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佛华严经(第五一0卷)
诸位同学,请看「世主妙严品」,同生众,十普菩萨偈颂第一首:
【尔时净德妙光菩萨摩诃萨,承佛威力,普观一切菩萨解脱门海已,即说颂言。】
这一段文是说偈的仪式,集结经藏的人他写的,里面内容、经义我们前面说得很多。这一段文特别注重『承佛威力,普观一切菩萨解脱门海』,因为每一位菩萨所修的法门不一样,但是到十普菩萨统统都会合了,所以称之为「海」。偈颂里面跟前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处,前面我们所看到的,每一首偈是说一位菩萨他的赞颂,这个地方十首已经融通了;换句话说,不是说一位菩萨了,代表菩萨法门互相涉入,所以不再结归到某一个人,往后都是这个意思。我们看偈颂的第一首,当然最重要的我们要如何去学习。
【十方所有诸国土,一剎那中悉严净,以妙音声转*轮,普遍世间无与等。】
菩萨赞颂。「遍往十方菩萨众会庄严道场」,在前面清凉大师注解讲,长行文只是「入众会庄严道场」,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有「说法」,可见得弘、护两个意思都非常明显的突出。正法能不能久住世间?能不能利益一切众生?在此地我们一定要讲到九法界众生,无不是平等相待和睦相处,彼此互助合作,互相尊重敬爱。这个心胸当然是无限的开阔,精神当然是愉快而饱满;虽没有入佛境界,多少也沾一点佛菩萨的气氛,这就有很不可思议的受用了。我们真的要想沾这个气氛,就要认真努力,在现实生活环境里面去学习。要学习一定要把世俗的那些气氛要放下、要舍弃,才能够沾到佛的气氛,渐渐契入佛菩萨的境界。
前面两句依然是拓开心量,『十方所有诸国土』,举一个例子就行了。不分国界,现在讲的是不分国籍,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、哪个地区的人,我们要把地区这一个观念突破。这个观念在世俗间,似乎是牢不可破。在这个地区土生土长,看到其他从外国来的、其他地区来的,多少都会有些歧视,甚至于排斥,不能包容。这种执着,古今中外都有,中国人有,外国人也有。何以修行不能够超越六道?这个因素是相当严重!特别是我们念佛人,念佛人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西方极乐世界里面的住众是来自十方一切诸佛剎土,是来自九法界里面不同族类的一切众生。如果我们心量小,这个也不能包容,那个也看不顺眼,诸位想想看,你能生到极乐世界吗?念佛的功夫念得再好,古人讲「一天十万声佛号,喊破喉咙也枉然」,为什么?心量太小!念佛那么样的发心、那么样的用功,还不能往生,为什么?你一定要懂这个道理。诸佛菩萨,菩萨各人修各人的法门,到这个地方来融通、圆融了。所谓是「一修一切修,一断一切断」,不再是一门一门的。一门通了,一切门都通了,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了。所以头一句,一定要把心量拓开,要在现前这个境界里,日常生活当中,包容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事,我们这一堂课就真的没有白学了。
『一剎那中悉严净』,「剎那」是极短的时间,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」,什么功德?清净心的功德、无分别的功德、无执着的功德。无妄想的功德我们做不到,那是法身菩萨才行。我们今天要做的是放下分别执着,我们的心就清净了。我们讲的「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」,放下分别执着就现前了;你没有能够放下分别执着,你看我这里写的这二十个字,说实在的话是似懂非懂。看到好象懂了,其实不懂。为什么不懂?你没有做到。为什么做不到?你有障碍,障碍是什么?障碍是分别执着。自私自利是从分别执着来的,分别执着放下了,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没有了,想控制外头境界一切人事物这个念头没有了,占有外面境界一切人事物这个念头没有了。反过来,生什么念头?生「布施供养」,念念当中都是布施供养一切众生,布施供养一切人事物。心清净,清净是一点私心没有了,对于一切众生的供养是尽心尽力,无不是圆满功德,真正庄严佛国土。
还不只如此,还『以妙音声转*轮』,「法」,诸佛如来的大法,教人做人的方法、教人处事的方法、教人修行的方法。这个修行方法包括了三大类:断恶修善的方法,转迷为悟的方法,超凡入圣的方法。「以妙音声转」,我要把我从诸佛如来那个地方学来的这些法,转授给你,辗转传授。「轮」是比喻,「轮」是永远不停的在那里转,也就是这个工作我永远不停的在做,把我所学所修的转授给一切众生。只要他肯学,我们决定没有吝法,我知道多少我就转授多少,决定没有保留。有些人心地还是没有完全放下,「我要是统统都教他,他将来不就超过我了,那我怎么办?」传给别人,传他一手,后头还留一手。这个观念错误,这是什么观念?自私自利。对于控制、占有的念头没有放下,错了,大错了!他不晓得事实真相,我全盘都推出去了,后面来的更多。
所以众生他的修福,老实讲修得很有限!不知道这里头这道理,也不懂得方法。世俗人说「大出大进」,这个话我常常听到。你要布施,你的福报从哪来的?「施」里面要有真实智慧而不是聪明,世间人行布施供养,说老实话,没有智慧,他有聪明,聪明反而障碍了他修福。譬如我们讲救济灾难,最明显的一个例子,很多人布施去救灾了,到后来听说什么?这布施的钱被人家骗去了,被转手的人拿去了,真正灾民没有得到,于是怎么样?不肯再布施了。我们听听这个话,想起来也满有道理,其实一点道理都没有,他不懂得这里头有个真理,各人因果各人受报。你发这个心,拿这个钱去救济这个地区灾难的人,你的福得到了,人家怎么转手、怎样把你欺骗,那是他的事情,与你不相干。你看到这个事情,以后再不敢做了,你修福这个路断掉了。《楞严经》上佛讲得好,「发意圆成,圆满功德」,你这个布施供养,福报大小不在于你布施的钱财多少,在于你的发心。
《了凡四训》里面有一个小故事,一个年轻的女孩子,家里很贫穷,到寺庙里面去恭恭敬敬的供养两文钱,心地真诚,方丈老和尚给她祝福,代她回向给她祝福。以后她做了王妃,再到庙里面来烧香,带着千金来供养,来还愿、来供养,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给她回向祝福,她当时很不高兴,问老和尚:「我在早年的时候,我只在这里供养两文钱,你老人家亲自给我回向;现在我带这么多金银财宝来供养,你怎么叫个小徒弟敷衍一下?」老和尚就说:「布施供养不在钱多少,在你的心。你的心真诚,我要不亲自给你回向,对不起你;你现在是王妃,你今天带来的供养物资虽然多,你的心不像从前那么虔诚,我徒弟给你回向,够了!」我们要懂这个道理,这就是智慧。世间人往往小聪明,把自己一生修积福报的路打断了。
还有一种人也是小聪明,认为我想做一桩事情,但是我力量不够,我必须要攒积,慢慢储蓄,储蓄几年我的力量够了,我才去做一桩好事。这观念也错了,他只能修小福,不能修大福。大福是随时随处尽心供养,这个福报不可思议。我今天有能力,该做的全都做了,我还想做更好的事情,后面福报源源不断的推来,你想象不到!可是你不能打错主意,「我今天舍了,后头福报就来了」,你动这个念头,你心不清净了。真心为众生、为佛法,全心全力去做。我们常讲「随缘而不攀缘」,好事不一定要我自己亲自去做,古人讲的话很有道理,「但开风气不为师」。我开风气,让大家看到、让大家明白了,大家跟着接着去做,好事嘛!所以有多少就做多少。我自己大概前世没修福,就像经上讲的「修慧不修福」,对于修慧很重视,修福疏忽了,所以这一生能有一点聪明智慧,没有福报。所以这一生的福报确实是这一生修的,章嘉大师教给我的,有多少力量就尽多少力量,圆满功德!年年修圆满功德,天天修圆满功德,后面不闻不问。
往年我们在台北「华藏图书馆」、「佛陀教育基金会」,我们都是本着章嘉大师的教训去修布施供养。我们修供养的方法,遵循印光大师的方式,他老人家一生只做一桩事情,印经布施。所以我最早在台北组织一个机构,那时还没有房子,我们有五十多个会员,到后来大概有八十多个会员,「华藏法施会」,这是我们最初的一个组织。我们没有会所,我们有这一帮人,大家出钱出力,我们集合起来做法布施,印经。钱不多,就印小本的,所以我们最初第一次印的《八十华严》,小本的十二册。那个时候成本一本两块钱,一套《华严经》是二十四块钱,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印了一千部,到处结缘。我开讲《华严经》是印这个小本的。钱少,少做。以后又隔了好几年,我们才有一个图书馆,自己有个场所,来的同修也愈来愈多了。但是我们在台北那么多年,我们图书馆的会员大概只有一千多人,我们道场小,道场只能容纳两百人,我们有一千多个会员。什么原因?我们不拉信徒,都是自动来的,听经、听录音带辗转而来的,自愿参加的。
这些年来,我们做了不少事情,决不是说我要攒积多少钱我才做一桩事情,不是的,有多少做多少。我的两个道场,图书馆的负责人韩瑛居士;基金会的负责人简丰文居士,我教他们一个原则:「我们收入多,多做;少,少做;没有就不做,老实念佛」,你说这个多自在!不要去找事情做,找事情是攀缘,这个错误的。我们以有限的力量,我们印什么经?我印经有一个原则,第一个是绝版的经书,我们要流通,希望这个本子不要在这个世间失传。所以我们对于好的本子,特别优先印;第二个是我们现在学习的本子,这两种是摆在第一优先;再有多余的力量,有很多同修要求,我们可以考虑,只要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,我们一定都很认真努力去做,都是属于转*轮!
讲经,两个道场的讲堂,长年讲经不休息。主要的是我自己讲,一方面也带起几个学生,有出家的、也…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一0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