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0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一0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同生衆,十普菩薩偈頌第一首:

  

  【爾時淨德妙光菩薩摩诃薩,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菩薩解脫門海已,即說頌言。】

  

  這一段文是說偈的儀式,集結經藏的人他寫的,裏面內容、經義我們前面說得很多。這一段文特別注重『承佛威力,普觀一切菩薩解脫門海』,因爲每一位菩薩所修的法門不一樣,但是到十普菩薩統統都會合了,所以稱之爲「海」。偈頌裏面跟前面也有很大的不同處,前面我們所看到的,每一首偈是說一位菩薩他的贊頌,這個地方十首已經融通了;換句話說,不是說一位菩薩了,代表菩薩法門互相涉入,所以不再結歸到某一個人,往後都是這個意思。我們看偈頌的第一首,當然最重要的我們要如何去學習。

  

  【十方所有諸國土,一剎那中悉嚴淨,以妙音聲轉*輪,普遍世間無與等。】

  

  菩薩贊頌。「遍往十方菩薩衆會莊嚴道場」,在前面清涼大師注解講,長行文只是「入衆會莊嚴道場」,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有「說法」,可見得弘、護兩個意思都非常明顯的突出。正法能不能久住世間?能不能利益一切衆生?在此地我們一定要講到九法界衆生,無不是平等相待和睦相處,彼此互助合作,互相尊重敬愛。這個心胸當然是無限的開闊,精神當然是愉快而飽滿;雖沒有入佛境界,多少也沾一點佛菩薩的氣氛,這就有很不可思議的受用了。我們真的要想沾這個氣氛,就要認真努力,在現實生活環境裏面去學習。要學習一定要把世俗的那些氣氛要放下、要舍棄,才能夠沾到佛的氣氛,漸漸契入佛菩薩的境界。

  

  前面兩句依然是拓開心量,『十方所有諸國土』,舉一個例子就行了。不分國界,現在講的是不分國籍,不管你是哪個國家的人、哪個地區的人,我們要把地區這一個觀念突破。這個觀念在世俗間,似乎是牢不可破。在這個地區土生土長,看到其他從外國來的、其他地區來的,多少都會有些歧視,甚至于排斥,不能包容。這種執著,古今中外都有,中國人有,外國人也有。何以修行不能夠超越六道?這個因素是相當嚴重!特別是我們念佛人,念佛人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裏面的住衆是來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,是來自九法界裏面不同族類的一切衆生。如果我們心量小,這個也不能包容,那個也看不順眼,諸位想想看,你能生到極樂世界嗎?念佛的功夫念得再好,古人講「一天十萬聲佛號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爲什麼?心量太小!念佛那麼樣的發心、那麼樣的用功,還不能往生,爲什麼?你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諸佛菩薩,菩薩各人修各人的法門,到這個地方來融通、圓融了。所謂是「一修一切修,一斷一切斷」,不再是一門一門的。一門通了,一切門都通了,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了。所以頭一句,一定要把心量拓開,要在現前這個境界裏,日常生活當中,包容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事,我們這一堂課就真的沒有白學了。

  

  『一剎那中悉嚴淨』,「剎那」是極短的時間,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」,什麼功德?清淨心的功德、無分別的功德、無執著的功德。無妄想的功德我們做不到,那是法身菩薩才行。我們今天要做的是放下分別執著,我們的心就清淨了。我們講的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」,放下分別執著就現前了;你沒有能夠放下分別執著,你看我這裏寫的這二十個字,說實在的話是似懂非懂。看到好象懂了,其實不懂。爲什麼不懂?你沒有做到。爲什麼做不到?你有障礙,障礙是什麼?障礙是分別執著。自私自利是從分別執著來的,分別執著放下了,自私自利的念頭就沒有了,想控製外頭境界一切人事物這個念頭沒有了,占有外面境界一切人事物這個念頭沒有了。反過來,生什麼念頭?生「布施供養」,念念當中都是布施供養一切衆生,布施供養一切人事物。心清淨,清淨是一點私心沒有了,對于一切衆生的供養是盡心盡力,無不是圓滿功德,真正莊嚴佛國土。

  

  還不只如此,還『以妙音聲轉*輪』,「法」,諸佛如來的大法,教人做人的方法、教人處事的方法、教人修行的方法。這個修行方法包括了叁大類:斷惡修善的方法,轉迷爲悟的方法,超凡入聖的方法。「以妙音聲轉」,我要把我從諸佛如來那個地方學來的這些法,轉授給你,輾轉傳授。「輪」是比喻,「輪」是永遠不停的在那裏轉,也就是這個工作我永遠不停的在做,把我所學所修的轉授給一切衆生。只要他肯學,我們決定沒有吝法,我知道多少我就轉授多少,決定沒有保留。有些人心地還是沒有完全放下,「我要是統統都教他,他將來不就超過我了,那我怎麼辦?」傳給別人,傳他一手,後頭還留一手。這個觀念錯誤,這是什麼觀念?自私自利。對于控製、占有的念頭沒有放下,錯了,大錯了!他不曉得事實真相,我全盤都推出去了,後面來的更多。

  

  所以衆生他的修福,老實講修得很有限!不知道這裏頭這道理,也不懂得方法。世俗人說「大出大進」,這個話我常常聽到。你要布施,你的福報從哪來的?「施」裏面要有真實智慧而不是聰明,世間人行布施供養,說老實話,沒有智慧,他有聰明,聰明反而障礙了他修福。譬如我們講救濟災難,最明顯的一個例子,很多人布施去救災了,到後來聽說什麼?這布施的錢被人家騙去了,被轉手的人拿去了,真正災民沒有得到,于是怎麼樣?不肯再布施了。我們聽聽這個話,想起來也滿有道理,其實一點道理都沒有,他不懂得這裏頭有個真理,各人因果各人受報。你發這個心,拿這個錢去救濟這個地區災難的人,你的福得到了,人家怎麼轉手、怎樣把你欺騙,那是他的事情,與你不相幹。你看到這個事情,以後再不敢做了,你修福這個路斷掉了。《楞嚴經》上佛講得好,「發意圓成,圓滿功德」,你這個布施供養,福報大小不在于你布施的錢財多少,在于你的發心。

  

  《了凡四訓》裏面有一個小故事,一個年輕的女孩子,家裏很貧窮,到寺廟裏面去恭恭敬敬的供養兩文錢,心地真誠,方丈老和尚給她祝福,代她回向給她祝福。以後她做了王妃,再到廟裏面來燒香,帶著千金來供養,來還願、來供養,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給她回向祝福,她當時很不高興,問老和尚:「我在早年的時候,我只在這裏供養兩文錢,你老人家親自給我回向;現在我帶這麼多金銀財寶來供養,你怎麼叫個小徒弟敷衍一下?」老和尚就說:「布施供養不在錢多少,在你的心。你的心真誠,我要不親自給你回向,對不起你;你現在是王妃,你今天帶來的供養物資雖然多,你的心不像從前那麼虔誠,我徒弟給你回向,夠了!」我們要懂這個道理,這就是智慧。世間人往往小聰明,把自己一生修積福報的路打斷了。

  

  還有一種人也是小聰明,認爲我想做一樁事情,但是我力量不夠,我必須要攢積,慢慢儲蓄,儲蓄幾年我的力量夠了,我才去做一樁好事。這觀念也錯了,他只能修小福,不能修大福。大福是隨時隨處盡心供養,這個福報不可思議。我今天有能力,該做的全都做了,我還想做更好的事情,後面福報源源不斷的推來,你想象不到!可是你不能打錯主意,「我今天舍了,後頭福報就來了」,你動這個念頭,你心不清淨了。真心爲衆生、爲佛法,全心全力去做。我們常講「隨緣而不攀緣」,好事不一定要我自己親自去做,古人講的話很有道理,「但開風氣不爲師」。我開風氣,讓大家看到、讓大家明白了,大家跟著接著去做,好事嘛!所以有多少就做多少。我自己大概前世沒修福,就像經上講的「修慧不修福」,對于修慧很重視,修福疏忽了,所以這一生能有一點聰明智慧,沒有福報。所以這一生的福報確實是這一生修的,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有多少力量就盡多少力量,圓滿功德!年年修圓滿功德,天天修圓滿功德,後面不聞不問。

  

  往年我們在臺北「華藏圖書館」、「佛陀教育基金會」,我們都是本著章嘉大師的教訓去修布施供養。我們修供養的方法,遵循印光大師的方式,他老人家一生只做一樁事情,印經布施。所以我最早在臺北組織一個機構,那時還沒有房子,我們有五十多個會員,到後來大概有八十多個會員,「華藏法施會」,這是我們最初的一個組織。我們沒有會所,我們有這一幫人,大家出錢出力,我們集合起來做法布施,印經。錢不多,就印小本的,所以我們最初第一次印的《八十華嚴》,小本的十二冊。那個時候成本一本兩塊錢,一套《華嚴經》是二十四塊錢,我記得我們第一次印了一千部,到處結緣。我開講《華嚴經》是印這個小本的。錢少,少做。以後又隔了好幾年,我們才有一個圖書館,自己有個場所,來的同修也愈來愈多了。但是我們在臺北那麼多年,我們圖書館的會員大概只有一千多人,我們道場小,道場只能容納兩百人,我們有一千多個會員。什麼原因?我們不拉信徒,都是自動來的,聽經、聽錄音帶輾轉而來的,自願參加的。

  

  這些年來,我們做了不少事情,決不是說我要攢積多少錢我才做一樁事情,不是的,有多少做多少。我的兩個道場,圖書館的負責人韓瑛居士;基金會的負責人簡豐文居士,我教他們一個原則:「我們收入多,多做;少,少做;沒有就不做,老實念佛」,你說這個多自在!不要去找事情做,找事情是攀緣,這個錯誤的。我們以有限的力量,我們印什麼經?我印經有一個原則,第一個是絕版的經書,我們要流通,希望這個本子不要在這個世間失傳。所以我們對于好的本子,特別優先印;第二個是我們現在學習的本子,這兩種是擺在第一優先;再有多余的力量,有很多同修要求,我們可以考慮,只要在我們力量範圍之內,我們一定都很認真努力去做,都是屬于轉*輪!

  

  講經,兩個道場的講堂,長年講經不休息。主要的是我自己講,一方面也帶起幾個學生,有出家的、也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0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