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明皇的一點心意,這個動亂死傷的軍民太多了。以後逐漸演變,喧賓奪主了。在從前這個超度完全是義務的,沒有說現在要訂上價錢、做一堂佛事多少錢,以前沒有。一般人民超度家親眷屬請法師,只要法師同意都可以;法師不同意,不能夠勉強要求。也不會談供養、談條件,沒有,供養都是隨意,寺院還是以講經教學爲主。
到了馬祖、百丈,這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師,六祖惠能的徒孫。這兩位大德提倡共修,正式建叢林。在過去學校只是上課、只是教學,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,你個人去修行。大概在那個時候,學的人多,修的人少,于是這兩位大師大發慈悲心,提倡大家在一起修行,依衆靠衆。個人修行有的時候懈怠、放逸、懶惰,大家在一塊就不太好意思了,提倡共修。共修是百丈、馬祖他們兩個人提倡的,于是佛教道場不但是有教學,還要提倡修行。修行的方法很多,但總不外乎兩大類,一類是念佛,一類是參禅。于是這個道場除了講堂之外,有禅堂、有念佛堂,你歡喜修哪個法門,你就進入那個殿堂,有大德法師在裏面領導,領衆指導。所以我們對于從前這些寺院要是認識得很清楚,然後才曉得現在這個道場變質了,把自己如來家業廢棄掉了;而佛法裏面從來沒有的這種超度佛事,變成佛教正式的一樁事情來做了,所以佛教變成宗教了。你現在說佛教不是宗教,誰能相信?佛教確實由教育變成了宗教,我們不能不清楚,我們要很努力、很認真去做,要把佛教的本來面目恢複,我們才能對得起釋迦牟尼佛,我們才能對得起曆代祖師。
所以我們現在在澳洲建一個道場,我們這個道場現在不用寺,爲什麼?因爲寺院、庵堂已經被一般人看作是迷信的宗教,我們再建一個道場還用寺,怕的是誤導大家,所以我們現在這個道場正式恢複到學校,用「學院」;我們大家都修淨土宗,我們名稱是「淨宗學院」。我們的活動確確實實每天有八個小時教學,有八個小時念佛,我們守古大德的遺風,恢複佛教從前的面目,回歸到教育、教學上去。我們在香港現在雖然有這麼一個小的道場,我們也希望此地佛教教學,經典是教科書,這個課程的學習我們不中斷,來參學的同學多少沒有關系,我們這是屬于社會教育,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這裏頭不收學費的,來者不拒,去者不留。我們天天在這裏上課,天天在這裏教學,有興趣的歡迎你們來;你們聽到歡喜,覺得有一點受用,你也可以介紹你的朋友們來參加,這是常年的教學場所。我們現在已經兩個教室,九樓一個不上課的時候,那邊就做念佛堂,這個道場解行相應。我們這個地方沒有經忏,沒有超度,沒有法會,回歸到佛教本來面目,這個重要。
但是現在有不少人,年輕的這些法師們主持一個道場,怕道場沒有收入,怕不能維持,經忏佛事是收入,那我們怎麼辦?這個一定要有信心。「淨德妙光」,這個重要,自己真有德行、真有智慧,你就真的會有信心。這個道場誰來護持?諸佛如來、護法的衆神,他們一定照顧這個道場。如果我們是真的在修道,確確實實如理如法的修學,而這個道場因爲經濟困難不能維持了,很好,我們從今之後不要學佛了,爲什麼?佛不靈,佛沒有感應,我們可以去學其他宗教。我們要有信心。
我過去在臺灣第一個建立的道場是韓瑛館長她出的力最多,鼎力來維護,在景美建立一個「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」。我們這裏面沒有經忏佛事,沒有法會,常年講經。聽衆都能夠樂捐,自由樂捐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。捐助這一點收入雖然是不多,但是能維持下去。我們辦活動,只有辦佛學講座,在寒假、暑假大專學生他們放假的時候,要求我們辦一個七天、十天或者是兩個星期,這個行!我們請一兩位法師開幾門課程,吃住我們都照顧;有人發心,收入雖然不多,能維護。這麼多年來,我們有信心。
第二個道場就是「佛陀教育基金會」,這個會址是簡豐文居士一個人捐獻的。他是建築師,蓋這棟大樓他是跟地主合作,蓋完之後平分;這個樓八層,他分到四層,所以送一層給我做講堂。這是市中心區,交通非常方便。那個時候,我的聽衆並不是很多,景美有個道場是勉強能夠維持了,如果再搞一個道場,我恐怕沒有這個能力來維護;所以我就問他,我說:「你是護持還是來害我的?」他說:「我護持法師,我決定不敢害你。」我說:「你送我這個道場,每個月要不要開銷?」他說:「那當然要」,「開銷錢從哪裏來?你這就是明明存心不良,你要害我。」他說決定沒這個意思。我說:「一個月開銷多少?」他說一個月大概要六萬塊錢。我說:這樣,你每個月拿六萬塊來,這個道場我接受;你要不拿六萬塊錢來,要我向信徒開口來維護這個道場,我不要。我們心地要清淨,不能有這些事情夾雜。他同意、答應了,我才接受。每個月拿六萬,他拿了叁年,叁年聽衆多了,有了基本的信徒;我看看信徒們自動捐助的,每個月這個道糧夠了,開銷夠了,我跟簡居士說:「行了,以後你不要再拿了。」
「佛陀教育基金會」它的性質,雖然天天講經,並不以講經爲主,是全世界佛教後勤支援的機構,印經布施;不限于淨土宗,哪一個宗派的經典我們都印,決定是正法,所以在全世界有許許多多地方道場委托我們印經給它。委托有的時候他不拿錢的,他只告訴我們他想要什麼樣的經本,我們替他印,印了送給他。所以這麼多年來經書流通到全世界,錢從哪裏來的?大家捐的。我告訴韓館長、告訴簡豐文居士,我們完全是樂捐的,沒有絲毫壓力,錢多多做,錢少少做,沒錢最好,我們省事,不要做了。所以這兩個機構永遠遵守這個原則,我們心才清淨。道場講經終年不斷,我們的布施就是法布施,印經,這些年來做錄音帶、錄影帶、VCD光碟,大量流通,盡心盡力。
可是這個事情愈做錢愈多,多了就多做,絕對不存錢。做得很如法,流通到全世界,這是佛法正經的事。所以我說它是佛教後勤單位,支援全世界佛教經典,完全是免費供應,我們大家盡心盡力在做。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是義工,雖然也有一些拿薪水,薪水很少,只夠他維持一個很普通的生活,因爲沒有專業的人也不行,再以義工輔助幾位專業的,我們這個工作才能做好。我們對于工作人員的生活、家庭也都要照顧到,工作人員他能夠安心。所以只要我們發心純正,做得如理如法,不要害怕經濟來源;我們有多少錢做多少事,我們是爲一切衆生做的,是爲佛菩薩做的,不是爲自己。把個人的名聞利養、個人的得失利害完全放下,點點滴滴就是淨德妙光菩薩所說的莊嚴道場;這個道場是聖教、諸佛菩薩的教誨,我們要把佛法供養給一切衆生。
現在方便,在從前只有經本,印光大師開頭的,我是跟他學;他在蘇州辦個「弘化社」,四衆同修、弟子對他老人家的供養他全部拿來做弘化社的經費,一生就做一樁事情,印經書、印善書與一切衆生廣結法緣。弘化社的章程我看過,流通的方法他訂了叁種:一種是完全免費,給那些生活貧窮的人,低收入的他沒有能力買書,完全免費贈送;第二種是成本的半價,這本書印出來要十塊錢只收五塊錢,半價流通,這是你還有能力付得起,收一半錢;如果你的收入很多,你生活很富裕,就是全價流通,成本流通,我這部書印了十塊,我就收你十塊。那個時候還郵寄,郵票也收你的錢。這種不牟利。印祖這個方法在當時我們想到的是,他用這個有一部分能夠收入,拿這個再做印書的成本,希望這個弘化社能夠永遠做下去。這個方法是好,我學到他這個方法,但是我完全是免費流通,我不收人家的費用,經費來源是大家供養常住的。常住裏面有一個科目,印經,人家只要是指定這個錢是捐助印經的,我們一定給他用在印經上,不做其他的用途。
有一年過年很困難,簡豐文來給我訴苦,他說年過不去,他問我:「印經的錢很多,可不可以把印經的錢拿來做常住的經費,撥一部分?」我說不可以,這樣背因果。那怎麼辦?「我還有些信徒供養的錢,我統統拿出來給你們過年。」銀行裏存款全部提出來,一半給「佛陀教育基金會」,一半給圖書館。提出來之後,替我辦事的人說,存折上還剩幾十塊錢。我們這樣作法就對了,一切爲佛法。爲佛法樹立好的形象就是莊嚴道場,無論做什麼事情,無一不是莊嚴道場。回教辦學校,我也捐錢給他們,莊嚴道場;天主教去救災,我也幫助他們,他們派一個醫療隊到非洲去幫助那些貧病的苦難人,我捐助醫藥費,都是莊嚴道場,我還捐一輛救護車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道場就是佛教利生的事業,不一定是有形的寺院、庵堂,不在這個有形。我特別強調的是自己的形象,頭一個要把這個莊嚴起來。形象,內裏頭是起心動念,你念頭正,你形象就端正;念頭邪,你外表怎麼裝也裝不像,也會被人看穿。一定要從起心動念上著手,心真的要像佛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是真正莊嚴。
『遍往十方菩薩衆會』,菩薩諸位要曉得,佛門裏面稱菩薩,菩薩什麼意思?覺有情,玄奘大師翻譯的,覺悟的有情衆生。玄奘大師以前古人翻譯的叫「大道心衆生」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;但是玄奘法師翻得好,「覺悟的有情衆生」這個範圍就廣了。所以我在新加坡跟九大宗教往來,我稱他們都是菩薩,他問我什麼意思,我就說覺悟的人佛教裏稱菩薩,你是不是已經覺悟了?你不迷惑,對嘛!在基督教裏我稱他「牧師菩薩」,道教裏我稱他「道長菩薩」,天主教我稱他「神父菩薩」,伊斯蘭教我稱他「阿訇菩薩」,覺有情。換句話說,哪裏不是道場?處處是道場,時時是道場,一切時空無一不是道場。自己心住在道上、行住在道上、言住在道上,就是道場,這個道場遍虛空法界。
「十方菩薩衆會」,包括所有宗教、包括所有團體,這個團體裏面主持的人、負責的人都是有智慧的,都是領導大衆的,由此可知,「十方菩薩衆會」這個範圍多大!在一家庭裏面,佛教是四個人就是一個僧團;他一家四口,夫妻要有個兒女,這個家庭要是覺悟不迷,這個家庭就是菩薩衆會道場。什麼叫迷?自私自利是迷,追求名聞利養是迷,貪瞋癡慢是迷。沒有自私自利,沒有貪瞋癡慢,給諸位說,就覺了。念念爲衆生,念念爲社會,念念爲求世界和平、社會安定、衆生幸福。這個衆生包括動物、植物,不但是人要和睦相處,人跟大自然所有的動植物都要和睦相處,跟大自然這塊土地、這些海洋也要和睦相處,要平等對待,無一不是「十方菩薩衆會」。我們能存這樣的心,行這樣的事,就是淨德妙光菩薩所講的莊嚴道場。從這個道場,怎麼會不證果?這個解脫就是證無上菩提。我們讀這一節經文要這樣的學習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六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