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亂,可以多學一點法門,不能廣學。爲什麼?你雖然有定,智慧還沒開,這個時候你想多學幾部,可以,不能太多,太多了也變成障礙。而且選修的課程,一定給我們主修的課程有幫助,能夠輔助我們主修的課程,行!選它來做助修。如果到理一心不亂,那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這個時候所有一切法門都可以修學,沒有障礙了。爲什麼?你已經成就根本智,這個時候六根所接觸的一切境界都是成就後得智,全是無量功德,沒有障礙、沒有過失。
《華嚴經》到末後,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演,他的戒定慧叁學是在文殊菩薩會下成就的,智慧一開,文殊菩薩就勸他參學去了。參學是什麼意思?廣學多聞。智慧沒有開,你只有戒、有定,還沒有慧,不可以離開老師,這個時候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,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自古以來,佛佛道同,沒有例外的。希有的,那是天才人物,你要知道,過去生中戒定慧快要圓滿了,還差那麼一點點,那個善根福德無比的深厚。像惠能大師這種人,輕輕一接觸他就開悟,不是凡人!我們自己一定要認識自己的根性,「人貴自知之明」。一個真正有成就的人,他最可貴的,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根性;用佛法說,什麼樣的善根、什麼樣福德、什麼樣的因緣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他才能善用他的善根、善用他的修學環境,修學環境是屬于福德,在這裏面成就自己。
成就自己就是成就衆生、就是成就佛法,怎麼說?自己是佛法的形象,成就自己,自己這個形象代表佛法,總是一切時、一切處把佛法的教誨落實在自己身心之中,用自己身心表現出來。佛法在哪裏?大乘在哪裏?無上甚深微妙法在哪裏?就在這個形象、就在這樣的起心動念,這就是建立道場,這就是莊嚴佛剎。那個身就是道場、就是佛剎,居住的地方就是道場、就是佛剎。所以古德常講「心清淨則身清淨」,身心清淨,我們居住的環境就清淨,境界就清淨,這叫「莊嚴佛國土」。由此可知,什麼是功德?心清淨是功德,身清淨是功德,國土清淨是功德。心轉境界這是學佛,境界轉心那是學魔,不是學佛。魔是凡夫,心被外頭境界轉。諸佛菩薩不然,《楞嚴經》上講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佛菩薩是心轉境界;換句話說,境界受我的心影響,我不受境界影響。連一切諸佛正遍知海,都從心想生,這個大道理如果我們懂得了,菩提道上的障礙少了。縱有,自然你能夠突破,從心想生嘛!
我們的容貌、我們的身體,你要曉得從心想生。我們的命運,一生的富貴窮通,也是從心想生。這個大道理、根本的道理,你果然搞清楚、搞明白,改造自己命運是輕而易舉之事。哪有那麼難?用不著去看相算命、看風水,不需要,心轉了。菩薩的心,此地「十普菩薩」都是等覺菩薩,心是虛空法界,身是剎土衆生,哪有不圓滿的道理?哪裏還會有欠缺?不入這個境界,你就被境界所轉。境界裏面有人事境界、有物質境界,這兩種境界都影響你,你怎麼能出得了叁界?你怎麼能修成證果?修成證果,最低的證果是須陀洹果,菩薩初信位的這個果,你都沒有辦法證得,你不曉得這個道理。所以我們要有耐心,不要去計算時間,把時間忘掉,一切時一切處認真努力去修行。我們起心動念,念頭全是錯誤的;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沒有念頭。如果是有念頭,我們叫正念,什麼叫正念?真正的正念是無念,引申的正念是利益一切衆生。無論做什麼事情,都是利益一切衆生,絕對沒有一念是利益自己,這個念頭是正念,這個行爲是正行,希望同學們一定要明了。
『一切佛剎皆莊嚴』,「一切佛剎」這個意思一定要清楚。『出現無礙如虛空』,「出現」是示現,「無礙」是自在,「虛空」是不染著。做種種示現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那是真實功德。爲什麼?全歸到性德。有絲毫沾染,「我做了好事」,把功德就變成福德了。爲什麼?你會得叁界有漏的福報,這個得的很小。如果一塵不染,你得的福就大了。什麼福?你自性裏頭的般若智慧,愈來愈大;自性本具的德能,愈透愈多;自性裏頭本具的相好,那個相貌愈來愈好,身體愈來愈健康,爲什麼?沒有心。沒有心,諸位要曉得,完全回歸自然,自然才是最健康的。有人說是「天人合一」,天是天然,你這個人跟天然合一,也就是我在講席裏常講的,我們心跟虛空法界合一了。心就是虛空法界,虛空法界就是我的心;身跟剎土衆生合一了,哪裏還會生病?不但病沒有了,生死沒有了。了生死!超十法界!這些菩薩們,前面我們念的「雜神衆」,他們都能做到,我爲什麼做不到?不是做不到,不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、不肯放下自私自利、不肯放下貪瞋癡慢,這就沒有法子了。這個事情,佛幫不上忙,什麼人都幫不上忙,總得要靠自己,自己真正覺悟。
「出現無礙如虛空」這句話重要!決定不能有絲毫染著,我們的心才能恢複到清淨。一切時一切處,心是淨的,心是空的,本來無一物。起作用的時候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;不起作用的時候,幹幹淨淨,什麼都沒有。這個話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可真難!你要是做到,你就是法身菩薩,你已經超越十法界。那在我們現前怎麼辦?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一個方法,沒有事情的時候,心裏頭只有一句「阿彌陀佛」;有事情的時候,真的是充滿智慧。沒有事情的時候,我們沒有辦法做到「本來無一物」,但是,把「本來無一物」換成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行!這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。可是有些人講,「是,我是在念佛,念念就忘記了,佛就沒有了。」這是初學的人一定有的現象,你不要害怕,這叫失念,你的念頭失掉了。什麼時候想起來了,把它抓回來,抓回來又會失掉,再抓回來。你只要不斷用這個功夫,慢慢的你就能守得住,不要害怕,每一個人都從這個地方經過來的,諸佛如來成佛也是這些方法鍛煉出來的。
所以要有耐心,「經于百千無量劫」,要有長遠心、有恒心、有毅力,不怕失念,也不怕雜念起,根本就不要理會它。萬一有雜念,我們佛號可以跟雜念夾雜在一起,這個時候,專注佛號,不理會雜念,那麼雜念漸漸就少,佛號漸漸就得力,這叫做功夫、真功夫!非常重要!所說的這些方法,就是屬于戒律;一心一意去做,就是屬于學定,果然功夫到家,智慧就開了。所以戒定慧叁學是總原則、總綱領,這些方法都是善巧方便,善巧方便不離總原則、總綱領。善巧方便就是總原則、總綱領修學的手段,手段太多了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你要有耐心,就成功了;沒有耐心,常常更換,很難成就。初學的時候是要摸索一陣子,摸索到最後一定要下定決心,一門深入。
我在早年學佛的時候,遇到一位老居士,學佛多年,那是我們的老前輩。他涉獵的法門很多,學教、學禅、學密也學淨土。有一年我在南部講經遇到他,他八十多歲了,來告訴我:「淨空法師,現在我才曉得,我過去學的禅跟密,都用不上力了。現在我專修淨土,每天念叁萬聲佛號。」我說:「難得!」他說:「我現在一切都放下了。」我說:「你怎麼念法?」他每天在外面經行,他住在鄉下,年歲大了,住鄉下比較合適。在鄉下野外每天散步,走叁萬步,一步一聲佛號。我說:「好!」他運動量也夠了,八十多歲的老人,身體健康,滿面紅光,我看到真歡喜。他說:「我現在一生所學的全都放下了,知道不管用。」老實念佛,真回頭過來了,難得!這都是有善根、有福德的人,到時候走的那些路曉得不通,他回來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
他念佛的這個方法,值得我們年老的人效法,走路經行。萬一我們在都市裏面沒有散步的這個環境,家裏頭也行!在家裏面、客廳裏面繞佛也很好。大概我們預先繞佛的時候可以計時間,半個小時走多少步,你就能夠算得出來。如果要走叁萬步需要幾個小時,上午用幾個小時,下午用幾個小時,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。我看到那個老居士的時候,他告訴我八十多歲,滿面紅光,音聲洪亮,才曉得身心清淨,運動量也夠了。心清淨,身活動。念佛法門,在運動上面來講最重視經行,就是散步念佛;我們一般人講散步念佛,在佛門裏面,在打佛七當中繞佛,就是這個方法。走路不快不慢,穩穩重重的,一步一步的走,一步一聲佛號。第四首:
【佛神通力無限量,充滿無邊一切劫,假使經于無量劫,念念觀察無疲厭。】
我們在這首偈頌裏面,重要的還是要學耐心。《金剛經》上佛講得好: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,忍耐。如果我們沒有忍耐的功夫,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,不但不能成就,容易墮落。爲什麼?不知不覺之間造罪業。造作罪業沒有不受果報的,造的時候無知,或有意或無意。特別是修行人,在道場,同修與同修之間、同學與同學之間、出家與在家之間,哪裏會一切都稱心如意?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佛在世示現也沒有這種現象,總要記住古人常講的「人生在世,不如意事常八九」,一天到晚,一年到頭,總要曉得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。你要沒有耐心,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、放在嘴上,你就造無量無邊罪業,學佛學什麼?學忍耐。一部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講「六波羅蜜」,講得最多的是布施、忍辱,這兩條講得最多。爲什麼?布施是積功累德,是你在修善,修積一切善法;忍辱才是真正成就,你要不能忍,你所修的那個功德都失掉了。心裏不高興,一有瞋恚,不叫「火燒功德林」嗎?你的功德全燒光!所以「一切法得成于忍」,「一切法」是世出世間一切法。
所以修行修什麼?你要懂得菩薩的綱領這六條,修布施;修學守法,持戒就是守法;修忍辱,求進步;禅定就是修有主宰,心裏頭有主宰;學智慧,你不能顛倒。顛倒是什麼?布施變成自私自利,持戒變成惡業,忍辱變成瞋恚,精進變成懈怠,禅定變成散亂,般若變成愚癡。所謂顛倒,就是你學的六波羅蜜的對面那一邊;換句話說,你學悭貪、學惡業,你在學貪瞋癡,你的貪瞋癡天天在增長,你怎麼能成就?所以修行,修的是什麼不知道,成就的是什麼也不曉得。這是什麼原因?沒有接觸過經教,沒有人教!情有可原。如果天天在聽經、天天在學教,甚至于你現在發心參加培訓班,你要發心學講經,你所修的還是顛倒,不是六波羅蜜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你還是悭貪,還是惡業,還是瞋恚,還是散亂,還是愚癡,你全搞錯了。
佛教菩薩,不是別的,衆生無量無邊惡的習氣毛病,歸納起來最嚴重的就是這六條。所以佛下的這六付藥,用布施對治悭貪,悭是吝啬、小氣,自己有舍不得拿出去,這是悭吝,悭吝是屬于貪心所。自己有的不能布施,這叫悭吝;自己沒有的還想貪得,那是貪,布施是對治這個毛病的,這是六道輪回的病根。持戒是度惡業的,對治惡業,人不守規矩、不守法度,是所有一切惡的根源,佛用這個方法來對治。忍辱是對治瞋恚的,心裏不高興,沒有露在表面上叫恚;發作在表面上叫瞋,不高興表現在面孔上、表現在言語態度上,瞋!一些人有涵養,心裏雖然不高興,但是外面不露聲色,那叫恚,佛用忍辱這個方法來對治。懈怠是大毛病,放逸、懈怠、懶惰,佛用精進來對治。心裏面散亂,佛用禅定來對治。愚癡用智慧來對治。這是菩薩行裏頭六大綱領。
你修的是什麼?早晚課的時候多檢點檢點、多反省反省,我這一天,不要說用功過格,就是用六波羅蜜來反省,我今天有沒有真修行?有沒有懂得佛的教誨?有沒有依教奉行?有沒有爲人演說?爲人演說是我做出樣子給大家看。我做的什麼樣子?是自私自利的樣子,不守規矩的樣子,現在人喜歡搞特權,特權是不守規矩、不守常規;你要不反省,自己不知道我今天這一天是不是在修行。如果這一天沒有在修行,你這一天空過了,在修行上講,你就空過;在造業上講,你今天又多造了一些業,你造業是天天在加深,修行真空過了。這些事如果認真去說,麻煩真大,爲什麼?因爲你現在挂名作佛弟子,你在家,你受了叁皈、受了五戒、受了菩薩戒,你是在家佛弟子;那出家就更麻煩,你是佛的形象,人家一看,佛就是這個樣子,佛弟子是這個樣子,我們把佛教形象破壞了。破壞佛教形象,比破和合僧還要嚴重。破和合僧的果報在阿鼻地獄,破壞佛教形象,讓人家不敢信佛、讓人家對佛法懷疑、讓人家對學佛退心,是因爲我的形象不好,你說這個罪有多重?
所以同學們一定要曉得,在家學佛要做在家學佛的好榜樣,出家學佛要做出家人的好榜樣,這是功德、這是福德。著相是福德,不著相是功德。在家學佛頭一條,一家和睦,你要主導、你要帶動。這一個家庭,夫妻、父子、兄弟姊妹,一團和氣,要把你所學的落實到你家庭,你家庭是個圓滿幸福的家庭,讓其他家庭看到對你羨慕。個人是一切人的好榜樣,你在社會上經營各種營生事業,你在事業上是你同行的好榜樣。爲什麼?佛法落實在你這個行業。你當老板,你學佛了,是菩薩,你會把你的所有員工看成是你得度的衆生。你度衆生先度他們,你每天跟他們在一起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就在這裏兌現,普賢菩薩講的「禮敬、贊歎、供養」也在這裏兌現了,他們就是你布施供養的對象,他們就是你修忍辱波羅蜜的增上緣。所以叁學、六和、六度統統派上用場,在家庭派上用場了,事業上派上用場了,處事待人接物應酬上也派上用場了。佛法活學活用,學了馬上就有用處,你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活招牌、好形象。讓社會大衆看到,對你尊敬、仰慕,發心向你學習,這就是『充滿無邊』,『一切劫』是時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切時一切處。
『假使經于無量劫,念念觀察無疲厭』,學佛菩薩,觀察佛的神通境界,沒有迷惑。佛的神通力展現在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身上,無一不是佛的神通示現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給我們最大的啓示,學佛的人是我一個,除我一個之外,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全是善友,全是善知識。不管他表現是正面的、是反面的,正面是教我學好,反面是教我反省,不可以做惡。所以正面反面全是善知識,全是教導我、成就我,我的叁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要在這裏圓滿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一0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