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七卷

  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五0七卷)

  

   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同生衆,十普菩薩各得一門,第二句:

  

  【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诃薩,得一念中現無盡成正覺門,教化成熟不思議衆生界解脫門。】

  

  這一門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說「塵塵皆成正覺」,這個已經是無盡,「方是正覺一門」。「有如是等無量成正覺門,如出現品辨」,到底下一品會詳細說明。「隨所成正覺門,調生亦爾」,教化衆生,「故雲成熟不思議衆生界」。大師注解裏面爲我們說出一樁很重要的事情,就是經上常講的成正覺。我們一般初學對于成正覺這個概念很模糊,大師在注解裏面把這個境界講得很清楚:「塵塵皆成正覺」,這才叫做正覺門。由此可知,一覺一切覺,絕對不是說某一部分你覺悟了,另一部分還沒有覺,那不是成正覺,這個境界我們一定要搞清楚。「一念中現無盡成正覺門」,這就是一覺一切覺。

  

  菩薩德號『普德最勝燈光照』,佛法裏面講到智慧光明常常用光來做比喻,日光照白天,月光照夜晚。日月照不到的地方,燈光都能照到,所以講日月燈光就是講圓滿的般若智慧,代表這個;這個地方雖然沒有說日月,說了一個燈,當然全包括了。「普德最勝燈光照」,德、慧都具足,菩薩摩诃薩一定具足圓滿的德慧;雖然沒有到究竟圓滿,像月亮一樣大概也是十叁、十四靠近滿月,如來果地上我們稱爲究竟圓滿,摩诃薩證得圓滿。他所修的法門「一念中」,這給我們很大的啓示,『一念中現無盡成正覺門』;換句話說,二念就迷了,就不是正覺。《彌陀經》上世尊教導我們「一心不亂」,一念就是一心。他這個法門關鍵就在這一句「得一念中」,一念就是無念,有念就不一。但是這個無念,經論裏面講得很好,無妄念、無邪念,不是沒有正念。什麼叫正念?「無盡成正覺」,這就是正念。所以我們要懂得,一念是正念,二念就是妄念,所以你落二叁。二說的是意識、末那,叁再加上阿賴耶,我們常講叁心二意,才起念就落在叁心二意,于是就變成凡夫知見。

  

  這個地方不僅是菩薩,摩诃薩,是大菩薩,這不是普通的菩薩,跟普賢菩薩同一個名號的「十普」,都加上一個普;由此可知,至少這十位菩薩也都是等覺菩薩,所以他們智慧說圓滿,一點都不過分,菩薩地到頂頭、到等覺了,圓滿的智慧德能。這裏面給我們的啓示,我們要修德,我們要修慧。德從哪裏修?德從放下修,放下執著,放下分別,放下妄想。慧是自性本具的,不是從外面修得來的,只要真正能放下,最後把那些妄念都要放下,恢複到正念,也就恢複到一念、一心,宗門裏面所謂「識得一,萬事畢」,修到一心、一念,世出世間事全都解決了,不再是問題了。這是真實的功夫,自自然然「現無盡成正覺門」。這一句就是四弘誓願裏面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怎麼學法?得一心就學到了。不得一心,你只能通一個門,你不能通一切法門。這個地方是通一切法門,這樣你教化衆生、成熟衆生數量當然不可思議。就像世尊當年在世示現的一樣,無論是什麼根性的衆生遇見了佛陀、遇見了法身菩薩,他們有能力,首先有能力觀機,然後應機施法。所以一切衆生遇到諸佛如來,沒有一個不得度。

  

  我們要想得到這樣智慧能力,發願幫助九法界苦難衆生,這是正確的。如何滿願?這要靠修德。修德裏面的綱領就是看破、放下,看破一分,我們就放下一分;看破兩分,我們就放下兩分。看破跟放下是相輔相成的。一定要勇猛精進,佛法裏面菩薩唯一的善根就是精進,一懈怠就沒有法子不墮落;古人所謂「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」,你要不精進,你決定退轉;你想保留在那個地步,保不住的,決定退轉。所以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。真精進,一定知道克服自己的習氣毛病,最重要的放逸、懶惰,這個毛病是與生俱來的,不是學得的,多生多劫的習氣,一定要改過來,要奮發自強。所以學佛、學道或者是學世間的學術,說實實在在的話,都應當是在年少;年輕時候有體力,年老體力衰了,想精進實在講太難了。我們一般人年輕的時候貪玩,尤其現在這個花花世界,外面誘惑的力量太大,你要是敵不住誘惑,你會被境界牽著走;學習的大好時節因緣要是過去了,到你四十、五十想學的時候後悔莫及。年輕的時候,說老實話,叁天叁夜不睡覺,精神飽滿,有體力、有本錢;五十六十以上就沒有這個能力了,一天睡眠休息時間不夠,你就感覺得體力支不住,這是衰老的現象。

  

  又何況現前這個社會大多數的衆生都墮在邪知邪見裏,對于古聖先賢的教誨完全不能接受,所以這個社會,我們要是讀讀從前的曆史,現在的社會反常。史書裏面記載著善惡因果報應的事情很多,現在好象做惡事沒有看到報應;你做好事沒有看到善報,你做惡事也沒有看到惡報,大家對于因緣果報這個事情非常冷淡,所以他敢胡作妄爲。是不是真的沒有因果報應?如果你要是細心留意觀察這個社會,因果報應這些事就在你的周邊。諸佛菩薩、諸天善神還是常常向你發出警告,可是我們迷得太深,我們的頭腦被五欲六塵沖昏了,變成麻木不仁,沒有知覺了;在這種狀況之下,那就是西洋宗教裏面講的末日就會現前了。末日是什麼?算總帳!不是一個一個的跟你各別算帳,算總帳。我相信他們宗教經典裏面所說的,我信上帝,我信末日;我看現在這個社會,末日距離我們愈來愈近了,可能在我有生之年我還能看見,末日之來太可怕了。有沒有回轉的余地?宗教典籍裏頭答案是肯定的,東西方古老預言裏面所講的答案也是肯定的,只要人心能向善、能回頭,斷惡修善,算總帳這個日期可以推遲,災難的程度可以減弱。我們想想今天有幾個人肯回頭?有幾個人肯聽聖賢教誨?

  

  不過話說回來,佛家經典裏面常說,共業裏面有別業,也就是共業裏頭有不共業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只要自己真修。《正法念處經

  觀天品》,我們在裏面看到許許多多畜生道修成菩薩,畜生能修成,能生天,在天上是菩薩的身分,爲諸天衆講經說法。欲界天依舊貪戀五欲六塵的享受,這些菩薩爲他們說法,我們看了很感動。世尊爲我們轉述的,我們相信世尊絕對不會講假話,世尊絕對不會編個寓言、編個故事來教導我們,我們要這樣想法那就錯了。《金剛經》上佛說得很好:「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」,如語就是事實真相是什麼就怎麼說法,不添一點也不減少一點,如語!我們應當相信。叁惡道的衆生都知道悔改,佛法裏面講忏悔,所謂是受這個苦報受得太多、受得太重,阿賴耶識善的種子啓動了,想回頭,知道過去做錯了。只要有這一念,這一念就有感,菩薩摩诃薩就來應,感應道交,他來教你,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修行證果。這個經上所說的『教化成熟不思議衆生界』,你們看看這一句是不是今天所講的多元文化?衆生後面特別加個「界」,不同地區的衆生、不同族群的衆生、不同宗教信仰的衆生,無不是平等的對待、平等的教化,決定沒有分別。才有分別心,分別一定有執著,你修得再好,你出不了六道,諸位要記住。

  

  一般的宗教他們有分別,他們有執著,行!沒問題,爲什麼?他不出六道輪回。他們生天生到哪一層天?只要你仔細觀察,他有沒有舍棄五欲?財色名食睡他有沒有放下?如果放下了,他不在欲界,他在色界;如果是貪瞋癡慢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還沒有放下,我們肯定他在欲界天。他在人間確實是個善人,但是他很執著,他有分別。菩薩教導我們最低限度要脫離六道生死輪回,這才是辦法,不能脫離六道不算成就。縱然你在六道裏面你修得不錯,你修到無色界天了,四禅八定,那個定功是有時間性的,那個時間就是他的壽命。六道裏面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,佛給我們說他的壽命八萬大劫,這壽命太長了,我們無法想象;可是他總有到的一天,壽命到了,他出不了六道,只有再墮下來。墮到哪裏?我們一般人常講「爬得高摔得重」,他墮地獄,從最高的地方墮下來墮到底部。你要問什麼原因?你去看經,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。要想脫離六道,那就不能不從煩惱上下功夫,要斷煩惱。

  

  煩惱裏面頭一個要放下自私自利。如果稍稍有一點自私自利的心,你要是真的修道人,我相信你不願意在這個世間住了。爲什麼?這個世間會令人寒心,怎麼會搞到這個樣子?人與人之間道義沒有了,仁義沒有了,恩義沒有了,情義也沒有了。從前的社會還能維系在五倫八德的境界當中,到這個人間來值得來一次;現在這個社會,無怪乎善神都遠離了,不想在這個世間住了。這些神明我們肉眼看不見,但是有一類大心的凡夫,六道裏面也有一些很慈悲的天神,鬼神裏頭也有很慈悲的,過去生中這個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,雖然看到現在這個社會這麼混亂,他還是不忍心舍棄,依舊全心全力幫助這些衆生回頭。哪一類衆生?我們能想象得到,善根福德有相當深厚的基礎。爲什麼?這種善言善行他能聽得進去,聽了之後他還能感動,不管他能不能做到,能做到那是善根福德特別深厚;受感動聽了會流眼淚、會痛哭流涕,依然做不到,他有善根福德,善根福德不夠深厚,這些人是值得這些善神擁護幫助他。

  

  所以善神離開,我們知道有一部分離開了,有一部分很慈悲的他不離開;這些不離開的我們也能想象得到,大多數都是諸佛如來、菩薩摩诃薩示現的。爲什麼?他不是凡夫,真正是凡夫會受不了。全心全力、真誠至善對你,你的回報是惡意的,絲毫不領情,對你還毀謗,還要加以侮辱、陷害,所以凡夫沒有法子忍,凡夫忍耐是有限度的。六道裏面諸天天神也是凡夫,他煩惱一品都沒有斷。果然斷煩惱了,見惑斷了,他證得小乘須陀洹果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行!他能夠忍受得了。煩惱沒有斷的會受不了,我們不能夠怪他,不能怪他不慈悲,我們自己本身也一樣。我…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