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九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0九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同生衆,十普菩薩第九句:

  

  【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诃薩,得普入一切世間行出生菩薩無邊行門解脫門。】

  

  這位大菩薩也是弘護正法的典型人物。清涼大師說:「若無大悲,不入生死,則不能出菩薩行門。如不入海,安能得寶,此即化他成己。」注的意思很清楚、很明了。菩薩的德號顯示他所契入的圓滿,『普寶髻華幢』;「普」是平等,「寶髻華幢」,華是表菩薩行,幢是表高顯,寶髻是圓滿的福德,髻也是高顯之意,所以從名號上顯示他福慧圓滿。他所修的法門『普入一切世間』,這一句重要的是「普入」;普入是平等入,是清淨入,入一切世間。換句話說,我們一般講「一切世間」是九法界,如果從《華嚴經》上說,這是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,哪個地方有感,菩薩自自然然就到那裏去應化,決定沒有空過的。所以佛菩薩說法,經典上常常把它比作海潮音,很守信用,真的是一分一秒都不差,到時候潮水一定上漲,落潮的時間到了就准時落潮。這是比喻諸佛菩薩對衆生感應的信用,這是我們應當學的。雖然現前沒有這個能力,決定有這個心量,決定沒有國家的界限,沒有族群的界限,沒有族類的界限。族群是從人分的,族類是從萬物分的,包括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決定是一律平等對待,決定沒有厚此薄彼,這是佛菩薩的心。所以人家的心清淨,人家的心平等,我們一定要學習,要很認真很努力的去學習,這就是拓開自己的心量,這是真正的修行。

  

  入一切世間去做什麼?只有一樁事情:『行出生菩薩無邊行門』,這個「行」就是我們現在社會上所講的行業,你到這個世間來,你在哪一行工作;菩薩到這個世間來,諸佛如來亦複如是,從事哪一個行業?總的來說,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這是總的來說。多元文化社會教育裏面的科系繁多,這個世間應有盡有,一樣也不缺少,所以說菩薩無邊的行門,這就是四弘誓願裏面第叁句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我們要問,菩薩是同時的還是有先後的?可以說兩者是圓融的。爲什麼?衆生有感,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空間是一切世界,時間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世,我們想十方叁世與菩薩有感的衆生大概是無量無邊,菩薩的應當然也是無量無邊,這個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。等覺菩薩就是圓滿的佛果,他有這個能力能現這個現象,數量等一切衆生;我們前面讀過的,十方叁世有多少衆生,佛與大菩薩可以同時現這麼多身。每尊佛都有這個能力,每位菩薩摩诃薩也有這個能力。所以老實說,佛菩薩比衆生的數量多,多得太多了;衆生數量不算多,衆生無量無邊,諸佛菩薩現的相是無量無邊的無量無邊。

  

  我們從這個地方再看起,才能夠體會得到佛家常講的「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」,體會到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,很難想象,沒有法子想象。這是真實的慈悲,沒有絲毫希求在裏頭,決定沒有講的報償。你看世間人無論做什麼事情,一說馬上就想到回報,有多少回報;經營一個行業,多長的時間才能收到回報?諸佛菩薩沒有,有這個念頭,心就不清淨,心就不真誠,決定沒有絲毫回報的意思在裏頭,圓滿的付出。這是教化一切衆生,讓一切衆生看看菩薩是怎麼生活的,菩薩是怎樣入世的。真正看懂、看明白了,自自然然會效法菩薩,佛陀教學的目標就達到了。人人只知道付出,只知道爲社會、爲別人服務,那個回報的念頭都沒有,給諸位說,這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者,這是真正的共産黨。

  

  我們在這個世間,「共産」是個理想,永遠做不到,六道裏面不可能的。如果做得相似的,都得四聖法界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們他們做的是相似的;真正做到,《華嚴經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爲什麼?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」。不但四相沒有,四見也沒有,「無我見,無人見,無衆生見,無壽者見」。這是社會主義,只有群體,沒有個人。個人盡心盡力無條件的爲群體服務,個個都如此,這是要圓滿智慧,要圓滿的福德,普通人哪能做到?起心動念會想到「我的利益」,起心動念還想控製一切人事物,起心動念還想占有一切人事物,這怎麼能談共産?怎麼能談社會主義?于是我們曉得,真正的共産主義、真正的社會主義是華藏世界、西方極樂世界,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。

  

  所以你看看經上,菩薩「普入一切世間,行出生菩薩無邊行門」,到這個世間來是做這個示現的。幫助一切衆生,幫助他什麼?他需要哪一種幫助,佛菩薩就幫助他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;諸佛菩薩有大智慧、有無量的德能,換句話說,任何一個行業他行行通,你想做什麼、你想學什麼,全都幫得上忙,一定能滿足你的願望。滿足一切衆生的願望,再提升他的境界,這是佛法,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了生死、出叁界。你的理想很高,志願很大,但是在六道凡夫裏面你決定得不到,你要不離開六道,這裏頭只有一個理想而已,這個理想是空的,不切實際的,這是事實真相。菩薩滿足衆生的願望、滿足衆生的理想,他可以幫助你證入華藏世界,可以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,那是個大同世界,那是個平等世界,在佛法裏面稱之爲法界。

  

  菩薩無邊行門裏面有總有別。別說,《華嚴經》自始至終我們所看到這裏面講的法門兩千多個,這是從綱領上說的;細說,佛法裏頭常講「八萬四千法門」,這個八萬四千不是隨便說的,確實有這個事實,這是真實的,一點都不假。而實際上是無量無邊的法門,這個地方講「無邊行門」,這是真的。可是無量無邊的行門總有一個綱領,聰明人、會學的人抓綱領,這個細目就不難掌握了,首先要把綱領抓住。佛在經論裏面就綱領上說也有很多種,這個綱領就是講的原理原則。我們淨宗學會的同學,淨宗學會當年在美國成立,以後我們在臺北「華藏淨宗學會」接著也成立,我在緣起裏頭就抓住五個科目,萬行的綱領。這五個科目第一個就是叁福。諸位一定要記住,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,無論你是學哪個宗派、哪個法門,你要知道基礎是淨業叁福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面講得很好,這叁條是「叁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那我們就知道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這是我們的根基;沒有這個根基,不管哪個法門你都學不成功,你最後一定落空。我們把它擺在第一。

  

  第二,我們掌握六和敬,非常重要。我們在這個世間不能脫離社會大衆獨立生活,不可能的,一定要跟一切衆生往來。跟一切衆生往來最重要的是和睦相處,儒家所說的:「禮之用,和爲貴」。儒跟佛把「和」這個字看得非常非常之重,佛家尤其是令人佩服、令人仰慕,爲什麼?他不要求別人,他要求自己。不要求別人跟我和睦相處,要求我要跟他和睦相處,這個難。我怎麼能跟他和睦相處?普賢菩薩教給我們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六和才能做得到。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是來表演,就是表演這個事情,表演叁福給我們看,表演六和給我們看。我們要學菩薩,就是學菩薩表演,學表演、常常表演就變成真的了;從「爲人演說」下手,真的去做,做到最後自自然然就是這個樣子,自自然然就入佛境界;「普入菩薩衆會」。所以不做怎麼行?一定要做出來,一定要落實。學佛,這叫真學,要學得像,學得一模一樣。這是基礎,叁福六和是基礎,你在這個世間這是好人,佛經裏面講的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。

  

  有這個基礎,我們可以真幹了,正式開始學了。正式開始學,佛教給我們的總綱領,就是戒定慧叁學,戒學、定學、慧學。修戒定慧的方法多,太多太多了,無量法門、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不修戒定慧?哪個法門不是以叁福六和做基礎?這一點你要沒搞清楚,你學佛學得不能成就、學佛出了問題,那是當然的。所以學佛真正要討論這個問題,首先你要了解什麼是佛法?什麼是佛,什麼是法,什麼是佛法?什麼是佛,什麼是教,什麼是佛教?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才有下手之處。佛在一切經論上常說,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。小乘教落實在戒定慧叁學,大乘教落實在聞思修叁慧,那個慧是什麼?慧是戒定慧的慧。你慧沒有開,你那個聞思修是世間法,不是佛法。爲什麼?聞思修下頭沒有慧。戒定開智慧了,開智慧之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智慧就生了。我們讀《六祖壇經》,惠能見五祖忍和尚的時候,他跟五祖講: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;他這個報告,五祖心裏就有數了。爲什麼?他戒定慧叁學圓滿了,智慧開了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生煩惱,他生智慧。我們今天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,生什麼?生貪瞋癡慢,這叫煩惱,生妄想執著。我們總得記住,只要是搞這些東西,這叫做搞生死輪回,這不是佛法。惠能大師那真是了不起,他走的是佛法,他生智慧,不生煩惱。我們要怎樣才能到他那個境界?得修戒修定。

  

  修戒,我常常勸勉同修,戒從哪裏修起?從十善業道修起,從五戒修起,出家人修沙彌的十戒二十四門威儀,從這兒修起。如果你沒有這個基礎,你的心是散亂的,你的心是胡思亂想,心不定。所以自己要常常檢點自己,每天早晚兩堂功課,我講得很多,早課是提醒自己,晚課是反省、是檢點,這個早晚課做得那是真的有功德,不是應付,是真的做功夫。我們認真反省,當然最好的方法是用功過格,認真的去記。中下根性的人不從這個方法下手,很難收到實際的效果,這是老實話,蓮池大師爲我們做了榜樣。一定是從認真的學戒,戒久了,養成習慣了,心就定了,這個心不會再往外頭跑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他心定了。六根還往外面六塵境界上跑,收回來又跑掉了,再收回來不知不覺又跑了,我們功夫爲什麼這麼難成就,原因就在此地。所以認真去做,不要怕別人譏笑我們;我們隨順佛陀教誨,絕不隨順別人的閑言閑語。我們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九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