遍十方,「劫窮來際」就是豎窮叁際;這兩句話我們今天一般這個說法是講無盡的時空,無有邊際的時間和空間。說的是什麼?說的一個是身一個是心。心周遍法界,周遍叁際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個我們聽了好象沒有什麼大問題;我們的身也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也是盡過去劫、遍未來劫,這個就難懂了。身這麼小,怎麼可能遍虛空法界?但是這是事實真相,這是《華嚴經》裏面所講的事事無礙的法界。我們今天實在講是因爲煩惱習氣覆蓋住,我們的身確確實實跟佛身一樣,佛有法身,試問問我們有沒有法身?有!

  

  佛有報身,我們也有報身。怎麼知道有?《華嚴經

  出現品》佛把這個訊息給我們透出來: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我們是衆生,「一切衆生皆有」,總不能說把我漏掉吧!我也有。佛後頭有句話說: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我們有跟諸佛如來一樣的智慧、一樣的德能、一樣的相好,那個德相就是德能跟相好。德能是能力,萬德萬能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我們今天能力失掉了,智慧也沒有了,相好也沒有了,不是沒有,都在,一絲毫沒有損失,只是我們有障礙,這個障礙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這叁樣東西佛在一般大乘經裏面把它講作叁種煩惱、叁種業障:妄想,無明煩惱;分別,塵沙煩惱;執著,見思煩惱。這個東西障礙了自性。所以經論上說,祖師大德也常說,迷失了自性;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,是迷失掉了。

  

  《楞嚴經》上有個比喻,演若達多「迷頭認影」,佛舉這個比喻,迷了,並沒有失掉。我們做學生的時代,早晨起來洗完澡之後,衣服穿好了,帽子戴上了,那一邊吹號升旗了,同學們真有這種人,忽然非常慌張,他問同學:「我的帽子在哪裏,你有沒有看到?」人家說:「你的帽子不是戴在頭上嗎?」一摸頭,果然如此。迷了,並沒有失掉。帽子是戴在頭上,忘記了,到處去找帽子。這個比喻就像這樣,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、本具的德能、本有的相好並沒有失掉,現在迷了,真的是慌慌張張到處去找,這樣的事情可能在我們身上都發生過,佛這個比喻比得好。

  

  現在問題在哪裏?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行了,從心裏上徹底放下。放下執著,在我們一般講你就證阿羅漢果,你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就恢複一部分,六根的能力比我們現在就擴大了。阿羅漢天眼超過諸天的天人,阿羅漢有慧眼,天人只有天眼沒有慧眼。阿羅漢的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五百世,五百世之前他能力達不到,因爲他只放下了執著,分別沒有放下。如果把分別放下了,他能力就更大了,爲什麼?障礙又去了一分。障礙分分破,實際上就是講分分放下,一分一分的放下,智慧、能力、相好一分一分的恢複,到如來果地上完全恢複。等覺菩薩還差一點,還沒有究竟圓滿恢複,可以稱得上圓滿恢複了,但是還不究竟,如來果地上才究竟圓滿恢複。

  

  菩薩的德號『普清淨無盡福威光』,無盡的福、威德光明是從「普清淨」裏面透露出來的。《無量壽經》教導我們修行的總綱領,清淨平等覺,給我們開的這叁門,這叁門就是戒定慧叁學:清淨是戒,平等是定,智慧是覺,就是戒定慧叁學;也是佛法僧叁寶,覺是佛寶,平等是法寶,清淨是僧寶。你從經題上應當能夠體會到那個經的圓滿。那個經具足無量的功德,統攝一切法門,一切法門離不開叁學、叁寶,所以它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精華,我們要知道。

  

  『得出生一切神變』,「神變」是神通變化,做什麼用?他是在菩薩位子上,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。神變是講德能,這個德能一定要得佛的加持,所以清涼大師注解裏這個意思就深了,意思好。我們要怎樣才能得到諸佛菩薩加持?特別是發心學講經的同學們,無論你是在家出家,你發心弘揚正法、護持正法,你要不得佛力加持,你做不到。在此地菩薩教給我們,如何求得諸佛如來的加持。往年我在臺中求學,李炳南老居士教導我的是「至誠感通」,我們看看這句話跟清涼大師講的相不相應?清涼講的「遍剎充塵,劫窮來際」,話說得跟李老居士不一樣,意思相通。李老居士四個字裏頭關鍵的一個字是誠。什麼叫誠?心裏頭一個妄念沒有叫誠。一個妄念都沒有,所有障礙都突破了。想想看,有執著,不誠;有分別,不誠。那個妄想我們暫時不談,我們就談這兩個。離分別執著,你的意才誠。

  

  儒家講這個定義,《大學》裏面所說的「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」,誠意在第叁個。怎麼樣修來?格物、致知,你才能夠修到誠意。物是什麼?古德講得很好,物欲,物欲是煩惱。格是格殺,把物欲格殺掉。物欲是什麼?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。你對這些東西貪著不舍、貪求無厭,這叫物欲。格是什麼?是跟自己做一個格鬥,你要把它放下,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,放下,遠離。爲什麼?你才能恢複清淨心;清淨心就是誠心。「物格而後致知」,致知是什麼?是智慧。物欲障礙了你的智慧,你能把物欲淘汰盡了,你的智慧就現前。所以同學們要學經教,發心弘護正法,難得!諸佛菩薩都贊歎。如果你不能在這上下功夫,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格物就是克服自己煩惱習氣、克服自己的貪瞋癡慢,致知是克服自己的愚癡、邪知邪見,你的誠意不會現前,這是要真正做功夫。

  

  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佛家講的破煩惱障、破所知障,致知是破所知障,格物是破煩惱障。所知障是什麼?所知障最重要的,成見,「我的看法、我的想法」,這個不行!煩惱障是貪瞋癡慢。所知障是屬于成見,癡裏面的一分。如果我們說得清楚明白一點,貪、瞋、慢是屬于煩惱障;癡、疑惑是屬于所知障。這個東西要拔除,恢複清淨心,恢複真智慧,這個意就誠了。誠還要誠到極處,至誠,真誠到極處。極處是什麼?就是把這個心量拓開。真誠心遍虛空法界,這是至誠。我們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周遍法界,對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物廣修供養,這樣當然得諸佛如來『廣大加持』;普賢菩薩、等覺菩薩跟諸佛如來一樣,時時刻刻照顧你,真的照顧你無微不至。

  

  你要是契入這個境界,你自己會感覺到你跟過去不一樣了,過去好象很愚癡,現在忽然覺得自己很聰明;過去覺得自己好象很沈重,現在覺得自己很輕快;以前覺得自己總是常常昏沈,精神提不起來,現在精神飽滿,精神振作。這個氣象不一樣,自己能夠覺察得出來。尤其是在經教這方面,過去這個經文展開看不出意思,要叫你上臺去講,不知道怎麼講法好;現在能看出意思了,而且這個意思愈看愈多,深解義趣,得佛力加持的。爲什麼?我們自己沒有明心見性,沒有明心見性能入這個境界,不得佛力加持,你這個能力從哪兒來的?這就是證驗,是測驗,是證明。我們的心、我們的願、我們的身行跟諸佛菩薩相應,沒有一個念頭爲自己,爲虛空法界一切衆生,爲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如來。

  

  諸佛如來的心願希望一切衆生快快成佛,諸佛心願;我們今天心願跟諸佛一樣,希望一切衆生個個都能夠回頭是岸,都能夠破迷開悟、轉凡成聖,真有這個心,這個心念念不失。這個心是什麼心?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。所以那個心量、身量要不能夠擴展到虛空法界,你跟四弘誓願這一願就不相應。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我們的心量要無邊,我們的身量、行量也要無邊,跟這一願就相應。然後我們學著斷煩惱、學法門,都要靠諸佛威神加持才能辦得到。斷一切惡修一切善,一切惡緣不能成就,一切善緣都能圓滿,這是什麼力量?諸佛如來加持的力量。諸大菩薩、護法善神在旁邊照顧你的力量,然後你才體會到叁寶的恩德,不是父母恩德所能夠比擬的,我們要以感恩的心認真努力好好的來求學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八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